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之书

生物之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ichael C. Gerald, Gloria E. Gerald
图书标签:
  • 生物学
  • 生命科学
  • 进化论
  • 遗传学
  • 生态学
  • 细胞生物学
  • 分子生物学
  • 生物多样性
  • 自然科学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史上最强系列第6集《生物之书》
从生命起源到表观遗传学
250则趣味故事+详解历史+精采图片
从阅读中学习生物知识的百科


图文并茂的丰富百科.博古通今的中外历史
趣味横生的常识故事.条理分明的资料宝典

  希望读者看完《生物之书》后,能够对周遭世界怀抱感激之情。──麦可‧杰拉德

  在文字出现之前,当人类意识到生物与无生物的差别时,我们的老祖宗已「写」下生物史第一页。

  为何动物有利他行为?
  为何心脏会跳动?
  最小微生物和最大哺乳动物有何共通之处?

  以上只是这本美丽图书几个发人省思的问题。本书试图从历史角度,解释各种发现或观念对生物学的重要性,并强调这些发现对研究员及当代思维的影响。请跟随作者脚步,从西元前40亿年追溯到现代,探究生物史上250个重要又有趣的里程碑:

  生命的起源(约西元前40亿年)、藻类(约西元前25亿年)、植物防御草食动物(约西元前4亿年)、恐龙(约西元前2.3亿年)、农业(约西元前1万年)、珊瑚礁(约西元前8000年)、动物迁徙(约西元前320年)、血球(西元1658年)、麦角中毒症与巫婆(西元1670年)、雷文霍克的显微世界(西元1674年)、近日节律(西元1729年)、发生论(西元1759年)、神经系统讯息传递(西元1791年)、细胞核(西元1831年)、人类消化系统(西元1833年)、光合作用(西元1845年)、肝与葡萄糖代谢(西元1856年)、达尔文的天择说(西元1859年)……

  《生物之书》横跨多元主题,有农业、动物迁徙、天择、先天与后天、病菌说、全球暖化、益生菌、胆固醇代谢和人类基因体计画;同时介绍关键的科学家和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包括亚里斯多德、哈维、达尔文、达文西。全书以易读、易懂的方式撰写,并提供新的资讯与洞见给具有科学背景的读者。

