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偕的孩子说故事:来看偕叡廉

马偕的孩子说故事:来看偕叡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eorge William Mackay, Magaret Mackay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马偕博士的爱儿偕叡廉是个优秀的说故事人,
  敏锐、智慧、记忆丰富、幽默诙谐。
  1950年代,他说了许多故事给一群又一群的孩子、朋友和会众听,
  大家都渴慕多听一点——即便只是聊天也行。

  对于伟人,我们除了敬佩他们的伟大,
  也想知道他们的生活点滴和他们的喜好,
  他们怎么和孩子、邻居及同事互动,
  怎么在两难中做出爱的抉择。
  我们也想知道伟人的子女后来的发展如何。

  本书收录了偕叡廉口述的21篇故事,再加上马偕后代子孙彼此间的通信、偕叡廉和妻子偕仁利怀念母亲张聪明的谈话及马偕博士被宣道差会和同工谈论的文件,让我们看到宣道士来台付出的身心代价,以及在困顿中彰显信仰的荣美。白描的故事和朴素的家书,披露「义人的后代」如何生活,彼此祝福,彼此相爱;感受他们对马偕夫妇和福尔摩沙的怀念,对生命的热情和行事的低调。

  在笑谈的故事里,我们也看到台湾的初代信徒:无论是高官陈辉、帮派领袖水益、樟脑工人阿财、五股人塔嫂,或是龙山寺的住持罗妙吉接触信仰前后的心理转折。他们信主以后的美好行踪,至今仍然在向世人作见证。这些故事感动我们,因为其中洋溢着我们渴慕的爱和公义──来自上天,透过马偕大家族和福尔摩沙人,向世人宣告。深愿我们用生命把爱的故事传讲下去,也一次又一次地在故事中遇见自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偕叡廉
George William Mackay (1880-1963)/口述

  马偕博士和张聪明女士的儿子,生于淡水。 13岁以前都在淡水成长,常陪伴父亲到各地传教旅行。 受教育于香港英文学校、加拿大多伦多圣安德烈学院及多伦多大学,在美国麻省渥契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完成教育学硕士,并赴日本进修。是宣道士,创办淡江中学和偕医馆的圣经中心,获多伦多诺斯神学院颁荣誉神学博士。与偕仁利结婚生有二子三女。一生爱神、人、动物和植物,诚恳风趣,结交各方好友,喜欢运动,推动体育 。葬于淡江中学校园里双亲墓旁。

偕玛烈Magaret Mackay/记录

  偕叡廉与偕仁利的三女,1919年出生于淡水,与四位兄姐快乐成长。曾就读日本加拿大学校。1955年来到淡水,陪父母8年之久,并在台北美国学校当祕书。与母亲返加拿大养病后,曾在多伦多大学担任祕书。退休后与两位姐姐居住安养院,仍关心台湾和淡江中学。

译者简介

林一真


  台南人。成长于父母林占鳌和蔡豫治创办的兴文斋书局,幼年在民族路和太平境过教会生活。台湾师大教育心理系毕业,完成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教育心理和统计博士训练,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研习疗癒花园设计,至日本学森林疗癒。在辅大、北市师和阳明大学教学后,与魏耀挥到三芝参与草创马偕医学院,开拓渔人村和真爱森林。着《生活彩虹探索》、《生活彩虹:全人生涯开展》和《森林益康》。期许自己持续把人带回信仰和大自然。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马偕家族的台湾乡愁
苏文魁 


  这是一本马偕家族的故事书,由于「马偕学」是当今显学,坊间出版了不少马偕相关的书,但不论以何面貌介绍马偕,都是以丰富又精采的故事来吸引人。读者看过此书,就会知道马偕家族真的很会说故事,而且充满台湾乡愁。

  看过《马偕博士日记》和他的着作《From Far Formosa》,或是直接看他宣教书信报告,就可知道马偕博士的一生就是一本精采的故事书,而且他还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相信马偕在台湾三十年不到的时间,有如此丰盛的宣教成果,和他传奇性一生和善于讲故事,有一定的关联;即使回国述职期间,在家乡引起那么大的回响,应该也是人人着迷于他动人的故事有关。

