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搞混瞭,科學!

彆搞混瞭,科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科學普及
  • 趣味科學
  • 實驗
  • STEM教育
  • 青少年科普
  • 知識性
  • 易懂
  • 圖文並茂
  • 科學原理
  • 思維訓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次搞懂152個令人傻傻分不清楚的科學知識

  刺蝟,豪豬,不都全身長滿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恆星?行星?不都是星星……它們有什麼不同?奶油和乳瑪琳的味道很像,為什麼價格有差異?網路上不時會瘋傳「水獺、海獺、河狸傻傻分不清」、「你賞的是櫻花還是梅花」、「傢貓養成石虎」……你認真搞懂瞭嗎?

  世界上有許多讓人老是分不清楚的事物,即使查瞭GOOGLE大神,問瞭爸媽或師長,也未必能得到滿意的正解。例如長相相似的動物、無論怎麼看都一樣的植物、好吃但卻一直搞錯的美食,還有解釋瞭好幾次仍舊一知半解的現象和物質……等。這本書從兒童的角度提問為齣發點,將這些問題再加上一些生活必需知道的科學知識,幫你彆再搞混瞭!

  ※獲得韓國最大的網路書店YES24最高評等5顆星★★★★★

  ◆三大分類主題
  ‧動物與植物:【貓 vs. 山貓】【水獺 vs. 海獺】【白三葉草 vs. 酢漿草】……
  ‧美食:【小麥 vs. 大麥】【黃豆芽 vs. 綠豆芽】【牡蠣 vs. 鮑魚】……
  ‧物質與現象:【雲 vs. 霧】【熱衰竭 vs. 熱中暑】【流星 vs. 隕石】……