  本书内容条目依年代顺序组织,各含一则简短摘要和至少一幅令人惊艳的全彩图像。每页底下的图说与参照条目,提供更深入的资讯,是生物学知识入门的最佳读物。

本书特色

  ‧丰富条目:250则生物学史上重大里程碑一次收录。
  ‧编年百科:条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生物发展演变;相关条目随页交叉索引,知识脉络立体化。
  ‧浓缩文字:每篇约700字,快速阅读、吸收重要生物学观念和大师理论。
  ‧精美插图:每项条目均搭配精美全彩图片,帮助记忆,刺激想像力。
  ‧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图片精致、收藏度高,是科普爱好者必备最理想的生物学百科。
秘境探险:失落文明的足迹 作者: 李文瀚 出版社: 寰宇文化 页数: 620页 定价: 128.00元 --- 内容梗概 《秘境探险:失落文明的足迹》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考据、地理探险与人类学研究的宏大叙事。本书聚焦于全球几大未解之谜背后的文明遗迹,带领读者深入人迹罕至的丛林深处、沙漠腹地乃至冰川之下,追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声音与智慧。 本书的核心在于挑战主流历史叙事,通过对新近发现的考古碎片、古籍残本的交叉比对,试图重构一个更复杂、更动态的古代世界图景。作者李文瀚,一位享誉国际的独立探险家和历史地理学家,以其亲身经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一场扣人心弦的全球探险。 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对应四种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失落文明: 第一部分:亚马逊河源流的石刻之谜 本部分深入南美洲的原始雨林,记录了作者团队在追踪一则百年民间传说时,意外发现的一组令人震惊的巨型几何石刻群。这些石刻的年代测定远超已知的任何南美洲早期文明,其上的符号系统与安第斯山脉体系存在显著差异。 作者详细描述了深入热带雨林所面临的极端环境——疾病、复杂的植被、以及与世隔绝的土著部落的微妙互动。重点探讨了石刻中反复出现的“天空之眼”和“交错的河流”图案,这些符号指向了一种可能掌握了先进水利和天文学知识的史前社群。书中包含大量实地测绘图和拓片分析,试图解开这些文明为何会突然从地表消失的谜团。它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在印加帝国崛起前,亚马逊盆地可能存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第二部分:撒哈拉腹地的“绿洲之城” 从潮湿的雨林转向干旱的沙漠,本书的第二篇章聚焦于撒哈拉沙漠中被沙丘吞噬的“乌巴尔”(Ubar,即“失落的伊拉姆”的现代演绎)。作者利用最新的地面穿透雷达(GPR)技术和卫星遥感图像,锁定了数个可能属于古代贸易中转站的遗址。 这一部分侧重于商业考古。乌巴尔文明的兴衰与关键资源的控制息息相关——香料、黄金和至关重要的地下水源。李文瀚不仅挖掘了陶器和金属工具,更着重分析了古老的骆驼商道网络。他推断,该文明的衰落并非单纯的气候变化,而是由地区性的政治冲突和商业垄断链条的断裂所致。书中穿插了对贝都因长老口述历史的记录,这些鲜活的记忆为冰冷的遗址增添了人性化的色彩。读者将跟随作者,体验在极端高温和沙尘暴中,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封。 第三部分:帕米尔高原上的星象观测站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投向了亚洲中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这里,气候极度严寒,空气稀薄,但作者发现了一组位于海拔四千米以上、结构精密的石砌环形遗迹。这些遗迹并非宗教祭祀场所,而更像是一个功能性的天文观测站。 研究的重点在于这些古代人如何在高海拔地区维持生存,并精确地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作者特别分析了观测站的方位与当地重要的冬至和夏至日出点之间的数学关系。书中详细介绍了作者团队如何在冰雪覆盖的环境下,利用现代测量仪器对古老结构进行重新定位和校准的过程。这一章节探讨了早期欧亚大陆文明间的潜在知识传递,暗示着在欧亚大陆的连接点,可能存在一个未被史学家重视的“高原智者”群体。 第四部分:北海深处的冰下构造 最后一部分的探险地点极为特殊——格陵兰岛冰盖之下。借助冰芯钻探技术和声呐探测,作者团队揭示了在末次冰期结束后不久,该地区曾存在一个短命但技术复杂的海岸定居点。 这部分最具科幻色彩,但也建立在坚实的地球物理学基础上。主要发现包括被完美保存在永冻层中的木制工具、以及无法用当时已知的冶金技术解释的合金碎片。重点关注这些社群如何应对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和冰川退缩带来的生存压力。李文瀚提出了“快速适应模型”,即在环境剧变面前,人类文明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但这种爆发往往难以长久维系。本书的结尾部分,是对所有失落文明的共同特征进行的哲学反思:知识的脆弱性与文明延续的悖论。 写作风格与特色 《秘境探险:失落文明的足迹》的风格兼具专业性与文学性。李文瀚的文字冷静、观察入微,拒绝进行不切实际的臆测,而是以考古发现为基石,引导读者进行逻辑推演。 第一人称叙事: 全书采用作者的探险日记体裁,将个人的艰辛、发现的震撼与学术的审慎融为一体,极具代入感。 多学科交叉: 深度整合了地质学、考古学、遥感技术、人类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确保了论证的严谨性。 精美图文: 随书附赠了大量高清实地照片、手绘地图、以及复杂符号的解析图,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理解。 本书不仅是一部探险纪实,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韧性与局限性的深刻叩问。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版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和复杂,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埋藏着尚未被聆听的故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麦可‧杰拉德(Michael C. Gerald)


