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解说 用图了解生态

绘图解说 用图了解生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态学
  • 绘图
  • 科普
  • 自然
  • 环境
  • 生物
  • 图解
  • 知识
  • 学习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理解生态系后,就能简单看懂大自然的运作
本书简洁明了的介绍,让你看见不同面向的生态系!

  各式各样的生物,以及各种不同的环境,组成既复杂,又充满生命力大自然!
  草木丛生的草原,流水淙淙的河川。
  兔子吃草,然后狼再猎食兔子,这种猎食与被猎食的关系。
  这就是由各式各样的自然万物,包含我们人类在内,所组成的生态系。

  本书将告诉你:
  生态系的各种面向
  生态系中的食物网范围究竟多大?
  生态系中,生物间的关系如何组成?
  植物有哪些生存战略?
  土壤种子也有银行?
  生态系中的共生关系有哪些?
  人类行为对生态系造成什么影响?

本书特色

  1.内容丰富,从生态基本组成到各种环境间的串连。
  2.图说丰富易懂,生态学入门必备。
  3.除了理论知识,也列举不同年代的实例,对于环境研究者是相当重要的参考资料。
探索自然奥秘:一部关于微观生命与宏观世界的深度读物 图书名称: 《微观世界的交响:生命形态的演化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生命形态演化历程及其赖以存在的复杂生态系统的专著。它避开了对宏观地理景观或常见动植物的直接描摹,而是将读者的目光聚焦于那些在日常观察中往往被忽略,却对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运作至关重要的微观领域,以及支配着这些微观生命活动的深层生物学和物理学原理。 第一部分:生命的起源与形态的极限——单细胞生物的宇宙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单细胞生物的内部结构、代谢机制及其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我们不关注细菌或原生动物的分类,而是着重于探究生命体如何突破物理和化学的限制,实现自我复制和能量转化。 细胞膜的工程学奇迹: 分析细胞膜作为生命边界的复杂性,探讨跨膜运输机制如何实现物质的精确调控,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这包括对主动运输、渗透压平衡的详细数学模型解析,而非简单的图解说明。 遗传物质的早期形态与功能分化: 考察在真核生物出现之前,原核生物如何通过原始的基因交换和水平转移机制实现快速适应。重点剖析早期生命体对核酸结构和复制错误的容忍度,以及这些“错误”如何驱动了早期的进化分支。 极端微生物的生态位: 深入考察深海热泉、酸性矿井、高盐度湖泊中存在的古菌和细菌群落。分析它们如何利用非光合作用的化学能(如硫化物氧化、甲烷生成)来支撑起独立的生物化学循环,这些循环是地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 第二部分:共生网络的构建与信息传递 本章将视角从单个生命体拓展到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不同物种间如何在不依赖传统食物链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紧密的功能联系,以及信息如何在这些网络中流动。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 研究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例如土壤微生物群或宿主肠道菌群)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冗余性(Redundancy)和弹性(Resilience)。探讨如何通过物种间的竞争排斥和互惠合作,维持群落的长期稳定,即使面对环境的剧烈波动。 化学信号与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详细阐述细菌如何通过分泌特定的信号分子来监测自身密度,并集体性地改变行为模式。解析这些信号分子的化学结构、受体结合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协调生物膜的形成、抗生素耐药性的爆发等宏观现象。 真菌的地下信息高速公路: 聚焦于菌根网络(Mycorrhizal Networks)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隐形基础设施”。分析真菌如何通过复杂的菌丝体网络,在植物之间传输碳水化合物、氮、磷等关键营养物质,以及应对病虫害的防御信号。此处将侧重于营养物在土壤介质中的扩散和吸收动力学。 第三部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力 本部分将探讨生命活动如何深刻地重塑和维持地球的大尺度化学平衡,特别是那些对大气组成和气候调节至关重要的元素循环。 氮循环的瓶颈与人类干预: 详细分析固氮作用的生物学基础(固氮酶的工作原理及其对氧气的敏感性)与反硝化作用的生态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量化人类工业化固氮(哈伯法)对全球氮库的冲击,及其在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机制。 碳汇的生物物理机制: 不仅讨论光合作用,更深入到溶解性有机碳(DOC)在海洋中的生物泵(Biological Pump)过程。分析浮游植物的死亡、沉降速率以及深海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再矿化过程,如何有效地将碳封存在深海中,是理解气候反馈机制的关键。 硫、磷的封闭循环与限制: 探讨在缺乏大量火山活动的现代地球上,硫循环和磷循环如何成为限制生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分析厌氧环境下的硫还原菌群落如何影响沉积物的化学梯度,并间接影响上覆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 第四部分:进化的约束与随机性——形态固定的背后 最后一部分,本书回归到演化的基本原理,探讨形态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是如何在遗传约束和环境选择压力之间取得平衡的。 发育约束理论的量化: 引入发育生物学中的“约束”概念,分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哪些遗传模块的改变会导致形态的不可逆变异,而哪些模块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冗余。这部分将涉及生物力学模型对组织生长和形态形成的影响。 同工酶与代谢途径的保守性: 通过对比不同生命域(细菌、古菌、真核生物)中关键代谢途径(如糖酵解)的酶序列保守性,论证生命核心机制在亿万年尺度上的稳定性。分析少数关键酶的突变如何可能导致物种的生态功能彻底改变。 表观遗传学在快速适应中的角色: 考察在没有DNA序列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模式的长期可遗传性如何为种群在亚代际时间尺度上应对环境压力提供缓冲。分析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在环境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生态适应中的潜在贡献。 本书旨在为具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生命系统复杂性的新视角,强调系统的功能性联系和基础化学过程,而非简单的物种识别或生态系统描述。其核心在于揭示生命在微观层面上为维持宏观平衡所付出的精妙运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鹫谷いづみ


