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下冊

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牛海坤
圖書標籤:
  • 德國曆史
  • 一戰前夕
  • 報刊研究
  • 社會文化
  • 近代史
  • 德國
  • 曆史文獻
  • 新聞傳播
  • 文化研究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八八六年創刊於上海的《德文新報》(Der Ostasiatische Lloyd)是近代中國報刊史上第一份德文報刊,同時也是近代在中國齣版時間最長的德文報刊,連續齣版超過三十年,因戰爭緣故於一九一七年停刊。本書運用歷史考證、定量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論述瞭這份德文報刊,從近代在華外報具有多樣性的視角重新思考在華外報的問題。該研究不僅明確考證瞭已有研究中關於《德文新報》存在分歧的資訊,並且呈現瞭該報對近代中國報業活動的諸多相關報導,這些既是中國近代報刊史研究領域的珍貴資料。
《德文新報研究(1886-1917)下冊》內容概述 本書為對晚清時期重要德文報刊《德文新報》(Deutsch-Chinesische Nachrichten)自1886年至1917年間的深入研究,聚焦於該報在中國社會轉型關鍵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其報導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其對中德兩國關係發展的影響。本書內容嚴謹,考證詳實,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個多維度的歷史圖像。 第一編:晚清新聞業的脈絡與《德文新報》的創立背景(1886-1895) 本編首先迴溯十九世紀末期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深化,特別是德國勢力在華的擴張及其對信息傳播的需求。重點分析瞭《德文新報》創辦的歷史必然性,它不僅是德國在華商務和外交活動的窗口,更是早期跨文化新聞實踐的雛形。 德國在華的早期利益訴求: 探討德國政府、傳教士及商人集團在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目標。分析這些目標如何催生瞭對在地化信息渠道的需要。《德文新報》的發行,標誌著外國新聞機構開始嘗試在中國本土進行係統性的信息生產與傳播。 創刊初期的編輯方針與受眾分析: 詳細梳理瞭1886年至甲午戰爭爆發前,報紙在內容設置上的特點。早期內容傾嚮於服務在華德僑(商人、技術人員、外交官),因此在財經、航運、技術引進方麵著墨較多。同時,報紙也開始少量報導中國的國內政治動態,但視角明顯帶有歐洲中心主義色彩。 甲午戰爭的衝擊與報道轉嚮: 甲午戰爭(1894-1895)是《德文新報》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本章分析瞭戰爭期間報紙的反應,其對戰局的解讀、對清政府的批評,以及對歐洲列強在東亞勢力平衡的擔憂。戰後的「瓜分狂潮」促使報紙的關注點從純粹的商業信息轉嚮更具地緣政治敏感性的議題。 第二編:改革、革命與新聞視野的擴展(1896-1908) 此階段是中國社會劇烈動盪的時期,光緒年間的政治改革與隨後的辛亥革命,極大地豐富瞭《德文新報》的報導素材,並使其必須調整其對華視角以適應新的政治現實。 戊戌變法與「百日維新」的觀察: 深入剖析報紙對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士的報導與評論。研究發現,初期德國媒體對清廷的改革嘗試持謹慎的樂觀態度,認為這是中國走嚮現代化的契機,但也對改革的根基不穩錶示憂慮。 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的記錄: 這是報紙記錄中最具戲劇性的部分。本章詳細比對瞭《德文新報》對義和團運動的初期誤判、對外國使館被圍的恐懼,以及對聯軍行動的辯護。研究特別關注瞭報紙如何處理「野蠻」與「文明」的對立敘事,及其對德國軍隊在華行動的自我美化。 清末「新政」與製度變遷的追蹤: 隨著庚子賠款與隨後的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廢科舉等)的推行,《德文新報》的報導開始關注體製內的變化。此時期,報紙的財經報導更側重於德商在鐵路、礦業、銀行等領域的投資機會,以及對中國新式教育和軍事現代化的實地考察。 第三編:辛亥革命前後的政治風雲與媒介角色轉變(1909-1917) 本書的下半部著重分析瞭《德文新報》在清朝覆滅及民國初建期間的錶現,探討外文媒體在中國政治真空期所扮演的「非官方觀察者」角色。 預備立憲的破產與革命情緒的升溫: 記錄瞭報紙對立憲派與革命派(同盟會)之間鬥爭的跟進報導。分析報紙如何評價孫中山等革命人物,以及德方對中國政治走嚮的預測。此期間,由於報導的時效性要求提高,報紙在信息來源的多元化上也進行瞭嘗試。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詳細呈現瞭報紙對辛亥革命爆發的震驚與隨後的跟蹤報導。重點分析瞭報紙對袁世凱上颱及《臨時約法》頒布的解讀,以及對德國在華利益如何在新政權下得到保障的關切。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與報紙的命運(1914-1917): 這是分析的關鍵節點。隨著一戰在歐洲爆發,德國與協約國在華的利益衝突白熱化。《德文新報》的運營和內容受到極大的限製與審查。本章分析瞭戰爭如何導緻報紙的德僑讀者群流失、信息來源枯竭,以及最終因青島(德國租藉地)的陷落而麵臨停刊的命運。報紙在戰爭後期轉嚮的愛國主義色彩與信息匱乏,體現瞭其作為殖民地(或勢力範圍內)媒體的尷尬地位。 結論:媒介史觀照下的《德文新報》 本書結尾總結瞭《德文新報》在近三十年間作為一麵歷史鏡子的價值。它不僅是研究中德雙邊關係的寶貴史料,更是研究晚清時期知識傳播、外國僑民社會建構以及跨文化新聞生產模式變遷的關鍵個案。研究揭示瞭這份報紙如何在其有限的編輯自主權內,記錄、解讀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瞭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牛海坤


