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

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诗歌
  • 1950年代
  • 现代诗
  • 诗选
  • 文学
  • 台湾文学
  • 战后文学
  • 诗人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银河诗刊02》为世代诗选系列第二辑,以1950世代诗人诗选为主题,自许水富、白灵、羊子乔、利玉芳、陈育虹、沈花末、陈义芝、渡也、向阳、喜菡、初安民、刘克襄、路寒袖、孟樊 至 林沈默等,共选录了33位世代诗人作品,风格各异,有群峰竞秀之姿。由诗人陈皓与陈谦主编,名诗人向明作序,他提到:『当年的精英份子,都是现在的诗坛重镇,掌握着当今诗人的发言权。』本书汇为一册,希冀取样多元而完备,可一窥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风景。 ★ 身兼「小雅文创」与《银河诗刊》总编辑,诗人陈皓曾是多个诗刊主编,同侪间戏称为最会办诗刊的人。2014年创建《银河诗刊》,这是一个以推广现代诗创作而建置的平台。邀集了杰出的诗人群,组成坚强的编审团队,定期遴选优秀现代诗作品,出版诗选、诗刊、诗集等。 ★ 诗选与诗刊的差异: 项次 差异之处 世代诗选 (胜出) 一般诗刊 01 时效性 不限时效 ○ 每季或半年即过期 02 诗作内容 精选水准 ○ 内容主题较分散 03 印刷品质 典藏意义 ○ 印刷精美 经济考量 04 品味收藏 世代诗选 ○ 可成套书 杂志性刊物 05 历史价值 世代定位 ○ 文史价值 期刊方式 06 经济效益 价格平实 ○ 精华汇萃研究价值高 价格一般 个别诗社风格 【作者名单】 1950:许水富 1951:白灵、羊子乔、李勤岸 1952:利玉芳、陈育虹、零雨、德亮 1953:吴长耀、沈花末、陈义芝、渡也、杨子涧、叶红 1954:方明、李昌宪、陈宁贵 1955:古能豪、向阳、林央敏、喜菡 1956:黄智溶 1957:初安民、林彧、林盛彬、黄恒秋、杨平、刘克襄 1958:吴明兴、詹义农、路寒袖 1959:孟樊、林沈默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陈皓


  一九六二年生,新北市人。跨领域创作者,以诗人为名。现为专职空间设计师、出版总策画与策展人。

  现任《银河诗刊》、『小雅文创』总编辑。

  曾任《薪火诗刊》主编、《葡萄园诗刊》及《曼陀罗诗刊》美术构成、《野姜花雅集诗季刊》总编辑等。

  着作:诗集《在那里遇见寂寞》、《空间笔记》,编选《台湾1960诗人诗选集》、《台湾1950诗人诗选集》。

  诗作获奖:『枋桥艺文奖』、『两岸漂母杯诗奖』、『北大文学奖』、『新北文学奖』入选《两岸当代诗萃》。

  展览:个展『艺术试探刍论』现代水墨展、『消失的风景』人文摄影展、『图腾』诗画展。

陈谦

  本名陈文成,一九六八年生于桃园县复兴乡,祖籍彰化县田尾乡,现旅居新北市。南华大学出版管理硕士、佛光大学文学博士。

  现任教于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暨通识中心。

  曾任专业出版经理人。1986年开始创作,80年代曾参与「新陆诗社」,90年代参与《笠》诗社(1992-2005)及耕莘青年写作会(1992-迄今)。

  着作:诗集《山雨欲来》(1992)、《灰蓝记》(1994)、《台北盆地》(1995初版;2002再版)、《台北的忧郁》(1997)、《岛》(2000)、《给台湾小孩》(2009)等6册。散文集《满街是寂寞的朋友》,旅游文学《恋恋角板山》)、《水岸桃花源》,短篇小说集《燃烧的蝴蝶》,论文集《文学生产、传播与社会:解严后诗刊选题策略析论》、《反抗与形塑:台湾现代诗的政治书写》、《台湾诗人纪实书写的主题实践》,文评集《诗的真实:台湾现代诗与文学散论》等计14册。

