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的孩子說故事:來看偕叡廉

馬偕的孩子說故事:來看偕叡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George William Mackay, Magaret Mackay
圖書標籤:
  • 馬偕
  • 偕叡廉
  • 颱灣史
  • 傳記
  • 基督教
  • 醫療
  • 教育
  • 社會服務
  • 颱灣文化
  • 曆史人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馬偕博士的愛兒偕叡廉是個優秀的說故事人,
  敏銳、智慧、記憶豐富、幽默詼諧。
  1950年代,他說瞭許多故事給一群又一群的孩子、朋友和會眾聽,
  大傢都渴慕多聽一點——即便隻是聊天也行。

  對於偉人,我們除瞭敬佩他們的偉大,
  也想知道他們的生活點滴和他們的喜好,
  他們怎麼和孩子、鄰居及同事互動,
  怎麼在兩難中做齣愛的抉擇。
  我們也想知道偉人的子女後來的發展如何。

  本書收錄瞭偕叡廉口述的21篇故事,再加上馬偕後代子孫彼此間的通信、偕叡廉和妻子偕仁利懷念母親張聰明的談話及馬偕博士被宣道差會和同工談論的文件,讓我們看到宣道士來颱付齣的身心代價,以及在睏頓中彰顯信仰的榮美。白描的故事和樸素的傢書,披露「義人的後代」如何生活,彼此祝福,彼此相愛;感受他們對馬偕夫婦和福爾摩沙的懷念,對生命的熱情和行事的低調。

  在笑談的故事裏,我們也看到颱灣的初代信徒:無論是高官陳輝、幫派領袖水益、樟腦工人阿財、五股人塔嫂,或是龍山寺的住持羅妙吉接觸信仰前後的心理轉摺。他們信主以後的美好行蹤,至今仍然在嚮世人作見證。這些故事感動我們,因為其中洋溢著我們渴慕的愛和公義──來自上天,透過馬偕大傢族和福爾摩沙人,嚮世人宣告。深願我們用生命把愛的故事傳講下去,也一次又一次地在故事中遇見自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偕叡廉
George William Mackay (1880-1963)/口述

  馬偕博士和張聰明女士的兒子,生於淡水。 13歲以前都在淡水成長,常陪伴父親到各地傳教旅行。 受教育於香港英文學校、加拿大多倫多聖安德烈學院及多倫多大學,在美國麻省渥契斯特的剋拉剋大學完成教育學碩士,並赴日本進修。是宣道士,創辦淡江中學和偕醫館的聖經中心,獲多倫多諾斯神學院頒榮譽神學博士。與偕仁利結婚生有二子三女。一生愛神、人、動物和植物,誠懇風趣,結交各方好友,喜歡運動,推動體育 。葬於淡江中學校園裏雙親墓旁。

偕瑪烈Magaret Mackay/記錄

  偕叡廉與偕仁利的三女,1919年齣生於淡水,與四位兄姐快樂成長。曾就讀日本加拿大學校。1955年來到淡水,陪父母8年之久,並在颱北美國學校當祕書。與母親返加拿大養病後,曾在多倫多大學擔任祕書。退休後與兩位姐姐居住安養院,仍關心颱灣和淡江中學。

譯者簡介

林一真


  颱南人。成長於父母林占鰲和蔡豫治創辦的興文齋書局,幼年在民族路和太平境過教會生活。颱灣師大教育心理係畢業,完成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教育心理和統計博士訓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習療癒花園設計,至日本學森林療癒。在輔大、北市師和陽明大學教學後,與魏耀揮到三芝參與草創馬偕醫學院,開拓漁人村和真愛森林。著《生活彩虹探索》、《生活彩虹:全人生涯開展》和《森林益康》。期許自己持續把人帶迴信仰和大自然。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馬偕傢族的颱灣鄉愁
蘇文魁 


  這是一本馬偕傢族的故事書,由於「馬偕學」是當今顯學,坊間齣版瞭不少馬偕相關的書,但不論以何麵貌介紹馬偕,都是以豐富又精采的故事來吸引人。讀者看過此書,就會知道馬偕傢族真的很會說故事,而且充滿颱灣鄉愁。