  山東青島人。上海大學傳播學博士研究生,師從鄭涵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近代報刊史及傳媒製度變遷,近年來主要專注於在華德文報刊史研究。二○一三至二○一五年赴德國進行為期四個學期的研修與訪學,師從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柯若樸(Philip Clart)教授。在德期間,於德國國傢圖書館(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 Leipzig)、柏林國立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亞琛國際報刊博物館(Internationales Zeitungsmuseum, IZM)等多處收集、整理一手文獻,緻力於推進在華德文報刊史的相關研究。
 

圖書目錄

下冊

第七章 世界大戰中的宣傳—《德文新報》戰時內容分析  173

第一節 大戰時期正文版麵的數量分析(1914-1917)  175
第二節 大戰時期報導內容的定量分析(1914-1917)  177
第三節 《德文新報》報導內容分析綜述  193

第八章 《德文新報》與近代中國報業  197
第一節 《德文新報》及德國在華報業立場  197
第二節 對英國人在華報業示威  218
第三節 中國報界的成長  230
第四節 記錄中國近代報刊  248
第五節 近代中國新聞立法與新聞控製  267
第六節 「《民籲報》之殞落」  302

第九章 結語  319
參考文獻  325
後記  33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317016
  • 叢書係列:中國近代報刊研究叢書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7 x 23 x 0.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老實說,學術書的封麵設計和排版往往不盡如人意,但這本《德文新報研究(下冊)》的編製,至少在視覺上傳達齣一種嚴肅和學術的風範。不過,真正讓人感興趣的是,作者在資料檢索和比對上的嚴謹度。在那個數位化尚未普及的時代,查閱德文老報紙,那種親手觸摸泛黃紙張的體驗,絕對是我們現在難以想像的。這也意味著,作者必須對原始資料的每一個細節都極度負責。我關注的重點在於,這部研究是否能為當代颱灣史學界提供一些「反思性材料」?例如,德文報導中是否齣現瞭與日治初期官方論述產生明顯對照的觀點?透過這樣「間接」的外部觀察,也許能讓我們跳脫齣日治與戰後兩個主要敘事框架的糾纏,看到一個更為複雜、流動的歷史現場。總之,這不是一本讓人輕鬆閱讀的書,而是一把能開啟特定歷史窗戶的鑰匙,值得所有對晚清至民國初年國際關係感興趣的人,仔細對待。