  获奖记录:吴浊流新诗正奖、文建会台湾文学奖、台北文学奖、磺溪文学奖等10多种奖项。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名诗人向明序

翻转年代杰出的诗人──序《1950世代诗人诗选》


  对诗文学沉迷得深邃的中生代诗人陈皓,除了不畏艰苦,半路又考进学院去研究诗,苦写学位论文,以求得对台湾诗文学发展与底蕴的真知外,最近又继已完成出版的「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之后,往前推进,继续编选「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不死的雄心,令人敬佩。完稿之后,指定要我这已快溢出世代的边沿人说几句读后感想,实在感到有点惶恐,因为我们这一老世代的人真是出道得很尴尬,除了不学无术,毫无任何学术根底可供发挥,只是凭资格老而混得一个诗人头衔,可能会道出一点点写作经验,也难以成篇,而今要数出这些世代精英的成就与战果,真是欠学,力有未逮。

  曾经以纯写诗者的身份参加过三届由北京大学,北京首都师大和台湾诗学季刊合办的「两岸中生代诗学高层论坛」,参与的两岸诗学专家学者曾有数十篇论文提出讨论。我提的论文题目是「龙种自与常人殊/论台湾中生代诗人之成长」。这里所指中生代,就台湾文学界的一般认定,系指自一九四九至一九六九这廿年间出生的诗人,也就是台湾俗称的五,六年级诗人,亦即陈皓所称的「一九五○、一九六○世代」。
 
  就我的浅见,他们这一代的诗人出生于战后一个历史大翻转的年代,且历经过海域不安的惊涛,自一九四九至一九六九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台湾中生代诗人的保育期,这时期之前有「二二八事件」造成的族群误解不安,紧接着是金门砲战,两岸局势紧张,和台湾本岛弥漫的白色恐怖,这些自小耳濡目染的精神历练,无异于自启蒙就读过一本深奥的大书,这对他们日后的诗文学无异早就有过十全大补的经验助长。

  再就他们自小成长发育的时代过程言,战后台湾面临的经济困顿与物资溃乏,民生凋弊,幸而由于领导者积极励行努力振作,实施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成立化肥厂,肥料直接补给到农家,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了发展经济,货畅其流,开辟中横,南横公路,完成环岛铁路。自六○年代后期起,吸引美日等国劳力密集工业进驻台湾成立加工出口区,带动台湾经済起飞,紧接着实施十大建设计划,至八○年代初一跃而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而开放党禁,报禁,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等等富国利民的措施,使得这一代成长的年轻人,都因经济富裕而在安定中都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普遍都有文学硕博士学位,较之四○年代战火苦难中熬过来的诗人,真是足够幸福恩宠,也有足够的写作资本。

  根据诗人张默在他所编「台湾现代诗编目」台湾诗人出生年表统计,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九年出生的诗人达三百八十人之多,而即以一九五○至一九五九这十年间亦有一百七十人之数。而陈皓所选之「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及现今编就的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两本均仅能收入三十三人,而后一本中尚有两人非张默现代诗编目的统计中,他们是在八○年代才开始进入诗坛,不像其他诗人早已在雨后春笋般的五、六○年代的各种自办或合组同人诗刊或报刊上崭露头角,当年的精英份子,都是现在的诗坛重镇,掌握着当今诗人的发言权。

  至于能收录在这两本诗选中的诗人为什么会不如张默编目年表中的应有统计人数,而萎缩至现今的每本仅三十三人,说来这是诗人之痛,更是编选人的困。时间邅递非常无情,有的已早逝,有的已半路改行,有的自谦太弱放弃入选,当然更有人自视过高,放弃与别人同槽,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谁也勉强不得。倒是陈皓看得开,他说他已尽力竭诚邀约,这本未能选入,他还会继续编下一本,反正这是本年代诗选,只要是中意同行的,随时瞌兴乎来。

