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大爆发:第一只眼的诞生(2017全新增订版)

寒武纪大爆发:第一只眼的诞生(2017全新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drew Parker
图书标签:
  • 寒武纪大爆发
  • 生命起源
  • 进化论
  • 古生物学
  • 科学普及
  • 地球科学
  • 生物学
  • 第一只眼
  • 达尔文
  • 自然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何已维持三十五亿年单纯形式的生命,
会在寒武纪时演化大爆炸?

  ◎2017全新增订版,增修地质年代与彩色照片
  ◎美国AMAZON读者四颗星推荐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程延年博士 专文导读
  ◎解开寒武纪大爆发之谜的经典重现


  什么是寒武纪大爆发?

  早在五亿四千四百万年前,单细胞生物就已在地球上出没,当时的动物物种只有三个动物门。而在短短的五百万年后(这段时期仅占生物演化史的千分之一),这三个动物门的物种突然演化成三十八个动物门,几乎现今所有动物的祖先,全在一瞬间蜂涌而出。这个物种快速暴增的现象发生在寒武纪初期,称为寒武纪大爆发,是演化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什么原因导致寒武纪大爆发?

  自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始,寒武纪大爆发一直被视为演化上的谜团。为了解开谜团,众多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演化学家皆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却也接二连三地被推翻。牛津大学动物学家派克于2003年再度挑战这个连达尔文也感到困惑的千古难题,他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全面检查远古化石证据,提出一个简单又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光开关理论。

  2017年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全新修订出版

  派克于2003年出版本书后,立即奠定了古生物学界的大师地位。历时十三年,这本书引发众多的讨论,在在验证本书理论的正确性,甚而被引申为人类文化活动突然压力事件的模型等。本书在2003年时原由大众读物出版社出版,2016年时由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全新出版,不仅增订了全书的地质年代,并由作者增补彩色照片与黑白图说,更确定本书的可靠性与正确性。2017年繁体中文版即为2016年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所修订的最新版本,完整呈现。

各界好评

  「派克像担任古生物的辩护律师般,以严谨的态度整合他那引人入胜的论点──就像达尔文一样。」──马特瑞德利,《23对染色体:解读创生奥秘的生命之书》作者

  「寒武纪大爆发的解释是古生物学家的圣杯。派克的论点不但展现令人信服的逻辑,而且清楚明晰,他对寒武纪之谜的解释不仅出色且显而易见──我们必然是瞎了眼才会忽略它的存在。」──《每日电讯报》

  「漂亮的解释!派克用一丝不苟且浅显易懂的方式阐述他的主张,令人振奋。」──《周日电讯报》

  「从光学、艺术史、动物学、地质学到古生物学,一连串的事实令人目眩神迷。派克对各种证据线索信手捻来的非凡功力,造就了一趟迷人的阅读之旅。本书可让读者一窥当代科学争论的内幕,并对进行中的研究留下鲜明的印象。」──《卫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派克Andrew Parker


  一九六七年出生于英国,曾于澳洲博物馆从事海洋生物研究,也同时取得雪梨麦克里大学博士学位。之后派克转往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系进行研究工作,并于一九九九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研究员。此外,他也是牛津大学萨莫维尔学院、欧尼斯特库克学会的研究员,以及澳洲博物馆和雪梨大学的助研究员。

  派克早期以种子虾为研究主题,意外踏进古典光学的领域。在接受动物结构色相关课题的训练后,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光学专家,并以他的专长解答寒武纪大爆发之谜,架构出「眼睛驱动了寒武纪大爆发」的精采论述,泰晤士报因此形容他是:「举世最重要的三个青年科学家之一。」派克曾发表无数篇科学论文,范畴广及自然界的光学、仿生学和演化学等。本书为他的第一本科普写作。

译者简介

陈美君


  台湾大学医学院护理学系、中原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彰化基督教医院护理师,并领有临床心理师执照。毕业后转入出版界,曾任中国行为科学社研究员、五南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专职翻译。

周南

  增订译者
  台大中文系毕,以热情探寻宇宙之美,坚信知识与美是生活中的必要元素。
  目前仍持续磨砺自我的能力中。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演化大霹雳
第二章 化石的虚拟生命
第三章 注入光源
第四章 当黑暗降临
第五章 光、时间与演化
第六章 寒武纪时代的色彩?
第七章 形成视觉
第八章 杀手的本能
第九章 谜底揭晓
第十章 故事结束了吗?

