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由一封e-mail开始的。
寄件人是「光现出版」的主编小姐。来信内容(大致)如下:
「我们有一本日本古书,叫做《新语新知识:附‧常识辞典》(以下《新语新知识》),书中介绍当时的『新语』,非常有趣,所以想以此书内容为题材,企画出版另类的《日本复古新语‧新鲜事》。而适合写这种独特题材的作者──非您莫属!!」
对于这个企画,我确实感兴趣,于是回覆想先看看那本书,并了解一下里面到底写了什么。
数日后,收到出版社寄来的包裹,我感到惊讶──这本古书《新语新知识》内页早已泛黄,连翻页都要极小心,若是稍微粗鲁一点就会马上解体!我小心翼翼地翻到最后一页,确认出版日期──「昭和9年(1934年)1月1日」。难怪……此书已历经近百年的岁月了!
这本书真的十分特别。尺寸约长19公分、宽10.5公分,共520页,平装。从当时的标准来看,用纸应该不是很好,一看就知道非高级昂贵的书。
出版社是「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现为讲谈社)。这家出版社当时发行战前的代表性娱乐杂志《キング》。《新语新知识》是「《キング》第十卷第一号的附录,(含杂志)定价60钱(※)」。原来是杂志的附录……不高级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写「序」的人是当时的「文部大臣」(类似台湾的教育部部长)鸠山一郎。鸠山一郎后来成为日本第52代~第54代「内阁总理大臣」(首相),是位政坛界的大人物。而且撰写本书内容的作者都是各领域的专家,共约130人。
看到这里的读者,若反问我:「你的意思是《新语新知识》看来廉价,但事实上内容很专业、很棒吗?」我只好回答:「未必。」为什么呢?
一、书中介绍的「新语新知识」都未分类;同一页里,既有国际新闻、新风俗,也有社会问题……给读者紊乱感,毫无系统。
二、内容基本上都採「辞典式」写法,只解释「新语」的意思,并没有举例,因此不够具体。
三、该叙述内容,与其说浅显易懂,不如说过于简单。当时的人可能看得懂,但现代人看了却一头雾水。
四、从现在的标准来看,作者的看法带有不少偏见与歧视。
因此,为了写这本书,我必须重整《新语新知识》的内容。
首先,精选《新语新知识》里介绍的词。精选标准是,现代读者应该会感兴趣,也有助于了解当时社会。
即使《新语新知识》里没有提及,但若符合精选标准的事物,我也加进这本书里,并分类为五大章──「风俗‧习惯篇」「流行语篇」「新发明‧新事物篇」「社会问题‧事件篇」「外来语篇」。
尽量从较广的范围(例如当时的小说、电影及事件等),寻找适合说明各语汇的具体例子。
每章后面都额外补充长篇散文,让读者能更深度了解这个时代。
以现代的角度与思维,点出当时带有偏见或歧视之处。
1934年是日本迈向战争的时代,一般认为是历史上的黑暗期。
但透过《新语新知识》能够想像当时一般人民的生活,竟是出乎意料的「和平」与「悠闲」。换言之,当时的日本人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最后一刻「平稳的日常生活」。
可是就算是在表面上「和平」又「悠闲」的日子里,睁大眼睛仔细看,还是会发现恐怖时代的影子,也会察觉到战争的脚步声愈来愈靠近……
这就是1934年(昭和9年)日本的「今」(いま)。
总之,阅读这本书后,读者若能体会到「时代」的味道、气氛,并有所感触,对于身为作者的我来说,没有比这个更高兴的了!