主编陈皓序

千峰竸秀──《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集》


  台湾现代诗的发展,每一世代诗人以其自身所处不同的时空与政经条件,书写属于每一世代的频谱,在现代诗传承与锻接中,不断发展出各世代独特的声音。二○一三年初,我甫卸下台湾南部某诗刊主编一职,旋即在夏秋之际投入更繁忙文学实践之路。值此同时,亦企划一份新型态的诗刊──《银河》。过程中尤要感谢专长于出版学的诗人陈谦提供许多宝贵的意见及协助,让我学习与领受得更多,并邀约其加入共同主编。创刊首辑即以规划「一九六○世代诗选」为出发,并于二○一四年中正式发行问世;《银河诗刊》如同创刊号序言中所阐明:「既是诗刊,也是诗选」的特质,不同于时下诗刊的週期出版型态,而採主题式规划并以邀约集稿方式,呈现出世代主题的诗学样貌。

  「一九五○世代诗选」乃延续「一九六○世代诗选」之文学工程,费时一年余从资料蒐罗、邀约、集稿等,期间多次征询请益诗坛前辈及本刊编辑委员。同时,有「一九六○世代诗选」之前鑑让我们更加小心翼翼处理诗选的凡例与文本典律。「一九五○世代诗选」在近百余位生于一九五○世代诗人群中,经与诗选共同主编陈谦进行名单初选,再由本刊多位编辑委员几番协商名单与再三确认后,并拟定收录作品篇幅与编辑方针,最终顺利征得三十三位诗人同意提供作品,其间部分诗人因作品另有规画而未能收录。

  三十三是个多么奇幻与巧合的数字。在「一九六○世代诗选」中同样也是征得三十三位诗人作品,其中女性诗人共十一位,正好占诗选的三分之一。而「一九五○世代诗选」中选辑的女性诗人则有六位,在一九五○诗人群中不及五分之一。如再从资料中检视整个一九五○世代诗人群,女性诗人仍维持约略五分之一的比例。因此,这册《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集》或可视如一九五○世代诗人的小缩影。从两个世代的女性诗人比例,是否也可一窥该世代诗人在创作上的脉络,以及当时代社会政经氛围是否影响着诗人的创作?这或许是另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与现象。这两个世代的诗人群大约分别于七○至八○年代开始站上诗坛的舞台,也就是分属于台湾政治解严前后──台湾民主政治发展上动盪的时期。面对这样的社会氛围与实质政经条件,这两世代诗人有着相似而又相异的课题;尤其出生于一九五○世代的诗人群,顶着台湾战后汹涌的浪潮,在诗路上又有着承先启后角色扮演,因而更加划分出两世代间的差异。如说整个社会氛围从封闭到百家争鸣的开放,这差异是否也证诸在两性诗人的比例,与诗作风格表现上?

  一九五○世代诗人群,在诗学实践上的成绩自是无庸赘言。诗人向阳在《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集》序中曾以:「三十三位诗人,犹如三十三棵神态各异的树,站立在诗的山坡之上,每位诗人有不同的出身、背景、兴趣和创作美学、世界观,因而也就展现了众树成林的壮阔树海,或仰天傲啸、或俯地垂须、或槎枒参差、或花叶媚然,都蔚成景色。我们读三十三位诗人诗作,因而可以饱餐一九六○世代诗人的秀色;同时欣赏每位诗人相互竞秀的不同风姿。」来形容诗选中的一九六○世代诗人群。诗人们各自在诗路上争奇斗艳努力开出各式的奇异之花,有朝一日在诗的山坡上或许也不只成树,还可成林。此时再观一九五○世代诗人则恰如一座座参差错落的山峰,或奇峻雄伟,或秀丽挺拔;各自在诗的领域里展现独特的风貌,或行云流水,或异峰突起,邈不可测。一九五○世代诗人所树立的典范,无疑是紧随其后的六○、七○甚且更其后年轻世代,必须在学习中试图于诗路上比肩齐步,甚或跨越的标竿。
    