  1950年3月22日生。197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1978年于东京大学理学系研究科修完博士课程。位理学博士。曾任教于筑波大学,现任日本中央大学教授。专攻植物生态学、保育生态学。着有『天与地与人之间—从生态学拓展出来的世界』(岩波书店出版)、『使生态系复甦』(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出版)、『自然再生—为了可持续的生态系』(中央公论新社出版)、『花为什么会开?』『不可思议的叶子』『种子从哪里来?』(以上为山与溪谷出版社出版)等书。(上述部分书名为译者暂译)

绘者简介

后藤章


  1973年4月18日生。1997年,千叶大学理学部毕业。1999年于筑波大学环境科学研究科修完硕士课程。2006年,于东京大学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修习博士课程学分后退学。位环境科学硕士。着有『自然再生事业——以回复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共同着作,筑地书馆出版)一书。

译者简介

林姿妘


  台中人,毕业于东海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系,业余笔译
  因喜欢日本动漫画而接触日文,亦喜爱透过语言将不同国家人们串连起来的当下。

图书目录



序章  生态系的各种面向
01  生态系的景色
02  Biome(生物群系)
03  日本的生物群系
04  生态系的氮循环
05  碳的储存与循环
06  生态系中广大的食物网
07  生态塔
08  由生物间的关系所组成的生态系
09  培养皿中的生态系
10  提供服务的生态系

第1章  用来理解生态系的基础用语
1.01  环境:资源/条件
1.02  生物性的环境与非生物性的环境
1.03  生态性地位,生态栖位
1.04  经由天择而演化
1.05  植物与动物是如何不同?
1.06  个体与族群
1.07  植物的生存战略
1.08  植物3大战略的关系
1.09  林隙与林隙感应装置
1.10  克莱门茨与群落演替学说
1.11  坦斯利提出的生态系一词
1.12  演替与群落演替学说
1.13  变动镶嵌——生气蓬勃的植被
1.14  流动在生态系之间的能量
1.15  生态系的健全性

第2章  组成生态系的关系
2.01  趋光/背光,植物的驯化
2.02  土壤种子银行
2.03  使种子甦醒的环境讯号
2.04  动物适应环境温度的方式
2.05  生态系中丰富的共生关系
2.06  植物与微生物的营养共生
2.07  蚂蚁与金合欢的防卫型互利共生
2.08  专一型vs普遍型
2.09  种子的传播共生
2.10  搬运种子的蚂蚁
2.11  动物与动物间多样的关系
2.12  进行拟态的动物们
2.13  负责消化的共生微生物
2.14  病原生物与宿主的军备竞赛
2.15  关键种
2.16  联系水、陆生态系的蜻蜓
2.17  联系生态系之生物的移动:鳗鱼
2.18  联系生态系之生物的移动:白额雁
2.19  生态系的回复力以及稳定性

