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搞混了,科学!

别搞混了,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学普及
  • 趣味科学
  • 实验
  • STEM教育
  • 青少年科普
  • 知识性
  • 易懂
  • 图文并茂
  • 科学原理
  • 思维训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次搞懂152个令人傻傻分不清楚的科学知识

  刺猬,豪猪,不都全身长满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恆星?行星?不都是星星……它们有什么不同?奶油和乳玛琳的味道很像,为什么价格有差异?网路上不时会疯传「水獭、海獭、河狸傻傻分不清」、「你赏的是樱花还是梅花」、「家猫养成石虎」……你认真搞懂了吗?

  世界上有许多让人老是分不清楚的事物,即使查了GOOGLE大神,问了爸妈或师长,也未必能得到满意的正解。例如长相相似的动物、无论怎么看都一样的植物、好吃但却一直搞错的美食,还有解释了好几次仍旧一知半解的现象和物质……等。这本书从儿童的角度提问为出发点,将这些问题再加上一些生活必需知道的科学知识,帮你别再搞混了!

  ※获得韩国最大的网路书店YES24最高评等5颗星★★★★★

  ◆三大分类主题
  ‧动物与植物:【猫 vs. 山猫】【水獭 vs. 海獭】【白三叶草 vs. 酢浆草】……
  ‧美食:【小麦 vs. 大麦】【黄豆芽 vs. 绿豆芽】【牡蛎 vs. 鲍鱼】……
  ‧物质与现象:【云 vs. 雾】【热衰竭 vs. 热中暑】【流星 vs. 陨石】……