  康乃狄克大学药学系荣誉教授,曾担任该学院院长,亦曾任俄亥俄州立大学药学系教授、药学院副院长、世界卫生组织顾问、援助慈善组织董事。

  发表上百篇期刊论文并撰写六本书,包括《药物之书》(The Drug Book)、《阿嘉莎‧克莉丝蒂的毒笔》(The Poisonous Pen of Agatha Christie)、《处方用药完全入门指南》(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Prescription Drugs)。

  他与本书共同作者、妻子葛罗莉亚,居住在美国康乃狄克州史托斯曼斯菲尔德镇。

译者简介

陆维浓


  国立中兴大学昆虫系博士。目前为专职译者,热爱大自然,以传递科普新知为志业。
 

图书目录

绪论

条目                                    
约西元前40亿年/生命的起源            
约西元前39亿年/最后的共祖            
约西元前39亿年/原核生物            
约西元前25亿年/藻类                
约西元前20亿年/真核生物            
约西元前14亿年/真菌                
约西元前5.7亿年/节肢动物            
约西元前5.3亿年/延脑:生命中枢        
约西元前5.3亿年/鱼                    
约西元前4.5亿年/陆生植物            
约西元前4.17亿年/泥盆纪                
约西元前4亿年/昆虫                
约西元前4亿年/植物防御草食动物    
约西元前3.6亿年/两栖动物            
约西元前3.5亿年/种子的成功            
约西元前3.2亿年/爬虫动物            
约西元前3亿年/裸子植物            
约西元前2.3亿年/恐龙                
约西元前2亿年/哺乳类                
约西元前1.5亿年/鸟类                
约西元前1.25亿年/种子植物            
约西元前6500万年/灵长类                
约西元前5500万年/亚马逊雨林            
约西元前35万年/尼安德人            
约西元前20万年/晚期智人            
约西元前6万年/药用植物            
约西元前1.1万年/小麦:主食            
约西元前1万年/农业                
约西元前1万年/动物驯养            
约西元前8000年/珊瑚礁                
约西元前7000年/稻米栽培            
约西元前2600年/木乃伊                
约西元前2350年/动物导航            
约西元前400年/体液学说            
约西元前330年/亚里斯多德《动物志》
约西元前320年/动物迁徙            
约西元前320年/植物学                
西元77年/普林尼《自然史》    
约西元180年/骨骼系统            
西元1242年/肺循环                
西元1489年/李奥纳多的人体解剖图
西元1521年/听觉                
西元1543年/维萨里《人体的构造》
西元1611年/菸草                
西元1614年/新陈代谢            
西元1620年/科学方法            
西元1628年/哈维《心血运动论》    
西元1637年/笛卡尔《机械哲学》    
西元1651年/胎盘                
西元1652年/淋巴系统            
西元1658年/血球                
西元1668年/推翻自然发生论        
西元1669年/磷循环                
西元1670年/麦角中毒症与巫婆    
西元1674年/雷文霍克的显微世界    
西元1677年/精子                
西元1717年/瘴疠致病论            
西元1729年/近日节律            
西元1733年/血压                
西元1735年/林奈氏物种分类        
约西元1741年/脑嵴髓液            
西元1744年/再生                
西元1759年/发生论                
西元1760年/人工选殖(选拔育种)
西元1786年/动物电                
西元1789年/气体交换            
西元1791年/神经系统讯息传递    
西元1796年/古生物学            
西元1798年/人口成长与食物供给    
西元1809年/拉马克的遗传学说    
西元1828年/胚层说                
西元1831年/细胞核                
西元1831年/达尔文及小猎犬号航海记
西元1832年/《解剖法》
西元1833年/人类消化系统        
西元1836年/化石纪录与演化        
西元1837年/氮循环与植物化学    
西元1838年/细胞学说            
西元1840年/植物营养            
西元1842年/尿液的形成            
西元1842年/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
西元1843年/毒液                
西元1843年/同源和同功            
西元1845年/光合作用            
西元1848年/旋光异构物            
西元1849年/睾固酮                
西元1850年/三色色觉            
西元1854年/体内恆定            
西元1856年/肝与葡萄糖代谢        
西元1857年/微生物发酵            
西元1859年/达尔文的天择说        
西元1859年/生态交互作用        
西元1859年/入侵种                
西元1861年/大脑功能定位        
西元1862年/生物拟态            
西元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西元1866年/胚胎重演律            
西元1866年/血红素和血青素        
西元1869年/去氧核糖核酸(DNA)
西元1871年/性择                
西元1873年/共演化                
西元1874年/先天与后天            
西元1875年/生物圈                
西元1876年/减数分裂            
西元1876年/生物地理学            
西元1877年/海洋生物学            
西元1878年/酵素                
西元1880年/向光性                
西元1882年/有丝分裂            
约西元1882年/温度接收            
西元1882年/先天性免疫            
西元1883年/遗传生殖质说        
西元1883年/优生学                
西元1884年/格兰氏染色法        
西元 1885年/负回馈                
西元1890年/病菌说                
西元1890年/动物体色            
西元1891年/神经元学说            
