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然大历史

发现自然大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ristopher Lloyd
图书标签:
  • 自然历史
  • 科学普及
  • 博物学
  • 地球科学
  • 生物学
  • 环境科学
  • 科普读物
  • 自然
  • 历史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产官学界一致热烈推荐、史上最不一样的学习书

地球上有什么?
用一张超长的拉页时间年表,从「自然」的起源开始,
横跨生物、动物、人类的历史与文明;发现自然史上最精彩好玩的事物!

  孩子的学习,应该是有趣又活泼的;
  本书从宇宙的一场爆炸开始,揭开这颗星球上所有物种的故事,
  激发起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宇宙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化石是什么?
  第一只从海里爬上岸的生物是谁?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而「我」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世界各地岩层中找到的奇形怪状物体,
  又代表「地球」这个我们居住的地方,曾经历过什么呢……?

  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从来不会消失!书籍内使用一张能像海报一样展开、长幅不间断的拉页年表、细致彩色的插图,还有说明文字,用引人注目的视觉呈现,将过去到现在,从无到有的自然过程、生物演化,用一张不间断的年表完整呈现!

  在年表的协助下,搭配横纵座标轴,清楚标示出物种生命的起源故事,让这个有趣的主题,和不同时代、地区,以及我们的生活串连起来。纵览生命的演进过程;又能借由垂直阅读,看到世界上每个时间点、每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

本书特色

  ★200公分独创拉页年表、200张插画彩图、30篇趣味报导、50个学习测验。
  ★跳脱课本的片断知识,以时间轴说明科学演进史,横跨古今中外、串连中西,带领孩子优游于完整丰富的历史中。
  ★能阅读又能玩的知识性绘本!互动式趣味阅读,引导式思考,建立孩子独立、多元、自发性的思维模式。

好评推荐

  【亲职专家、作家、在校老师一致热烈推荐】

  亲职作家强力推荐
  林  良  儿童文学作家
  张誉腾  国立历史博物馆前馆长
  李伟文  亲职教养作家
  陈安仪  亲职教养作家
  番红花  亲职教养作家
  陈之华  亲职教养作家
  陈品皓  亲职教养作家
  游干桂  作家
  vita yang  插画家

  各校老师好评推荐
  范瑞伶  新北市莒光国小教师
  苏颖群  新北市坪顶国小校长
  朱凯铃  淡江高中附设国小部(纯德小学)主任
  潘怡如  台中市神冈国小专任导师
  李悦慈  彰化县育新国小附幼教保员
  林宛懿  华东台商子女学校教导组长
  沈孝宇  新北市贡寮国中教学组长兼历史科教师
  廖宏哲  新北市立竹围高中地理教师
  李汪聪  台北市国民教育辅导团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组主任
  黄晓贞  教职人员

  台北市兴雅国小
  洪伟杰  教务主任
  丁文钦  课程研究组老师
  李雅慧  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召集人/教师
  王柏翔  社会科召集人/教师
  邵轩伶  自然科教师
  童敏毓  自然科教师
  王鸿铭  自然科教师
  戴国维  教师
  蒋礼帆  教师
  林虹伃  教师

  台北市龙山国小
  洪维伦  专任导师
  欧玲宜  专任导师

  新北市康桥双语学校
  郭庭豪  教师
  刘圣德  教师

  「历史当然可以当作一个又一个独立故事来阅读,但是如果能将相关的历史故事用树状图或在同一张纸上并列阅读,会有更深刻且全面的理解。这套书是让我们练习重新看历史的好机会。」──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李伟文

  「这套书既有深度又有趣味,很乐于推荐!」──国立历史博物馆前馆长 张誉腾

  「古今中外的历史大事记,在许多的出版读物中都曾出现,但这次的呈现方式却十分特别,透过一张长表,将不同的年代、不同领域的大事,全部都胪列于内,让读者一目了然之外,亦能同时比较各领域间的发展,值得阖家共读,一起倘佯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台北市信义区兴雅国民小学教务主任 洪伟杰

  「知识并非分科,无法侷限范围,此书将历史、自然、科学、体育融合,诉说着地球的故事等你探究,开拓不一样的视野!」──台北市信义区兴雅国民小学教师 林虹伃

  「以编年史图表,横亘古今及世界,作者功力强大。打破国内教科书编排的窠臼,值得一看!对于现职教师,在家自学的孩子和家长,都是深具世界观的最好材料。」──新北市淡水区坪顶国民小学校长 苏颖群

