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植物园巡礼:走进帝国的知识宝库,一探近代植物学的缩影

英国皇家植物园巡礼:走进帝国的知识宝库,一探近代植物学的缩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athy Willis, Carolyn Fry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园艺
  • 英国
  • 皇家植物园
  • 植物志
  • 历史
  • 科普
  • 自然科学
  • 植物图鉴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BBC英国广播公司×英国皇家植物园 联手呈现250年植物学大观
百幅珍贵图片与原始手稿首度披露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植物园科长│严新富博士 专文推荐
  
  1759年成立,日不落国的皇家植物园
  汇聚世间的奇花异种 不断演革的研究机构
  演示人与植物的情深与共生 呈现近代植物学的恢弘全像
  
  1759年皇家植物园成立,宣示大英帝国领导全世界科学发展的决心。随着日不落国在世界建立殖民地,探险家也带回许多标本资料,遂使英国在植物学领域独步全球,皇家植物园更汇集了世间奇花异种,堪称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学知识库。250多年来,这座植物学堡垒收藏了海内外的珍贵知识,也留下不少引人深思的故事……
  
  在林奈为植物建立命名系统前,我们得用三大行的拉丁文,来形容一朵小雏菊
  →唯有建立一套分类系统,辨识不同物种、植物学研究才成为可能
  
  小小的甲虫可以消灭一整个国家的榆树,让英国引以为傲的乡村景致一夕消失
  →随便移植外来种,可能破坏当地植相,毁灭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列宁格勒围城战中,种子银行的科学家宁可饿死,也不愿吃下他们保护的谷粮
  →基因多样性的重要,使科学家愿意牺牲自己,维护全人类的利益
  
  透过25个精采篇章,及一百多幅首度披露的图片与手稿,现任园长及科学记者将带领读者从植物园出发,逐篇了解植物是如何深深地改变我们的历史,并影响未来。
  
国外推荐
  
  鲜活、迷人、宛如身历其境。──《英国园艺》杂志
  
  生动活泼、引人深思、博学精深。──《园林设计》杂志
  
  对生物及其分类有兴趣的读者,必读!──《泰晤士周日报》
  
  在植物学的奇妙世界,进行一场下乡Long-stay之旅。──《每日电讯报》
  
  那些专业或业余的植物爱好者啊,这本书将让你们兴奋不已。──《历史园林评论》期刊
  
  本书配上了大量且首度披露的美丽照片及插图,喜欢戏剧、冒险、历史、科学、创新的读者,必读!──BBC电视节目《乡村档案》
  
  这本书带领读者环游世界、穿梭古今,探索无数植物背后不可思议的故事。──《英国园艺》杂志
  
  这本以皇家植物园为中心、佐以精美插图的适时之作,仔细回顾了相关历史背景,并将机构的科学工作做了一次坚实的定位。──《BBC历史杂志》
  
  探讨植物学如何逐步兴盛,一场饱含美学、历史、科学的旅程。这是一本以科学雕饰、辅以精致插图的植物学大观;打开它,就像受邀进入大观园内游历一般。──《新科学家》週刊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凯西‧威里斯Kathy Willis


  现任英国皇家植物园主任,牛津大学生态学教授与墨顿学院研究员。曾获得多个奖项,在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已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教学及研究经验。

卡洛琳‧弗莱Carolyn Fry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杂志(Geographical magazine)前主编,周游列国找寻精彩故事。现为科普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新科学人、卫报、电信报等。他写了七本大受欢迎的书,其中包括知名的《植物猎人》(Plant Hunters)。

译者简介

郑景文


  台湾大学植物系学士,剑桥大学病理学系博士,曾在剑桥大学妇产科学系暨病理学系从事多年博士后研究。目前是兼职译者,正职是家中大小火星人的专职台佣。

郭雅莉

  台湾大学植物系,阳明大学微生物暨免疫学研究所毕。旅居澳洲八年,因缘际会踏上翻译之路,兼职从事科学性文章的英译,在似转陀螺般的全职妈妈生活中还能穿插科学乐趣并体会翻译之妙。应旧日植物系同窗邀约,组成「日不落翻译团队」一起带大家领略植物的美与故事。