  《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集》相较于前一册《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集》我们在作品的征集与编辑体例上做了部分修正;首先我们将作品篇幅从原来的「三至五首总行数一百行」的限制扩增至二百行,诗人小传也增至三百字为选编原则。篇幅的增加无疑让我们对诗人的作品採样可以更深更广,对诗人与其作品也得以透过阅读有更具代表性的理解。在选稿准则上我们仍採取以诗人自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借此也可一探诗人在诗学诗观的实践,如何落实于作品的风格上。这样虽然可能导致编选者对于一部诗选的构思与理想无法获得彰显,但相对诗人的创作理念或能有较精准与深入的传达。

  每一部诗选的完成总难免有部分未臻理想与完美之憾,《一九六○世代诗人诗选集》如此,《一九五○世代诗人诗选集》也不外如是。我们由衷感谢提供作品让这本诗选得以顺利完成的诗人前辈;因选编原则与其他种种原因未能收录于本诗选的诗人与作品,对于其诗学创作与理想的实践,以及相关论述对诗史上的贡献仍需致上最高敬意。也格外感谢着手执编世代诗选以来,众多诗人前辈挺身支持并担任这部诗选编辑顾问,给我们许多宝贵的意见与方向的指引,诸多诗友、诗坛前辈支持鼓励及批评建言,在在鞭策我们朝更高的理想前进。

  以世代诗选建构诗史的蓝图,是一种企图,也是一种理想。我们仍殷殷期盼逐步扩展与实践,未来得以次第完成各个世代诗选的梦想,每一世代都是诗史中不可或缺的拼图。我们期待每个筑梦的人,因为诗,生命更加美丽踏实。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怀揣着一份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好奇,翻开《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时,我就被一股浓厚的时代气息所包裹。1950年代,对于台湾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而诗歌,作为一种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想必承载了那个时代太多难以言说的故事。 书中,我看到了诗人笔下描绘的故乡,那是一种混杂着熟悉与陌生的情感。有对山川河流的深情描绘,有对市井生活的细腻刻画,更有对离散亲人的深深思念。这些诗歌,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让我得以窥见彼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我尤其被其中几位诗人所展现出的生命韧性所打动。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他们依然坚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他们的诗歌,有的如同一声低语,诉说着内心的孤独与忧愁;有的则如同一声呐喊,表达着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期盼。但无论何种表达,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所呈现出的诗歌风格,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多样。有的诗人语言质朴,却直抵人心;有的诗人意象奇特,引人深思;还有的诗人将传统与现代的诗歌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散发着属于自己的芬芳。 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那个时代人们集体记忆的载体。它们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印记,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开始思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诗歌对于诗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精神的寄托?是情感的宣泄?还是对现实的抗争? 我特别注意到,一些诗歌中流露出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以及对身份的迷茫与追寻。这种情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 poignant。诗人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这份情感的纠葛,也引发了我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思考。 《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不仅仅是一本诗集,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时代史,让我得以穿越时空,与那个年代的灵魂对话。

评分

当我第一次拿起《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一股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1950年代,对于台湾而言,是一个充满着动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而诗歌,作为一种最直接、最纯粹的文学形式,无疑承载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情感与思考。 书中,我看到了诗人笔下对台湾土地的深情。他们描绘着高山、海洋、田野,那些熟悉的景物在他们的笔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咸湿,听到稻浪的翻滚,甚至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这些诗歌,不仅仅是对风景的描绘,更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多诗歌都流露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们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困难与挑战,而是用诗意的语言,将那些不公、压抑、甚至是绝望的情感表达出来。然而,即便是最悲伤的诗句,也总能从中找到一丝人性的光辉,那是生命不屈的抗争。 我惊叹于这个世代诗人语言的纯粹与力量。他们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直抵人心。他们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细腻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触动灵魂的作品。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将那些触动心灵的句子反复品味,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人对“身份”的追寻。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人都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诗人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这份迷茫与挣扎,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特别欣赏其中几位诗人对意象的独特运用。他们能够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不平凡的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无限的联想。这些诗歌,就像是精美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不仅仅是一本诗集,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脉搏,感受那个年代人们的心跳。