  看過《馬偕博士日記》和他的著作《From Far Formosa》,或是直接看他宣教書信報告,就可知道馬偕博士的一生就是一本精采的故事書,而且他還真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相信馬偕在颱灣三十年不到的時間,有如此豐盛的宣教成果,和他傳奇性一生和善於講故事,有一定的關聯;即使迴國述職期間,在傢鄉引起那麼大的迴響,應該也是人人著迷於他動人的故事有關。

  至於「二世馬偕」偕叡廉說故書能力更是名聞遐邇。我傢的歸主是偕叡廉夫婦晚年在淡水所結的果實:父親常說很喜歡聽「偕先生」講道,他喜歡用「例」,那時的概念「例」就是故事瞭。我小時偕叡廉年事已高無緣聽他講故事,隻記得一個晚上聚會在今天淡水教會禮拜堂樓下副堂,久不齣戶的偕叡廉夫婦坐中間發錶談話,按老社會方式,男人圍坐內圈,婦女在外圍或坐或站,那天下雨我們小朋友齣不瞭門隻在旁邊遊蕩。他講道中引來笑聲,我們就由人牆外企踵觀看。他聲音很小,除瞭聽眾陣陣笑聲實在聽不齣甚麼。忽然大傢安靜瞭,我們知道這是大人在禱告,最後大傢齊聲應答:「這是阮的心所願。」當時颱灣已經和國語教會一樣改「阿們」瞭,偕叡廉還是保有馬偕傢族的死硬個性講「心所願」。

  我過完青少年、中年時代後,再次和馬偕傢族相遇,那是在二○○○年時。當時淡水鎮與牛津郡締結姊妹市,我有幸隨團到嚮往已久的加拿大馬偕原鄉,神遊他成長的環境,體會他的加拿大鄉愁,也終於見到偕叡廉的三個女兒。在煙布羅(Embro)的高地運動會上,我看到她們穿著客製化的T恤,每人開心的挑一張老照片印在上麵,看到我好奇地瞄著看,她們非常得意,一個說「淡水」、一個說「觀音山」、一個說「大屯山」。原來馬偕傢在加拿大也有颱灣的鄉愁。

  我在青年時代,還聽過馬偕傢族一個最會講故事的人,那就是馬偕博士唯一見過的外孫柯設偕。沒有人不會去喜歡他那生動又活潑的故事,雖然那些故事聽瞭又聽,但卻百聽不厭,今日很多馬偕的故事流傳到今,都是來自於他。這本故事書的齣版,會聽到不少新故事,可填補現今馬偕學的不少空白處,可說是絕佳的口述曆史。筆者在淡水從事文史工作一段時間,驚訝於書中描寫淡水相關的人事地物,竟然是那麼樣的精準榫閤,相信此書在馬偕的研究上必將有所助益。

  馬偕博士獨特的行事風格和宣教策略,一直在宣教史上有相當的爭議。而他的公子偕叡廉的身世,又是一個活在夾縫中的宣教士,父子宣教的過程並不順遂,書中所蘊含的颱灣情,就是馬偕傢族宣教的動力,讀者由書中應可感受那份濃醇的鄉土情懷。

  記得二○○一年馬偕逝世百週年時,偕叡廉次子偕約翰博士代錶傢族來颱參加紀念活動,他迴到父親所創辦的淡江中學校園,當時學校的原住民石闆屋正屆完工。他參觀時提起他一九二七年時,兄弟兩人和父親到太魯閣,他們由原住民身上買下四把「番刀」,是他們傢藏和颱灣的記憶,他錶示這四把刀該還給颱灣,就擺在校園配閤石闆屋展齣。迴國不久,這四把刀就託人帶迴淡江,他一直強調,這些刀不是他的,是他們兄弟所擁有的,若展齣時也要如此註明。他哥哥威理二戰時為國捐軀,他們傢人的感情是如此的濃厚,乃是因宣教士的傢庭聚少離多,他們在颱灣享有愉快卻短暫的童年,但青少年後都離傢齣外求學,這些在傢族團聚在餐桌上、壁爐前或旅店裏說的這些故事,或許就是團結這個傢庭的要素吧。

  這本書在二○○二年時就已經到瞭淡江中學,當時的姚聰榮校長,原本想把它當成雙語班的閱讀教材,也曾經把〈白狗的故事〉譯齣刊登在淡江中學第49期的《淡江中學通訊》中,那年八月學校還辦瞭一次旅遊活動,讓全校老師登上龜山島,體驗白狗的故事情境,當時就有人建議該把它翻譯成中文,讓更多人直接去讀。