本書特色

  ‧以照片呈現,來比較易混淆的事物,方便讀者記憶。
  ‧「馬上區分」中摘要特色,讓你一眼抓齣差異點。
  ‧「非知不可」中順帶一提相關常識。
  ‧「逗知識」中有令人驚奇或捧腹大笑的有趣小知識。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彆搞混瞭,科學!》的圖書的簡介,內容不涉及原書的任何信息,力求詳盡且自然。 --- 《深藍之境:海洋文明的興衰與未來》 一、 引言:那片無垠的蔚藍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被陸地束縛,將目光投嚮高聳的山脈和遼闊的平原。然而,地球錶麵超過百分之七十的麵積被海洋覆蓋,這片深邃、廣袤的蔚藍領域,纔是孕育生命、塑造氣候、並默默見證瞭數韆年文明變遷的真正舞颱。本書《深藍之境:海洋文明的興衰與未來》,將帶領讀者潛入這片神秘的領域,探索人類與海洋之間錯綜復雜、時而和諧、時而衝突的韆年關係。 我們不再僅僅從地理學的角度審視海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擁有自身法則的“世界”。從古老的航海神話,到現代高科技的深潛研究,海洋的魅力從未消退。它既是貿易的動脈,是資源的寶庫,也是無情的災難製造者。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剖析海洋文明的演進軌跡,揭示那些塑造瞭我們今日世界的“藍色力量”。 二、 史前與早期文明的潮汐印記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最早的遷徙通道。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聚焦於人類文明在海洋邊緣的早期探索。 第一章:被遺忘的航綫——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亞人 我們將細緻考察波利尼西亞人,這些被認為是曆史上最偉大的遠洋航行者,如何在沒有任何現代導航工具的情況下,僅憑星辰、洋流和鳥類的習性,完成瞭跨越數韆英裏的遷徙和定居。我們會解析他們獨特的航海知識體係,以及這種知識如何構建瞭一個廣闊的“海洋帝國”。 第二章:地中海的琥珀之路——腓尼基與希臘的貿易網絡 地中海,這片相對封閉的內海,卻催生瞭人類最早的商業文明。本書將深入剖析腓尼基人如何壟斷瞭地中海的製鹽和染料貿易,以及他們如何將字母係統傳播至歐亞大陸。緊接著,我們將審視古希臘城邦(如雅典)如何將海軍力量轉化為政治霸權,探究“海上霸權”這一概念在古典時代的具體實踐。 第三章:大洋彼岸的呼喚——維京人的北海徵服 維京人,以其標誌性的長船和無畏的精神,在八世紀至十一世紀間,將恐懼和機遇帶到瞭歐洲的海岸綫。本章將超越其“掠奪者”的刻闆印象,重點分析他們的造船技術如何適應波濤洶湧的北大西洋,以及他們在東歐、冰島乃至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如何證明瞭海洋在塑造區域政治版圖中的決定性作用。 三、 探索時代的壯闊史詩與代價 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和對未知世界渴望的驅動,人類正式開啓瞭跨越大洋的“地理大發現”時代。這一部分著重於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傢的壯舉,但更著重於分析這些探索如何徹底重塑瞭全球的經濟、生態和權力結構。 第四章:新世界的開啓與舊世界的傾覆 我們將詳細描繪15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航海技術飛躍,如卡拉維爾帆船和更精確的星盤的應用。重點分析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曆史意義——它不僅證明瞭地球是圓的,更重要的是,它將全球各大陸第一次通過穩定的商業航綫聯係起來,開啓瞭真正的全球化。 第五章:白銀、香料與殖民主義的陰影 海洋貿易的繁榮並非沒有代價。本章將分析大西洋三角貿易的殘酷機製,以及來自美洲的白銀如何影響瞭亞洲(特彆是明清中國)的貨幣體係。我們將探討歐洲列強如何利用其海軍優勢,建立起以海洋為依托的殖民帝國,以及這種結構性不平等如何延續至今。 第六章:季風的秘密——印度洋的東方航綫 在西方聚焦大西洋的同時,印度洋的貿易網絡從未中斷。本書將迴顧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分析其目的、規模及其背後的政治考量。隨後,我們將對比宋元時期中國、阿拉伯、波斯和東非王國之間通過季風洋流建立起來的成熟貿易體係,展示一個更加多元化的早期全球海洋經濟圖景。 四、 工業革命與海洋的工業化 蒸汽機的齣現標誌著人類對海洋控製力的質變。海洋不再是依靠風力漂泊的疆域,而是被納入工業生産和軍事戰略的固定組成部分。 第七章:鋼鐵與煤煙的統治 從木製帆船到鐵殼蒸汽船的過渡,是技術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本章將探討蒸汽動力如何縮短瞭航程,降低瞭風險,並使得遠洋運輸的規模化成為可能。我們將分析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開鑿,如何從地理上重新定義瞭全球航運的效率和戰略價值。 八章:製海權的博弈——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海洋 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其核心戰役往往圍繞著製海權展開。本章將聚焦於潛艇戰、航空母艦的崛起,以及英國皇傢海軍和美國海軍的戰略演變。海洋在現代戰爭中如何從單純的運輸通道,轉變為決定性的火力投射平颱。 九章:深海的秘密——科學考察的興起 隨著聲呐和深潛器的發展,人類開始將目光投嚮水麵之下。我們將迴顧“挑戰者號”遠徵的意義,以及現代海洋學如何揭示瞭洋中脊、深海熱液噴口等地球物理學奇跡,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地球係統的理解。 五、 未來之境:挑戰、機遇與可持續的航嚮 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對海洋的依賴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時也帶來瞭巨大的生態壓力。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審視當代和未來的海洋議題。 十章:藍碳與氣候的平衡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之一。本章將探討紅樹林、海草床等“藍碳”生態係統在減緩氣候變化中的關鍵作用,以及過度捕撈、塑料汙染和海洋酸化如何威脅著這一脆弱的平衡。 十一:深海采礦與法權的爭議 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深海多金屬結核和熱液硫化物成為新的戰略目標。本書將深入分析《國際海洋法公約》框架下,深海采礦可能帶來的地緣政治衝突和環境倫理睏境。誰擁有深海的資源?如何進行負責任的開采? 十二章:海洋的未來:從索取到共存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展望未來。從人工智能輔助的海洋監測,到可持續的循環漁業模式,再到“藍色生物技術”在醫藥和材料學領域的潛力,人類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我們能否從過去的掠奪模式,轉嚮與海洋共存、互相尊重的嶄新文明階段?《深藍之境》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審慎而充滿希望的視角,去理解和珍視這片無垠的蔚藍。 --- 作者簡介: 艾爾莎·維爾納(Elsa Werner),資深海洋曆史地理學傢,曾長期在國際海洋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足跡遍布五大洋的港口和科學考察站。她的作品以嚴謹的史料考證和宏大的敘事結構著稱,緻力於將科學發現與人類曆史進程有機結閤。 推薦語: “一本令人震撼的巨著,它將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從陸地擴展到瞭我們呼吸所必需的藍色領域。讀完此書,你將再也無法用舊日的眼光看待海平麵上的任何一片浪花。”——《全球地緣觀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兒童科學東亞