 

图书序言

2017年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增订版作者序

  本书集十三年研究之大成,而十三年来,研究意外地收敛到相同的问题──寒武纪大爆发的原因。在出版后的十三年里,大众开始关注它提出的问题,更令人讶异的是,它竟产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视觉存在之前,生命体如何感知世界?如果没有演变出形成图像的眼睛,演化将如何进行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太空生物学的兴趣,举例而言,它们能理论上协助我们推测其他行星的生命如何进行演化。

  当重大变化出现时,人类社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寒武纪引进视觉之前、期间和之后这三段时间的生物及其间的各种互动,近年来被用作一种模型来诠释这样的情况,无论变化是出现在社会情境、经济还是国防方面。而在社交媒体上,这种变化可能为个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讯透明度。「政府、军队、教会、大学、银行和企业都在一个相对模煳的知识环境中成长茁壮。在这样的环境下,知识多半受限,祕密容易被隐藏,而每个人不是目盲,就是近视。当这些组织突然发现自己暴露在日光下时,他们很快发现不能再仰赖旧法,他们必须直面曝光的危机,否则将走向灭亡。」(Daniel Dennett和Deb Roy,《科学人杂志》,2015年3月,第64-69页)。

  我非常感谢许多人拨出他们的时间评论光开关理论,这些积极的回馈激励了我。争论的主要关注点在「眼睛」一词并没有普遍的定义,我仍然更喜欢「形成图像的视觉器官」,而不是也包含那些功能较少的器官。然而,同样重要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解读和运用这些图像的能力,因此拥有此器官的第一个物种也被视为一个「受视觉引导、高度移动的掠食者」。这样的生物强势地将视线锁定其他所有的生物上,并且晴天霹雳般引进了视觉。突然间,在地质时代的某一刻,所有的动物都毫无选择地只能出现在可怕掠食者的视网膜上。而演化将会有所回应。

  最后,提一下自二○○三年以来的新发现。有许多新种类的寒武纪生物被挖掘出来,并且现有化石经过重新诠释,而保存完好的眼睛也浮出了寒武纪的地表,例如那些巨大的、具代表性的掠食者奇虾(Anomalocaris)。我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同事格雷格‧艾吉康博士,以及日本的田中玄五博士,他们在这段时间好心地协助我不断更新研究成果,许多研究人员慷慨地与我分享了他们在寒武纪遗址的发现。我十分感谢他们的付出,遗憾的是,由于数量众多,我无法一一添加在之后的文本中。惟有地质日期已经根据新的研究进行了精细调整(再次感谢格雷格)。即便如此,我想这本书的假设并不会因此受影响,并且关键部分也能不断地被新发现证实。
 

图书试读

第三章 注入光源
 
每当基于某种特殊目的而改变颜色时,就我们所能判断,若非提供直接或间接保护,就是攸关两性之间的吸引力。
达尔文《物种起源》(初版,一八五九年)
 
穿过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里,那一道道维多利亚时代的门廊、楼梯与回廊,最后就会置身隐藏于哥德式建筑偏远角落里的一个简陋入口。这是通往赫胥黎室的大门,门后是一片颇具历史意义的屋顶,它的木材吸收了一八六○年大辩论期间,第一项公诸于大众的演化消息。赫胥黎曾在这里与韦伯弗斯大主教展开一场唇枪舌战,是场关于演化论的「科学与宗教」观点的对决。赫胥黎捍卫的是达尔文于七个月前出版的《物种起源》,企图阻止「情操干扰才智」。虽然达尔文缺席,但赫胥黎漂亮地赢了一仗,将演化这个名词注入全球语言。非常值得在赫胥黎室门前暂时驻足。
 
大辩论之后,赫胥黎室被改装成昆虫学标本典藏馆,里面满是科学家採集而来的昆虫标本。牛津自然史博物馆最后一任维多利亚时代的昆虫学标本典藏馆馆长,波敦爵士,命中注定要为馆内的甲虫神魂颠倒。
 
有天早晨,波敦打开赫胥黎室的门,照例欣赏了一会这栋建筑物。阳光照亮略微倾斜的屋顶,和许多装饰漂亮的横樑,打断了室内的黑暗。他走过赫胥黎室的通道,这条通道两旁各有一排木造的昆虫标本收藏柜。有个抽屉不知何时被从收藏柜里拿了出来,使他在例行检查时,不由得停下脚步。阳光照在这个抽屉上,由于光线是穿过一扇花饰铅条窗的圆形透镜射入,因此聚焦形成一道光束。波敦吹去玻璃盖上的灰尘,于是他那双已适应室内时有时无的黑暗的眼睛,立刻被一枚宝石所吸引。阳光使约拇指般大小的埋葬虫身上的金属蓝,显得更亮眼。在支撑标本的大头针上,贴有「埋葬虫,苏门答腊,华莱士,一八六六年」的标签。这个由共创演化论的华莱士所採集的闪亮标本,正好在演化论首次受到检验的会议室里被人发现,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事实上,此处还收藏达尔文蒐集的其他标
本,但波敦真正感兴趣的是华莱士标本的颜色。不久,波敦就把所有的昆虫标本抽屉放在阳光底下,在赫胥黎樑木──演化学识的樑柱──上,映照出一道道绚烂的彩虹。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