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专业又有趣的心理游戏、心理问卷与心理测验发展史

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专业又有趣的心理游戏、心理问卷与心理测验发展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ulian Rothenstein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心理测试
  • 心理游戏
  • 发展史
  • 趣味心理
  • 性格分析
  • 情绪管理
  • 行为心理学
  • 大众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认识心理测验、了解自己和别人,就从这本书开始!
人心难测,心理问卷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别人的心思与个性吗?
喜欢玩心理测验、心理游戏?想要更了解自己和他人?
本书是了解心理测验的最佳入门!

  本书汇整许多当代艺术家与作家创作的人格测试及心理测验,也是一部心理测验简史。

  《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集结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测试,其中并收录有当代艺术家与作家受实际案例所启发而设计的心理测验。除了经典的罗夏克墨渍测验外,也收录了诸如「日常生活罪恶感」(Everyday Guilt Test)及「你有多愤怒」(How Angry Are You)等选择题型的测验。书末详列测验解析,可供读者查看测验结果。

  人格心理测验原本只是派对上炒热气氛的游戏,因应许多心理医师开始意识到理智与疯狂之间其实并无实际的分界,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复杂的学问。直到今日,心理测验仍广为使用,包含社群媒体上常见的现代仿科学版本(如「哪一位名人适合当你的丈夫?」、「你应该住在哪一个城市?」或「哪个颜色代表你的真实性格?」等)。就连某些雇主也会利用心理测验来了解面试者的个性。

  本书带领读者一边进行简易的自我检视,一边回顾心理测验的历史。本书不仅叙述人类对于「正常」的认知之发展、集结各项如游戏般有趣的测验,还见证了学者们在人格研究中所展现的无穷创意。

名人推荐

  透过此书,您将有机会一窥过去所被创造出来的各种心理测验样貌,……而像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屋-树-人测验、罗夏克墨渍测验、荣格的词汇联想测验……等经典的投射测验也有部分篇幅加以介绍,将之一併汇集在本书中,让读者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过去心理测验设计者的创造性及所产出的心理测验工具的多元性。──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高玉静

  书中的测验有些年纪很大了,不过多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哪些心理能力感到好奇,以及他们认为用哪些问题可以推敲人们的特定心理能力。这一点,我觉得是相当有意思的,事实上有些测验切入的角度,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仍然是相当无懈可击的。──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黄扬名

  一本省视心理测验的着作。──华尔街日报 Wall Street Journal

  《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不仅叙述人类对于「正常」的认知之发展、集结各项如游戏般有趣的测验,还见证了学者们在人格研究中所展现的无穷创意。──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这本书以有趣和充满讯息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心理测验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还能用一个了不起且有趣的方式来探索自己的心灵。──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20世纪初期,弥漫着一股实验性质和美丽的、但最终充满了诊断测试的热潮。《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把它们集结成一个华丽的集合。──Wired杂志

  阅读《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就像透过心理学时代的旋风之旅,看见了透过头脑所留下的视觉设计。──Fast Co. 杂志

  《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的读者将从回答一系列问题中获得快感,也会从中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

  《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包括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的各式各样测验,还包括了从原本的文献所启发的新艺术作品和异想天开的问卷。──纽约客The New Yorker

  《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解开了心理测验的过去与现在、可信与荒谬,揭露隐藏于其测试工具、设计者和解读背后的秘辛。──亚马逊网路书店选书小组(Omnivoracious)

  心理学的历史趣味十足,但大多数的相关书籍却不是如此。《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旨在寓教于乐,利用一系列互动式的测验、游戏与问卷,无论是原创内容或是改版调查,希望能帮助读者认识心理测验的演变,同时也能更加了解自己。──Uncrate 男士时尚网站

  《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是一本有趣、迷人又图文并茂的书籍,介绍数世纪以来各种荒诞的心理测验(有些早早就遭废除,有些则沿用至今)。──Wink 杂志主编卡拉.辛克莱(Carla Sinclair)

  正如心理测验可以作为艺术品一样,艺术品也可以作为心理测验。──Hyperallergic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利安.罗森斯坦Julian Rothenstein


