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報刊與大眾傳播

香港報刊與大眾傳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佳榮
图书标签:
  • 香港
  • 报刊
  • 大众传播
  • 传媒史
  • 新闻传播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文化
  • 香港研究
  • 媒体发展
  • 传播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概述1840年代至現在一百七十多年間的香港報刊文化,以分期重點方式介紹香港早期的中英文報刊、香港報刊與清末民初政局、香港社經報紙的興起、二戰時期的香港報刊、戰後香港報業的迅速復興、香港報業的鼎盛時期、回歸以來香港報刊的變遷、資訊社會與報刊新時代。香港主要的日報、晚報,包括大報和小報、綜合報紙和專門報紙均有探討,並力圖突破向來重報紙、輕雜誌的寫法,展望新期刊時代的到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跨越时代的香港电影史话》的图书简介,内容翔实,旨在深入剖析香港电影从萌芽到黄金时代,再到新浪潮冲击的曲折历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香港报刊与大众传播”主题。 --- 《跨越时代的香港电影史话:光影中的香江浮沉》 作者: 资深影评人/电影史研究学者 联合撰稿 出版社: 鸿图文化出版集团 页码: 680页(精装典藏版) 定价: HK$380 / NT$1500 --- 辑录香江半世纪光影流转,重现光影帝国崛起与变迁的史诗画卷。 香港,这座独特的东方之珠,不仅是国际金融中心,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光影之城”。从战后初期的筚路蓝缕,到七八十年代的蓬勃爆发,再到九七回归前后的深刻转型,香港电影以其惊人的生命力和独有的叙事风格,在全球影坛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跨越时代的香港电影史话》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电影年表或影人传记合集。它是一部深度梳理香港电影工业脉络、剖析其文化根源与社会心理的史学著作。本书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大量珍贵的行业内部文件影印件,以及对关键人物的深度访谈记录,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香港电影生态系统。 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层层递进,带领读者领略香港电影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摸索前行,并最终铸就其独特的“香港制造”品牌。 --- 第一部:蛮荒年代与类型奠基(1940s - 1960s中期) 本部分深入探讨香港电影的萌芽期,聚焦于国语片与粤语片两大阵营的初期竞争与分野。 1. 战后复苏与南北之争: 详细解析上海电影人才南迁对香港电影工业格局的重塑。探讨李翰祥、张彻等早期导演如何将传统文学题材与新兴的武侠精神相结合,为日后邵氏兄弟的崛起奠定基础。 2. 粤语片的黄金开端: 聚焦于“鬼才”导演和粤剧名伶的跨界合作,特别是对“冷艳女王”林黛与“一代宗师”关德兴等标志性人物的剖析。分析粤语长片如何紧贴民间生活,创作出大量喜剧和伦理片,深植于底层观众的集体记忆之中。 3. 邵氏与电懋的工业化探索: 详尽描述邵逸夫先生如何引入好莱坞式的片厂制度(Studio System)对香港电影进行“工业化改造”。研究电懋(国泰机构)在剧本、演员培养和发行网络上的创新,直至其衰落,为六十年代的转型埋下伏笔。 --- 第二部:武侠新浪潮与类型固化(1960s后期 - 1970年代) 这是香港电影风格定型,并开始迈向国际的重要阶段。本部分着重探讨“剑与侠”精神的革命性演变。 1. 张彻的“阳刚暴力美学”: 深入分析张彻如何颠覆传统武侠片的温文尔雅,引入兄弟情义(男性情谊)与个人英雄主义的冲突,探讨其作品中潜藏的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反叛情绪。重点剖析他与胡金铨在叙事手法上的差异。 2. 功夫片的工业化与全球输出: 这一章节将详述李小龙的横空出世,不仅是武术的革命,更是电影语言的革命。