  至于「二世马偕」偕叡廉说故书能力更是名闻遐迩。我家的归主是偕叡廉夫妇晚年在淡水所结的果实:父亲常说很喜欢听「偕先生」讲道,他喜欢用「例」,那时的概念「例」就是故事了。我小时偕叡廉年事已高无缘听他讲故事,只记得一个晚上聚会在今天淡水教会礼拜堂楼下副堂,久不出户的偕叡廉夫妇坐中间发表谈话,按老社会方式,男人围坐内圈,妇女在外围或坐或站,那天下雨我们小朋友出不了门只在旁边游荡。他讲道中引来笑声,我们就由人墙外企踵观看。他声音很小,除了听众阵阵笑声实在听不出甚么。忽然大家安静了,我们知道这是大人在祷告,最后大家齐声应答:「这是阮的心所愿。」当时台湾已经和国语教会一样改「阿们」了,偕叡廉还是保有马偕家族的死硬个性讲「心所愿」。

  我过完青少年、中年时代后,再次和马偕家族相遇,那是在二○○○年时。当时淡水镇与牛津郡缔结姊妹市,我有幸随团到向往已久的加拿大马偕原乡,神游他成长的环境,体会他的加拿大乡愁,也终于见到偕叡廉的三个女儿。在烟布罗(Embro)的高地运动会上,我看到她们穿着客制化的T恤,每人开心的挑一张老照片印在上面,看到我好奇地瞄着看,她们非常得意,一个说「淡水」、一个说「观音山」、一个说「大屯山」。原来马偕家在加拿大也有台湾的乡愁。

  我在青年时代,还听过马偕家族一个最会讲故事的人,那就是马偕博士唯一见过的外孙柯设偕。没有人不会去喜欢他那生动又活泼的故事,虽然那些故事听了又听,但却百听不厌,今日很多马偕的故事流传到今,都是来自于他。这本故事书的出版,会听到不少新故事,可填补现今马偕学的不少空白处,可说是绝佳的口述历史。笔者在淡水从事文史工作一段时间,惊讶于书中描写淡水相关的人事地物,竟然是那么样的精准榫合,相信此书在马偕的研究上必将有所助益。

  马偕博士独特的行事风格和宣教策略,一直在宣教史上有相当的争议。而他的公子偕叡廉的身世,又是一个活在夹缝中的宣教士,父子宣教的过程并不顺遂,书中所蕴含的台湾情,就是马偕家族宣教的动力,读者由书中应可感受那份浓醇的乡土情怀。

  记得二○○一年马偕逝世百週年时,偕叡廉次子偕约翰博士代表家族来台参加纪念活动,他回到父亲所创办的淡江中学校园,当时学校的原住民石板屋正届完工。他参观时提起他一九二七年时,兄弟两人和父亲到太鲁阁,他们由原住民身上买下四把「番刀」,是他们家藏和台湾的记忆,他表示这四把刀该还给台湾,就摆在校园配合石板屋展出。回国不久,这四把刀就託人带回淡江,他一直强调,这些刀不是他的,是他们兄弟所拥有的,若展出时也要如此註明。他哥哥威理二战时为国捐躯,他们家人的感情是如此的浓厚,乃是因宣教士的家庭聚少离多,他们在台湾享有愉快却短暂的童年,但青少年后都离家出外求学,这些在家族团聚在餐桌上、壁炉前或旅店里说的这些故事,或许就是团结这个家庭的要素吧。

  这本书在二○○二年时就已经到了淡江中学,当时的姚聪荣校长,原本想把它当成双语班的阅读教材,也曾经把〈白狗的故事〉译出刊登在淡江中学第49期的《淡江中学通讯》中,那年八月学校还办了一次旅游活动,让全校老师登上龟山岛,体验白狗的故事情境,当时就有人建议该把它翻译成中文,让更多人直接去读。