  「除了年表呈现连续的历史轨迹,加上报纸形式表现历史事件,让历史不仅是过去,更有活生生的脉络可以追寻。」──台北市龙山国小专任导师 洪维伦

  「用时间轴对照图文的方式,将历史的脚步清楚明了的呈现出来,加上报纸版面的重要事件整理,更能完整掌握全貌。」──台北市龙山国小专任导师 欧玲宜

  「『年表+拉页』动手又动脑,是历史也是文学。将历史上无数个知识亮点完整有系统地分享给所有的读者,与您分享!」──华东台商子女学校教导组长 林宛懿

  「插图细腻精美,色彩温润舒服,描述文字简要不繁冗。以时间轴来说明自然、科学、运动、地球的演进史,清晰明了,对于知识的增长很有帮助。」──台中市神冈国小专任导师 潘怡如

  「言简意赅呈现各年代重点大事,作为资优自学文本或课外补充教材皆适宜。」──教职人员 黄晓贞

  「丰富鲜艳的色彩深深吸引目光,运用报纸报导的方式更能贴近孩子的生活。虽以历史为主题,但能纵观其他各学科,是很棒的参考书和补充教材。」──彰化县育新国小附幼教保员 李悦慈

  「此套书籍将各主题的历史大事以报纸式文章呈现,标题明确精准,内容深入浅出,配合丰富彩图使阅读成为享受,是本适合亲子共读的好书。」──新北市康桥双语学校教师 郭庭豪

  「以记事编年的方式探索不同领域的历史踪迹,以报纸排版的形式呈现重要史实的来龙去脉,生活的贴近使历史的学习更加平易近人。」──新北市康桥双语学校教师 刘圣德
《宇宙的微尘:人类世的物质史诗》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构成我们存在之基石的物质世界,回溯物质形态演变与人类文明交织的宏大历程。我们不关注已知的生命起源与宏观宇宙图景,而是将视角聚焦于那些在时间长河中被视为理所当然,却又决定了今日世界面貌的“微小”实体——从原子、矿物到合成材料。 第一部分:太初的熔炉与元素的诞生 本章首先从宇宙大爆炸后极早期阶段的夸克汤和轻元素核合成讲起,但我们立刻将重点转向恒星内部,作为制造更重元素的熔炉。我们将详细剖析不同代恒星的生命周期,特别是超新星爆发如何将铁、硅、氧等关键元素播撒于星际空间。 随后,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星际尘埃如何在引力作用下凝聚成行星系统,以及地球形成初期的极端环境——原始地幔的演化和早期地壳的形成过程。我们不会着墨于生命如何在海洋中萌芽,而是专注于构成地球固态骨架的矿物学基础。我们将考察硅酸盐矿物群(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晶体结构、成因及其对板块构造的物理影响。例如,铁镁矿物在俯冲带中的相变如何驱动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这些过程是地球化学循环的根本驱动力。 第二部分:地质纪元的物质变迁 我们将时间线推进到地球生命蓬勃发展的地质时期,但重点放在“生物介导的化学变化”而非生物本身。一个核心议题是“大氧化事件”。我们不会详细描述早期微生物的生理机制,而是聚焦于大气中游离氧的积累如何彻底改变了地壳的氧化还原状态。这导致了大量新的氧化物矿物的沉淀,特别是铁层的形成(条带状铁建造,BIFs)。BIFs的结构本身就是地球化学历史的物质记录,揭示了生物活动对全球化学循环的首次大规模干预。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我们关注碳酸盐岩的沉积和有机质的埋藏。石灰岩的形成不仅仅是生物外壳的堆积,更是海洋化学平衡的物理记录。而煤炭和石油的形成,则被视为远古生物体在特定地质压力和温度条件下,其有机分子结构如何转化为高能碳氢化合物的化学过程。我们将探讨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的物理储集机制,这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微观结构紧密相关。 第三部分:金属的召唤与人类文明的驱动力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本质上也是一部对特定元素的提纯和利用史。本章将跳过对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描述,转而聚焦于冶金学的物质基础。 首先是铜的发现与提纯。铜矿石(如黄铜矿)的还原过程,揭示了早期化学家如何利用碳作为还原剂,克服矿石晶格的结合能。随后是铁的冶炼。铁矿石(如赤铁矿、磁铁矿)与焦炭在坩埚中的反应,涉及到复杂的气体传递和液态金属的脱碳过程,这是对早期材料科学的重大飞跃。我们将详细分析生铁与熟铁在碳含量上的本质区别,以及这种微观结构差异如何直接导致了工具性能的巨大变化。 更进一步,我们将探讨稀有金属的发现及其对现代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例如,锂、钴和镍在电池技术中的应用,其性能优越性源于这些元素独特的电子层结构和离子半径,使其能够高效地进行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本书将分析从矿物提取到金属合金化的化学工程挑战,这些挑战的解决直接定义了工业革命的边界。 第四部分:合成的时代:超越自然的结构 进入近现代,人类不再仅仅是自然物质的利用者,更是物质的创造者。本部分将系统梳理高分子化学和无机合成材料的兴起。 我们将深入探讨石油化工的本质——利用裂解和聚合反应,将碳氢化合物的简单分子链转化为具有特定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塑料、合成橡胶和纤维。例如,聚乙烯的结晶度和无定形区的比例,如何决定了其是坚硬的管材还是柔韧的薄膜。这不是关于消费主义的讨论,而是关于结构与功能的精确控制。 在无机材料方面,我们将聚焦于半导体材料的纯化过程。硅的区熔技术,如何将电子级硅的杂质含量降至十亿分之一,从而实现对电子导电性的精确控制。这种对晶体缺陷的控制能力,是当代信息技术得以存在的物质前提。 最后,本书展望了面向未来的材料科学——如新型催化剂的设计、自修复材料的应力响应机制,以及碳基新材料(如石墨烯)的宏观应用潜力。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原子层级的精确堆叠和组装,去模拟甚至超越自然界中已有的结构复杂性。 总结 《宇宙的微尘:人类世的物质史诗》旨在揭示,无论是最古老的岩层还是最尖端的芯片,其背后都遵循着一套普适的物质规律。本书提供了一个跨越天文、地质、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综合视角,强调物质形态的转变如何驱动了地球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这是一部关于“构成我们”的物质的未被充分讲述的历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里斯多福‧李欧德Christopher Lloyd


