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中国近代史
  • 抗战
  • 历史
  • 政治
  • 战争
  • 国际关系
  • 罗斯福
  • 蒋介石
  • 丘吉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史学家常常将注意力聚焦在那些爆发决定性事件的年份,如帝制崩溃的1911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和共产革命成功的1949年。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不那么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我们将会发现甚么?

  当前研究大多认为,中国政局在1944年到达了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国民党的失败和共产党的胜利初显端倪,战后世界格局已然可以预见。本书则把聚焦点集中在更「平凡」的1943年:在这一年,二战正如火如荼、同盟国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蒋介石写下《中国之命运》,在开罗与罗斯福和邱吉尔会面、宋美龄到美国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访问。从西北的新疆到南方走私货物集散地广州湾,他们──诡诈的政客、可疑的间谍、饥饿的农民、受压迫的知识分子、不听话的传教士、倒霉的艺人──的故事阐明了这一年对中国的重要性。书中十三章以不同的主题探索了中国在1943年的成就与挫折,试图捕捉她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时刻。

  本书开启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当我们把关注点集中在某一特定年份,尤其是不那么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年份,我们就能发现该年发生的很多事件其实都对后来的历史进程起了作用。这种方法超越了传统以国际关系和国家政治为核心的研究思路,让读者得以理解决定中国命运的广泛的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经济、法律、宗教、文化等种种因素。
 
《烽火中的抉择:1943年中国社会变迁录》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史学家的名字,例如:李文华] 出版社:[此处可虚构一家出版社的名字,例如:时代文库] 出版年份:[此处可虚构一个年份,例如:2023] 定价:[此处可虚构一个价格,例如:88.00元]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抗日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的1943年,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结构性转变。这一年,不仅是军事斗争的胶着期,更是政治思想、经济结构乃至民间文化发生剧烈重塑的关键节点。本书摒弃宏大叙事的单一视角,转而聚焦于在国家存亡的巨大压力下,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精神信仰和现实选择中所展现出的韧性与挣扎。 1943年,中途岛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但对中国而言,战争的阴霾并未散去。国民政府在重庆的艰难维系、延安根据地的发展与调整,以及沦陷区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微妙生存状态,构成了多维度的历史图景。本书通过对大量一手档案、私人信件、地方志以及当时出版物的细致梳理,力图还原一个充满矛盾、希望与幻灭的“非常之年”。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探讨了从宏观政策到微观生活的全景式图景。 --- 第一部分:重庆的“孤岛”与“大后方”的重塑 (约300字) 1943年的重庆,不仅是战时的首都,更是中国政治精英聚集的熔炉。然而,这座山城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国民政府在财政、金融和行政管理上面临的空前压力。恶性通货膨胀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军人工资和公务员俸禄的实际购买力急剧下降,社会贫富差距被战争无限放大。 我们审视了孔祥熙、宋子文等财政要员如何试图在美援有限、对日封锁严密的情况下维持庞大的战争机器运转。同时,书中特别关注了“大后方”内部的社会动员机制——从强制性的物资征收,到民间互助团体的自发形成。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内迁虽然带来了文化与教育资源的集中,但也加剧了生活物资的紧俏。重庆的茶馆、书店和舞厅,成为权力博弈、信息交流和底层焦虑集中爆发的独特社会空间。本书旨在揭示,在表面上的团结口号下,大后方社会肌体已现出深层次的结构性疲态。 --- 第二部分:延安的“整风”与根据地的内生动力 (约300字) 与重庆的紧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43年的延安根据地进入了关键的巩固和思想统一阶段。本部分详细阐述了著名的“整风运动”对根据地干部队伍和意识形态建设的深远影响。我们分析了此次运动如何有效地统一了党的思想路线,塑造了日后数十年政治文化的底色。 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了根据地经济的韧性。面对严峻的经济封锁,1943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成为了现实的写照。我们通过对当时生产合作社、纺织厂和小型农场运行数据的分析,展示了根据地如何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通过集体主义劳动实现基础物资的自给自足。这种基于土地和劳动力的经济模式,与国民政府依赖外援和旧有金融体系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照,深刻影响了其对未来中国的想象与规划。 --- 第三部分:沦陷区的日常生存与精神困境 (约350字) 占领区的民众,特别是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居民,其生活状态在1943年达到了一个极度复杂的临界点。日本“以华制华”的政策愈发成熟,傀儡政权的构建、经济掠夺的制度化,构成了严酷的外部环境。 本书深入探讨了“汉奸”定义的模糊化与社会道德的重塑。我们不再简单地将所有与日方合作者一概而论,而是细致考察了不同群体的动机——有的是出于对生存的绝望,有的是为了保护家族产业,也有的是基于对某一政治派系的隐秘支持。同时,地下抗日活动并未停止,从情报传递到物资走私,构成了对占领体系的持续侵蚀。 此外,本部分特别关注了沦陷区文化精英的“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们如何在日方的审查下,通过隐喻、园林艺术或学术研究来表达对家国的眷恋,以及新旧知识分子在“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艰难抉择。 --- 第四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族群关系的张力 (约300字) 1943年的社会流动性空前高涨,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战争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壁垒,一方面,一些地方豪绅和新投机的商人群体因战时经济而迅速崛起;另一方面,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涌入相对安全的地区,对资源分配造成了巨大冲击。 本书考察了族群和地域关系在战时环境下的变化。例如,在西南地区,战时工业和军事基地的建立,引发了与当地少数民族社区之间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源竞争,这些摩擦在战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和地方武装的崛起,也使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在许多偏远地区变得脆弱。通过对当时地方士绅档案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宗族力量在国家权力真空地带如何重新填补秩序的空白。 --- 第五部分:民间的信仰、恐惧与展望 (约250字) 最后,本书将视角转向最广大的底层民众。1943年,饥荒、瘟疫与空袭成为生活中的常态,民众的精神世界被恐惧和不确定性所笼罩。 本部分分析了民间宗教和迷信的兴盛,这既是对官方宣传的一种补充,也是对无法解释的苦难的一种精神慰藉。从求雨的仪式到对“救世主”的期盼,反映了社会对秩序的渴望。此外,通过对当时报刊上读者来信和民间歌谣的分析,我们重构了普通中国人对“胜利”的理解——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意味着能回到土地上安居乐业,孩子不必逃难。这种朴素而坚韧的生存哲学,是支撑中国社会走过那段至暗时刻的无形力量。 结论: 《烽火中的抉择:1943年中国社会变迁录》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切面,展现一个被战争撕裂、正在经历痛苦重组的中国社会。1943年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充满决定性、塑造了未来数十年的关键转折点。本书力求还原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深度,让读者理解,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无数个体的抉择汇聚成了民族的命运轨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骁 (Xiao Chen)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历史系博士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历史系。他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清代和民国的法律、社会史。

