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幻场景,一一变成科普成果★
延续生命,是现代医疗追求的终极目标。
根据当前最前缘的医疗科技发展,
人造器官,取代捐赠器官指日可待,
为抗失智与人体瑕疵,
科技晶片取代大脑与心智功能的应用也突飞勐进,
8大医疗科技成果,
昭示即将迈入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超级人类」境界,
未来,你我都会是「半机器人」?
「维克多」是一名未来人。
他已经250岁了,却拥有30岁的外表,50岁的人工心脏,能应付各种剧烈运动,甚至跑马拉松;
二型糖尿病已完全康复,因意外缺失的手臂也装上与原生手臂一样的义肢…。
但是维克多的人生,却面临了更多难题:
● 他的亲友中有许多人「反对长寿医疗」,放弃使用这些科技的权利,而相继离世,无法与他相伴。
● 对自我认知产生紊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人类」或「机器」,使其再也无法与一般人保有「真实关系」。
● 长寿却孤单的岁月,让维克多极度想关闭这些阻止他「自然死亡」的维生器,却没有医师愿意帮他。
虽然维克多的故事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不过实际上,现在的我们确实正在研发这些使人长寿的救命科技,有些甚至已经进入了临床治疗阶段,但同时,它们却也是100%有道德争议,例如:
■ 全人工心脏的发明 ►患者从此不需等待器捐,就能续命 ►►当人工心脏成为「耗材」又可无限替换时,是否人就能成为上帝,永生不死?
现在约有1200名患者都曾使用这款由美国SynCardia公司生产的人工心脏;最近该公司又成功开发出以「永久治疗」为目标的小型人工心脏,也就是说未来人工心脏将能长期植入人体,让等不到器捐的患者免于死亡。但是「心脏」自古都被视为灵魂的所在,所以装有人工心脏的患者,还可以被称为人吗?又过往「心脏停止」即宣判死亡,那么当人工心脏成为「耗材」且又可无限替换时,是否人类就能永生不死呢?
■ 弥补记忆缺陷的「脑律调节器」►阿兹海默症者得救 ►►人类可望拥有「超级大脑」,但其代价是否会被有心人士进行「思想控制」,剥夺「自由意识」呢?
美国神经学家已研发一款「脑律调节器」,尝试治疗早期的阿兹海默症患者。这个脑律调节器,主要是针对大脑中负责掌管记忆的海马回进行刺激,以其降低其退化的程度。但是他们也担心,有心人士会将其运用在「正常人」身上,使其变成「超级大脑」,无往不利;或者,利用它进行「洗脑」,剥夺生而为人最可贵的「自由意识」和「独立思考」等能力,让当权者更便于控制与操弄群众。
■ 「心智数位化」技术即将成真 ►人类心智活动可望数位化转出,永久保存在电脑中 ►►若将资料转入其他载体,是否就是复制人?他是「人」还是「机器」?也同样享有基本人权吗?
随着脑科学的进步,科学家预测到了2050年,人类就得以在死亡之际,透过「人脑-电脑」介面系统将脑中的所有记忆、经历和想法下载到一台功能强大的超级电脑中储存。垂死之人的心智和性格在被复制成数位化的信息后,即可转入机器人的体内或是为其他人所用,使他们的意识能够「永垂不朽」。只是这个复制人是否就「等于」被复制的人呢?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
■ 云端病历、远距治疗与急救 ►即时拯救更多生命 ►►然而,这是否表示患者的隐私权就会受到侵犯,甚至有任人取用之风险?
2014年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研发一款结合APP装置的人工胰脏,可将患者的血糖等相关资料汇整至云端,让医病双方在血糖监控上更为准确。同理,只要将个人疾病史与用药纪录输入云端,即便患者是在意识不清的紧急状况下,医护人员也可以透过云端读取病历,给予患者最正确的投药与治疗;然而,这是否表示患者的隐私权就会任意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而有任人取用之风险,无法可管呢?
■ 奈米抗老药物即将问世 ►每个人都能常保25岁的健康与外貌 ►►人都不会老,是否引起「长者握有手中既有资源」的阶级纷争,引起更多社会问题?