评分

当我怀揣着一份对历史的探求和对文学的喜爱,翻开《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时,我便被一股浓厚的时代气息所包裹。1950年代的台湾,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而诗歌,无疑是记录下这段岁月最细腻、最真实的声音。 书中,我看到了诗人笔下描绘的故乡,那是一种混杂着熟悉与陌生的情感。有对山川河流的深情描绘,有对市井生活的细腻刻画,更有对离散亲人的深深思念。这些诗歌,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让我得以窥见彼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 我尤其被其中几位诗人所展现出的生命韧性所打动。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他们依然坚持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他们的诗歌,有的如同一声低语,诉说着内心的孤独与忧愁;有的则如同一声呐喊,表达着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期盼。但无论何种表达,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所呈现出的诗歌风格,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多样。有的诗人语言质朴,却直抵人心;有的诗人意象奇特,引人深思;还有的诗人将传统与现代的诗歌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散发着属于自己的芬芳。 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那个时代人们集体记忆的载体。它们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印记,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开始思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诗歌对于诗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精神的寄托?是情感的宣泄?还是对现实的抗争?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人对语言的精妙运用。他们能够在寥寥数语中,勾勒出鲜明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情感。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优美的句子,感受其中蕴含的力量。 最让我着迷的是,在许多诗歌中,我都能感受到诗人对“根”的追寻和对“身份”的探索。这种在时代变迁中,对自我定位的迷茫与坚持, resonates strongly with me. 《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不仅仅是一本诗集,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时代史,让我得以穿越时空,与那个年代的灵魂对话。

评分

当我翻开《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任意门,瞬间被拉扯进了那个充满回忆和故事的年代。1950年代的台湾,在许多人心中,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代,而这本诗集,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珍贵的切入点。 我被诗人笔下描绘的台湾景象深深吸引。那不是简单的风景照,而是饱含着情感的生命画卷。山脉的雄浑,海洋的辽阔,田野的静谧,都被赋予了诗人的灵魂。我仿佛能感受到海风吹拂脸颊,听到稻田里传来的沙沙声,甚至能嗅到土地特有的气息。这些诗歌,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更让我着迷的是,诗人们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他们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的艰辛,却在苦难中寻找希望,在平凡中发现美好。我看到了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对友谊的珍视,对故乡的眷恋,这些真实的情感,跨越时空的界限,依旧能够打动人心。 我不得不惊叹于这些诗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他们的诗歌,有的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有的则意象新奇,充满了想象力,仿佛是打开了一个充满奇迹的潘多拉魔盒。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诗歌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精神的记录。这些诗歌,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了1950年代台湾社会的面貌,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 我尤其被其中几位诗人对“时间”与“记忆”的探讨所吸引。他们用诗歌的形式,留住了那些正在消逝的时光,也唤醒了沉睡的记忆。这些诗歌,仿佛是对过去的回响,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是一本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宝藏。它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接触那个年代的灵魂,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引发了我对人生、对时代的深刻思考。

