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之間

留白之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當代詩歌
  • 情感
  • 留白
  • 意境
  • 生活
  • 哲思
  • 現代詩
  • 內心
  • 治愈
  • 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第一本深度探討以留白的延長記號錶現「裝飾奏」內涵的書,開啓莫劄特、長笛演奏者、觀眾的深度對話。

  ◎本書專門研究莫劄特為長笛所寫下的天籟之音「長笛協奏麯K.314」,為作者續協奏麯K.313之後第二首協奏麯裝飾奏研究。

  ◎莫劄特在其協奏麯中作為獨奏傢展現技巧的「裝飾奏」部分,僅僅留下一個「延長記號」,原意是由演奏者即興發揮。而這美麗的留白,卻自此充滿瞭想像空間。

  ◎樂譜上的「留白」並非空白,而是演奏者展現自我專業的無限可能,以及與觀眾深度對話的起點與終點。

  莫劄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仿彿是為瞭傳達上帝的話語而降臨人世的。雖然短暫的一生都周鏇在創作與現實中,但在天真爛漫的性格裏,潛藏著動盪不安的靈魂,這樣的獨特氣質巧妙編織進音樂裏,使他的作品風格獨具。

  在莫劄特所留下的作品裏,協奏麯中作為獨奏傢展現技巧的「裝飾奏」部分,並沒有記載任何一個音符,僅僅在五綫譜上留下一個沉默的「延長記號」,原意是由演奏者當下即興發揮,而這美麗的留白,卻自此充滿瞭想像空間。數百年來,關於「裝飾奏」的演奏版本不計其數且各有優劣,目的仍是希望演奏齣完美的作品,引發觀眾的共鳴。

  本書聚焦在莫劄特所寫下的「長笛協奏麯K.314」中之「裝飾奏」部分,希望能夠引起演奏者思考其在莫劄特協奏麯中「裝飾奏」的動機。畢竟樂譜上的「留白」並非空白,而是與觀眾深度對話的起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翁立美

  生於颱北
  國立颱北藝術大學畢業,紐約市立大學長笛演奏碩士,博士班研究。
  熱愛音樂、文學、繪畫。
  緻力於專業舞颱演齣,音樂策展及藝術教育推廣。
  先後任職於颱北市立交響樂團、國立颱灣藝術大學音樂係研究所、實踐大學音樂係研究所、颱北科技大學、颱灣師範大學、健行科技大學、中央廣播電颱等。
 

圖書目錄

第1章 留白二三事    
第2節 迷宮探險    
第3節 綫索與範疇
    
第2章 時光走廊    
第1節 遇見莫劄特    
第2節 因緣際會    
第3節 樂器揭密    
第4節 裝飾奏的軌跡
    
第3章 音樂森林    
第1節 第1樂章    
第2節 第2樂章    
第3節 第3樂章    

第4章 打開任意門    
第1節 Claude-Paul Taffanel(1844–1908)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2節 Carl Joachim Anderson(1847–1909)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3節 Johannes Donjon (1839–1912)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4節 Rudolf Tillmetz (1847–1915)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5節 Jean-Pierre Louis Rampal (1922 –2000)    116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6節 Gary Shocker(b. 1959)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7節 Emmanuel Pahud(B. 1970)    
1 第1樂章    
2 第2樂章    
3 第3樂章    

第5章 時空留聲機    
第1節 Marcel Moÿse(1889–1984)    
第2節 Jean-Pierre Rampal(1922–2000)    
第3節 Julius Baker(1915–2003)    
第4節 Karlheinz Zoeller(1928-2005)    
第5節 James Galway(B. 1939)    
第6節 William Bennett(B. 1936)    
第7節 Emmanuel Pahud(B. 1970)    
第8節 Eugenia Zuckerman(B. 1944)    
第9節 Aurèle Nicolet(B. 1926)    

第6章 超譯莫劄特    
第1節 傳承與創新    
結論1:忠於莫劄特時代之風格演奏裝飾奏    
結論2:演奏者挑選樂譜版本時會考慮時代因素    
建議1:演奏者應多比較不同版本之異同    
建議2:演奏者應嘗試以即興演奏古典時期裝飾奏    
第2節 彼岸之樹    

後記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西文部分    
 

圖書序言

作者序

  「莫劄特是稀世之寶,他創造瞭世間一種極為罕見的音樂光環。」~~~Johann Wolfgang Goethe

  莫劄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仿佛是為瞭傳達上帝的話語而降臨人世的。他名字中的“ Amadeus ”,意為“上帝的寵兒”。早逝的莫劄特,雖然一生都周鏇在創作與現實中,但天真爛漫的性格裏,潛藏著動盪不安的靈魂,使他的音樂獨具魅力。然而生活中不時齣現的陰霾,儼然成為一種—必須從自身泥沼中奮力掙脫,纔能擁有純粹情感嚮度的試煉,本書即聚焦在莫劄特為長笛所寫下的天籟之音「長笛協奏麯K.314」。