蔡佳澄

  台湾大学植物系学士,宾州大学生物技术硕士,曾在台、美两地生技产业服务多年,历任专利工程师、品质经理、医药法规顾问等职务,负责产品开发及上市。目前旅居美国华盛顿特区,为自由口译员。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严新富
前言

1. 玫瑰玫瑰,我该如何称唿你
2. 打造植物王国
3. 植物标本的无限可能
4. 大地染上了晚疫病
5. 粗分与细分
6. 驯养异国植物
7. 进军橡胶
8. 兰花热
9. 外来种入侵
10. 杂交豆的多样型态
11. 向光生长
12. 复数基因
13. 树皮与甲虫攻防战
14. 猎寻多样性
15. 植物医药
16. 生长的信号
17. 生物多样性大揭密
18. 歪风
19. 生命胶囊
20. 小草立大功
21. 盛开的生命之树
22. 动态雨林
23. 捕捉与洩降
24. 绿色乐园
25. 伟大的生产者

致谢
图片来源说明
延伸阅读
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植物园老园丁 严新富博士


  本书是以英国皇家植物园的发展为轴线,将近代植物学的研究成果,用说故事的方式来呈现,非常值得一看。以下简略介绍本书的梗概。

  一开始,本书就介绍在植物学中最先上场的林奈的二名法,让植物分类变成一个大家容易理解及快乐学习的对象;接着谈到植物标本的蒐集及分类时,又叙述了前人利用近代 DNA 等分子技术,让整个分类系统更为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以皇家植物园植物标本馆的典藏来说,依最新的分类研究成果,重新排列标本馆的标本位置,是一项颇为艰鉅的工程,但皇家植物园还是依照新的研究结果来调整标本位置,这实在是令人钦佩。而这种分类系统,也呈现在植物园活体展示的动线上。

  接着,在植物生理的研究上,本书也提到了植物的向光性,除延伸介绍光合作用及植物生长素的概念,也提及科学家利用这样的基础,发展出如 IAA 等植物生长素,并被园艺界大量利用在扦插繁殖上。此外,在植物遗传研究方面,本书则从发现孟德尔定律的故事说起,介绍运用在农作物改良的多倍体、抗病基因的育种,并利用农桿菌将有用基因导入农作物中的基因工程等知识。

  皇家植物园有个重要任务,就是蒐集世界各地的植物,交给园艺专业人员栽种,并依一定的规画把它们布置在庭园中。书中就举了个有趣的例子:为了将来自热带美洲的维多利亚女王莲(Victoria amazonica)成功地栽种在英国,英国人发展出温室栽培系统。为了让一些珍稀的物种保存下来,他们也发展出种子的低温保存系统。由蒐集物种的初衷开始,促成了园艺设施及技术的发展。

  然而,皇家植物园的这种蒐集行动,也带动了一批以植物採集的专业人士──植物猎人,进而发展出世界性的产业,如橡胶、兰花等产业。因为滥採的关系,让一些高经济价值的植物濒临灭絶,故引发世人的保育概念,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并定期公布濒危植物的红皮书,倡导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除了这样的危机外,本书也提及了引种栽培造成世界各地的植物交流,使若干种植物如马缨丹(Lantana spp.)等在世界各地驯化,甚至变成入侵种,严重影响到当地的生态平衡,引发世人对引种相关议题的重视。

  谈到医疗方面,药用植物的发展历史,与皇家植物园有密切的关联。以皇家植物园经济植物典藏中心的收藏品为例,光是用来治疗疟疾的金鸡纳样本,就超过了一千份,再经过不断地研究,才发展出抗疟药品。近代医学发达,对人类疾病的防治也益发进步,但仍有新的疾病不断出现,而目前所开发出来的药物无法治疗。因此,世界各大研究团队开始进入亚马逊河流域,收集当地原住民的传统药用植物,借以开发新药。以笔者的自身经验为例,在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下简称科博馆)除了植物园的经营管理外,主要的研究工作,就是调查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植物,希望能以植物学的方法将在地知识记录下来,并在植物标本馆中保存证据标本,以期能将祖先的智慧传给下一代。在这点上,我们跟英国皇家植物园的工作信念是一样的。

