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六足小蟲總能激起多數人內心最深層的恐懼,
就算稱不上是人類的好夥伴,
但是沒有牠,人類也活不下去。
早在人類齣現之前,蟑螂就已存在,最早的蟑螂化石可追溯到西元前3.25億年的石炭紀,那個時期留下的每一種昆蟲化石,都代錶一個物種的滅絕,唯獨蟑螂例外。牠是地球現存最古老的昆蟲,不愧為極成功的演化設計;牠行為低調,幾乎什麼都吃,無論到哪裏都能開枝散葉。
「牠遊走於傢庭和野外,被視為骯髒的異類,有可能會顛覆秩序,就像騙徒一樣。」
美洲平民會對蟑螂産生同理心,這並不令人意外。據信居傢蟑螂是搭乘奴隸船,從非洲抵達美洲,跟奴隸一樣被迫在新國度尋找立足之地。牠們必須足夠機智,纔能在嚴苛的環境裏生存,因此在許多加勒比的民間故事裏,蟑螂被賦予類似騙徒的角色。
「蟑螂其實是最愛乾淨的昆蟲,絕不允許身上沾染汙垢或疾病。」
蟑螂確實會散播疾病,但很多都是假警報。科學傢認為,蟑螂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威脅,大概跟普通的蒼蠅差不多。對待蟑螂就跟對待蒼蠅一樣,我們可以控製牠們的數量,卻可能永遠無法讓牠們從我們的身邊消失。
「人類與蟑螂對戰,我賭蟑螂獲勝。」
時間已證明蟑螂有能力改變身體與行為,適應人類的各種攻勢。每當有效的毒藥開始被廣泛使用,無論是噴劑、膠劑或粉劑,蟑螂幾乎隨即開始培養自身的抗藥性;而且效果最好的藥劑對蟑螂造成的傷害,總是不及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傷害。
「蟑螂是一種恩賜,牠們的祖先陪伴人類,一步步從野蠻邁嚮文明。」
除瞭清理人類留下的垃圾,蟑螂對人類還有另一項貢獻:牠們被視為神經生物學的絕佳模式動物。人類為瞭更瞭解生命,而犧牲韆百萬隻蟑螂。隨著科技發展,人類也想控製牠們的行動,試圖讓背著攝影機的蟑螂進入災區、尋找生還者。
「反思蟑螂的另一個啓示是:尊重生命,即使是最低等的生物,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蟑螂的生理結構,多是為瞭找尋食物、配偶,或是躲避迫害,沒有一項是用來侵略或欺負他人的。也許牠們愛好和平,與人為善,不求亮麗外錶,隻求做好本務,但又生命力強韌、不輕言放棄生存的權力。
各界推薦 颱灣大學昆蟲學係教授 李後晶
中山女高生物老師 蔡任圃
弘文中學生物老師 陳俊穎
昆蟲老師&暢銷作傢 吳沁婕
自然生態暢銷作傢 黃仕傑
颱灣昆蟲館館長 柯心平
PanSci 泛科學主編 雷雅淇
PanSci 泛科學專欄作傢 蔣維倫
作者講述一個大自然演化的成功故事,主角是打不倒的「小強」。如果你討厭蟑螂,可以將牠踩在腳下,但作者明確指齣,牠不僅不會被打倒,還會一直笑到最後。──《科剋斯書評》
作者將事實與虛構完美融閤,敘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敏銳描述與我們同床異夢的鄰居,蟑螂。──《發現》
集結瞭許多絕妙的蟑螂科學研究,展現蟑螂驚人怪異的本領。未來某天蟑螂的觸角蔓延至宇宙,一點也不意外。唯有蟑螂能超越蟑螂!──陳俊穎,弘文中學生物老師
e04!我就是愛小強!一旦發現蟑螂,大部分人會驚慌失措。我也曾因為看到牠們而頭皮發麻,尤其是會飛的那種。藉由自然觀察經驗,我纔慢慢認識這種不討喜的昆蟲,進而到處記錄牠們,從生態行為到文化與食材,其實蟑螂很不簡單!如果您沒辦法像我現場體驗,那就翻開這本書,跟著一篇篇精彩的故事,瞭解這傢夥有多厲害吧!──黃仕傑,自然生態暢銷作傢,著有《鍬形蟲日記簿》
蟑螂是演化上的奇蹟,是適者生存的最佳典範。纍積數億年的蟑螂智慧,值得人類這個年輕的物種好好學習。──柯心平,颱灣昆蟲館館長
試圖用化石去拼湊離我們遙遠的恐龍是一種浪漫,而蟑螂這個每天與我們緊密相伴的生物,不隻曾經和恐龍共存,還是比恐龍早一億五韆萬年就齣現在地球的大前輩。小強,是你我最熟悉的「陌生螂」;很多事太近反而看不清,而看完本書之後,我願意去欣賞,如此精巧像設計般,將生存一事極緻呈現的生物,牠無與倫比的美麗。──雷雅淇,PanSci 泛科學主編
「如果可以……最好全身上下都有被碰觸的感覺……」蟑螂也怕寂寞嗎?翻閱本書,那細小油亮的昆蟲彷彿有瞭人性,牠一樣畏懼孤單、追求愛情、盡情生活。充滿畫麵和情感的影像,一幕幕地隨著想像力奔放而齣。當然,想像力有時候也會跑齣不太愉快的一麵,「如果沒有蓋上鍋蓋……蟑螂會從天花闆風扇的葉片掉進食物裏。」畢竟,這是蟑螂人生啊~──蔣維倫,PanSci 泛科學專欄作傢
每一次和蟑螂的近距離相處與接觸,看著小巧玲瓏的軀體,在手指間綻放生命的躍動,讓我一次又一次、重新發現萬物錯綜復雜的迷人之處。──張書維,中山女高學生
蟑螂,打不死的小強。神奇的動物,在地球活瞭三億年,曆經冰河時期種種劫難,存活至今。研究牠不死的傳奇、挖掘牠生存的祕密,就是我們蟑螂班神聖的使命!──藍愷嬿,中山女高學生
蟑螂課真的很有趣,因為有好玩的實驗。雖然做實驗時會遇到睏難,但就是因為要想辦法突破睏難,讓這個課更加有趣;我覺得解決睏難是這堂課中最難忘的部分。──徐詩涵,中山女高學生
蟑螂的課程讓我們能在現有的課程之外,更貼近科學傢的例行工作,動手實驗的收獲不僅限於學術上,更屬人格的培養,要有耐心及細心纔能完成實驗。──戴心妤,中山女高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