  于1990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之后成为星期天时报的科技类编辑。他在2000年离开这份刊物,2006年出版着作前,为牛津IE教育中心的CEO。

  他最畅销的历史类书籍《地球上发生什么事?》(2008年Bloomsbury出版社),已翻译成15种语言,并在全球卖出50多万本。他在2010年春天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称为「地球上发生什么事」出版社,相继发行一系列和插画家安迪‧福肖共同合作的时间年表的书籍,涵盖历史、自然、科学、体育、大宪章和莎士比亚等主题。他现在常在各学校、博物馆进行相关活动,并于英国及海外各地演讲,他将全部时间都奉献给演讲及写作。

译者简介

林欣璇


  台大外文所毕,现旅居比利时,专职中英文笔译。

审订者简介

黄盟元


  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博士。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啊,真是把我带入了另一个时空,让我对我们这片土地的认识,瞬间变得立体又深刻!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台湾这块土地很熟悉了,毕竟从小在这里长大,山山水水,哪儿没去过?可是读了《发现自然大历史》之后,才发现,我之前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作者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把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一点一点地剥开。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也不是单纯的地理介绍。而是把地质变迁、气候演替、生物演化,还有人类活动,像串珠子一样,巧妙地串联起来。我尤其喜欢它描述台湾岛如何从海底冒出来,然后又经历数不清的变迁,变成现在我们熟悉的样子。想象一下,几百万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海,再往前推,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感觉真的很奇妙。 而且,作者没有把焦点仅仅放在宏大的地质事件上,更深入地挖掘了不同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物。从恐龙时代的巨兽,到冰河时期的奇特动物,再到近代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它们的故事都栩栩如生。我常常一边读,一边回忆起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的那些熟悉的植物和昆虫,然后突然意识到,它们身上可能承载着几万年、几十万年的演化痕迹。这种时空的跨越感,真的非常震撼。 它还讲到了人类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从最早的原住民,到后来的不同族群迁徙,再到近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得非常细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某些地理特征,比如河流的走向,山脉的轮廓,以及某些独特的生物分布,背后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原因。这本书让我不再只是“看”风景,而是能“理解”风景,甚至能“感受”到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现在”,是无数个“过去”累积的结果。我们看到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溪流,甚至每一棵树,都经历过漫长而艰辛的“大历史”。它让我对脚下的土地充满了敬畏,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属于台湾的,壮丽而古老的自然史诗。

评分

这本书《发现自然大历史》,对我来说,绝对是一次意想不到的“知识大爆炸”!老实说,我平时对科学类的书籍不是特别有兴趣,总觉得会比较枯燥。但这本书的题目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让我好奇台湾这片土地到底有什么“大历史”。 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不是那种按照时间顺序,一本正经地讲解历史的模式。而是更像是在“挖掘”和“拼凑”故事。他会从一些非常具体的地理现象入手,比如某一座山独特的形状,或者某个地方特殊的土壤,然后顺藤摸瓜,一点点揭示出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漫长而复杂的自然演变过程。 我特别喜欢他将台湾岛的形成,与整个地球的演变联系起来。他会讲到,台湾岛的诞生,其实是地球运动的一个缩影。通过这本书,我才了解到,我们现在熟悉的台湾,它的“身体”是由不同的地质板块“拼接”而成的,而且这个过程还在继续。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也对自己所居住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 书中对不同时期动植物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他会讲到,在遥远的过去,有哪些独特的生物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它们又因为什么原因而消失。这让我对生命的顽强和脆弱,都有了新的理解。我甚至会一边读,一边想象那些远古的景象,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史诗级的纪录片。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觉得很棒的地方,就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科学的层面,还融入了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关系的探讨。它会讲到,人类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以及我们的活动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着自然环境。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深度,也让我对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多的反思。读完这本书,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感情,真的变得不一样了。