  打开这本书,看到皇家植物园的组织实在令人赞叹:里面有超过四百位研究人员,除植物标本馆外,尚有各个生理、遗传、真菌、园艺等研究部门,再加上在各个殖民地建立的植物园,真是一个超级植物园系统。反观台湾,植物园大多不是独立单位,林业试验所辖下有台北、福山、嘉义、扇平、垦丁……等各个植物园,都是属于各分所的一部分。笔者小时候就是在嘉义植物园长大的,素来对植物园有一份浓厚的情感。后来参与科博馆植物园的建设,也让笔者更有机会了解植物园。

  在简述了本书的大略架构后,以下就来稍稍介绍台湾的植物园概况。以科博馆为例,科博馆的植物园分为二大部分:热带雨林温室,及温室外的台湾低海拔植物生态展示。由于植物园的基地是台中市的公园用地,因此建设的目标是给市民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科博馆就把植物园建设成一个都市森林,种植的都是台湾原生的树种;而在林下,则利用蕨类、姑婆芋、络石等耐荫性的本土植物当地被。至于整个植物园的地理分布,则包括了北、中、南、东、恆春半岛及兰屿等区域。

  在热带雨林温室内,由于巨大的钢构加上里面树木遮荫的因素,因此只能发展耐荫性的植物展示。在设计上,以代表热带美洲的凤梨科植物当做入口意象,包括空气凤梨、积水凤梨、地生型凤梨等三大生态习性的凤梨科植物为主角,以打破国人对凤梨的既有概念,不再局限于在地生型的食用凤梨印象。接下来的主动线,就以原产热带美洲的天南星科植物为主,依序是龟背芋、蔓绿绒、花烛、黛粉叶、白鹤芋等属;接着才是原产在热带亚洲的天南星科,如粗肋草、观音莲、电光芋、星点藤等属,依序分别展出。另外还搭配了其他的植物展示区,如竹芋科、秋海棠科、芭蕉科、竹蕉属、兰科及鹿角蕨等蕨类。

  提到蕨类,它们是台湾植物的重要资源。全世界有三十九科的蕨类,台湾就占了三十四科,而且台湾原生的蕨类约有七百种,其多样性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因此,科博馆植物园即以蕨类为主要的蒐藏展示对象。除了特展室的常展蕨类展示外,在西屯路旁还设有原生蕨类的景观区,以及蕨类叶形的教学园区等。另外,在植物园林下及科博馆庭园树下,均以蕨类当地被,让整个植物园呈现出蕨类的多样风貌。

  相较于英国皇家植物园,科博馆位于市区,土地及人力的资源有限,为了推广植物学的美与知识给大众,植物园就结合了社会资源,来充实植物园的馆藏及教育推广工作。植物园结合三个花艺设计协会,在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元旦假期均会推出花艺展;每年的母亲节,则举办押花成品展;暑假期间,推出植物手工艺品展;寒假则留给植物园多才多艺的志工们,为他们留下一个植物手工艺作品展(如种子)的时段。另外,科博馆也与四个盆景协会合作,在每年十二月至元旦假期时段,于本馆椭圆形广场推出盆景展。

  以上这些多样的展示及教育活动,都是因应都会型植物园空间及人力资源的限制,所发展出来的植物园特色。

  最后感谢商周出版社,让笔者有机会得以先睹为快,并撰文分享个人读后心得,以及在植物园经营管理上的经验。
 
(本文作者为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植物园科长)

图书试读

2 打造植物王国
 
伦敦的皮卡迪利街上挤满了游客和上班族,在汹涌人潮的脚下,藏着一个高度安全的保险库。这间建于一九六九年的坚固房间设有两扇保护门,外面那扇是厚重的丘博保险库门,里面那扇则是木门,两扇门间有着一道保护气闸。库房内有一台机器不断地记录温度和湿度,所以工作人员可以留意温湿度是否变得太高。然而,这个四乘五平方米大小、没有窗户的保险库里藏的既不是现金,也不是珠宝;如同它卓越的地理位置所暗示的,是另外一种宝藏。
 
这间摆放着红木架及一排排抽屉的库房,是卡尔‧林奈的图书馆暨标本馆。里头的收藏包括成千上万珍藏在玻璃盖标本盒中的蝴蝶、甲虫、和贝壳;用丝带绑成整捆、超过一万四千种存放于档案夹中的干燥植物标本;林奈以微小字迹写就的手稿;还有他影响力深远的着作──《自然系统》和《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的原稿。
 