西元1892年/内毒素                
西元1896年/全球暖化            
西元1897年/后天性免疫            
西元1897年/联想学习            
西元1897年/艾尔利希的侧锁说    
西元1898年/疟原虫                
西元1898年/病毒                
西元1899年/生态演替            
西元1899年/动物运动            
西元1900年/重新发现遗传学        
西元1900年/卵巢及雌性生殖        
西元1901年/血型                
西元1902年/组织培养            
西元1902年/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荷尔蒙:胰泌素
西元1904年/树轮年代学            
西元1905年/血液凝结            
西元1907年/放射定年法            
西元1907年/益生菌                
西元1907年/心脏为什么会跳动?    
西元1908年/哈温平衡            
西元1910年/染色体上的基因        
西元1911年/致癌病毒            
西元1912年/大陆漂移            
西元1912年/维生素与脚气病        
西元1912年/甲状腺与变态        
西元1912年/X射线结晶学            
西元1917年/噬菌体                
西元1919年/生物科技            
西元1920年/神经传导物质        
西元1921年/胰岛素                
西元1923年/先天性代谢异常        
西元1924年/胚胎诱导            
西元1924年/生育时机            
西元1925年/粒线体与细胞唿吸    
西元1925年/猴子审判            
西元1927年/族群生态学            
西元1927年/食物网                
西元1927年/昆虫的舞蹈语言        
西元1928年/抗生素                
西元1929年/黄体酮                
西元1930年/淡水鱼和海水鱼的渗透压调节
西元1931年/电子显微镜            
西元1935年/印痕作用            
西元1935年/影响族群成长的因子    
西元1936年/压力                
西元1936年/异速生长            
西元1937年/演化遗传学            
西元1938年/活化石:腔棘鱼        
西元1939年/动作电位            
西元1941年/一基因一酵素假说    
西元1942年/生物种与生殖隔离    
西元1943年/模式生物:阿拉伯芥     
西元1944年/DNA携带遗传资讯    
西元1945年/绿色革命            
西元1946年/细菌遗传学            
西元1949年/网状激活系统        
西元1950年/谱系分类学            
西元1951年/海拉细胞的不死传奇    
西元1952年/选殖(细胞核转移)    
西元1952年/胺基酸序列和胰岛素    
西元1952年/自然界的图形形成    
西元1952年/质体                
西元1952年/神经生长因子        
西元1953年/米勒─尤列实验        
西元1953年/双股螺旋            
西元1953年/快速动眼睡眠        
西元1953年/获得性免疫耐受性与器官移植
西元1954年/肌肉收缩滑动纤维理论
西元1955年/核糖体                
西元1955年/溶体                
西元1956年/产前基因检测        
西元1956年/DNA聚合酶            
西元1956年/第二传讯者            
西元1957年/蛋白质的构造与折叠    
西元1957年/生物能量学            
西元1958年/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西元1958年/仿生学和半机械人    
西元1959年/费洛蒙                
西元1960年/能量平衡            
西元1960年/黑猩猩使用工具        
西元1961年/细胞衰老            
西元1961年/解开蛋白质生化合成的遗传密码
西元1961年/操纵子模型调控基因    
西元1962年/节俭基因假説        
西元1962年/《寂静的春天》        
西元1963年/杂交种与杂交带        
西元1964年/脑侧化                
西元1964年/动物利他行为        
西元1966年/最适觅食理论        
西元1967年/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西元1967年/内共生理论            
西元1968年/多重储存记忆模型    
西元1968年/下视丘:脑垂体轴    
西元1968年/系统生物学            
西元1969年/细胞功能决定        
西元1970年/细胞周期检查点        
西元1972年/断续平衡            
西元1972年/永续发展            
西元1972年/亲代投资与性择        
西元1974年/露西                
西元1974年/胆固醇代谢            
西元1974年/味觉                
西元1975年/单株抗体            
西元1975年/社会生物学            
西元1976年/致癌基因            
西元1977年/生物资讯学            
西元1978年/体外人工受精    
西元1979年/生物放大作用        
西元1980年/生物能註册专利吗?    
西元1982年/基因改造作物        
西元1983年/人类免疫不全症病毒与爱滋病
西元1983年/聚合酶链锁反应        
西元1984年/DNA指纹分析        
西元1986年/基因体学            
西元1987年/粒线体夏娃            
西元1987年/臭氧层损耗            
西元1990年/生命分域说            
西元1991年/嗅觉                
西元1994年/瘦素                
西元2000年/肤色                
西元2003年/人类基因体计画        
西元2005年/原生生物的分类        
西元2006年/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    
西元2009年/病毒突变和流行病    
西元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    
西元2011年/转译医学            
西元2011年/米中的白蛋白        
西元2012年/人类微生物体计画    
西元2012年/表观遗传学            
西元2013年/美洲栗疫病            
西元2013年/重生行动            
西元2013年/最古老的DNA和人类演化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西元1489
李奥纳多的人体解剖图
 