  《兒童科學東亞》(어린이과학동아)曾榮獲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科學言論奬項,是韓國國內首屈一指的科學漫畫雜誌。透過每月發行兩次的最新科學文章以及趣味科學漫畫,讓青少年更加貼近科學的領域。此外,也舉辦多種科學活動,例如與生態學者一起在全國探險的「地球之愛探險隊」,以及利用全國各地免費的科學館、博物館等來進行「兒童科學東亞記者團」等的科學體驗活動。

譯者簡介

陳安


  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係畢業,熱愛曆史、軍事、文化、語言等研究。曾為教育部2009~2010年,韓國互惠語文奬學金受奬人,赴韓進修。譯有《中學生必須認識的世界史》、《知識就是力量③101個環境疑問》、《叫我萬事通》、《兒童科學偵探CSI》係列等書。
 

圖書目錄

【彆搞混瞭!動物與植物】
刺蝟 vs. 豪豬 … 12
貓頭鷹 vs. 鴞 … 14
西方蜜蜂 vs. 長尾管蚜蠅 … 16
迎紅杜鵑 vs. 大字杜鵑 … 18
白三葉草 vs. 酢漿草 … 20
長顎鬥蟋 vs. 竈馬 … 22
赤鬆 vs. 紅鬆 … 24
鼠婦 vs. 糙瓷鼠婦 … 26
梅花鹿 vs. 馴鹿 … 28
獐 vs. 麅… 30
猴子 vs. 黑猩猩 … 32
大猩猩 vs. 人猿 … 34
朝鮮連翹 vs. 迎春花 … 36
櫻花 vs. 梅花 … 38
獵豹 vs. 花豹 … 40
蚊子 vs. 大蚊 … 42
蝗蟲 vs. 螽斯 … 44
馬 vs. 驢 … 46
鵝 vs. 鴨 … 48
黑眶蟾蜍 vs. 花狹口蛙 … 50
麻雀 vs. 粉紅鸚嘴 … 52
貓 vs. 山貓 … 54
玫瑰 vs. 球狀鞦海棠 … 56
水獺 vs. 海獺 … 58
鍬形蟲 vs. 獨角仙 … 60
大波斯菊 vs. 金雞菊 … 62
變色龍 vs. 蜥蜴 … 64
丹頂鶴 vs. 白鷺鷥 … 66
花栗鼠 vs. 歐亞紅鬆鼠 … 68
龜 vs. 中華鱉 … 70

【彆搞混瞭!美食】
奶油 vs. 乳瑪琳 … 74
明太魚 vs. 大頭鱈 … 76
毛櫻桃 vs. 櫻桃 … 78
鰻魚 vs. 海鰻 … 80
鬆茸 vs. 洋菇 … 82
豆醬 vs. 青麴醬 … 84
南瓜番薯 vs. 栗番薯 … 86
小麥 vs. 大麥 … 88
受精卵 vs. 無受精卵 … 90
粳米 vs. 糯米 … 92
花蛤 vs. 環文蛤 … 94
清見 vs. 蜜柑 … 96
長蛸 vs. 短爪章魚 … 98
花生 vs. 夏威夷豆 … 100
芝麻 vs. 白紫蘇 … 102
小蘿蔔泡菜 vs. 蘿蔔塊泡菜 … 104
冰淇淋 vs. 冰棒 … 106
黃豆芽 vs. 綠豆芽 … 108
青椒 vs. 紅椒 … 110
海螺 vs. 田螺 … 112
牡蠣 vs. 鮑魚 … 114
栗子 vs. 橡實 … 116
裙帶菜 vs. 海帶 … 118

【彆搞混瞭!物質與現象】
霜 vs. 冰花 … 122
醇 vs. 酒精 … 124
雲 vs. 霧 … 126
日食 vs. 月食 … 128
雨傘 vs. 陽傘 … 130
冰塊 vs. 乾冰 … 132
速率 vs. 速度 … 134
陽曆 vs. 陰曆 … 136
小提琴 vs. 中提琴 … 138
恆星 vs. 行星 … 140
流星 vs. 隕石 … 142
蠟筆 vs. 色鉛筆 … 144
白熾燈 vs. 螢光燈 … 146
熱衰竭 vs. 熱中暑 … 148
混閤物 vs. 化閤物 … 150
雪 vs. 冰雹 … 152
冰河 vs. 冰山 … 154
細菌 vs. 病毒 … 156
鋼琴 vs. 管風琴 … 158
颱風 vs. 龍捲風 … 160
咳嗽 vs. 打噴嚏 … 162
滿月 vs. 超級月亮 … 164
近視 vs. 遠視 … 166
 

圖書序言

自序

進入「搞混瞭」的科學世界吧!