  真要感謝林一真老師,她親自訪問馬偕博士的曾孫女萊斯禮女士,用心找迴馬偕傢族留在加拿大的颱灣情,讓譯文中多瞭那份一般馬偕相關書籍中難得的情感,也補充瞭一些史料,讓人對馬偕多瞭一份瞭解。相信這本令人引頸企盼的作品,必將掀起另一波馬偕研究的熱潮。(本文作者為淡水長老教會長老)

推薦序

來聽偕叡廉說故事

鄭睦群 

  在今天,我們有許多途徑可以瞭解馬偕博士,以及他身邊的人、事、物。喜歡閱讀的可以翻翻馬偕親筆的《馬偕日記》或《福爾摩沙紀事》,愛好音樂的可以聆聽《馬偕的生命詩歌行旅》,想要視覺、聽覺雙管齊下也能選擇馬偕布袋戲、歌仔戲與音樂劇。

  但其實,我們都太習慣從旁觀的視角仰望著這些「曆史人物」,但如果馬偕不是遙遠的「曆史人物」而是你的「祖父」呢?你會期待你的父親如何訴說「阿公」與「阿爸」過往的經曆?偕叡廉以一位父親的身分,嚮孩子娓娓道來父執輩曾經的生命腳蹤,這正是《馬偕的孩子說故事》的魅力所在,他也確實是個說故事的高手。

  不過比起名滿天下的父親,或許一般大眾對偕叡廉是比較陌生的,但他可是馬偕博士最疼愛的獨子。一八七八年五月二十七日,馬偕博士迎娶五股姑娘張聰明,成為當代唯一與颱灣女子結為連理的外籍宣教士。日後張聰明為馬偕博士生瞭三個小孩,分彆是大姊偕媽連、二姊偕以利與小弟偕叡廉,共組一傢五口的跨國小傢庭。

  說爸爸最疼愛偕叡廉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從馬偕博士的日記來看,偕叡廉齣現的頻率遠遠高於媽連與以利,父子倆還會一起運動、騎馬、爬山、念書、釣魚與抓蝴蝶,這是他兩位姊姊所沒有的。偕叡廉長大後被送到香港唸中學,每次放假迴來,馬偕都會親自到淡水港邊等著他親愛的兒子。有時候全傢會聚一起唱聖詩,可愛的偕叡廉也會用風琴為大傢伴奏,享受甜蜜的傢庭時光。

  一九○一年六月二日,馬偕博士病逝淡水,兩天後葬於今淡江中學內的墓園,安息在他筆下的最後住傢,偕叡廉也在當年遠赴加拿大求學。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偕叡廉帶著新婚妻子偕仁利迴到瞭寶島颱灣,三年後成為淡水中學(今淡江中學)的創校校長,以教育延續父親的精神。偕叡廉日後也被選為淡水基督長老教會的長老,該教會正是馬偕博士在北颱灣所設立的第一間教會,成為許多老淡水人的深刻記憶。

  一九五二年,偕叡廉夫婦搬齣充滿迴憶的「小白宮」,在淡水教會附近的半山腰上蓋瞭棟小房子,過著愜意卻依舊在教會服事的退休生活。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日,偕叡廉病逝颱北馬偕醫院,超過韆人齣席瞭七月二十三日在淡水教會舉辦的告彆式,結束瞭跨越清末、日治與民國三個世代的人生。老一輩的淡水教會信徒至今對他們依舊深深懷念,隻是那些曾經與偕叡廉共同生活過的長者們,如今也漸漸凋零瞭。

  我齣生得太晚,隻能從文字來認識這位老校長,但卻有幸曾在偕叡廉的故居恣意玩耍著。一九八五年八月,我的父親就任淡水教會第五任牧師,全傢也從桃園大溪搬來這富有山河意象的小鎮。當年我們三兄弟都還小,我隻有四歲半,弟弟分彆是二歲與一歲。因此每當父母有事外齣或是探訪的時候,便會把我們「寄放」在教會長輩的住處,事畢後再「領迴」。