分析其如何打破种族刻板印象,将香港功夫片推向好莱坞视野,奠定“功夫”作为香港电影的硬通货地位。同时,梳理了嘉禾电影公司在引进和培养如许冠文等喜剧人才方面的战略布局。 3. 电视的冲击与电影的自救: 探讨七十年代电视媒体的兴起对传统电影市场的巨大威胁。分析电影业如何通过提升制作规模、强化明星效应以及开始拍摄贴近社会现实题材(如廉政公署背景题材)来应对挑战。 --- 第三部:新浪潮的冲击与文艺复苏(1970s末 - 1980年代中期) 本部分是全书的转折点,聚焦于一批受过西方电影教育的本土人才如何反思并重塑香港叙事。 1. 留洋学子的回归与“作者论”的初现: 细致考察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等“新浪潮”导演的创作动机。他们如何运用更自由的镜头语言、更破碎的叙事结构,来表达对香港身份的焦虑与身份认同的追寻。 2. 许鞍华的社会关怀与现实主义: 专题研究许鞍华如何始终坚守现实主义路线,从《疯劫》对迷信的探讨,到《投奔怒海》对时代悲剧的描绘,展现了香港电影在商业洪流中对人文精神的坚守。 3. 喜剧的“本土化”与市民精神的胜利: 详尽分析“许氏兄弟”(许冠文、许冠杰)喜剧的社会讽刺力量。他们的作品如何精准捕捉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辛酸与幽默,使粤语喜剧成为无可匹敌的市场主流,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市民精神的“情绪出口”。 --- 第四部:黄金巅峰与时代的转折(1980年代中后期 - 1997) 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达到了商业与艺术的最高峰,但也开始孕育出深刻的危机感。 1. 动作美学与警匪片的巅峰对决: 深入剖析吴宇森“暴力美学”的形成,从《英雄本色》开始,探讨其作品中对浪漫化兄弟情谊的极致渲染,以及对传统侠义精神的现代重构。同时,研究周润发、狄龙等巨星如何在这一美学体系中完成“神化”。 2. 王家卫的都市疏离与时间哲学: 专题分析王家卫如何用风格化的影像、碎片化的对白和对都市边缘人物的聚焦,构建起一个“失语”的香港都市寓言。他的作品是商业市场中对精英审美的一次成功示范。 3. 商业合拍与回归的阴影: 最后一部分侧重于九十年代中后期,电影工业为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和九七主权移交带来的不确定性所采取的策略。探讨合拍片模式的兴起,以及本土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上面临的自我审查与市场压力,预示着一个黄金时代的落幕与新篇章的开启。 --- 专家评价与特色亮点: 工业深度剖析: 本书不仅关注台前巨星,更细致描绘了幕后剪辑师、美术指导、灯光师等技术人员的集体贡献,还原了香港电影的完整生产链。 档案级影像呈现: 首次公开收录了数十张来自私人收藏的片场照、剧本批注页及早期电影海报原稿,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材料。 文化社会学视角: 影片分析超越了纯粹的电影艺术批评,融入了殖民地历史、经济腾飞、身份焦虑等社会学维度,解释了“香港制造”为何能风靡亚洲乃至欧美。 《跨越时代的香港电影史话》 是理解香港文化身份、审视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电影工业命运的权威之作。它不仅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缅怀,更是对光影艺术生命力的深刻致敬。 --- 目标读者: 电影专业学生、文化研究学者、资深影迷、对香港历史与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佳榮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教授,曾任歷史系系主任、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專攻東亞近代史,講授科目包括「中國報刊與廣告發展」、「香港報刊與近代中國的興起」等。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兩屆會長,另擔任博物館專家顧問、香港新聞博覽館顧問等職務。已刊著作多種,報業史方面有《蘇報及蘇報案:1903年上海新聞事件》(2005年)、《言論界之驕子:梁啟超與新民叢報》(2005年)、《近代日人在華報業活動》(2012年)等。