第3章  生态系与人类
3.01  人类的出现与生态系
3.02  从营养生理来探索远古的饮食生活
3.03  进行狩猎的人类对于环境的积极对应方式
3.04  大型哺乳类为何会灭绝?
3.05  氾滥平原的自然生态与水田
3.06  里山的管理与生物多样性
3.07  英国的田园生态系
3.08  现代农业带给生态系的危机
3.09  扩大造林导致生态系变得不健全
3.10  淡水生态系的危机
3.11  灾难性变迁——生态系的非线形变化
3.12  生态足迹
3.13  受难的青蛙
3.14  千禧年生态系统评估(1)——用数字来看生态系的变化
3.15  千禧年生态系统评估(2)——生态系的服务与人类的福祉
3.16  生态系服务的平衡表
3.17  外来种为何强势?
3.18  外来种带来的各种影响
3.19  有绝种疑虑的动植物
3.20  日本的物种绝种疑虑的上升
3.21  生态系修复计划=自然再生的先驱
3.22  根据适应性管理规划生态系的再生
3.23  适应性管理计画的范例——科罗拉多大崃谷环境监测计划
3.24  优养化与流域的生态系修复计划
3.25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生态系的景色

根据水的蓄积与否、树木的生长与否,或者是人类如何利用等不同的条件,生长于该处的植物或动物,以及包含了这些动植物的环境也会有所不同。而这些则会构成不同的景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水质良好的较浅的湖泊里,靠近岸边的地方长满各式各样的水草。因应湖水的深度不同,而孕育出叶子探离水面的挺水植物,叶子浮在水面上的浮叶植物,以及沉在水里的沉水植物等。水中则有植物性浮游生物、动物性浮游生物、鱼类、昆虫、虾子等甲壳类,以及贝类等生物栖息着。

在草原的生态系中,芒草之类的禾本科草本植物(草)佔有优势。冬天时地上的芒草叶会干枯,到初春时,明亮的阳光就会穿透芒草叶,映照到地表。因此小型的植物便会于下方开花。把草割除,焚烧植被等人类的活动就会创造出草原的环境。而以草为主食,或从花朵中採集花蜜的昆虫,以及以捕食昆虫维生的鸟类便居住于此。

森林的生态系,以有着从地面算起十几公尺~好几十公尺高的乔木为特征。如果是杂木林的话,枹栎或麻栎等就属于乔木。而在乔木下方,则由相对不是那么高的灌木所组成。接着在灌木下方则长满草本植物。上层的树叶越茂密,下层的树叶就越稀疏。像这样植物分层的森林中,不只环境多样,也有各种因应多样的环境而生的小动物或鸟类、昆虫,相互关连着,栖息于此地。在土壤表面,啃食落叶的土栖昆虫,甚至是分解落叶的菌类等也相当的活跃。

水田的生态系中,影响环境特征最重要的关键是:人类的水管理和耕作等行为。水稻当然是佔有优势的植物,但像鸭舌草之类的水田杂草也生长于其中。叶蝉等所谓的害虫,蜘蛛、蜻蜓等所谓的益虫,以及水黾等其他的昆虫,还有田螺、正颤蚓等等也栖息于此。这里应该也可以看到从蝌蚪时期就居住于水田的青蛙,或为了捕食青蛙而来的鹭鸟吧。

构成生态系的生物们彼此间相互关连,在该场所特有的物理环境的影响下生活着。实际上的生态系并不像右方图表上所看到的如此单纯。生物的种类繁多,彼此间的关系也相当错综复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本身是教自然科学的,平常的工作就是跟各种生物、环境的知识打交道,但说实话,要找到一本能够同时兼顾科学准确性,又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材,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绘图解说 用图了解生态》这本书,让我觉得在教学上又多了一个得力的助手。它对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讲解,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用文字和图表解释的模式。书中用的是一种故事性的叙述,比如以一棵大树的生命周期为线索,从它吸收阳光、水分,到它死亡后被分解,最终滋养了新的生命,整个过程被拆解成一系列精美的插画,每一张都恰到好处地突出了核心概念。我尤其赞赏它在讲解「光合作用」时,并没有直接丢出化学方程式,而是用一个简化的图示,展示了叶绿体如何捕捉阳光,并将其转化为葡萄糖,这个过程的直观性,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此外,书中还利用了几个经典的生态学案例,比如狐狸和兔子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动态的图表和简洁的文字,清晰地展示了它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这比单纯的数学模型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捕食者-猎物模型」的原理。书中的一些小知识点,例如不同植物适应不同土壤环境的形态差异,或是昆虫如何进行求偶展示,都设计得非常巧妙,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复杂的生态概念,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都极具价值。

