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下个月进天蝎,火星进我的第三宫,土星和我的本命水星呈对分相⋯⋯
这些术语,是什么意思?我有什么特别需注意的地方?
我的流年、流月、流日怎么看?如何趋吉避祸,预先准备?
★一本读懂「行运占星」
★一本每年可用、每月可查的个人运势说明书(特色:以上昇星座为第一宫推算)
★预知大环境变动、个人运势事件,最白话、简单、系统化的解说
★台湾占星名家天空为限、安格斯、苏飞雅,专文推荐
2017年10月到2018年11月,木星进天蝎:非法黑箱作业、台面下的隐私祕密将曝光?
2017年12月到2020年12月,土星进摩羯:组织高层、大型企业将感到芒刺在背?
2018年到2025年,天王星进金牛:翻天覆地的金融革命即将正式来袭?
这些趋势预测的背后原理,就是「行运占星」!
自古以来,「天上」行星的位移,牵制着「地上」人们的生命事件,
「剧本」已经写好了,问题是要怎么读懂它?
若能预知行星推动下的「剧情」走向,就能早一步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对的时间点,用对力气,让你的「角色」更完美演绎!
在《行运占星全书》中,美国占星师爱波将教你:
1.见到具挑战性的行运时,如何驾驭和转化能量(将能量导向某个特定的方向)
2.重复出现的行星週期在你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及如何预测重要的行运
3.如何利用星象,预先规划你的一年、一月、一天
4.行运行星过运十二星座时的「整体时势」
5.行运行星vs本命行星的相位说明
【行星绕行十二星座一圈的时间(从快到慢)】
月亮/28天水星/88天太阳/1年金星/1年
火星/2.5年木星/12年土星/29.5年
天王星/84年海王星/165年冥王星/250年
【木星回归的重要週期】
年龄:十二、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六十、七十二、八十四岁
木星鼓励我们成长、扩展经验、勇于冒险、探求生命的意义。
木星行运通常会带来好运,尤其在它过境的宫位,但也可能带来贪求不满,让人饮食过量、花费暴增。
每十二年一次的木星回归(木星绕星盘一圈后,回到你出生时所在的位置),通常是好运降临的年分。凡是可以被十二整除的年纪,都是你展开新一轮个人成长週期的起点,传统上,十二岁是青春期的开端,二十四岁是出社会工作的开端,这些週期,你会想离开舒适圈,扩展自己的视野。
【土星回归的重要週期】
年龄:二十九、五十八、八十七岁
土星带来压力、挫败、被剥夺感,但这些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不是目的本身。
土星回归,每二十九年才发生一次,这些週期,你会被逼着冷峻地审视过往的人生。
二十九岁左右,第一次土星回归,重量级生命事件发生在你身上,像是一记当头棒喝,提醒你人生还来得及改弦易辙,或必须调整某些期待。第二次土星回归,大约在五十八岁左右,你开始进入所谓的「退休期」。后半辈子幸福的关键,在学习新知与分享所知之间取得平衡。你看待事业的角度,与十年前截然不同,焦点不在于努力奋斗,而在于与人分享。
【天王星回归的重要週期】
年龄:二十一岁、四十二岁、六十三岁、八十四岁
天王星与打破规矩及瓦解既定秩序有关。在重要的天王星週期中,你出乎意料地渴望重新自我改造、转换跑道,甚至不惜牺牲既有的保障和舒适。
天王星週期分成四阶段,每段大约二十一年。二十一岁左右,天王星进入第一个四分相,你或许剪了极端的发型,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渴望甩掉从前的规矩和束缚;四十二岁左右,你内心的叛逆仍旧强烈,一不留意就上演疯狂的「中年危机」──突然与多年的配偶离婚,或投身某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新领域。
只不过,四十二岁不同于二十一岁时的丕变,这时,你已清楚知道自己是谁;你只是不确定是否还想继续当那个人,而借助天王星的能量,让自己重生。
【海王星回归的重要週期】
年龄:二十七岁、四十二岁、五十五岁、八十二岁
海王星行运通常来得不着痕迹,你会宛如被刺破的轮胎慢慢洩气,变得难以全神贯注,使不动头脑,甚至容易健忘,能量和动力都变得低落。
海王星绕黄道一圈要一百六十五年,我们有生之年都不会经验到它的回归。但海王星与你本命海王星之间形成相位的岁数,你仍被默默影响着。
这些时期,你会强烈地「逃避」问题,纵容自己饮酒过量、看电视、玩电动,甚至是对某些事情上瘾,都只是为了逃避现实、不愿面对。
海王星行运期间,事物会来来去去,「不要执着」是海王星的教训。海王星要带给你的礼物是「灵性觉知」。然而,催化事件因人而异,但可能与失落、疾病或情绪煎熬相关。
各界赞誉 「本书作者非常详尽地介绍行运行星的星座、週期、逆行、相位、宫位等,笔法生动活泼不会严肃枯燥,实属难得的入门好书。」──安格斯,占星之门创办人