  英国Redstone Press发行人,也是编辑和设计人。目前居住在伦敦。

译者简介

张馨方


  政大阿拉伯语文学系毕,英国爱丁堡翻译研究硕士。专职译者,热爱旅行与翻译,渴望在文字艺术中持续成长。译文赐教: nurachang@gmail.com。

图书目录

〈导读〉人心难测──心理测验让我们更认识人性,还是步入标签的迷思?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高玉静
〈推荐专文〉心理测验是祭品还是传家宝? 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黄扬名
〈引言〉心理测验真能测出人心与性格? 兰诺.丝薇佛(Lionel Shriver)
〈概论〉心智干预者:心理测验简史 欧伊森.华尔(Oisín Wall)

1. 典型的心理测试
洛温菲尔德拼镶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宋迪测验
气味想像测验
人脸辨识测验
麦克多里艺术测验
专为儿童设计的心理与智力测验
看图说故事测验
图画完成测验
智力与知觉速度测验

2. 墨渍测验

3. 主题统觉测验

4. 从情绪看个性

共存量表
人格量表
社交关系树状图
故事测验
情绪银河系
感觉测验
现代生活挫折测验
派特森态度量表

5. 作家想像力问卷测验
CB 认同问卷/查尔斯.伯伊尔
让生活更美好的六种阅读类型/罗伯特.麦克克拉姆
日常生活罪恶感测试/凯特.普琳尔
性别问卷测验/尼尔.巴特利特
误置测验/M. H. 约克
似真若假的故事/威尔.伊弗斯
害羞问卷测验/查尔斯.伯伊尔
衍生自「教学笔记」的问题/保罗.泰克
你有多愤怒?/派翠西亚.邓克尔
梦境意识调查/德瑞克.林西
科技依赖度指数/德瑞克.林西
自我健全度诊断/德瑞克.林西

6. 其他心理测验
词汇联想测验
语句完成测验
你会替自己的自传取什么书名?
色彩测验
你是哪一种乐器?

7. 关系测验
家庭关系测验
关系测验

8. 图画完成测验
屋–树–人测验
图画完成测验一
图画完成测验二
图画完成测验三
抽象画测验

9. 测验解析

 

图书序言

引言 

心理测验真能测出人心与性格?
小说家、《凯文怎么了?》作者 兰诺.丝薇佛(Lionel Shriver)


  小时候我一直不懂,为何週遭同学极其努力地「融入」环境,彷彿毕生职志就是过得平凡无奇,深怕引人注目。我和他们不同,我想变得突出。我生长于推崇标新立异的1960年代。在这个特异风格当道的年代里,我与其他低调行事的同辈不同,高调宣示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是黑色(也对那些认为黑色「不算是一种颜色」的人感到厌烦),偏好乌云密布的阴天而非艳阳高照的晴天(为此父亲还担心我眼睛是不是有毛病)。15岁那年,我每天都戴一顶黑丝绒圆帽上学。为了怕搞丢这顶象征独特的帽子,我用鞋带将它绑在左耳后面,并用安全别针固定在衣领上。之后的40年里,我不论到哪都以单车代步,拒绝和别人一样一成年就跑去学开车。在家里,我用纸胶带在房间的天花板挂了好多串珠鍊,它们时不时还会掉落在床罩上。此外,我在亚特兰大念高中时,经常系着上头别满一整套政党钮扣的腰带在走廊晃来晃去。不用说,其他同学都在背后嘲笑我。我承认自己有点怪,但没差,我就是想当个怪人。
  
  正因如此,我从小就对传统的心理测验反感,甚至认为这些测验的目的就是将怪胎从正常社会中剔除。对我而言,正常这个概念就像是一片模煳的背景,让我可以朝不正常的信念逆势而行。当然,在我所处的成人社会中,强制将每个人分门别类的现象日益加剧。事实上,现代人要靠心理诊断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而且一旦被诊断出精神疾病,就会像得到足球赛冠军一样大肆宣扬。人类发明了五花八门的人格类别,而我明显属于寻求注意型人格。没错,我一直都在追求他人的眼光,也总是能如愿,只是通常不是好的结果。

  然而成年后,我反而不认同1960年代将心智正常与精神病画上等号的肤浅看法。万一真的罹患精神病,其实并不是件好事,再说很少人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后而能领悟真理。虽然如此,重度心理疾病并不如我们想像中来得难以捉摸,而心理治疗师一般也不需要凭借问卷测验才能对疯狂的精神病患做出判断。