现在我们对于老年生活的想像,多半都是停留在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的样貌。但假设在2030年,有一款药物可让人即使超过100岁,仍可保有25岁的健康或外貌,或许,极端长寿对一般人而言,将有更大的吸引力。不过届时势必会引起「长者握有手中既有资源」的阶级纷争:年轻人将失去机会、自由生育可能会受到节制,进而引起更多关于公平正义和人权自由的社会议题。
本书带领我们检视由程式运算、微电子学、工程学、奈米科技、细胞基因疗法和机器人共同组成的整合性科技;这些科技即将改变我们的人生,甚至整个社会状态。作者哈洛德向我们抛出科学家和生命伦理学家这些年来一直在寻觅解答的艰难问题:即人体和大脑变得越来越人工化时,我们是否还能保有人性,或者最后反而是我们被机器操控,无法自拔。人类究竟如何在「长寿科技的诱人」和「道德伦理的公正」下,妥善利用未来顶尖医疗科技,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与反思。
本书特色 (1)收录当前最新的尖端医疗研究,是一本让人一窥现代长寿医疗科技的趋势好书。
(2)提供真实医疗案例,将当前正在或可能发生的医疗道德之争真实呈现,而非空谈。
(3)除了获取最新的医疗科技新知外,作者不断抛出提问,引领读者进入自我思考的省思。
国内外好评盛赞 「在人类才智的操弄下,科技无可避免地快速整合在一起。伊芙.哈洛德在本书向我们揭露了这些整合性科技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和改变人类—有希望朝更好的方向迈进。透过穿插患者使用翻转人生的突破性疗法的故事,哈洛德引人入胜地记述了此时此刻惊人强化人类科技的发展。」--法律博士‧再生医学基金会(Regenerative Medicine Foundation)执行长‧世界干细胞高峰会(World Stem Cell Summit)创办人暨主席/伯纳.席格(Bernard Siegel)
「一场精采的科技检阅,令人目不暇给。」--《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特选书籍
「让人一窥现代医疗科技趋势的好书,不仅带领读者探究这些科技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后果,更将激发大众对健康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省思。」--《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本书延伸人们对生医科技发展所将带给人类健康与长寿冲击之想像,引领读者省思生命伦理之重要!」--台大医学院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学科暨研究所教授‧台湾大学生医伦理中心主任/蔡甫昌
「人类强化(Human Enhancement)是目前医学界以及医学伦理学界热门的研究及辩论话题,科技迷幻式的神速进步迫使我们必须谨慎去思考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问题。本书从科技、医学、伦理…….的界面提出深思。」--中山医学大学医学院特聘讲座教授‧国际临床生命伦理学会前理事长/戴正德
《失控的长寿医疗:8个能让人类活到250岁,却又100%有道德争议的救命科技》图书简介 引言:当“永生”不再是神话,人类将何去何从?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曾经被视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幅延长人类寿命,甚至实现“功能性永生”——正通过一系列颠覆性的生物医学技术,从科幻小说走向现实。从基因编辑到纳米机器人,从再生医学到心智上传,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攻克衰老的难题。然而,每一个突破性的进步,都像一把双刃剑,在赋予我们延长生命可能性的同时,也抛出了一个比技术本身更沉重的问题:我们真的准备好迎接一个寿命被无限拉长的世界了吗? 本书《失控的长寿医疗:8个能让人类活到250岁,却又100%有道德争议的救命科技》,并非一部乐观的未来展望,而是一场深入、审慎且略带警示的探索。它聚焦于八项当前最前沿、最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实现重大突破,并将人类平均寿命推向两百五十岁甚至更远的医疗技术。我们不再探讨那些遥远的理论,而是深入剖析当下正在实验室中孕育、并且已经开始引发社会震动的具体科技方案。 第一部分:生命的炼金术——技术的前沿与诱惑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直面那些最令人心动的“长生秘方”。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技术名词的罗列,而是通过详实的案例和专家访谈,揭示这些技术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生物学机制: 1. 端粒修复与重编程:逆转时间之钟 衰老的核心标志之一是端粒的缩短。本书将详细介绍利用端粒酶激活剂以及更激进的细胞重编程技术(如“山中因子”的应用),如何让成熟的细胞“忘记”自己的年龄,恢复到胚胎般的状态。这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而是对生命时钟的直接干预。我们审视的是,当一个人可以周期性地“重置”细胞年龄时,法律和社会的界定将如何改变? 2. 