鑑于林奈是瑞典人,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家乡度过,他的遗物居然收藏在英国,多少有些令人吃惊。事实上,这几乎是个意外。
 
一七七八年,这位享年七十岁的伟人去世后,他的收藏归于他的妻子莎拉‧丽莎(Sara Lisa)手中。她希望能确保这批收藏品被妥善保存下来,因此联系了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而班克斯打开她的来信时,碰巧正和年轻的博物学家詹姆斯‧爱德华‧史密斯(James Edward Smith)共进早餐。于是班克斯提了个建议:购买这批收藏品,将有助于让史密斯这个年轻人在科学界扬名。
 
所以,在史密斯的父亲──一位富裕的羊毛商人──起初不太甘愿的帮助之下,史密斯收购了林奈毕生的心血:一万四千种植物、三千一百九十八种昆虫、一千五百六十四种贝壳、约三千封的信件和一千六百本书籍。而在不久后,史密斯就创办了林奈学会(Linnean Society)。这正是这批收藏品目前的居所,完完整整地保存在学会的地下储藏库里。史密斯的收购在植物学史上是个关键,因为它提供了素材,让英国得以进一步研究林奈的自然界分类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所吸引。它所传递出的信息,远不止于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或植物图鉴。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揭示了英国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s)如何成为了近代植物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一直对那些遥远的异域风情充满好奇,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通过文字和或许会有的插图,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探险家们深入未知大陆,寻找稀有植物的艰辛与激动。我很好奇,那些被带回Kew Gardens的植物,是如何在异国他乡的土壤中扎根,又如何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研究价值。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植物的意义远不止于美观,它们是科学研究的宝贵素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植物园的故事,更是讲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知不断深入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的智慧与勇气。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奇妙感受。虽说我并不是植物学领域的专家,但书中描绘的英国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s)的景象,却能唤起我对自然最原始的向往。想象着在那个充满历史底蕴的花园里漫步,周围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草,每一种植物都仿佛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旅程。书里提到的一些古老的温室,那些带有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玻璃建筑,光是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图鉴,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审美、科学探索的激情,以及那个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如何通过收集和研究植物,来拓展其疆域和知识的边界。书的厚重感,让我觉得里面蕴含着无数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伟大的植物学家们的形象,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珍贵的植物样本带回英国,又如何将它们分类、研究,最终构建起我们今天所知的植物学知识体系。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人类与自然永恒的探索。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对“知识宝库”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英国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s)不仅仅是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植物,更重要的是它所沉淀下来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近代植物学的发展历程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以及植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描述感到着迷。仿佛每一次对植物的探索,都是对未知世界的一次勇敢的挑战。我想象着那些植物学家们,他们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实验,揭示植物的奥秘,又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应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默默无闻的植物,可能蕴含着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关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智慧、探索精神和对自然敬畏的书。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彻底刷新了我对植物园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植物园不过是些花花草草的集合,但《英国皇家植物园巡礼》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它不再只是一个美丽的观赏地,而是成为了一个承载着历史、科学、文化甚至是政治的庞大知识体系。书中对Kew Gardens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列举了有多少种植物,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这座植物园在近代植物学发展史上的关键地位。从早期的植物采集、标本制作,到后来的分类学研究、药物开发,甚至是对殖民地资源的勘探,Kew Gardens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科学家们在温室里辛勤工作的场景,听到了他们在实验室里激烈的学术争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平凡的花草树木,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类无数的智慧结晶和探索精神。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关于植物在医药、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感到好奇,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一草一木,它们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植物百科全类的书籍,然而它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知识之旅。英国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s)在我心中,从一个单纯的植物聚集地,升华为一个充满历史、科学和文化象征的知识殿堂。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植物本身的美丽,更是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故事——那些关于探索、发现、研究和应用的宏大叙事。我被书中提到的那些植物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所吸引,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又如何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微小”的领域,是如何在人类的智慧和努力下,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知识洪流。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Kew Gardens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其独特的角色,以及它对世界文明进程做出的贡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