  身为小说家,我天生不喜欢将人的性格量化,也拒绝将抽象难解的概念简化套入制式的量表与分数。理论上,小说家在创造人物时,应该会先设定各种关键特质的程度。举例来说,假设量表数值为一到十,英雄人物的「畏惧」程度只有两分、「勇于挑战」程度有九分、「保守」程度一分、「自我意识」有八分等等。运气好的话,就能塑造出如《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的灵魂人物皮耶(Pierre)一样的成功角色。换句话说,即使精神疾病测验未造成误导,其结果大多也只能概略描述受试者的特质,揭露的事情也只是九牛一毛。

  尽管如此,本书集结的心理测验多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早期许多历史性案例,令人惊叹它们的呆板和愚蠢。试题的陈述有些引人发噱,例如「我不喜欢看男生穿睡衣的样子」。某些问题诱导受试者进行哲学思考,像是「未来彷彿没有意义?」但其实每个人多少总有时候会出现这个念头;或是「你是否觉得自己与他人之间有道隔阂,无法真正了解别人?」拜託,这不就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适度距离而已吗?一般人应该都只与少数亲朋好友才有极度亲密的关系吧。少数无法坦承「我总是不说实话」的人,其实是在撒谎,因为他们只对自己诚实。

  此外,心理测验也未能考虑受试者的环境或背景,忽略了受试者的答案可能受到特殊情况所影响。一名心理正常的航空交通管制员也可能与焦虑症患者一样,反应自己的「工作压力极大」;诺贝尔奖得主即使不是个自恋狂,也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重要人物」;假如一名奉公守法的好公民赞同「社会如果没有法律会更好。」,一定是来自欧洲国家;若一名女性表示,「我一个礼拜至少会有一次觉得全身发热,但原因不明。」她可能只是正处于更年期。在现代社会中,认为「别人会无来由地在背后议论和批评自己」的人可能是因为经常接触社群媒体,而不是具有潜在偏执人格。同样的,觉得「一直有人想抢自己的车」的人,有可能是因为他的车子停在治安差的地区,而不是患有妄想症。如果是我,便会在「偶尔会想到一些坏得说不出口的话」那一栏打勾,这样或许可以让心理医师知道我写小说维生,想像可憎之事是我的工作。

  多数心理测验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把受试者当笨蛋。如果受试者无法一眼就能明白题目的用意,便会只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答。即使在过去的年代里,未确诊为精神病患的受试者在接受罗夏克墨渍测验时,也清楚作答时最好说自己不是看到蝙蝠而是看到蝴蝶,才能顺利通过测试。同理,换作是你在求职过程中进行人格测验,绝对不会回答「我觉得自己快疯了」,除非你真的心智不正常。再举美国签证来说好了,签证官问申请人「你是恐怖分子吗?」基本上一点意义也没有,假设申请人真的是恐怖分子却又刚好顺利通过严格审问,也无法将他绳之以法。

  即使到了现代,就拿本书包含的有趣测验为例,也需要受试者有所自觉才能帮助他更加了解自己。「家庭关系测验」(受试者从一系列的图画中选择最能贴切呈现自己与亲人关系的图片)中,如果受试者选择第四张图片(三人冷眼旁观另一人吃力地拖着行李),表示他强烈认为亲人忽略自己的负担而一味加诸的压力,否则不会选择这个答案。身为一个远渡大西洋、与家人分隔两地的移民,我会不假思索地选择第五张图片:背景中的三人围成一圈,另一人则跑向远方。不过,我很清楚自己是个潜逃者(答案显示「逃避」) ,这也说明了为何我第一直觉就选这张图片。照这样说来,这些测验究竟有何贡献(除了生动的图画之外)?

  其他案例中,受试者面对假设性状况所做的回应与其实际行为可能会有极大出入。例如,「错置」测验中,对于「你的伴侣几乎每次经过热水壶都会按一次煮沸钮」的回应,我选了C:「委婉地向伴侣解释这不是保持水温的好方式」,不过要是熟知我在家一向霸道跋扈的人(例如我先生),一定会替我勾选D:「严格禁止伴侣这么做,以防之后衍生别的坏习惯」。