评分

这次偶然在书店的角落翻到《绘图解说 用图了解生态》,书名就很有意思,让我觉得「喔,这好像会跟我平常看的那些厚重、数据堆叠的生态书不一样。」我本身其实对大自然很有兴趣,只是常常觉得很多生态知识都讲得很艰深,看了一半就卡住了。《绘图解说 用图了解生态》这本书,光看封面设计就感觉很亲切,插画风格不是那种死板的图鉴,而是带有某种温度,就像是大自然的温柔絮语。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个吸引我的就是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解释,不再是枯燥的列表,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描绘了不同物种如何在同一个环境里和谐共处,甚至互相扶持。例如,书中有一页描绘了落叶如何滋养土壤,土壤里的微生物如何分解落叶,而这些养分又如何供给植物生长,最后植物又为昆虫提供了食物和庇护所。这个过程用简单的图解就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瞬间领悟其中的关联性。我尤其喜欢它对「共生关系」的阐述,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学定义,而是用几个贴近我们生活周遭的例子,像是蜜蜂采蜜与植物授粉,或者海葵与小丑鱼的互利共生,让我觉得生态学并不遥远,而是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好,每一张图都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承担着解释说明的功能,让我觉得学习过程非常轻松愉快,就像在看一本有深度又有趣的故事绘本,非常推荐给和我一样,想要轻松入门生态学的读者。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人,但有时知识的获取会比较碎片化,总觉得像是隔着一层纱。《绘图解说 用图了解生态》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特别,它不是按照传统的分类方式来介绍生物,而是围绕着「环境」和「互动」来展开。例如,在介绍「水生生态」时,它没有直接从鱼类讲起,而是先描绘了河流、湖泊、海洋的不同水体环境,然后才逐步引出生活在这些环境中的生物,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联系。我特别喜欢它用一幅巨大的跨页图,描绘了湿地的生态系统,从水草的生长,到各种昆虫、两栖类、鸟类的活动,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生命力,而且图中的信息量非常大,我仔细看了好久,才慢慢理解其中的奥秘。书中还用了大量的插画来解释「适应性」的概念,比如沙漠里的植物如何演化出储水的能力,或是极地动物如何拥有厚厚的脂肪和毛皮来抵御严寒,这些图示都非常直观,让我能够立刻理解为什么这些生物会长成这个样子。另外,书中对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解释也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枯燥地列举物种名称,而是用生动的场景,比如一只老鹰捕食一只兔子,兔子又在吃草,而草又需要阳光和土壤,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整个能量的传递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生态学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个充满发现和乐趣的过程,它让我看到了大自然背后隐藏的精妙法则。

评分

最近我的生活压力有点大,常常觉得和周遭的环境有些疏离,所以我开始尝试寻找一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且重新感受生活美好的事物。《绘图解说 用图了解生态》这本书,就像是我的一个心灵绿洲。它没有太多宏大的叙事,更多的是聚焦于那些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但却充满生命力的微小世界。我喜欢它对「土壤生态」的描绘,用非常细致的插画,展现了土壤里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真菌、蚯蚓,它们是如何辛勤工作,将枯枝落叶转化为滋养生命的养分。看着那些图,我感觉自己好像也置身于一片肥沃的土壤之中,感受着生命的律动。书中还有一个章节是关于「城市生态」,它并没有回避城市环境的局限性,而是巧妙地描绘了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那些顽强生长的植物,以及栖息在其中的各种小动物,比如麻雀、壁虎,甚至偶尔还能见到刺猬。这些画面让我觉得,即使在最不被看好的地方,生命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比如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环保行为,来守护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例如在阳台上种植一些吸引蝴蝶和蜜蜂的植物,或是参与社区的植树活动。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它提醒我,即使是微小的力量,也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海洋生态特别着迷,每次看纪录片,看到鲸鱼、海豚在海中自由翱翔,或是珊瑚礁里五彩缤纷的鱼群,都觉得生命如此奇妙。但要深入了解,又常常被各种专业术语搞得头昏眼花。《绘图解说 用图了解生态》这本书,在介绍海洋部分时,真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洋流模型或浮游生物种类,而是从一个海浪拍打沙滩的画面切入,然后一步步带你认识潮间带生物的顽强生命力,像是寄居蟹如何利用废弃的螺壳,或是海星如何巧妙地捕食贝类。我特别喜欢它用一整个跨页的插画来描绘珊瑚礁的生态系统,从巨大的海葵到微小的浮游生物,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生物在活动,图中的箭头清楚地标示出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和能量流动,让我一眼就能掌握这个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微观世界。书中对于「滤食性生物」的解释也相当到位,用几个简单的图示,解释了不同滤食者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获取食物,像是海绵的吸水,或是某些鱼类的张嘴吞噬,让我对海洋食物链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它还提到了海洋垃圾对生态的影响,用几张令人心痛但写实的插画,展现了海龟误食塑料袋的惨状,以及缠绕在海鸟身上的渔网,提醒我们对海洋的保护刻不容缓。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艺术的感性,让我一边阅读,一边感受到海洋的深邃与美丽,也更深刻地理解到人类活动对这个脆弱环境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