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六足小虫总能激起多数人内心最深层的恐惧,
就算称不上是人类的好伙伴,
但是没有牠,人类也活不下去。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蟑螂就已存在,最早的蟑螂化石可追溯到西元前3.25亿年的石炭纪,那个时期留下的每一种昆虫化石,都代表一个物种的灭绝,唯独蟑螂例外。牠是地球现存最古老的昆虫,不愧为极成功的演化设计;牠行为低调,几乎什么都吃,无论到哪里都能开枝散叶。
「牠游走于家庭和野外,被视为肮脏的异类,有可能会颠覆秩序,就像骗徒一样。」
美洲平民会对蟑螂产生同理心,这并不令人意外。据信居家蟑螂是搭乘奴隶船,从非洲抵达美洲,跟奴隶一样被迫在新国度寻找立足之地。牠们必须足够机智,才能在严苛的环境里生存,因此在许多加勒比的民间故事里,蟑螂被赋予类似骗徒的角色。
「蟑螂其实是最爱干净的昆虫,绝不允许身上沾染污垢或疾病。」
蟑螂确实会散播疾病,但很多都是假警报。科学家认为,蟑螂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大概跟普通的苍蝇差不多。对待蟑螂就跟对待苍蝇一样,我们可以控制牠们的数量,却可能永远无法让牠们从我们的身边消失。
「人类与蟑螂对战,我赌蟑螂获胜。」
时间已证明蟑螂有能力改变身体与行为,适应人类的各种攻势。每当有效的毒药开始被广泛使用,无论是喷剂、胶剂或粉剂,蟑螂几乎随即开始培养自身的抗药性;而且效果最好的药剂对蟑螂造成的伤害,总是不及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伤害。
「蟑螂是一种恩赐,牠们的祖先陪伴人类,一步步从野蛮迈向文明。」
除了清理人类留下的垃圾,蟑螂对人类还有另一项贡献:牠们被视为神经生物学的绝佳模式动物。人类为了更了解生命,而牺牲千百万只蟑螂。随着科技发展,人类也想控制牠们的行动,试图让背着摄影机的蟑螂进入灾区、寻找生还者。
「反思蟑螂的另一个启示是:尊重生命,即使是最低等的生物,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蟑螂的生理结构,多是为了找寻食物、配偶,或是躲避迫害,没有一项是用来侵略或欺负他人的。也许牠们爱好和平,与人为善,不求亮丽外表,只求做好本务,但又生命力强韧、不轻言放弃生存的权力。
各界推荐 台湾大学昆虫学系教授 李后晶
中山女高生物老师 蔡任圃
弘文中学生物老师 陈俊颖
昆虫老师&畅销作家 吴沁婕
自然生态畅销作家 黄仕杰
台湾昆虫馆馆长 柯心平
PanSci 泛科学主编 雷雅淇
PanSci 泛科学专栏作家 蒋维伦
作者讲述一个大自然演化的成功故事,主角是打不倒的「小强」。如果你讨厌蟑螂,可以将牠踩在脚下,但作者明确指出,牠不仅不会被打倒,还会一直笑到最后。──《科克斯书评》
作者将事实与虚构完美融合,叙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敏锐描述与我们同床异梦的邻居,蟑螂。──《发现》
集结了许多绝妙的蟑螂科学研究,展现蟑螂惊人怪异的本领。未来某天蟑螂的触角蔓延至宇宙,一点也不意外。唯有蟑螂能超越蟑螂!──陈俊颖,弘文中学生物老师
e04!我就是爱小强!一旦发现蟑螂,大部分人会惊慌失措。我也曾因为看到牠们而头皮发麻,尤其是会飞的那种。借由自然观察经验,我才慢慢认识这种不讨喜的昆虫,进而到处记录牠们,从生态行为到文化与食材,其实蟑螂很不简单!如果您没办法像我现场体验,那就翻开这本书,跟着一篇篇精彩的故事,了解这家伙有多厉害吧!──黄仕杰,自然生态畅销作家,着有《锹形虫日记簿》
蟑螂是演化上的奇蹟,是适者生存的最佳典范。累积数亿年的蟑螂智慧,值得人类这个年轻的物种好好学习。──柯心平,台湾昆虫馆馆长
试图用化石去拼凑离我们遥远的恐龙是一种浪漫,而蟑螂这个每天与我们紧密相伴的生物,不只曾经和恐龙共存,还是比恐龙早一亿五千万年就出现在地球的大前辈。小强,是你我最熟悉的「陌生螂」;很多事太近反而看不清,而看完本书之后,我愿意去欣赏,如此精巧像设计般,将生存一事极致呈现的生物,牠无与伦比的美丽。──雷雅淇,PanSci 泛科学主编
「如果可以……最好全身上下都有被碰触的感觉……」蟑螂也怕寂寞吗?翻阅本书,那细小油亮的昆虫彷彿有了人性,牠一样畏惧孤单、追求爱情、尽情生活。充满画面和情感的影像,一幕幕地随着想像力奔放而出。当然,想像力有时候也会跑出不太愉快的一面,「如果没有盖上锅盖……蟑螂会从天花板风扇的叶片掉进食物里。」毕竟,这是蟑螂人生啊~──蒋维伦,PanSci 泛科学专栏作家
每一次和蟑螂的近距离相处与接触,看着小巧玲珑的躯体,在手指间绽放生命的跃动,让我一次又一次、重新发现万物错综复杂的迷人之处。──张书维,中山女高学生
蟑螂,打不死的小强。神奇的动物,在地球活了三亿年,历经冰河时期种种劫难,存活至今。研究牠不死的传奇、挖掘牠生存的祕密,就是我们蟑螂班神圣的使命!──蓝恺嬿,中山女高学生
蟑螂课真的很有趣,因为有好玩的实验。虽然做实验时会遇到困难,但就是因为要想办法突破困难,让这个课更加有趣;我觉得解决困难是这堂课中最难忘的部分。──徐诗涵,中山女高学生
蟑螂的课程让我们能在现有的课程之外,更贴近科学家的例行工作,动手实验的收获不仅限于学术上,更属人格的培养,要有耐心及细心才能完成实验。──戴心妤,中山女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