  即使答案显而易见,好比一个总是处于暴怒状态的人不需透过测验也知道自己有易怒倾向,这类的测验仍然非常吸引人,为什么呢?大致上,本书前半部分多为政府用来识别犯罪倾向的心理测验,后半部分则是近代旨在引导自我探索的开放性测验,两种测验都十分有趣,毕竟这和学校的考试不同,测试过程就像游戏。心理测验可供受试者自我反省,思考自己确实具备的本质。在心理测验中,我倾向证明自己与众不同,而非平凡无奇,不过这种倾向最近反而让我变得像其他人一样,因为西方社会日益墨守成规,对于性和心理的看法也愈来愈循规蹈矩。我们的生活一团混乱,只要有任何规范可以遵循,都是一种解脱,或者也可以说就是一种「我废故我在」的概念。即使我早就知道自己其实比多数朋友认为的来得害羞,但当我做完害羞问卷(Shyness Questionnaire)印证了自己的看法时,居然有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是一部揉合了诙谐、寓教、励志与艺术的小品,内容如真似假、发人深省又富含娱乐效果。图画缤纷迷人,註解妙趣横生,值得细细琢磨。

导读

人心难测──心理测验让我们更认识人性,还是步入标签的迷思?
辅大心理系副教授 高玉静


  翻阅这本《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书》,您将会看到许多的老照片,就彷彿搭着时光机回到上个世纪般,见证当时人们想要解开人类心理黑箱之谜的戮力。

  过去,心理学家与临床治疗者为了探究人类心智、了解人类隐微不显的内心深处,常运用其巧思、创造出不少诱发人们内部反应的心理测量工具,而这些由各式图片刺激或问项所形成的心理测验十分有趣,使得人们在接受心理测量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玩游戏一般。

  时至今日,这些饶富趣味的心理测验元素逐渐普罗化而被留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家可以立即回想一下:是不是曾经在咖啡厅或早午餐店,一边吃着东西、一边作着杂志或报纸内页里的趣味测验?或曾经在等车、搭乘大众运输工具时,闲来无聊地顺手玩一下社交媒体里、朋友们所分享的趣味测验?而除了玩,您是不是也对于自己到底会被分到那一类?测验结果如何被解释?准不准啊?……等充满着好奇呢?所以说,无论您是不是接受过心理测量学的专业教育,您很可能都曾有过上述的受测经验或曾接触过十分类似的心理测验工具,对吧?!

  透过此书,您将有机会一窥过去所被创造出来的各种心理测验样貌,像是罗伯特.麦克克拉姆(Robert McCrum)所设计的测验,可以透过你对读物角色的选择,知道你怎么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或像是麦斯.吕舍尔(Max Lüscher)设计的色彩测验,可以透过你的色彩偏好,了解你的性格、情绪状态……等心理面向,而像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屋-树-人测验、罗夏克墨渍测验、荣格的词汇联想测验……等经典的投射测验也有部分篇幅加以介绍,将之一併汇集在本书中,让读者们可以深刻感受到过去心理测验设计者的创造性及所产出的心理测验工具的多元性;有趣的是,这本书中很少提及有关心理测量学中常讨论的信、效度议题,转念一想,也或许当我们提出了用以评判心理测量工具的明确标准后,便也同时缩限了心理测验工具所可以展现出的多元型态空间!

  心理测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其样貌和其所被发展的时代脉络、社会思潮息息相关,欧伊森.华尔(Oisín Wall)在本书简述心理测验史,读者们除了可以透过他的整理,看到西方国家如何从头颅测量、骨相学逐渐演变到设计与使用标准化智力测验以及后续各种投射测验的发展外,大家或许也可以留意一下这些心理测验的产生以及对于测验结果的解读,往往也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提供出一些论述资源,比方说:英国的左翼教育学家借由智力测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新的阶级论述,让支配权力得以翻转、使社会结构有机会被改造;但此论述不久就被其他的社会改造者所更新,其反对强调优胜劣败的优生学支持者或种族主义者借由智力测验对人进行的分类,认为此举形成了社会上的主智主义及对低智商者的歧视。

  由此可见,心理测验的设计或创造有其本来想要解决的问题或想要回应的现实需求,但当心理测验逐渐普及后,它如何被人所使用?使用上是否背离其原初设计的本意?甚或是被人们滥用以取得某种利益,这恐怕是连心理测验的原创者自己跳出来正本清源也都无法加以控制的事了!