「如同书中所说,『你不必是职业占星师就能解读行运!』我们可以更正确的说:这本书是学习行运必备的第一本好书。」──苏飞雅,ELLE占星专栏主笔、美国占星协会(AFA)占星师
「无疑地,这是我读过谈论行星週期的最佳着作。它让读者看见,如何预测你可能会经验到哪些类型的改变,何时可以期待改变,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切。假使你曾经纳闷自己的人生何以不断跌宕起伏,或是想要一窥未来,看看未来为你保留了什么,那就读读本书吧。」──丝凯.亚历山大(Skye Alexander),《十二星座的行星》作者
「肯特让解读行运的错综复杂变得平易近人、妙趣横生,本书不仅内含可靠的常识,而且周全到足以教你学会诠释过去、现在、未来的天空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黛娜.格哈特(Dana Gerhardt),占星师
「有能力将古代的占星艺术变得好玩且容易理解的作家不多,爱波.艾略特.肯特是其中之一。肯特女士的文章简明扼要,十分幽默诙谐,这使得本书易读好懂。实在写得好啊!」──苏西.考克丝(Susie Cox),占星师兼作家
「人生可能是风暴不断、难以预测的,就连最有自知之明的人也可能在欣赏甲板上的美景时,错失掉黄金契机。假使你一直渴望可靠的船舵,渴望能干的向导优雅地指引你朝最有利的方向前进,那么不必舍近求远,本书就是答案。」──洁西卡.谢波德(Jessica Shepherd),《金星》作者
「对许多人来说,占星学神祕难解,尤其是用来预测未来时。这有一部分可能是因为,许多写书的人,要么套用不必要的冗长灵性对话来模煳焦点,要么其实并不真正明白天体本身如何运作。爱波.艾略特.肯特不仅清楚知道,更以坦率直接、引人入胜的风格书写。」──马修.库里(Matthew Currie),专栏作家
浩瀚星河中的指引:一部洞悉宇宙律动的深度解析 《宇宙时序与生命节奏:探索天体运行对地球万物的影响》 本书导言: 人类自古以来便对头顶的星空怀有无尽的好奇与敬畏。从最初的农业历法制定,到后来的航海导航,再到近现代的科学探索,天体运行的规律始终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秩序的关键线索。然而,将这种宏大的宇宙运动与我们个体生命的细微波动联系起来,并非易事。本书并非一本关于个人运程预测的指南,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宏观、严谨的框架,探讨天体物理学、轨道力学、以及复杂系统理论如何共同构建出一个影响地球环境乃至生物节律的精密“宇宙时钟”。 我们将深入探讨太阳系内主要行星的轨道周期性、黄道穿越的周期性变化,以及这些规律性事件对地球磁场、地质活动乃至气候模式的潜在关联。本书的宗旨是剥离所有神秘主义色彩,回归到可观测、可验证的物理现象,以科学的视角解构宇宙的宏大交响乐是如何影响地球上的生命交响曲的。 --- 第一部:宇宙尺度的基石——行星轨道与周期动力学 第一章:恒星的基准与太阳系的结构稳定 本章首先确立太阳——我们系统的核心——的物理特性。我们将详细分析太阳的能量输出波动(如太阳黑子周期、耀斑活动)及其对地球接收到的辐射总量的影响。重点讨论开普勒三大定律在描述行星绕日运动中的核心地位,并引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构建太阳系运行的经典力学模型。 1.1 太阳的生命周期与能量输出的微小变动: 分析太阳活动周期的可预测性,以及这些周期性变化如何影响地球大气层顶部的能量输入。 1.2 轨道共振与长期稳定性: 探讨木星和土星等巨行星之间的轨道共振现象,以及这种共振如何维持太阳系的长期结构稳定,避免大规模的轨道混乱。 第二章:内行星的运行节律与地球的近地效应 本章聚焦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内部轨道特性。我们将重点研究地球的轨道参数——偏心率、地轴倾角( obliquity)和岁差(precession)——如何以数万年为周期发生变化(米兰科维奇旋律)。这些变化是地球冰期-间冰期循环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2.1 米兰科维奇旋律的精确计算: 详细介绍黄赤交角变化、近日点位移等周期性轨道参数变动的时间尺度和幅度。 2.2 金星与火星的“近邻”效应: 分析内行星在接近地球轨道时,其引力摄动对地球轨道参数的微小但持续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在短期内难以察觉,但却是长期演化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外行星的引力影响与潮汐动力学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作为太阳系质量的主要贡献者,其引力场对太阳系内较小天体的动力学具有决定性作用。