评分

《发现自然大历史》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脚下的土地”有了全新的震撼。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台湾很了解,山脉、河流、海岸线,这些地理特征都耳熟能详。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每一个地貌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漫长得难以想象的“过去”。 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不是那种枯燥的科学讲解,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甚至有点“戏剧化”的方式,把台湾岛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他描述台湾岛从海底隆起到被塑造的过程,那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波澜壮阔的地球交响乐。他会用很多形象的比喻,让那些复杂的地质名词变得容易理解,比如把板块挤压比作一场缓慢的“拥抱”,把侵蚀比作时间的“雕刻”。 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它把时间尺度拉得非常非常长。从几千万年前的早期形成,到冰河时期的气候变化,再到现代的地质活动,每一个阶段都描绘得非常细致。我跟着作者的笔触,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那些已经消失的古老生物,感受到了地球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巨大变化。 而且,作者并没有把焦点仅仅放在宏观的地质上,他还会深入到生物的演化。我了解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动植物,它们的祖先可能经历了非常漫长的演化过程,它们与这片土地的形成息息相关。这让我对台湾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的“存在”,是无数个“过去”累积的结果。台湾的每一个山川湖海,都承载着亿万年的历史。读完这本书,我再看向窗外的风景,都会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它让我觉得,这片土地是如此的古老,如此的充满生命力,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关于“家园”的深度探索。

评分

哇,这本书《发现自然大历史》,简直就是一本打开了台湾“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我对台湾的生活环境挺有感觉的,哪里的海岸线比较曲折,哪里的山脉比较高峻,我大概都有些概念。但这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些“感觉”背后的漫长故事。 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是那种一股脑儿把所有信息倒给你的类型。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讲故事者,一步步引领你进入台湾的“前世今生”。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台湾岛从一片汪洋,到逐渐隆起,再到被海洋雕琢的过程。他会用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把地壳运动比作一场缓慢但强大的“挤压”,或者把海浪的侵蚀比作时间的“艺术创作”,这让我在脑海里很容易就勾勒出那些宏大的自然景象。 最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地质变迁。它还深入到了生物的演化史。我之前很少会去想,我们身边那些熟悉的植物和动物,它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本书里,详细介绍了不同地质时期,有哪些代表性的生物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过,又有哪些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消亡。这让我对台湾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敬畏之心。 而且,作者对台湾岛上各种地貌的形成,有着非常深入的剖析。我总是对台湾的断层、火山活动、以及丰富的温泉感到好奇,这本书里就为我一一解答了这些疑问。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形成的。这种探究精神,让我觉得非常过瘾。 读完这本书,我再看向窗外的山景,或者走在海边,都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不再只是欣赏它的美,而是能从中看到亿万年的地质变迁,看到无数生命的痕迹,看到时间留下的印记。它让我觉得,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是如此的古老,如此的充满故事。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根”,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和情感连接。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发现自然大历史》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本偏学术、有点沉闷的书。毕竟“大历史”这三个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而且又是关于自然,我有点担心会像学校里上课那样,枯燥无味。但是,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 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一路向前,从古老的地球形成讲起,一步步勾勒出台湾这片土地的演变过程。我最欣赏的是,他把非常复杂的科学概念,用非常生活化、甚至带点趣味性的语言解释出来。比如,讲到板块运动的时候,他不是冷冰冰地罗列数据,而是用打比方的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大概明白,台湾岛是如何“漂移”和“碰撞”形成的。 而且,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大,但又不失细节。它讲到台湾岛的形成,不止是讲了地质构造,还穿插了不同地质时期气候的变迁,以及这些气候变化对动植物演化的影响。当我看到书中描述,在某个冰河时期,台湾的气候曾经非常寒冷,一些现在已经绝迹的生物可能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我就忍不住想象那个画面,感觉非常不可思议。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熟悉的地貌,其实是经过了无数次“重塑”的。比如,书里讲到,台湾的一些山脉,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好几次剧烈的地壳运动。这让我对那些熟悉的山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不只是静止的山,而是承载着亿万年故事的“活”的地理实体。 我觉得最棒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把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割裂开来。他会巧妙地将人类的活动,比如早期人类的迁徙,或者后来的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就更能理解,为什么这片土地会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以及为什么这里会孕育出如此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本书真的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台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