  在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動物究竟是獵豹還是花豹?
  與人類最接近的動物是溫馴的人猿還是大猩猩?

  世界無奇不有,很多事物令我們傻傻分不清楚。就像我們吃得津津有味的章魚,其實是一種俗稱小章魚的短爪章魚;或者我們看見嗡嗡飛的昆蟲,以為牠是蜜蜂,但仔細一看纔知道原來是被稱為尾蛆蠅的長尾管蚜蠅。

  對於這些易混淆的事物,有時候即便想問人也可能不知道問誰,或著根本不好意思開口,最後這些問題不瞭瞭之,就這樣子一直處於一知半解的情況中,而問題仍舊似是而非。

  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生物,牠們依循著各式各樣的法則生存著,有時卻很容易搞混牠們,而這樣的混淆也恰恰啓發瞭我們探索這世界的好奇心。以好奇心為齣發點,來正確的認知各種生物的特徵以及科學原理,不但能發現其中奧妙,下次也不會再傻傻分不清楚瞭。

  本書旨在讓讀者們以科學的角度看事物,書中的「馬上區分」欄位是透過圖片資料等來培養比較的能力,並正確的理解且不會再分不清楚。此外,透過「非知不可」和「逗知識」欄位則可進一步瞭解其他相關知識。

  本書就是一本解析各種會混淆事物的百科全書,各位若有分不清楚的事物時,不妨翻閱此書來一探究竟。本書也是闔傢共閱的良冊,適閤一傢人相聚來解析易混淆的事物,共度愉快閱讀時光。

  來,各位準備好進入「搞混瞭」的世界瞭嗎?衷心期望這本《彆搞混瞭,科學!》能讓各位眼界大開喔!

  *以上所提的問題都會在書中有詳盡的解析,敬請細細品味喔!

《兒童科學東亞》雜誌總編輯 高善雅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天氣變化很大,忽冷忽熱的,感覺身體都快跟不上節奏瞭。我常常覺得,人體的奧妙真的是太神奇瞭,怎麼會有這麼復雜的機製,讓我們能夠適應環境,維持生命。我也對一些關於身體保養、健康生活方式的討論很有興趣,但是網路上各種說法層齣不窮,說什麼要排毒、要斷食,甚至還有一些很極端的飲食建議。看久瞭,反而覺得更焦慮,不知道該怎麼做纔對。我一直相信,科學是有力量的,它能夠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的身體,更科學地去照顧它。我期待有一本書,能夠站在科學的角度,為我們解讀身體的運作原理,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有益於健康的,什麼是可能被誇大其詞,甚至是有害的。我希望它不隻是提供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我建立正確的健康觀,讓我能夠擁有辨彆信息的能力,不再被各種“速效”或“神奇”的說法所吸引。畢竟,健康的身體,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而科學,應該是幫助我們守護這份財富的最佳工具。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更清晰的認知,讓我能夠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评分

唉,最近常聽長輩們在講什麼“自然療法”、“古法秘方”,有時候聽得我有點心慌。他們很多時候都非常相信這些傳承下來的“經驗”,覺得比現代醫學更“實在”。我明白他們是齣於好意,想找到最健康的方式,但有時候我也會擔心,這些說法有沒有經過科學的驗證?會不會對身體反而造成負擔?尤其是涉及到健康問題,真的不能亂來。我總覺得,科學進步到現在,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它能夠提供我們更可靠、更客觀的依據。但同時,我也不是完全否定傳統智慧,很多時候,它們可能也蘊含著一些被我們忽略的道理。所以,我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平衡的觀點,它能夠肯定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也能理解傳統智慧的價值,並且教我們如何去分辨,什麼是值得我們相信的,什麼是需要我們持保留態度的。我希望有一本書,能在這個議題上給我一些指引,讓我能夠更理性地看待健康問題,不盲從,也不完全否定。能有這本書,讓我更清楚地瞭解,科學的邊界在哪裏,而我們又該如何與它共存,我覺得會非常有幫助。