  淡水教會與其牧師館皆座落馬偕街上,而沿著馬偕街往坡上走則會看到一座天橋,走過天橋就會連上真理街,淡江中學、馬偕墓園、牛津學堂、真理大學都在那一帶。而麵對天橋往右邊看去,則會看到一棟典雅的平房,汪宗埕牧師的兩位女兒及孫女就住在那裏,那也是我們三兄弟的「寄放處」之一。還記得三個小男生曾坐在屋外的椅子上,看山、看海、看夕陽,有一次還撿到不久前纔蛻下來的蛇皮,畫麵曆曆在目。

  長大後纔知道,這房子以前的主人就是偕叡廉,我跟他曾在同樣的地方看著相同的日落並且就坐在同一張藤椅,那棟可愛的居所在一九八八年易主,現已拆除建為高聳的住傢大樓。現在除瞭看老照片追憶之外,那房子的倩影竟也曾入鏡一九八三年的電影《小畢的故事》,意外成為我遙想老校長的動態索引。

  《馬偕的孩子說故事》的作者是偕叡廉的小女兒偕瑪烈,她記錄著父親以第一人稱所講述的許多故事,例如令人傷腦筋卻又無比忠心的小白狗、龍山寺住持羅妙吉改宗的過程,還有幾株曾經讓「小白宮」飄著咖啡香氣的咖啡樹,親切雋永亦發人深思。另外本書也收錄黎約翰牧師、牧師娘與張聰明的信件,盡管當年黎約翰夫婦與馬偕博士有些不愉快,但書信中的文字讓人再次瞭解瞭他們當下的心境,也是理解曆史事件的另一個麵嚮。

  就打開書吧,如同子女般圍繞在偕叡廉的腳邊,讓他來為你說故事。

(本文作者為淡江大學曆史係與馬偕醫學院全人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圖書試讀

林一真譯者序
我們都在說故事
 
對於偉人,我們除瞭敬佩他們的偉大,也想知道他們的凡民生活點滴、他們的喜好,他們怎麼和孩子、鄰居及同事互動,怎麼在兩難中做齣愛的抉擇。我們也想知道偉人的子女後來的發展如何。
 
馬偕博士的愛兒叡廉是個優秀的說故事人,敏銳、智慧、記憶豐富、幽默詼諧。一九五○年代,他說瞭許多故事給一群又一群的孩子、朋友和會眾聽,大傢都渴慕多聽一點,甚至隻是聊天也行。小女兒偕瑪烈做瞭紀錄。我常想像他氣定神閑地用颱語和英語雙聲帶講故事的模樣。
 
這本書收錄瞭二十一篇故事,再加上馬偕後代子孫彼此間的通信、叡廉和妻子偕仁利懷念母親的談話及馬偕博士被宣道差會和同工談論的文件,讓我們看到宣道士來颱付齣的身心代價,以及在睏頓中彰顯信仰的榮美。白描的故事和樸素的傢書披露「義人的後代」如何生活,彼此祝福,彼此相愛;感受他們對馬偕夫婦和福爾摩沙的懷念,對生命的熱情和行事的低調。
 
在我心目中,偉大的馬偕博士無論齣生入死,永遠都是嚮前看(或嚮前衝)、眼神灼灼發光的勇士姿態。世人也總是說馬偕「寜願燒盡,不願朽壞」。我一直以為這是指他孤身到颱灣,堅毅麵對宣道初期言語的隔閡、颱灣人傳統信仰的堅固營壘、辱罵和潑糞,以及罹患瘧疾和喉癌的切身病苦。原來他和我們一樣,也有為人父母子女和鄰居的諸多角色,也可能腹背受敵,依然要做許多愛的割捨。
 
翻譯這些故事時,真叫我愛不釋捲。我很歡喜知道叡廉從香港校園的地上撿迴咖啡豆,捧著給爸爸看,爸爸立刻說要在後院種植。我想像他傢的狗小白不斷防衛攻擊鄰居的豬和羊,馬偕博士隻好一次又一次把牠送到更遠的天邊海角,託付給善心人傢照顧。
 
我驚訝地發現,他被加拿大婦女外國宣道會的委員議論紛紛,說他的宣道方式妨礙瞭同事的發展。我也驚喜看到黎約翰牧師娘安妮反省自白,在香港印發「有些事情」的小冊子,為馬偕夫婦做澄清。黎約翰牧師也為馬偕挺身直言,並且說馬偕不隻被一個宣道差會不公平地對待。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