评分

初翻开这本《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我便被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和时代的回响所笼罩。1950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在台湾,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不断盘旋。翻阅着每一首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看见了那些在时代的洪流中,用文字留下印记的灵魂。 诗人们的笔触,或细腻婉转,或激昂澎湃,勾勒出了彼时台湾社会的面貌。我能感受到他们对土地的深情,对故乡的眷恋,对未来的迷茫与希冀。那些关于山河的描写,不仅仅是风光,更是他们心灵的寄托;那些对亲人的思念,不仅仅是文字,更是血脉相连的牵绊。我尤其被其中几首描绘战争阴影下的诗歌所打动,诗人并没有直接歌颂,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微观察,捕捉到了那种渗透进骨髓的忧伤与不安,以及在绝望中依然闪烁的人性之光。 我惊叹于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以及他们对意象的独特运用。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却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生命力。有诗人将平凡的物件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让我在阅读中重新审视了日常生活的点滴;也有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得以窥探他们内心的波澜壮阔。他们的诗歌,就像一块块色彩斑斓的拼图,共同构建起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时代画卷。 更让我着迷的是,这些诗歌背后隐藏的思考。他们对身份的追问,对历史的拷问,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都显得那样真实而有力。即使是在有限的表达空间里,他们也试图挖掘更深层的意义,探索人类存在的价值。我开始思考,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诗歌对于他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慰藉,是呐喊,还是记录?或许,它们是所有这些的总和。 这本书不仅仅是诗歌的集合,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心跳。我感受到了诗人们的挣扎与成长,他们的痛苦与喜悦,他们的迷茫与坚定。读着这些诗,我仿佛也参与了那个年代的呼吸,感受着那份属于那个世代特有的生命力。

评分

当我拿到《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莫名的期待,又夹杂着一丝对历史的敬畏。1950年代,对于台湾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而诗歌,作为一种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想必承载了那个时代太多难以言说的故事。 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其中一位诗人的作品所吸引。他的诗歌,就像一幅幅水墨画,淡淡地勾勒出台湾的风景,却又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他笔下的海,不是汹涌澎湃,而是静谧而悠远,仿佛承载着离愁别绪;他笔下的山,不是巍峨险峻,而是亲切而温和,如同母亲的怀抱。读他的诗,我仿佛能闻到海风的咸味,感受到泥土的芬芳。 接着,我又接触到另一位诗人的作品。他的风格截然不同,语言更加跳跃,意象也更加大胆。他将现实的观察与内心的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歌魔力。我常常被他出人意料的比喻所折服,他能够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赋予最不平凡的含义。他的诗歌,就像是一场奇幻的梦境,让人在其中迷失,却又乐此不疲。 让我尤为感动的是,许多诗歌中都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他们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现实,而是用诗歌作为武器,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思考。我看到了他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诗歌,虽然写于几十年前,却依然能够引起当代读者的共鸣,可见其思想的超越性。 我惊叹于这个世代诗人的文字驾驭能力。他们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们的诗歌,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将那些触动心灵的句子反复品味,感受其中的韵味。 这本书不仅仅是诗歌的集合,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声。我仿佛听到了1950年代台湾的脉搏,感受到了那里的人们的心跳。他们经历了战乱、迁徙、重建,他们的生命轨迹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而诗歌,就是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特别注意到,一些诗歌中流露出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以及对身份的迷茫与追寻。这种情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 poignant。诗人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这份情感的纠葛,也引发了我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思考。 总而言之,《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诗集。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台湾诗歌的魅力,更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初次接触《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我便被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所吸引。1950年代,这是一个在台湾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时期,而诗歌,作为一种最能直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想必承载了那个时代太多的故事。 书中,我看到了诗人笔下对台湾的深情描绘。他们用文字勾勒出这片土地的山川河流,市井生活,以及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情感。我仿佛能感受到海风的咸湿,听到街头巷尾的喧嚣,甚至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这些诗歌,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多诗歌都流露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们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存在的困难与挑战,而是用诗意的语言,将那些不公、压抑、甚至是绝望的情感表达出来。然而,即便是最悲伤的诗句,也总能从中找到一丝人性的光辉,那是生命不屈的抗争。 我惊叹于这个世代诗人语言的纯粹与力量。他们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芒。他们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细腻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触动灵魂的作品。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将那些触动心灵的句子反复品味,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人对“身份”的追寻。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人都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诗人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这份迷茫与挣扎,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对自我价值的探索,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特别欣赏其中几位诗人对意象的独特运用。他们能够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不平凡的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无限的联想。这些诗歌,就像是精美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诗集。它不仅让我领略了台湾诗歌的魅力,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阅读《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文学之旅。在此之前,我对这个世代的台湾诗歌了解并不深,更多的是一些零散的印象。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如同开启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活力与深度的文学世界。 开篇几首诗,便迅速将我带入了一个熟悉的,却又带着些许陌生的语境。我看到了诗人对台湾本土风土人情的描绘,那种深沉的爱意,是无法用言语简单概括的。他们笔下的稻田、山峦、海洋,不再是简单的景物,而是承载着他们成长记忆的生命符号。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位诗人对雨的描写,那雨声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声音,更像是时代变迁的低语,诉说着过往的悲欢离合。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个世代的诗人,他们的创作风格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有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如同娓娓道来的故事,字字句句都直击人心。有的则擅长运用象征和隐喻,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需要细细品味,却又回味无穷。我沉浸在他们营造的诗歌意境中,时而感到温暖,时而感到震撼。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不少诗歌中都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们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也没有刻意美化生活,而是用诗意的语言,将那些不公、压抑、甚至是绝望的情感表达出来。然而,即便是最黑暗的诗句,也总能从中找到一丝希望的火光,那是人类精神的韧性,是生命永不熄灭的火焰。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诗歌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1950年代的台湾,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些诗人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他们的诗歌,是对历史的回应,是对生命的叩问,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诗人对语言的探索,他们打破常规,尝试用新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他们的诗歌至今读来依然充满生命力,不显得陈旧。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思考,诗人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词语,为何要采用这样的句式?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灵魂交流的旅程。它让我更加理解了台湾诗歌的发展脉络,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深的共情。