  诚如小说家兰诺.丝薇佛(Lionel Shriver)在本书中的引言自述他对于心理测验的批判,比如说:用心理测验将人区分为正常与异常,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分类标签效应以及对个体造成的自我刻板印象化作用;或以量尺将人类的各种心理特质完全加以数字化,却无法反应出该特质的深层内涵细节……等,这并不单只是一名小说家个人的想法,在心理学界内部其实对于心理测量工具的发展与使用也并非就是完全具有高度共识的,比方说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家不满足于既存主要由受测者自陈其反应的测验工具,在心理测量的精确度、有效性上仍不断地追求超越,近来,更结合了神经或大脑影像学等客观的测量分析工具,便是试图在「人心难测」的测量困境中,持续匍匐前行。无论如何,我们毕竟仅能透过这各式的心理测量结果间接推论人类复杂的内部心智运作、展开解码的工作;人文取向的心理学家则十分强调尊重、欣赏个体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因而,其主张将人放在量尺上去作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同时,大规模心理测量工具的介入与使用,很可能会对人产生异化的结果。

  当然,我们其实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心理测量工具会被大规模地应用在讲求效率导向、需要资源重新分配的当代社会环境中?而倘若这个世界整体发展趋势背后的逻辑没有改变,我们将可预见未来心理测量与资讯科技会更加紧密地连结、对人类产生影响。

  在我任教的心理测验课堂中,曾经要求同学以「心理测验的未来」为主题拍摄微电影,有不少同学的微电影素材组合里都透露出了一种「心理测验决定论」的现象观察,也就是说,人们凡事诉诸于测量的结果而失去其主体性;此外,在更频繁的人机互动机制下,过去在心理测验发展中的趣味元素将会被继续保留下来,人们就像玩游戏般地不断接受心理测量、贡献出自己的反应,另一方面,云端计算、机器学习会使得测量结果的推送与反馈更加即时、有效率,而以人类集体贡献的大数据库为基底,所作出的推论或预测结果也将更为确实!

  但我们不免又想问:如果这样的发展将使人们无所遁形,我们是否因此多认识了人类的内在黑箱一些?还是因此更加固着于各种自动化分类系统,而陷入了一种自欺欺人的集体的标签迷思中?

推荐专文

心理测验是祭品还是传家宝?
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黄扬名


  想到心理测验,多数的人直接想到的是那些在脸书上流传的小测验,只要从几张图中选择一张,就可以让你知道自己的性格、运势等。然而,这类型的测验非常不科学,也是我在课堂中常会拿来嘲笑的案例。

  一份有科学性的心理测验,开发的过程是相当繁琐的,除了要检验测验是否在不同时间点测量结果会有高度的一致性之外,也要确认这份测验是否可以测量到「标榜」要测量的心理能力。但是,这两件事情执行起来都有相当的难度:首先,除非人的心理状态是稳定不变的,否则两次测验结果的不一致,并不一定表示测验不准确,只是这个人的状态改变了;从另一个角度想,两次测验的结果一致,但其实人的心理状态改变了,研究者若没有小心检视,就会被看似好的结果给蒙蔽。

  再者,心理能力本身就是非常抽象的东西,就拿创造力为例子,我们要怎么定义一个人是比较有创造力的呢?除了这两件事情之外,更麻烦的是常模的建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想要去做一个心理测验,目的是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比多数人好或不好,因此有可依赖的常模,就是非常重要的。

  我本身并不是开发测验的专家,但阅读期刊论文、甚至自己做研究的时候,都难免会接触到一些心理测验。很多时候,我心里都会有很多的OS:这什么鬼测验,这种东西真的能测出来人的XX能力!当然我在面对坊间测验的态度也是如此: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可是我心里常会纳闷,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想要去做那些非常不严谨的心理测验呢?我甚至常调侃学生,你们不是都在上或已经上过「心理测验」的课程,难道你们不知道那些测验,根本就不值得一看吗?