加伦(Galen,约130~200年)
 
李奥纳多‧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
 
李奥纳多‧达文西无疑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天才,同时是人体解剖学界的先驱。他留下的着作经过后人持续研究和考据,其正确程度已被多数现代显影技术证实。从加伦医生开始,过去一千多年来,科学界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有一些进展,然而加伦并不像李奥纳多,有机会接触人类的大体。在李奥纳多之前,对人体的描绘主要着重在外部特征,至于人体内部的结构,除了文字叙述,并没有任何细节描绘。
 
李奥纳多出生于佛罗伦斯,也就在这个城市,他获得接触人类大体的机会。从1489年起,超过20年,他解剖20至30具人类大体,其中包括健康状况良好、生病和畸形者。他准备一本人体解剖笔记本,上面除了详载与人体各部位相关的精准测量数据,并有从多层视角进行观察的绘图。以人的手脚为例,达文西绘制的图层就有8至10层,绘出各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动脉、肌肉、韧带、神经和骨头的分布。
 
为求完整表达人类的情绪特征,他甚至细心研究并描绘人类脸部的不同表情,成果在他着名的画作都能看到。他所绘制的人体解剖图,子宫中的胎儿一图备受赞扬,正确画出胎儿以脐带和母体连接的现象,然而和雌性生殖系统相关的绘图却有许多错误,据说他可能是以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为蓝本,而非人类女性的生殖系统。然而绘图和素描并不能使他感到满足,他渴望进一步了解人体运作的机制。为此,他制作许多物理和机械模型,模拟人体结构的功能,好比心脏瓣膜如何开关,在他的绘图中也画出这些模型。
 