评分

這本《德文新報研究》,下冊的齣版無疑是填補瞭某一塊重要的學術空缺。我個人一直認為,研究清末民初的對外關係,特別是歐洲列強的動態,如果不能深入到他們各自的輿論場域,那就永遠隻能停留在外交檔案的層麵。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深入到「輿論」這個更為流動和即時的層麵。想像一下,在那個資訊傳播還相當緩慢的年代,歐洲社會對於遙遠的東方發生的重大事件,如颱灣的割讓、日俄戰爭的影響等,是如何被形塑和討論的。這不單單是歷史事實的考證,更是一種「歷史傳播學」的展現。如果作者能有效地梳理齣,德文媒體對颱灣的報導是如何隨著德國在遠東利益的調整而波動轉變的,那這部作品的貢獻就太大瞭。它讓我們看到,歷史事件是如何被遠方的「他者」所解讀、放大或忽視的,這種多重曝光的視角,是傳統單一國族史觀難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有重量感瞭,一看就知道是啃學術的料。「德文新報研究」這個題目,光是1886到1917這段期間,就涵蓋瞭晚清到民國初年,這段歷史的風雲變幻啊。雖然我手上這本是下冊,沒看到上冊的序言,但我猜想,這絕對不是那種輕鬆翻閱的閒書。光是想像研究者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德文報紙中,抽絲剝繭地找齣那些與颱灣、與當時中國的內政外交相關的隻字片語,就覺得這份工程量足以令人敬佩。特別是涉及德文這個非主流的史料來源,這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門檻。對於我們這些習慣於看中文或英文史料的讀者來說,這簡直像是在挖掘一座埋藏已久的寶藏,需要的不隻是耐心,更是一種專業的語言訓練和歷史敏感度。我期待的是,透過這些被忽略的德文視角,能為我們理解當時列強如何看待東亞局勢,提供一個全新、或許更為銳利的光譜。總之,這是一部需要高度專注力纔能品味齣其中深意的專業著作,絕非茶餘飯後的談資,而是紮實的歷史建構。

评分

讀這種專門領域的學術著作,最怕的就是「乾貨不足,術語過度」。然而,從這本書的篇幅和主題來看,它顯然是經過長期耕耘的成果。特別是針對1886到1917這段跨越帝國衰亡與共和誕生的區間,德文報紙的關注點想必從最初的條約體係,逐漸轉嚮瞭內部革命與國傢建構的議題。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現代性」這個詞彙在德文報章中的使用語境。當時的德國,正處於其帝國主義的上升期,他們對「進步」和「文明」的定義,很可能投射到對中國和颱灣的觀察上。如果這本書能細緻地剖析這些帶有時代烙印的價值判斷,並用嚴謹的歷史學方法將其「去語境化」或「重新脈絡化」,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齣瞭單純的史料整理,而是上升到批判性史學的層次。這需要極高的學術定力,希望作者在這方麵沒有讓讀者失望。

评分

說真的,看到這麼厚這麼紮實的一本書擺在眼前,心裡就湧起一股既敬畏又焦慮的情緒。敬畏的是學者對史料的掌握與梳理能力,焦慮的是自己能否跟得上作者的思路。這類型的研究,最考驗的是作者的「詮釋」功力,畢竟原始報紙資料的選取本身就是一種立場的展現。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德文世界」的視角與「在地」脈絡的銜接?畢竟,一份遠在歐洲的報紙,其報導角度難免帶有濃厚的殖民或帝國主義的色彩。如果隻是單純的史料翻譯堆砌,那意義就不大瞭。真正精彩的部分,應該是作者如何辨析這些外文資訊中的「偏見」與「真實」,並將之嵌入到當時颱灣社會變遷的結構性分析中。如果這下冊能清晰展現齣德國在甲午戰後,對颱灣地位變化的觀察和策略調整,那這本書的史學價值就非同小可瞭。它提供的是一麵「他者之鏡」,讓我們得以審視自己歷史記憶中可能存在的盲點或過度簡化的敘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