图书目录

出版序  麥勁生   8
序  周佳榮   7

第一章  關於香港報刊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  香港歷史的特色和重要性   12
第二節  香港報刊史的分期方法   15
第三節  香港報刊文獻著作述評   21

第二章  香港早期的中英文報刊
第一節  19世紀香港的英文報刊   36
第二節  香港中文報刊的誕生   47
第三節  香港早期主要的中文報紙   52

第三章  香港報刊與清末民初政局
第一節  支持維新變法的香港報刊   66
第二節  香港報刊與清末革命運動   70
第三節  清末民初香港報界的變化   83

第四章  香港社經報紙的興起
第一節  中文報紙的壯大和擴展   94
第二節  不同類型中文報紙相繼出現   101
第三節  別樹一幟的中文期刊   110

第五章  二戰時期的香港報刊
第一節  內地報刊和出版社遷港情況   116
第二節  抗戰前期香港的報刊和通訊社   123
第三節  太平洋戰爭與香港報業的衰落   132

第六章  戰後香港報業的迅速復興
第一節  戰後復刊和新辦的報刊   138
第二節  各類型報刊湧現的熱潮   158
第三節  社會發展與報業成長   173

第七章  香港報業的鼎盛時期
第一節  企業化發展和本地化路線   186
第二節  雜誌的轉型和過渡現象   193
第三節  年報和年鑑的傳統   197

第八章  回歸以來香港報刊的變遷
第一節  特區時期新創辦的報紙   202
第二節  回歸前後香港報業的比較   205
第三節  新創刊的各種雜誌   207

第九章  資訊社會與報刊新時代
第一節  現時香港報紙的出版狀況   214
第二節  現時香港期刊的出版狀況   220
第三節  香港報刊事業的回顧和展望   225

附錄  香港報刊大事年表   23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258208
  • 規格:平裝 / 284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4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图书试读

出版序

  歷史的改變,常在大家不知不覺之間,從前如是,今天亦然。父輩經歷的香港,和今天已大不相同,回首前塵,可能驚歎時間飛逝。再回看更久遠的歷史事件,在時日累積之下竟成翻天覆地的巨變。生於緬因茲(Mainz)的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400-1468)在1440至1450年間逐步完善活版印刷術,並在他的作坊開展印刷事業。他個人未能受惠於此,經歷了連番人事糾紛和訴訟,於1468年死於貧病。他亦未能親身見證印刷術帶來的各種進步。簡單説,不斷改良的印刷術和從此衍生的文化,徹底改變了人類吸收知識的途徑和方法。之後的半世紀,成千的出版社湧現歐洲各地,以十萬計的新書本到處流通。書本之外,更定期和快速地傳達訊息的報章亦應運而生。報章也許未如傳統書本般,能展示深湛學問和豐富論述,但在廣傳資訊、反映時代面貌、集結和塑造民意各方面卻甚或過之。從16世紀開始,報章在歐洲的重大事件之中,例如宗教改革、英國內戰和法國大革命等,都發揮關鍵作用。現代的西方思想家,如安達臣(Benedict Anderson)強調現代報章在建構國民身份的重要性,德國哲學大師哈巴馬斯(Jürgen Habermas)亦將報章聯繋到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總而言之,報章已成現代生活、文化和政治的重要成分。

  不過今天我們走在路上,會發現手執紙本報章的人已經大為滅少,取而代之的是智能電話和平板電腦。可以説,紙本報章所傳遞的時事、體育、文化和廣吿資訊,現在已有新的載體,並更加深入我們生活的每個環節。歷史讓人鑒古識 今,卻不能完滿的預計未來,報業的走向,還待我們細看。

  中國報業的歷史論者已多,報章對近代中國的各種影響,亦早得專家學者詳細研究,成果豐碩。香港處於中國南方一隅,卻得天獨厚,既保存中國傳統一面,亦緊貼西方現代生活,兩者在香港自由的土壤上混成獨特的文化。香港的報業亦因此別樹一幟,和其他華文地區的同業相比,無論在文化內涵和營運模式方面都大有不同。在香港報業的歷史中,我們能看到香港社會和文化的特質。之前研究香港報業的前輩,成就有目共睹。佳榮兄更有魄力,要將香港報業,從傳統的紙本印刷走向多媒體的一段歷史道來。對他的深厚學術基礎和雄健筆力,我當然有極大信心,所以以當代中國研究所的經費,贊助其研究。他的多年心力,匯聚此書,教人大開眼界,亦為報業研究和香港歷史添上重要一章。