本书特色

  ‧以照片呈现,来比较易混淆的事物,方便读者记忆。
  ‧「马上区分」中摘要特色,让你一眼抓出差异点。
  ‧「非知不可」中顺带一提相关常识。
  ‧「逗知识」中有令人惊奇或捧腹大笑的有趣小知识。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别搞混了,科学!》的图书的简介,内容不涉及原书的任何信息,力求详尽且自然。 --- 《深蓝之境:海洋文明的兴衰与未来》 一、 引言:那片无垠的蔚蓝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被陆地束缚,将目光投向高耸的山脉和辽阔的平原。然而,地球表面超过百分之七十的面积被海洋覆盖,这片深邃、广袤的蔚蓝领域,才是孕育生命、塑造气候、并默默见证了数千年文明变迁的真正舞台。本书《深蓝之境:海洋文明的兴衰与未来》,将带领读者潜入这片神秘的领域,探索人类与海洋之间错综复杂、时而和谐、时而冲突的千年关系。 我们不再仅仅从地理学的角度审视海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拥有自身法则的“世界”。从古老的航海神话,到现代高科技的深潜研究,海洋的魅力从未消退。它既是贸易的动脉,是资源的宝库,也是无情的灾难制造者。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海洋文明的演进轨迹,揭示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蓝色力量”。 二、 史前与早期文明的潮汐印记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最早的迁徙通道。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聚焦于人类文明在海洋边缘的早期探索。 第一章:被遗忘的航线——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人 我们将细致考察波利尼西亚人,这些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远洋航行者,如何在没有任何现代导航工具的情况下,仅凭星辰、洋流和鸟类的习性,完成了跨越数千英里的迁徙和定居。我们会解析他们独特的航海知识体系,以及这种知识如何构建了一个广阔的“海洋帝国”。 第二章:地中海的琥珀之路——腓尼基与希腊的贸易网络 地中海,这片相对封闭的内海,却催生了人类最早的商业文明。本书将深入剖析腓尼基人如何垄断了地中海的制盐和染料贸易,以及他们如何将字母系统传播至欧亚大陆。紧接着,我们将审视古希腊城邦(如雅典)如何将海军力量转化为政治霸权,探究“海上霸权”这一概念在古典时代的具体实践。 第三章:大洋彼岸的呼唤——维京人的北海征服 维京人,以其标志性的长船和无畏的精神,在八世纪至十一世纪间,将恐惧和机遇带到了欧洲的海岸线。本章将超越其“掠夺者”的刻板印象,重点分析他们的造船技术如何适应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以及他们在东欧、冰岛乃至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如何证明了海洋在塑造区域政治版图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 探索时代的壮阔史诗与代价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对未知世界渴望的驱动,人类正式开启了跨越大洋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这一部分着重于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壮举,但更着重于分析这些探索如何彻底重塑了全球的经济、生态和权力结构。 第四章:新世界的开启与旧世界的倾覆 我们将详细描绘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航海技术飞跃,如卡拉维尔帆船和更精确的星盘的应用。重点分析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历史意义——它不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更重要的是,它将全球各大陆第一次通过稳定的商业航线联系起来,开启了真正的全球化。 第五章:白银、香料与殖民主义的阴影 海洋贸易的繁荣并非没有代价。本章将分析大西洋三角贸易的残酷机制,以及来自美洲的白银如何影响了亚洲(特别是明清中国)的货币体系。我们将探讨欧洲列强如何利用其海军优势,建立起以海洋为依托的殖民帝国,以及这种结构性不平等如何延续至今。 第六章:季风的秘密——印度洋的东方航线 在西方聚焦大西洋的同时,印度洋的贸易网络从未中断。本书将回顾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分析其目的、规模及其背后的政治考量。随后,我们将对比宋元时期中国、阿拉伯、波斯和东非王国之间通过季风洋流建立起来的成熟贸易体系,展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早期全球海洋经济图景。 四、 工业革命与海洋的工业化 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海洋控制力的质变。海洋不再是依靠风力漂泊的疆域,而是被纳入工业生产和军事战略的固定组成部分。 第七章:钢铁与煤烟的统治 从木制帆船到铁壳蒸汽船的过渡,是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章将探讨蒸汽动力如何缩短了航程,降低了风险,并使得远洋运输的规模化成为可能。我们将分析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凿,如何从地理上重新定义了全球航运的效率和战略价值。 八章:制海权的博弈——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洋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核心战役往往围绕着制海权展开。本章将聚焦于潜艇战、航空母舰的崛起,以及英国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的战略演变。海洋在现代战争中如何从单纯的运输通道,转变为决定性的火力投射平台。 九章:深海的秘密——科学考察的兴起 随着声呐和深潜器的发展,人类开始将目光投向水面之下。我们将回顾“挑战者号”远征的意义,以及现代海洋学如何揭示了洋中脊、深海热液喷口等地球物理学奇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地球系统的理解。 五、 未来之境:挑战、机遇与可持续的航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对海洋的依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压力。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审视当代和未来的海洋议题。 十章:蓝碳与气候的平衡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本章将探讨红树林、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过度捕捞、塑料污染和海洋酸化如何威胁着这一脆弱的平衡。 十一:深海采矿与法权的争议 随着陆地资源日益枯竭,深海多金属结核和热液硫化物成为新的战略目标。本书将深入分析《国际海洋法公约》框架下,深海采矿可能带来的地缘政治冲突和环境伦理困境。谁拥有深海的资源?如何进行负责任的开采? 十二章:海洋的未来:从索取到共存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展望未来。从人工智能辅助的海洋监测,到可持续的循环渔业模式,再到“蓝色生物技术”在医药和材料学领域的潜力,人类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能否从过去的掠夺模式,转向与海洋共存、互相尊重的崭新文明阶段?《深蓝之境》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审慎而充满希望的视角,去理解和珍视这片无垠的蔚蓝。 --- 作者简介: 艾尔莎·维尔纳(Elsa Werner),资深海洋历史地理学家,曾长期在国际海洋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足迹遍布五大洋的港口和科学考察站。她的作品以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宏大的叙事结构著称,致力于将科学发现与人类历史进程有机结合。 推荐语: “一本令人震撼的巨著,它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从陆地扩展到了我们呼吸所必需的蓝色领域。读完此书,你将再也无法用旧日的眼光看待海平面上的任何一片浪花。”——《全球地缘观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儿童科学东亚