李奥纳多预见自己的作品对医疗人员必定贡献良多,打算把自己所绘和人体解剖相关的图像,集结成专着出版,然而1519年他过世之际,这些作品埋没在他的私人物品中,经过几十年,这些作品几经转手,最后才在17世纪末出现于英国皇家珍藏品中,一直保留迄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能够打开新视野的书籍情有独钟,《生物之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充满期待的书。在我看来,生物学不仅仅是关于动植物的知识,更是关于生命如何存在、如何繁衍、如何与环境互动的宏大叙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生命体是如何在不同的尺度上运作的,从微观的细胞分子,到宏观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统一的规律?我尤其好奇,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是如何形成一种精巧的平衡,使得整个地球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本书有没有可能揭示一些生命进化的“黑箱”,让我看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奥秘?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的方式,让我看到科学研究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伟大进程。我希望读完之后,我能够用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生命现象,也能对人类在探索生命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钦佩。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观察蚂蚁搬家、追逐蝴蝶的孩子,我对《生物之书》这名字简直是毫无抵抗力!我一直觉得,生命本身就是最值得研究的课题,它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了解那些我平时只能远观的生物,比如那些生活在地球两极的顽强生命,它们是如何对抗严寒的?又或者那些生活在火山喷发口附近的奇特生物,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打破了我们对生命条件的认知。我最想知道的,是生命体是如何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我们人类的医学,是不是也是从模仿自然界的这些神奇能力中汲取灵感的?这本书能不能帮我理清这些复杂的生物机制,让我对生命的内在运行机制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起我更多的求知欲,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产生一些新的想法,甚至萌生出一些想要亲自去探索的冲动。

评分

哇,拿到这本《生物之书》的时候,我真的超兴奋的!一直以来,我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总觉得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有太多太多有趣又神奇的生命现象等着我们去发现。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听起来就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可以带我们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的生命世界。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我那些脑海里闪过的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些鸟儿可以飞那么远,它们是怎么导航的?还有那些深海里的生物,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它们是怎么生存、繁殖的?更不用说那些奇特的植物,有些看起来根本就不像我们平常认知的植物,它们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生存策略?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肯定很扎实,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科普读物。我希望能通过它,对生命的多样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不同物种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我从未想过的启发,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细致地观察周围的动植物,发现隐藏在平凡角落里的不凡。

评分

拿到《生物之书》的时候,我正好处在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感觉有点迷茫,想找点东西来充实自己,也给自己一些新的方向。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揭示生命奥秘的神秘感,让我觉得它可能藏着一些能够点醒我的智慧。我一直相信,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里面蕴含着无数的规律和道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我不太熟悉的领域,让我看到生命是如何从最简单的形态演变到今天如此复杂多样的。比如,那些远古的生物化石,它们是如何向我们诉说着地球生命演化的漫长历程?那些看似脆弱的生命,又是如何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生存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一些让我“哇!”一声的发现,一些颠覆我固有认知的故事。而且,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比较平易近人,不会让人望而却步,而是能够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滋养,让我对生命本身产生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生物之书》吸引,主要是因为它封面设计太有质感了!那种素雅又不失大气的风格,让人一看就觉得是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平时虽然不太常接触生物学,但总觉得很多科学知识如果能用更生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会非常有意思。我希望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而是能够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变得容易理解。比如,我很想知道,那些微小的细菌和病毒,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对我们整个生态系统,甚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进化出如此多样的生存方式的?还有,为什么我们人类会和其他生物产生那么多的联系,比如从动物身上获得灵感,又或者因为某种疾病而受到影响?这本书能不能帮我理清这些脉络,让我看到生命之间那种微妙而又强大的互动?我希望读完之后,我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世界,感受到生命体的奇妙之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是能真正“理解”和“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