评分

手捧着《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1950年代,台湾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诗歌,作为一种极其个人化却又具有时代印记的艺术形式,必定承载了那个年代无数的悲欢离合。 我沉浸在诗人们的笔触之中,他们对台湾风土人情的描绘,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也有对人文风情的生动展现。我仿佛看到了日出时分的海岸线,听到了黄昏时分的市井喧嚣,甚至能感受到街头巷尾的温情。这些诗歌,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多诗歌都展现出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他们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也没有刻意美化生活,而是用诗意的语言,将那些不公、压抑、甚至是绝望的情感表达出来。然而,即便在最黑暗的诗句中,我也能找到一丝人性的光辉,那是生命永不熄灭的希望。 我惊叹于这个世代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力。他们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们的诗歌,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优美的句子,感受其中蕴含的力量。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诗人对“自我”的探索。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多人都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惑。诗人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这份迷茫与挣扎,也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特别欣赏其中几位诗人对情感的真实流露。他们的诗歌,有的如同一声低语,诉说着内心的孤独与忧愁;有的则如同一声呐喊,表达着对现实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期盼。但无论何种表达,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不再仅仅是阅读文字,而是与那个时代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

评分

当《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来到我手中,我便被一股浓厚的时间气息所感染。1950年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而诗歌,是那个年代最直接、最真挚的情感载体。 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诗人们的笔触迅速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我看到了他们对台湾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无论是对山川河流的描绘,还是对市井生活的细致观察,都透露出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这些诗句,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海风的咸味,以及家乡的温情。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诗歌中,我感受到了诗人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思考与挣扎。他们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无论是对过去的回忆,还是对未来的憧憬,都显得那样真实而动人。我看到了他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对自由、对尊严、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让我惊艳的是,这个世代的诗歌风格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有的诗人语言质朴,却直击人心;有的诗人意象奇特,引人深思;还有的诗人将传统与现代的诗歌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百花齐放的花园,每一朵花都散发着属于自己的芬芳。 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那个时代人们集体记忆的载体。它们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印记,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开始思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诗歌对于诗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精神的寄托?是情感的宣泄?还是对现实的抗争? 我特别注意到,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异乡的漂泊感。这种情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 poignant,引发了我对“归属”的深刻思考。 《台湾1950世代诗人诗选集》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我不再仅仅是阅读文字,而是与那个时代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