  我想关键的因素,就是人们喜欢「确定」胜过「不确定」的感觉;任何可以提供确定性感觉的事物,都会让人比较安心。这样的行为倾向,其实是有演化基础的,因为我们的祖先处在非常动乱的环境,他们若能够对于状态有多一些的确定感,就能够为生活做一些准备。事实上,大脑本身的运作就是如此,大脑的运作是会时时刻刻帮现状找答案的,即便在线索不够明确的情形下,大脑还是会帮这个情境下一个註解。如果用程式语言的角度来说,大脑的运作就是永远在按enter键,它没有办法接受程式还在撰写,没有被输入、带来后续反应的状态。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很多人会想要算命、算塔罗牌,有的时候他们也不是为了要改运,而是想要让人生过得比较有准备一些。

  除了从个人的层次来看,心理测验有相当的重要性之外,从社会组织的角度来看,心理测验更是有其重要性,因为测验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人的状态。在学校,老师用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在医院,医师利用心理测验来了解病人是否罹患了忧郁症;在企业,人力资源师利用测验来了解员工与公司的匹配程度。这些测验肯定不完美,但是心理测验持续地被使用,显示它依旧相对有效,且有一定程度的可信赖的。

  讲了那么多关于心理测验的不好,其实是要激起各位更坚定的信心,搞清楚你希望从这本书当中得到什么!书中的测验有些年纪很大了,不过多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哪些心理能力感到好奇,以及他们认为用哪些问题可以推敲人们的特定心理能力。这一点,我觉得是相当有意思的,事实上有些测验切入的角度,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仍然是相当无懈可击的。所以,如果你对了解人很感兴趣,但又不知道要怎么做,或许可以从这本书中找灵感,你不见得是直接採用这个测验,而是可以依样画葫芦,开发一个自己的测验,你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呢!

  不过放眼未来,心理测验大概会越来越式微,因为人们在网路上所留下的数位轨迹,会成为最真实的分析素材。事实上,2015年就有研究者利用脸书活动资料来剖析用户的人格特质,结果显示利用脸书活动资料的分析,比起脸书使用者的朋友所评估的结果更贴近脸书使用者的人格特质现状。

  在未来,学校、企业不再需要申请者提供申请资料,只需要授权他们去存取自己的数位轨迹,在加上一些运算式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符合学校或企业的需求。这样的方式,乍看之下残忍,且会让人有种赤裸裸的感觉;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人们互动的方式呢?你的亲朋好友总是接触到最接近真实的你,而你的日子也没有因此而变得很糟糕啊!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多做一些心理测验吧!这些测验或许不那么精准,但雾里看花的美感,也是一种享受的感觉。

图书试读

让生活更美好的六种阅读类型
设计者/罗伯特.麦克克拉姆(Robert McCrum)

 
爱情小说:疯子、恋人与诗人
.你最想在睡前阅读哪一种书籍或诗篇?
.你认为最美的英文单字是什么?
.你最喜欢哪一本小说?
.你会拿哪一本书来诱惑别人,南西.米佛(Nancy Mitford)的《恋恋冬季》(Love in a Cold Climate)还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萝莉塔》(Lolita)?
.你比较想和谁约会,是着有《里丁监狱之歌》(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的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还是着有《绅士爱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的安妮塔.卢斯(Anita Loos)?
 
工作:下班后的夜晚
终于结束难挨的一天,晚上在家休息,你会想看谁的着作:
.莎士比亚或克里斯多夫.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或维吉尼亚.吴尔芙(Virginia Woolf)?
.沃德豪斯(P. G. Wodehouse)或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华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或艾略特(T. S. Eliot)?
.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或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
 
认同:是谁?
.如果你是作家,你希望「匿名」还是取笔名?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中,你觉得自己比较像莱阿提斯(Laertes)还是何瑞修(Horatio)?
.你比较想见到威廉.萨克雷 (William Thackeray)笔下《浮华世界》(Vanity Fair)的贝姬.夏普(Becky Sharp),还是艾蜜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笔下《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的凯西.希斯克里夫(Cathy Heathcliff)?
.哪一位作家的文笔令你感动不已?
.你偏好横格线还是空白页的笔记本?
.你像《白鲸记》(Moby Dick)中裴廓德号(Pequod)的哪一位船员?
.如果你要当小说里的配角,你会选择奥斯卡.王尔德的《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还是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之《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
 
孤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你倾向:
.看一出舞台剧或一本小说?
.住在海边或乡村?
.成为《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里的织工巴顿(Bottom),或《科里奥拉努斯》(Coriolanus)中的同名主角?
.扮演《暴风雨》(The Tempest)中的博思普(Prospero),或《李尔王》(Lear)中的主角?
.成为《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中的达西先生(Mr. Darcy),或《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中的主角?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