  《儿童科学东亚》(어린이과학동아)曾荣获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科学言论奖项,是韩国国内首屈一指的科学漫画杂志。透过每月发行两次的最新科学文章以及趣味科学漫画,让青少年更加贴近科学的领域。此外,也举办多种科学活动,例如与生态学者一起在全国探险的「地球之爱探险队」,以及利用全国各地免费的科学馆、博物馆等来进行「儿童科学东亚记者团」等的科学体验活动。

译者简介

陈安


  政治大学韩国语文学系毕业,热爱历史、军事、文化、语言等研究。曾为教育部2009~2010年,韩国互惠语文奖学金受奖人,赴韩进修。译有《中学生必须认识的世界史》、《知识就是力量③101个环境疑问》、《叫我万事通》、《儿童科学侦探CSI》系列等书。
 

图书目录

【别搞混了!动物与植物】
刺猬 vs. 豪猪 … 12
猫头鹰 vs. 鸮 … 14
西方蜜蜂 vs. 长尾管蚜蝇 … 16
迎红杜鹃 vs. 大字杜鹃 … 18
白三叶草 vs. 酢浆草 … 20
长颚斗蟋 vs. 灶马 … 22
赤松 vs. 红松 … 24
鼠妇 vs. 糙瓷鼠妇 … 26
梅花鹿 vs. 驯鹿 … 28
獐 vs. 狍… 30
猴子 vs. 黑猩猩 … 32
大猩猩 vs. 人猿 … 34
朝鲜连翘 vs. 迎春花 … 36
樱花 vs. 梅花 … 38
猎豹 vs. 花豹 … 40
蚊子 vs. 大蚊 … 42
蝗虫 vs. 螽斯 … 44
马 vs. 驴 … 46
鹅 vs. 鸭 … 48
黑眶蟾蜍 vs. 花狭口蛙 … 50
麻雀 vs. 粉红鹦嘴 … 52
猫 vs. 山猫 … 54
玫瑰 vs. 球状秋海棠 … 56
水獭 vs. 海獭 … 58
锹形虫 vs. 独角仙 … 60
大波斯菊 vs. 金鸡菊 … 62
变色龙 vs. 蜥蜴 … 64
丹顶鹤 vs. 白鹭鸶 … 66
花栗鼠 vs. 欧亚红松鼠 … 68
龟 vs. 中华鳖 … 70

【别搞混了!美食】
奶油 vs. 乳玛琳 … 74
明太鱼 vs. 大头鳕 … 76
毛樱桃 vs. 樱桃 … 78
鳗鱼 vs. 海鳗 … 80
松茸 vs. 洋菇 … 82
豆酱 vs. 青麴酱 … 84
南瓜番薯 vs. 栗番薯 … 86
小麦 vs. 大麦 … 88
受精卵 vs. 无受精卵 … 90
粳米 vs. 糯米 … 92
花蛤 vs. 环文蛤 … 94
清见 vs. 蜜柑 … 96
长蛸 vs. 短爪章鱼 … 98
花生 vs. 夏威夷豆 … 100
芝麻 vs. 白紫苏 … 102
小萝卜泡菜 vs. 萝卜块泡菜 … 104
冰淇淋 vs. 冰棒 … 106
黄豆芽 vs. 绿豆芽 … 108
青椒 vs. 红椒 … 110
海螺 vs. 田螺 … 112
牡蛎 vs. 鲍鱼 … 114
栗子 vs. 橡实 … 116
裙带菜 vs. 海带 … 118