衰老细胞清除(Senolytics):系统级的“大扫除” 衰老细胞(僵尸细胞)的积累被认为是许多慢性病和衰老现象的元凶。本书将介绍新一代的Senolytic药物,它们如何精确地筛选并清除这些对身体有害的细胞。技术上令人振奋,但如果这种清除作用可以被无限期地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将如何被重塑?我们探讨的是,一个没有“自然损耗”的身体,是否会带来新的、未知的器官负荷? 3. 基因驱动系统与CRISPR的极限应用:超越基因治疗 CRISPR技术的精准性正在被用于根除遗传性疾病,但其更深远的潜力在于对人类“寿命基因组”的干预。本书将深入分析那些被标记为“长寿相关基因”的靶点,以及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胚胎或成人阶段进行永久性的“升级”。争议点在于,这种对人类物种基因库的系统性修改,是否跨越了不可回头的界限? 4. 组织工程与器官再生:摆脱器官移植的枷锁 从生物打印到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的应用,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按需制造功能健全的器官。如果一个人的心脏、肝脏、肾脏都可以像更换汽车零件一样被替换,那么人类的生理极限在哪里?本书探讨的是,在器官可以无限更新的未来,原有的死亡定义是否还需要修正? 5. 智能纳米机器人在体内的巡航:微观层面的不朽 纳米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预示着“体内医生”时代的到来。想象比细胞还小的机器人,它们可以在血液中巡航,修复DNA损伤、清除动脉斑块、甚至精准地杀死癌细胞。这种持续的、主动的维护,无疑是延长寿命的终极手段,但也引出了关于自主决策系统和生物安全性的严峻挑战。 6. 全脑连接组测绘与记忆备份:意识的数字化生存 这是最激进的领域之一。本书将介绍脑科学中关于“连接组学”的研究,以及如何通过高精度的神经扫描,捕捉并数字化大脑的全部信息结构。这不仅是为了理解意识,更是为了在生物躯体衰亡后,将“自我”上传到数字平台。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没有生物载体的意识,还是原来的“我”吗? 7. 人工通用智能(AGI)的医疗助手与决策系统:超越人类的医疗判断 本书探讨的不是简单的AI诊断,而是高度拟人化、具备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AGI,如何深度介入长寿医疗的设计、实施和维护。它们将能设计出远超人类认知能力的抗衰老方案,但当救命决策权完全交由一个非人类智能掌握时,人类的自主性和尊严将如何保障? 8. 人造血液与氧气携带系统:摆脱对传统循环系统的依赖 介绍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或化学工程,创造出能够高效携带氧气、替代传统红细胞的纳米载体。这能大幅提高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并克服血液相容性的问题。然而,这种对核心生理功能的彻底人工化,对人类“自然人”的定义构成了直接的冲击。 第二部分:潘多拉的魔盒——道德、社会与存在的重构 技术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失控”的深刻反思。当我们获得了延长生命的能力,随之而来的“100%道德争议”是如何产生的? 1. 寿命鸿沟与阶级固化:长生,只为少数人准备? 最迫切的问题是:这些昂贵、复杂的“救命科技”将首先被谁掌握?本书预言,如果缺乏严格的监管和分配机制,人类将迅速分裂为“长寿精英”和“自然寿命群体”。这种前所未有的寿命不平等,将如何撕裂现有的社会结构、财富分配和政治权力体系?我们将深入探讨“生命权”的真正含义。 2. 人口爆炸与地球承载力的极限:生存空间的争夺 如果平均寿命达到250岁,人类社会的代际更替将彻底停滞。养老金体系、住房资源、教育空间、职业发展——所有基于固定人口增长模型的系统都将崩溃。本书分析了这种人口结构失衡对全球资源分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和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3. 存在的意义与心理负担:无尽的生命会变得无趣吗? 生理上的不朽,是否会带来心理上的虚无?如果生命没有终点,我们如何设定目标?如何处理跨越数个世纪的情感关系和记忆的重负?本书邀请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探讨,人类心智结构是否能够承受这种“永恒的压力”。 4. 死亡的消解与法律的滞后:何为“谋杀”与“继承”? 当技术可以将生命延长至无限期时,现代法律体系关于年龄、继承权、婚姻效力、以及“过失杀人”的定义都将面临挑战。一个活了300岁的人,如何与一个只活了80岁的人共享资源?技术在飞奔,而法律和伦理的脚步却显得异常蹒跚。 结论:选择权与责任 《失控的长寿医疗》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不回避冲突的审视视角。它不是劝阻科学进步,而是强迫读者和决策者直面:我们是否有权利用这些技术,以及更关键的——我们是否有能力管理它们带来的全部后果。这本书是对人类雄心壮志的致敬,更是对我们集体智慧和道德边界的严峻考验。长寿的诱惑无法抵挡,但失控的代价,也许是人类文明的重塑,甚至是终结。我们必须在技术实现之前,就预先构建起伦理和社会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