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外行星的引力“清道夫”角色,以及它们与地球之间的复杂引力耦合。 3.1 巨行星的引力稳定作用: 阐述木星如何通过其巨大的质量“清除”或将轨道不稳定的近地小行星移至安全区域,维持太阳系内部的相对“宁静”。 3.2 潮汐力的解析: 侧重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海洋和地壳产生的周期性潮汐力,并将其扩展至更广义的“引力形变”,探讨其对地球内部活动的潜在触发机制。 --- 第二部:地球系统的响应——天体律动与环境耦合 第四章:行星排列与地球磁场扰动 当地球与其他行星处于特定的相对位置时,行星的引力梯度和带电粒子流在理论上可能与地球的磁层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本章致力于区分观测事实与理论推测。 4.1 磁层动力学基础: 介绍地球磁场的产生机制(地核发电机理论)及其对太阳风的防御作用。 4.2 理论上的行星对齐效应: 探讨在特定“大排列”时期,多个行星的引力潮汐力叠加,或其磁场/带电粒子流的特定几何构型,是否会导致磁层出现可测量的响应。 第五章:地质活动与宇宙周期:地震、火山与小行星撞击风险 地壳的应力和断层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本章尝试将长周期的天体事件与地球地质活动的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重点考察是否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关联。 5.1 潮汐应力与断层激活: 研究月球和太阳引力在特定相位对地球岩石圈施加的剪切应力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能作为地震或火山爆发的“临界点”触发因素。 5.2 近地天体(NEOs)的轨道演化: 探讨木星引力对小行星带的扰动如何影响进入地球附近空间的碎片数量,以及这种风险的长期周期性变化。 第六章:生物圈的周期性适应——光照、温度与生物钟 生命体的生存依赖于对环境周期的精确感知。本章将重点放在可观测的生物学周期与天体周期之间的清晰联系,特别是基于光照和温度的调节。 6.1 昼夜节律的物理基础: 解释地球自转周期(与月球的潮汐锁定作用相关)如何设定几乎所有生物的基本时间框架。 6.2 季节性与生命周期: 分析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尽管影响微弱)和地轴倾角变化(长周期)如何通过调节季节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驱动动植物的迁徙、繁殖和休眠等生命周期事件。 --- 第三部:理解与建模——复杂系统中的周期性分析 第七章:时间序列分析与周期性信号的辨识 在处理庞大的天文和地球物理数据时,区分随机噪音与真正的周期性信号至关重要。本章介绍傅里叶分析、功率谱密度估计等数学工具,用于从复杂数据集中提取潜在的宇宙节律。 7.1 噪音过滤与数据平滑技术: 如何在高频和低频干扰中精确识别出长期、微弱的行星运动信号。 7.2 多变量相关性与滞后效应: 探讨在分析气候或地质数据时,如何准确确定某一周期性天文事件与地球响应之间的精确时间延迟。 第八章:复杂系统中的混沌与敏感依赖性 太阳系虽然在宏观上稳定,但在某些子系统中,微小的初始条件差异可能导致巨大的长期结果差异(混沌理论)。本章将审视行星运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 8.1 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讨论三体及多体问题在精确预测上的难度,以及这些不确定性如何影响我们对“精确周期”的理解。 8.2 能量传递的非线性路径: 阐述即使是微弱的引力扰动,如果作用于一个接近临界点的系统(如活跃的火山断层),其放大效应也可能远超初始输入的线性比例。 结语:回归理性与观测的严谨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基于物理学和统计学的坚实基础,用以理解天体运动对地球系统产生的可量化影响。我们强调,对宇宙尺度的理解,应建立在严谨的观测数据和可重复的科学模型之上,而非依赖于主观的诠释。对这些宏大周期的认知,最终目的在于拓宽我们对地球环境演变、以及生命与宇宙互动模式的理解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