【别搞混了!物质与现象】
霜 vs. 冰花 … 122
醇 vs. 酒精 … 124
云 vs. 雾 … 126
日食 vs. 月食 … 128
雨伞 vs. 阳伞 … 130
冰块 vs. 干冰 … 132
速率 vs. 速度 … 134
阳历 vs. 阴历 … 136
小提琴 vs. 中提琴 … 138
恆星 vs. 行星 … 140
流星 vs. 陨石 … 142
蜡笔 vs. 色铅笔 … 144
白炽灯 vs. 萤光灯 … 146
热衰竭 vs. 热中暑 … 148
混合物 vs. 化合物 … 150
雪 vs. 冰雹 … 152
冰河 vs. 冰山 … 154
细菌 vs. 病毒 … 156
钢琴 vs. 管风琴 … 158
台风 vs. 龙卷风 … 160
咳嗽 vs. 打喷嚏 … 162
满月 vs. 超级月亮 … 164
近视 vs. 远视 … 166
 

图书序言

自序

进入「搞混了」的科学世界吧!


  在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究竟是猎豹还是花豹?
  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是温驯的人猿还是大猩猩?

  世界无奇不有,很多事物令我们傻傻分不清楚。就像我们吃得津津有味的章鱼,其实是一种俗称小章鱼的短爪章鱼;或者我们看见嗡嗡飞的昆虫,以为牠是蜜蜂,但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是被称为尾蛆蝇的长尾管蚜蝇。

  对于这些易混淆的事物,有时候即便想问人也可能不知道问谁,或着根本不好意思开口,最后这些问题不了了之,就这样子一直处于一知半解的情况中,而问题仍旧似是而非。

  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生物,牠们依循着各式各样的法则生存着,有时却很容易搞混牠们,而这样的混淆也恰恰启发了我们探索这世界的好奇心。以好奇心为出发点,来正确的认知各种生物的特征以及科学原理,不但能发现其中奥妙,下次也不会再傻傻分不清楚了。

  本书旨在让读者们以科学的角度看事物,书中的「马上区分」栏位是透过图片资料等来培养比较的能力,并正确的理解且不会再分不清楚。此外,透过「非知不可」和「逗知识」栏位则可进一步了解其他相关知识。

  本书就是一本解析各种会混淆事物的百科全书,各位若有分不清楚的事物时,不妨翻阅此书来一探究竟。本书也是阖家共阅的良册,适合一家人相聚来解析易混淆的事物,共度愉快阅读时光。

  来,各位准备好进入「搞混了」的世界了吗?衷心期望这本《别搞混了,科学!》能让各位眼界大开喔!

  *以上所提的问题都会在书中有详尽的解析,敬请细细品味喔!

《儿童科学东亚》杂志总编辑 高善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唉,最近常听长辈们在讲什麼“自然疗法”、“古法秘方”,有时候听得我有点心慌。他们很多时候都非常相信这些传承下来的“经验”,觉得比现代医学更“实在”。我明白他们是出于好意,想找到最健康的方式,但有时候我也会担心,这些说法有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会不会对身体反而造成负担?尤其是涉及到健康问题,真的不能乱来。我总觉得,科学进步到现在,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它能够提供我们更可靠、更客观的依据。但同时,我也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智慧,很多时候,它们可能也蕴含着一些被我们忽略的道理。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平衡的观点,它能够肯定科学的严谨性,同时也能理解传统智慧的价值,并且教我们如何去分辨,什麼是值得我们相信的,什麼是需要我们持保留态度的。我希望有一本书,能在这个议题上给我一些指引,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健康问题,不盲从,也不完全否定。能有这本书,让我更清楚地了解,科学的边界在哪里,而我们又该如何与它共存,我觉得会非常有帮助。

