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有关历史游戏王 「你喜欢历史吗?」问到这个问题,大概摇头的人比点头的人多吧!老师上课,只要一讲到课本中的许多人名、地名,很快就会把大家的瞌睡虫给招来了。
「这怎么行!」一群热爱历史的叔叔、阿姨听到马上跳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决定进行一场神祕任务,让小朋友重新认识历史,并且爱上它。
「该怎么做呢?」我们想到把历史和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推出一系列的「历史游戏王」,把中国历史变成各式各样有趣的游戏:
你可以在夏、商、周大玩叠叠乐,看看古人如何建立社会制度,再变身为新时代;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加入大富翁战局,抢夺中国地盘上最强的皇帝宝座;
当然,隋唐帝国的世纪帝国,你更是不能错过;
还有举行历史争霸战,宋朝、元朝的皇帝需要你来帮忙,成为擂台盟主;
来到明清时代,职业扮装秀带我们体验,成为各行各业的达人;
最后,魔幻守护者要解决晚清民初的各种挑战,需要你一起动动脑筋了。
「哇!这真是太丰富了!」虽然我们利用游戏的概念包装历史,但是真正精彩、吸引人的是历史本身。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故事串成历史,而这条时间的长河,也带着人们向前行。三民书局为小朋友量身打造这套中国历史,希望小朋友看完了以后,可以很高兴的和朋友分享:「历史,真是超~级~有~趣~!」
推荐序
1902年,德国考古学家科尔德威(Robert Koldewey),在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方约七十五公里,发掘了被风沙掩埋千年的古巴比伦。走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建的壮丽城门,科尔德威在城墙上解读出来的第一句话是:
「过去的一切被现在制定着,现在的一切被未来制定。」
远在二千多年前,巴比伦人就意识到历史是现代人所书写,充满后设与偏见。胡适则将历史比喻成一位小姑娘,任人打扮。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今人打扮古人,后人也会打扮今人。
爬梳前人所留下的笔迹墨痕,文字与想像所织就的虚妄,遗址与废墟所构筑的迷茫,其中有太多太多的话语缝隙,给了我们重新品读历史的可能,在流转的过往中寻找新的意义。
对于大人而言,历史负载了太多的使命与任务,知识面、政治面、道德面……,但历史在孩子眼中,又是什么模样?
褪去了种种试图加诸历史的外衣,孩子们可以全心感受历史的迷人之处:传说故事的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群雄争霸或一统帝国的雄心壮志,成王败寇;文化艺术凝结的瑰宝,更是灿烂辉煌。历史如同一篇篇的乐章,传唱他们的故事。在史蹟与伟人的荣光里,看到一个时代的理性与疯狂,进步与反动、昇华与堕落,那是时代的声音。
读历史,是一场游戏。
在竞争与合作的趣味中,处处是人性的纹理。三民书局「历史游戏王」建起一座游乐场,透过孩子熟悉的游戏模式,传达中国各时代的精神与历史意义,例如用叠叠乐的概念比拟上古时代文化和制度的奠基与崩坏,又如用大富翁游戏让孩子了解秦汉到隋唐之间的地盘争胜……。
那么,读历史,有用吗?
历史不是积尘的老古董,审视那些充满血性与骨质的细节,会令我们感受生活的炎凉与无常,人世的无情与哀伤。阅读历史,是一场探究人心、理解人心的冒险,是一趟哥伦布式的精神发现,穿越无知的汪洋,抵达理性、知性与感性的彼岸。
启程吧!带领孩子一同进入历史的探索冒险!点燃他们对历史兴趣的火苗!
作家节目主持人谢哲青
作者的话 「我们并非因为老了而不再爱玩,反倒是因为我们不再爱玩而开始变老」~萧伯纳,1856~1950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吧?看着架上琳瑯满目的历史故事出版品,到底哪一本才是值得带回家细细品味的呢?长久以来,「历史」给孩子们的印象是沉重的:既是硬梆梆的年代与事件名称,又是你否定我,我推翻你的史观论战,难道,读历史就不能愉快点吗?
这些年,「创意」似乎变得很热门。文化要搞文创,教学要有创新,学校对孩子的要求也是得有创造力。但是,在追逐文创、创新与创造力的同时,排山倒海的法令限制、教学评鑑与升学压力,又把这些「创意」通通挤向了诡异的死胡同,就像各地一成不变的「老街」一样,许多立意甚佳的创意,都走向了「既没有创也没有意」的结局。作为一个游走在童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穿越者,我其实很期待童书的欢乐可以注入在沉重的学术框架里,让学术研究的作品,可以不要只在小众世界流通,而能够走入每个人的世界,发挥学术研究该有的影响力。
「玩历史」或许可以当作是一个开始。
其实很多人都喜欢历史,只是大部分的人不喜欢「学历史」,因为一提到「学」好像就会跟「考」联想起来,而中学时代整天背诵历史的惨澹岁月又飘进大家的脑海里。在我看来,其实我们把历史当成知识来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历史,应该是一种「看事情的方法」。
唐太宗时代的名臣魏征说过:「以史为鑑,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为了鑑戒,让人们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所以,魏征强调的是历史的「功能性」而不是它的知识性。我们学习历史,重点不在于历史的事实(因为历史并没有办法呈现100%的「事实」),而是历史带给世人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传授孩子们看历史的方法,至于历史的事实,就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吧?育儿专家不是告诉我们「给孩子鱼吃,不如教他如何钓鱼」吗?为什么我们就不相信「给孩子历史,不如教他们如何看历史」的道理呢?我们期待这个社会是个喜欢历史的社会,让大众可以独立思考,而不是传媒「餵」你什么,你就信什么;别人的脸书贴什么,你就跟着转贴什么。当孩子们在玩历史的过程中,建立起对历史的兴趣,进一步去探索事件发生的原因,然后建立孩子们判断事情的能力。而且,就像萧伯纳说的,「我们并非因为老了而不再爱玩,反倒是因为我们不再爱玩而开始变老」,玩历史不是只是孩子们的权利,孩子的爸妈也可以一起来玩,因为,「历史」也是可以好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