  真要感谢林一真老师,她亲自访问马偕博士的曾孙女莱斯礼女士,用心找回马偕家族留在加拿大的台湾情,让译文中多了那份一般马偕相关书籍中难得的情感,也补充了一些史料,让人对马偕多了一份了解。相信这本令人引颈企盼的作品,必将掀起另一波马偕研究的热潮。(本文作者为淡水长老教会长老)

推荐序

来听偕叡廉说故事

郑睦群 

  在今天,我们有许多途径可以了解马偕博士,以及他身边的人、事、物。喜欢阅读的可以翻翻马偕亲笔的《马偕日记》或《福尔摩沙纪事》,爱好音乐的可以聆听《马偕的生命诗歌行旅》,想要视觉、听觉双管齐下也能选择马偕布袋戏、歌仔戏与音乐剧。

  但其实,我们都太习惯从旁观的视角仰望着这些「历史人物」,但如果马偕不是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你的「祖父」呢?你会期待你的父亲如何诉说「阿公」与「阿爸」过往的经历?偕叡廉以一位父亲的身分,向孩子娓娓道来父执辈曾经的生命脚踪,这正是《马偕的孩子说故事》的魅力所在,他也确实是个说故事的高手。

  不过比起名满天下的父亲,或许一般大众对偕叡廉是比较陌生的,但他可是马偕博士最疼爱的独子。一八七八年五月二十七日,马偕博士迎娶五股姑娘张聪明,成为当代唯一与台湾女子结为连理的外籍宣教士。日后张聪明为马偕博士生了三个小孩,分别是大姊偕妈连、二姊偕以利与小弟偕叡廉,共组一家五口的跨国小家庭。

  说爸爸最疼爱偕叡廉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从马偕博士的日记来看,偕叡廉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妈连与以利,父子俩还会一起运动、骑马、爬山、念书、钓鱼与抓蝴蝶,这是他两位姊姊所没有的。偕叡廉长大后被送到香港唸中学,每次放假回来,马偕都会亲自到淡水港边等着他亲爱的儿子。有时候全家会聚一起唱圣诗,可爱的偕叡廉也会用风琴为大家伴奏,享受甜蜜的家庭时光。

  一九○一年六月二日,马偕博士病逝淡水,两天后葬于今淡江中学内的墓园,安息在他笔下的最后住家,偕叡廉也在当年远赴加拿大求学。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偕叡廉带着新婚妻子偕仁利回到了宝岛台湾,三年后成为淡水中学(今淡江中学)的创校校长,以教育延续父亲的精神。偕叡廉日后也被选为淡水基督长老教会的长老,该教会正是马偕博士在北台湾所设立的第一间教会,成为许多老淡水人的深刻记忆。

  一九五二年,偕叡廉夫妇搬出充满回忆的「小白宫」,在淡水教会附近的半山腰上盖了栋小房子,过着惬意却依旧在教会服事的退休生活。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日,偕叡廉病逝台北马偕医院,超过千人出席了七月二十三日在淡水教会举办的告别式,结束了跨越清末、日治与民国三个世代的人生。老一辈的淡水教会信徒至今对他们依旧深深怀念,只是那些曾经与偕叡廉共同生活过的长者们,如今也渐渐凋零了。

  我出生得太晚,只能从文字来认识这位老校长,但却有幸曾在偕叡廉的故居恣意玩耍着。一九八五年八月,我的父亲就任淡水教会第五任牧师,全家也从桃园大溪搬来这富有山河意象的小镇。当年我们三兄弟都还小,我只有四岁半,弟弟分别是二岁与一岁。因此每当父母有事外出或是探访的时候,便会把我们「寄放」在教会长辈的住处,事毕后再「领回」。