麥勁生
2017年10月20日
九龍塘



  自大學時代以來,研究報刊一直是我最專注的課題,由中國報刊、海外華文報刊以至香港、澳門兩地出版的圖書報刊,一環緊扣一環。我是本地報刊的忠實讀者,最熱衷的時候,每天翻閲十種八種報紙,也試過在一天之內盡量買齊全港出版的報紙;現時每日至少也買一兩份,加上兩三種免費報紙,通常在晨早上班之前迅速翻閲,算是精神食糧的快餐。

  向學生週報、月刊以及日報的學生版投稿'始自中學二三年級,成功刊出的機會大約只有一半,至大學時止,曾經在二十多種報刊「登陸」,而意猶未盡。其後也曾為日報和晚報的副刊寫稿,當時還沒有傳真機和電郵,提早寫起的話就到郵政局寄出,而以發稿當天親自趕到報館交稿的時候居多。學校、書店、報館和出版社,成為居所以外常到的地方,因此,對於香港報刊,我既是讀者、作者,曾經是報紙副刊專版的特約編輯,不純然是一個旁觀的研究者,是帶有體驗和感情成份的。

  要全面探討香港報刊史以至報刊文化,如果沒有長年累月的研究,談何容易,所以遲遲不敢下筆。直至最近兩三年,由於撰寫香港華人商會、教會和大學的歷史,又基於指導研究生、本科生的需要,手頭累積下來的文獻材料越來越多,甚至到了不能不清理的地步;加上幾年來講授「近代中國報刊史」、「香港報業與近代中國」等科目,撰寫了一些講義,於是趁着去年暑期的餘暇,傾力編寫而成本書。

  現時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份文稿,只能算是一個提綱式的簡本,未臻完善和深入,有待查證考究的地方很多。鑑於坊間近年來幾乎沒有概論香港報刊的書籍,圖書館中所見的往往太舊或太專,於是不識疏漏,刻意填補這方面的空隙,以供有志趣者參考,或者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不少具體的細節,需要假以時日,等待將來有機會再版時予以補充。

  香港最早的報刊,出現於1841年,時至今日,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其間出現的大小報刊,相信不下數百種,逐一加以研究,並非個人或少數人可以做到的。但報刊材料流失快而且多,可説到了十分嚴峻的地步,若干報刊只見於零碎的文字記載,有時連找一個報紙報頭或影版都做不到,很多雜誌連一個封面都沒有留下來;舉例來説,關於《循環晚報》,學界所知甚少,有位同事知道我對舊報紙有興趣,發現家中有一張數十年前的《循環晚報》,於是贈送給我,真是如獲至寶,我遍査諸書,連影版都沒有,相信這可能是世上唯一殘存的原件了。此外,還有日佔時期的《華僑日報》等,以前人們習慣用報紙包裹貴重物品,因而得以保存下來;反而我早年收藏的一些報刊,由於多次搬遷,無處收藏,至今所餘無幾了。

  為香港圖書報刊多留一些記錄,盡量保存些文獻材料,是我近年的一個心願,但物色收藏之所實在煞費思量。去年由於調動研究室,我已把收藏了多年的兩三千本期刊送出去;今年退休在即,即將又有幾千本書要割愛。及早翻查一下手頭上的圖書報刊,尤其是大量影印文獻材料,整理編撰成文,也就是我寫本書的原因之一。

  此前關於香港報業的著作,多講報紙而少涉期刊;此書提到不少期刊,希望保留較多關於香港各種大小刊物的記載。名為《香港報刊與大眾傳播》,是想藉着報刊出版反映香港的文化現象,實際上只能算是一冊「香港報刊史稿」,仍有待增補。未盡妥善之處實夥,惟望日後加倍努力,專家學者深諳個中困難,廣大讀者祈為諒察。

周佳榮 謹識
2017年10月28日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在傳播領域浸淫多年的學者,我預期它會是一本結構嚴謹的學術論著,或許會採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將香港的傳播史與同期台灣或新加坡的媒體發展進行對照分析。台灣讀者在解讀香港經驗時,最大的盲點可能在於缺乏對其殖民遺產和法律框架的深入理解。因此,我特別期待它能清晰闡釋香港《廣播條例》或與新聞自由相關的法律條文如何形塑了報刊的內容產出和市場競爭格局。例如,關於報業集團之間的併購案、以及公共廣播機構(如港台)的定位爭議,這些都是極具研究價值的主題。我尤其想看它如何分析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外資媒體和本地媒體如何進行內容的自我審查與市場區隔,這對我們理解跨文化傳播的複雜性極為重要。這種紮實的制度分析,才是真正有助於我們建立宏觀視野的基石。