评分

最近天气变化很大,忽冷忽热的,感觉身体都快跟不上节奏了。我常常觉得,人体的奥妙真的是太神奇了,怎么会有这么复杂的机制,让我们能够适应环境,维持生命。我也对一些关于身体保养、健康生活方式的讨论很有兴趣,但是网路上各种说法层出不穷,说什么要排毒、要断食,甚至还有一些很极端的饮食建议。看久了,反而觉得更焦虑,不知道该怎麼做才对。我一直相信,科学是有力量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更科学地去照顾它。我期待有一本书,能够站在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解读身体的运作原理,告诉我们什麼是真正有益于健康的,什麼是可能被夸大其词,甚至是有害的。我希望它不只是提供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建立正确的健康观,让我能够拥有辨别信息的能力,不再被各种“速效”或“神奇”的说法所吸引。毕竟,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科学,应该是帮助我们守护这份财富的最佳工具。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更清晰的认知,让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说真的,我有时候觉得,很多人对科学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过去教科书的刻板印象里,觉得科学很枯燥、很难懂,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其实,科学早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从我们用的手机、吃的食物,到我们怎么搭车、怎么看天气,都跟科学息息相关。只是我们可能没有特别去留意,或者没有意识到。我最感兴趣的,其实是那些能够把科学跟生活中的小细节联系起来的书。比方说,为什么某些食物会有那麼迷人的香气?為什麼我们会有某些情绪反应?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颜色会有差异?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其实都有很深奥的科学原理。如果有一本书,能够把这些“为什么”都解释清楚,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们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趣味,甚至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小知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更懂得欣赏身边的世界,那简直太棒了!我不喜欢那种写得云裡雾裡,让人看了就打瞌睡的书,我希望的是那种能够点燃我的好奇心,让我边看边觉得“原来是这样啊!”的书。毕竟,知识的乐趣,就在于它能打开我们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到原来我们不曾注意到的精彩。

评分

话说回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那么快,大家每天都在忙碌奔波,生活压力又大,有时候真的会想找些能让自己放松、获得一些心灵慰藉的东西。我尤其喜欢在睡前,或是咖啡厅里,捧着一本好书,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越来越脱离了大自然,也越来越依赖科技了?像我们小时候,可能还比较常接触泥土、看着萤火虫,但现在的小孩,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对着萤幕。虽然科技很方便,但有时候也会让人感觉有点疏离,少了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温度。我很希望有一本书,能够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跟自然的关系,还有科技在生活中的角色。不只是冷冰冰的科学原理,而是那种能够触动人心,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以及科学如何能够帮助我们与环境和谐共处。我一直觉得,很多科学的发展,最终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地球更健康,而不是制造更多的冲突或是危机。所以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引起我共鸣的书,它不一定是要讲什麼高深的理论,但能够给我启发,让我对生活有新的体悟。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复杂的解释,而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世界是多么奇妙,我们又是其中多么重要一部分的声音。

评分

(以下评价均不包含《别搞混了,科学!》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仅从读者角度出发,模拟台湾读者的语气和视角进行创作。) 喔,最近真的有点被社群媒体上的各种“科学”说法搞得晕头转向,什麼永生秘方、能量食物,还有些奇奇怪怪的养生理论,看得我眼花撩乱。以前我以为科学是很严谨、很有道理的东西,但现在好像什麼人都可以扯上科学,搞得好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但仔细一想又觉得怪怪的,好像哪里不对劲。常常在想,到底我们平常接触到的这些“科学”,有多少是真的有根据的?有多少只是为了吸引眼球,或是推销产品才包装出来的?我真的好希望有人能够帮我们理清这些脉络,告诉我们怎么分辨,什麼是真正的科学研究,什麼又是牵强附会、甚至可以说是误导。我平常其实对生活周遭的事物都还蛮好奇的,也很喜欢吸收新知,但前提是这些知识应该是可靠的,能够帮助我们更了解世界,而不是让我们更加困惑。特别是现在网路上信息爆炸,真真假假很难辨别,有时候看到一些令人担忧的健康讯息,还会忍不住跟家人朋友分享,结果发现自己可能也在无意间传播了不正确的观念,这种感觉真的不太好。所以,如果有一本书,能够用比较浅显易懂的方式,带我们认识科学的精神,理解科学的思考模式,甚至可以教我们一些辨别伪科学的技巧,那对我来说,绝对是及时雨。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在这信息洪流中的方向,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清晰地去面对各种所谓的“科学”说法,不被那些似是而非的论调所迷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