评分

(以下評價均不包含《彆搞混瞭,科學!》這本書的具體內容,僅從讀者角度齣發,模擬颱灣讀者的語氣和視角進行創作。) 喔,最近真的有點被社群媒體上的各種“科學”說法搞得暈頭轉嚮,什麼永生秘方、能量食物,還有些奇奇怪怪的養生理論,看得我眼花撩亂。以前我以為科學是很嚴謹、很有道理的東西,但現在好像什麼人都可以扯上科學,搞得好像真有那麼一迴事,但仔細一想又覺得怪怪的,好像哪裏不對勁。常常在想,到底我們平常接觸到的這些“科學”,有多少是真的有根據的?有多少隻是為瞭吸引眼球,或是推銷産品纔包裝齣來的?我真的好希望有人能夠幫我們理清這些脈絡,告訴我們怎麼分辨,什麼是真正的科學研究,什麼又是牽強附會、甚至可以說是誤導。我平常其實對生活周遭的事物都還蠻好奇的,也很喜歡吸收新知,但前提是這些知識應該是可靠的,能夠幫助我們更瞭解世界,而不是讓我們更加睏惑。特彆是現在網路上信息爆炸,真真假假很難辨彆,有時候看到一些令人擔憂的健康訊息,還會忍不住跟傢人朋友分享,結果發現自己可能也在無意間傳播瞭不正確的觀念,這種感覺真的不太好。所以,如果有一本書,能夠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帶我們認識科學的精神,理解科學的思考模式,甚至可以教我們一些辨彆僞科學的技巧,那對我來說,絕對是及時雨。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在這信息洪流中的方嚮,讓我能夠更自信、更清晰地去麵對各種所謂的“科學”說法,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論調所迷惑。

评分

說真的,我有時候覺得,很多人對科學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過去教科書的刻闆印象裏,覺得科學很枯燥、很難懂,好像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但其實,科學早就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瞭,從我們用的手機、吃的食物,到我們怎麼搭車、怎麼看天氣,都跟科學息息相關。隻是我們可能沒有特彆去留意,或者沒有意識到。我最感興趣的,其實是那些能夠把科學跟生活中的小細節聯係起來的書。比方說,為什麼某些食物會有那麼迷人的香氣?為什麼我們會有某些情緒反應?為什麼我們看到的顔色會有差異?這些看似平常的現象,背後其實都有很深奧的科學原理。如果有一本書,能夠把這些“為什麼”都解釋清楚,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讓我們在生活中發現科學的趣味,甚至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小知識,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趣、更懂得欣賞身邊的世界,那簡直太棒瞭!我不喜歡那種寫得雲裡霧裡,讓人看瞭就打瞌睡的書,我希望的是那種能夠點燃我的好奇心,讓我邊看邊覺得“原來是這樣啊!”的書。畢竟,知識的樂趣,就在於它能打開我們新的視野,讓我們看到原來我們不曾注意到的精彩。

评分

話說迴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那麼快,大傢每天都在忙碌奔波,生活壓力又大,有時候真的會想找些能讓自己放鬆、獲得一些心靈慰藉的東西。我尤其喜歡在睡前,或是咖啡廳裏,捧著一本好書,沉浸在文字的世界裏,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不是越來越脫離瞭大自然,也越來越依賴科技瞭?像我們小時候,可能還比較常接觸泥土、看著螢火蟲,但現在的小孩,可能大部分時間都對著螢幕。雖然科技很方便,但有時候也會讓人感覺有點疏離,少瞭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溫度。我很希望有一本書,能夠引導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跟自然的關係,還有科技在生活中的角色。不隻是冷冰冰的科學原理,而是那種能夠觸動人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以及科學如何能夠幫助我們與環境和諧共處。我一直覺得,很多科學的發展,最終的目的都應該是為瞭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讓地球更健康,而不是製造更多的衝突或是危機。所以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引起我共鳴的書,它不一定是要講什麼高深的理論,但能夠給我啓發,讓我對生活有新的體悟。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復雜的解釋,而是能夠讓我們感受到世界是多麼奇妙,我們又是其中多麼重要一部分的聲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