  淡水教会与其牧师馆皆座落马偕街上,而沿着马偕街往坡上走则会看到一座天桥,走过天桥就会连上真理街,淡江中学、马偕墓园、牛津学堂、真理大学都在那一带。而面对天桥往右边看去,则会看到一栋典雅的平房,汪宗埕牧师的两位女儿及孙女就住在那里,那也是我们三兄弟的「寄放处」之一。还记得三个小男生曾坐在屋外的椅子上,看山、看海、看夕阳,有一次还捡到不久前才蜕下来的蛇皮,画面历历在目。

  长大后才知道,这房子以前的主人就是偕叡廉,我跟他曾在同样的地方看着相同的日落并且就坐在同一张藤椅,那栋可爱的居所在一九八八年易主,现已拆除建为高耸的住家大楼。现在除了看老照片追忆之外,那房子的倩影竟也曾入镜一九八三年的电影《小毕的故事》,意外成为我遥想老校长的动态索引。

  《马偕的孩子说故事》的作者是偕叡廉的小女儿偕玛烈,她记录着父亲以第一人称所讲述的许多故事,例如令人伤脑筋却又无比忠心的小白狗、龙山寺住持罗妙吉改宗的过程,还有几株曾经让「小白宫」飘着咖啡香气的咖啡树,亲切隽永亦发人深思。另外本书也收录黎约翰牧师、牧师娘与张聪明的信件,尽管当年黎约翰夫妇与马偕博士有些不愉快,但书信中的文字让人再次了解了他们当下的心境,也是理解历史事件的另一个面向。

  就打开书吧,如同子女般围绕在偕叡廉的脚边,让他来为你说故事。

(本文作者为淡江大学历史系与马偕医学院全人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图书试读

林一真译者序
我们都在说故事
 
对于伟人,我们除了敬佩他们的伟大,也想知道他们的凡民生活点滴、他们的喜好,他们怎么和孩子、邻居及同事互动,怎么在两难中做出爱的抉择。我们也想知道伟人的子女后来的发展如何。
 
马偕博士的爱儿叡廉是个优秀的说故事人,敏锐、智慧、记忆丰富、幽默诙谐。一九五○年代,他说了许多故事给一群又一群的孩子、朋友和会众听,大家都渴慕多听一点,甚至只是聊天也行。小女儿偕玛烈做了纪录。我常想像他气定神闲地用台语和英语双声带讲故事的模样。
 
这本书收录了二十一篇故事,再加上马偕后代子孙彼此间的通信、叡廉和妻子偕仁利怀念母亲的谈话及马偕博士被宣道差会和同工谈论的文件,让我们看到宣道士来台付出的身心代价,以及在困顿中彰显信仰的荣美。白描的故事和朴素的家书披露「义人的后代」如何生活,彼此祝福,彼此相爱;感受他们对马偕夫妇和福尔摩沙的怀念,对生命的热情和行事的低调。
 
在我心目中,伟大的马偕博士无论出生入死,永远都是向前看(或向前冲)、眼神灼灼发光的勇士姿态。世人也总是说马偕「宁愿烧尽,不愿朽坏」。我一直以为这是指他孤身到台湾,坚毅面对宣道初期言语的隔阂、台湾人传统信仰的坚固营垒、辱骂和泼粪,以及罹患疟疾和喉癌的切身病苦。原来他和我们一样,也有为人父母子女和邻居的诸多角色,也可能腹背受敌,依然要做许多爱的割舍。
 
翻译这些故事时,真叫我爱不释卷。我很欢喜知道叡廉从香港校园的地上捡回咖啡豆,捧着给爸爸看,爸爸立刻说要在后院种植。我想像他家的狗小白不断防卫攻击邻居的猪和羊,马偕博士只好一次又一次把牠送到更远的天边海角,託付给善心人家照顾。
 
我惊讶地发现,他被加拿大妇女外国宣道会的委员议论纷纷,说他的宣道方式妨碍了同事的发展。我也惊喜看到黎约翰牧师娘安妮反省自白,在香港印发「有些事情」的小册子,为马偕夫妇做澄清。黎约翰牧师也为马偕挺身直言,并且说马偕不只被一个宣道差会不公平地对待。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