户田一康
※钱:当时的货币单位。唸法为「せん」。「一钱」等于「一圆」的百分之一。
推荐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环。经由文字的传播,我们可以知晓古今中外的历史轨迹。《日本复古新语‧新鲜事》一书源自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于1934年所出版的《新语新知识》。作者户田一康教授精选语词,加以分类,并加上了个人见解。1934年,台湾还是日本的殖民地,本书所选的语词,也是当时台湾的书籍、报纸所出现的语词。我们可以借由本书,想像语词新创时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文化,也可以鑑古知今,想想日本近百年前的语言与现今语言的变与不变。
汽水加五彩晶莹弹珠的「纳姆内」(ラムネ)也就是弹珠汽水,在台湾流传了一甲子,是三四五年级生的童年共同回忆,至今在观光地区仍然颇有人气。虽然后来被易开罐和各式饮料所取代,但是台湾的弹珠汽水已经飘洋过海,走进了国际市场。根据《新语新知识》所载,1930年代当时,日本有「这件西装是弹珠汽水」的说法,意思是「这件西装是分期付款的」,真是有趣!这个用法起源于喝汽水时容易打嗝,而打嗝的日语「geppu」(ゲップ)与分期付款的日语「geppu」(月赋)发音相同。这个说法令人联想到日本人喜用谐音或相似语形,以增加语言的乐趣。例如,日本人在考试或比赛前,喜欢吃猪排(豚カツ→胜);和其他硬币相比,「五圆」(ご縁)硬币比较受日本人喜爱;「八十八岁」会说成「米寿」等,我认为这些语言文化也是日语教学不可缺的指导项目。
在「君子远庖厨」风气盛行的1934年,家庭主夫不为日本社会所喜,因此「围裙丈夫」(エプロン・ハズバンド)不被认可,诚如作者所言,当然也成了男人不进厨房的正当借口。虽然2004年有家庭主夫题材的日剧,但日本当今的社会现况又是如何?读者可以从「围裙丈夫」一词探讨古今的性别问题,同时也可以思考台日间的文化差异。
「社运公主」(イデオロ姫)和「围裙丈夫」相反,乃是讽刺女性的语词。1930年代,重视「意识型态」(イデオロギー)的女性不容易被人接受,因此被冠上「公主」的称号。不过,本书作者户田教授具有令人敬佩的绅士精神,他称赞这种女性是走在时代的尖端。今日在号称女权高涨的台湾,即使出现了女性总统,妇女在社会地位和家务分摊上,仍然很难达到真正与男性平等的佳境,值得令人省思。
日本有不少以「事件」为名的历史,本书所举的语例是「三一五事件」「四一六事件」「五一五事件」。根据《新语新知识》所载,当时流行将社会事件以其所发生的日期来加以命名。1928年的「三一五事件」和1929年的「四一六事件」乃是日本政府弹压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例。以违反「治安维持法」为由,逮捕了五、六千名共产党相关人士,并以「检阅」方式禁止杂志发行。户田教授指出,大多数的日本人并未察觉自己已经失去自由的事实。阅读至此,不得不令人想起至今转型正义尚未成功的台湾「二二八事件」。70年前,在国民党军队的滥杀之下,台湾「被消失」了众多的社会菁英;其后,长期戒严时期的白色恐怖,台湾人民又受到检阅制度箝制,失去了阅读的自由。犹记得我在大学时代透过书店买了日本的《国语辞典》,没想到拿到的却是多了不少「墨条」的「新字典」──原来,只要是与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的词条或语词,都会在新闻局「被涂抹掉」。可惜,由于长期党国不分的统治与「成功的」教育,一般国民并未察觉自己的思想、自由受到了限制。而台湾语言文化被贬为次等,在学校教育中不被允许学习台湾的语言、历史、地理等文化,也都是戒严时期长期实施与「检阅」相关制度的后果。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看了户田教授对于「三一五事件」「四一六事件」「五一五事件」的解说,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作者户田一康教授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学与日语教育学素养。他精选《新语新知识》的语词,并将本来未加分类的语词依性质做统整,同时配合《新语新知识》1934年出版的时代背景加以解说,且适时引用具体事例来佐证,可谓用心良苦。旧书新装加上古词新解,让80年前的「日语新词」,有了21世纪现代的新诠释和新生命。建议读者可以悠游在作者的字里行间,进行时光旅行,体验日本今昔异文化的冲击,同时也可以经由作者的导引,让自己进入自由翱翔的思考国度,比较台日文化的差异,享受跨文化学习的历程。
东吴大学日本语文学系教授│赖锦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