  協奏麯動人之處在於主角與配角之間的對話呼應、衝突與調和之間的音色轉換,這即是戲劇裏的矛盾與解決。莫劄特不僅成功塑造此麯中的相對與互立,更把樂器特質發展得淋灕盡緻,使得演奏者能夠在簡潔的和聲裏展現繁復的技巧,也能從純淨的鏇律中營造豐富的張力。因此習樂者均將此作品列為必備麯目,而麵對其中之樂麯分析、演奏法探討、裝飾奏的詮釋皆細細思量,希望能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現。

  但是在莫劄特所留下的作品文獻裏,協奏麯中作為獨奏傢展現技巧的「裝飾奏」部分,並沒有記載任何一個音符,僅僅在五綫譜上留下一個沉默的「延長記號」,原意是由演奏者即興發揮。而這美麗的留白,卻自此充滿瞭想像空間。數百年來,關於此樂段的演奏版本不計其數,它也許是委婉清麗的小品,也可能是華麗炫技的變奏。有些演奏傢會選擇適閤該時代的和聲、鏇律語法演奏,也有些演奏傢以其個人所屬的時代風格為詮釋依據。綜觀以上的差異各有優劣,唯演奏傢必須視演奏場閤、觀眾屬性,以及個人風格作為選擇基礎,目的仍是希望演奏齣完美的作品,引發觀眾的共鳴。

  本協奏麯另有一特殊之處,就是莫劄特同時以幾乎相同的版本寫作給雙簧管與長笛兩種樂器。據傳是因為莫劄特並不喜歡長笛,所以無意重新創作,僅為瞭獲取委託創作的報酬而將原本雙簧管協奏麯改編交差瞭事。不過筆者認為另一重要因素應是莫劄特本人也認同此麯適閤長笛演奏故而有此作法。

  莫劄特短暫的一生共寫齣瞭650多首作品,而專為長笛所寫下的協奏麯卻隻有兩首。筆者在數年前已將其中一首協奏麯K.313的裝飾奏研究著書齣版,目的在探討協奏麯中裝飾奏之演奏詮釋,並將坊間已齣版之裝飾奏樂譜以及演奏傢有聲資料作比較,藉由討論其異同點以為藉鏡。齣版之後許多好友紛紛敦促要繼續完成第二首協奏麯K.314的裝飾奏研究,但基於個人因素以緻瑣事延宕,一些想法在心裏反覆來去,直至今年總算完成,算是對於自己以及同儕的完整分享。

  希望藉由本書的齣版,也能夠引起單簧管、雙簧管、鋼琴、小提琴等等其他樂器演奏者思考其各自在莫劄特協奏麯中之裝飾奏研究的動機,畢竟樂譜上的「留白」並非空白,而是演奏者展現自我專業的無限可能,以及與觀眾深度對話的起點與終點。

  關鍵字:莫劄特、長笛、協奏麯、裝飾奏、K.313 、K.314

圖書試讀

莫劄特(W. A. Mozart, 1756-1791)無疑是古典時期重要的作麯傢之一,從幼年時期由父親啓濛而開始職業的演齣生涯,而後創作瞭大量的樂麯,包括41首交響麯、多首的鋼琴協奏麯、以及歌劇等等,而他所創作的器樂協奏麯,也成為眾多演奏者必備的標準麯目。他的樂麯鏇律優美、每每能觸動人心,也難怪愛因斯坦曾經說:「莫劄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麯傢。貝多芬『創造』瞭他的音樂,但莫劄特的音樂是如此的純淨、優美,以緻讓人覺得他不過是『發現』這樣的音樂而已—這樣的音樂是一直存在的,它是宇宙內在美的一部份,有待揭示齣來 。」
 
而在眾多莫劄特的作品之中,他為長笛所撰寫的樂麯顯得非常特殊;原因不在於寫瞭二首協奏麯以及其它的室內樂、也不是因為鏇律優美令人聽到即喜愛,而是因為莫劄特根本不喜歡長笛這一個樂器。這個特彆之處與其他創作比較之後即顯得特彆。故而深為長笛演奏者,自覺更有將這兩首協奏麯研究透徹的必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長笛協奏麯的裝飾奏演奏方法,特彆聚焦在C大調作品K. 314,其一是因為已經有許多國內外研究這兩首協奏麯演奏詮釋的學術著作,但是卻沒有聚焦在裝飾奏以及演奏版本比較領域的研究,其二是因為筆者在數年前齣版「莫劄特長笛協奏麯K. 313裝飾奏之研究」,本文即作為莫劄特另外一首長笛協奏麯的後續研究,藉由本文完成莫劄特為長笛所撰寫的兩首協奏麯裝飾奏的研究。
 
第一節 我思故我在
 
裝飾奏在原文中稱為Cadenza,在協奏麯之中皆可見,但是隨著時代的不同,裝飾奏在同時代之中的演奏方式有明顯的差異,最明顯的差異性即是在古典時期之前與之後。因為在古典時期(約為西元1750-1820之間)之前,裝飾奏僅在樂譜上標示一個延長紀號”Fermata”的記號,也就是【  】,演奏者在演奏時依據各自的詮釋即興(improvisation)演齣;而在古典時期後期,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最後一首鋼琴協奏麯「皇帝」開始將裝飾奏全部寫齣 ,演奏者因此不必自行即興,不過也就失去瞭自我錶現的機會。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