评分

光是書名《香港報刊與大眾傳播》就能讓人聯想到一整個時代的風雲變幻。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帶有社會學視角的研究,希望這本書不只是空泛地羅列歷史事件,而是能深入挖掘新聞工作者在特定社會脈絡下的職業倫理與身份認同建構。我想像書中應該會有一章專門討論香港雜誌文化的蓬勃發展,畢竟香港的流行文化和八卦雜誌在過去幾十年對華語世界影響深遠,那種敢於批判、風格強烈的寫作手法,在台灣媒體日漸趨於保守的現在,簡直是遙不可及的傳奇。如果作者能拿出一些具體的採訪或檔案資料,描繪出那些叱吒風雲的資深記者的工作日常和他們的個人哲學,那就太棒了。這種對「人」的描繪,遠比冰冷的機構分析來得更有溫度,也更能體現香港社會的生命力。我很希望這本書能揭示,在看似光怪陸離的市場操作背後,到底是什麼精神在支撐著香港新聞業走過風風雨雨。

评分

對於一個關心媒體科技轉型的台灣讀者而言,我會密切關注書中對數位轉型的論述。香港的報業在面對互聯網的衝擊時,採取了哪些果斷或保守的策略?是像某些國際大報一樣,成功建立起付費牆,還是為了搶佔市場份額,採行了極為激進的免費內容策略?特別是在智慧型手機普及後,短影音和即時通訊軟體如何侵蝕了傳統報刊的資訊壟斷地位,這個轉變的過程一定充滿了戲劇性。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探討,香港媒體機構如何嘗試利用其固有的國際化優勢,將內容推向全球華語市場,或者在社群媒體時代,如何維持新聞的公信力而不被假消息淹沒。如果能看到具體數據,比如訂閱率的波動、數位廣告收入的佔比變化,那就更具參考價值了,這能幫助我們評估香港媒體在數位洪流中的韌性與前景。

评分

這本《香港報刊與大眾傳播》聽起來像是深入探討香港媒體生態系的一本重要著作。作為一個長年關注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台灣讀者,我對香港的媒體環境始終抱持著高度的好奇與興趣。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細緻地梳理香港報業從殖民時期到回歸後的轉型陣痛,特別是面對數位浪潮和政治變局時,傳統媒體如何掙扎求存,甚至涅槃重生。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構香港媒體的「獨特性」——那種介於中西之間、高度市場化又帶有鮮明社會關懷的特質。是側重於分析像《明報》、《南華早報》這樣的老牌勁旅的編輯策略變化,還是聚焦於新媒體如獨立網媒的崛起與挑戰?或許,它還會觸及香港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角色定位,畢竟香港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其資訊傳播的準確性和速度一直備受矚目。總之,從書名看來,這是一本能提供豐富案例研究,並能幫助我們理解當代華語傳播格局中香港位置的深度參考資料。我期待看到它對「資訊自由」與「商業利益」之間微妙平衡的深刻剖析。

评分

坦白說,現在許多關於香港的書籍,焦點往往過度集中在政治抗爭層面,導致對其作為一個國際資訊樞紐的經濟和文化功能討論不足。我更希望《香港報刊與大眾傳播》能夠提供一個更為「日常化」的視角。比如說,香港的廣告業是如何與報刊發行緊密結合的?電影宣傳、時尚雜誌的運作模式,以及娛樂新聞如何作為社會的緩衝劑和集體釋放壓力的管道。我想了解,當報紙不再只是傳遞嚴肅新聞時,它們是如何成功地將「消費文化」融入日常報導中,從而維持住可觀的發行量。這種對「大眾」口味的精準拿捏,是香港媒體成功(或說,曾經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不同年代報紙的版面設計與用字遣詞的變化案例,那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也能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時代的脈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