李皓天 (Matthew T. Combs)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担任《亚洲研究杂志》(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副编辑(Book Review Coordinator 和Digital Editor),圣地牙哥州立大学硕士。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了十九世纪的帝国主义、「自由贸易」和技术是如何在东亚地区创造出塑料、并推动了电影底片和火药的发展。

艾志端 (Kathryn Edgerton-Tarpley)

  圣地牙哥州立大学副教授,研究兴趣为晚清与现代中国面对灾难时的不同反应。近年着作有《铁泪图:19世纪中国对于饥馑的文化反应》和在《亚洲研究杂志》及《世界历史期刊》(Journal of World History)里刊登的与灾难相关的文章。

周钖瑞 (Joseph W. Esherick)

  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历史系博士。他的研究兴趣是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史。代表作品有《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等。

黄倩茹 (Grace C. Huang)

  美国圣劳伦斯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及系主任,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政治领导能力、羞耻在中国领导权的政治应用和中国乡村到都市的移民。她的研究论文发表在《现代中国》(Modern China)、《二十世纪中国》(Twentieth-Century China)和《国际亚洲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

贾建飞 (Jia Jianfei)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现在印第安纳大学中央欧亚研究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新疆历史,目前正从事清代回疆法律史研究。

金家德 (Judd C. Kinzley)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助理教授,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历史系博士。他目前正准备出版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政府和西北自然资源开发的专着。

罗丹 (Daniel D. Knorr)

  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硕士(2013)。其博士论文研究的是清代朝廷与济南地方精英组织和认同之间的关系。

林孝庭 (Hsiao-ting Lin)

  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部博士、英国皇家亚洲学会院士,曾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美国旧金山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杰出客座研究员,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胡佛档案馆东亚馆藏部主任。专研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军事、边疆与少数民族问题、中英外交史、冷战时期美、中、台三边政治、外交与军事关系等。主要论着有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49、Moder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A Journey to the West、T. V. Soong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KMT Central Reform Committee on Taiwan, 1950–52等英文专书,以及其他中、英、日文学术期刊论文、专书章节、史料汇编、会议论文、百科全书条词、书评与译作等九十余篇。

Nobchulee (Dawn) Maleenont

  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历史系硕士。她的硕士论文研究了清代的家庭秩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犯罪行为。Dawn目前在泰国工作生活。

梅雪盈 (Amy O’Keefe)

  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梅雪盈的博士论文研究了中国二十到五十年代的基督化家庭运动,并分析中国基督教领袖对于家庭改造争论的观点。

吴尔哲 (Thomas R. Worger)

  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硕士,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法律博士(JD)。他的研究兴趣是二十世纪的中国司法实践、国家权力与司法专业化之间的关系。

吴一迪 (Wu Yidi)

  印第安那州圣玛丽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她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博士,本科毕业于欧柏林学院。她的博士论文研究1957年「百花齐放」运动与反右运动中的学生激进主义。

谢楚宁 (Chuning Xie)

  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研究生,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她的研究兴趣是以微观历史观察动荡时期和文化多元地区人们生活中的复杂动机和行为。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个历史性的转折点。1943年,中国究竟面临着哪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是在外忧(日本侵略)和内患(国共合作的脆弱性、经济的凋敝)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人民是如何挣扎求生的?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当时国内外政治格局的变化,比如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以及这对中国抗战的战略意义?我更关心的是,作者如何呈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段时期内的互动与博弈,是更侧重于他们之间的合作抗日,还是会揭示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十字路口”的比喻,让我联想到当时中国可能存在的几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最终是哪种力量和选择,将中国推向了既定的方向。这本书能否让我深入了解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普通民众在国家命运面前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我期待它能是一部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史学著作。

评分

“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硝烟弥漫的战场,重庆的防空洞,延安的窑洞,以及无数普通中国人在艰难岁月中求生的景象。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中国国内存在的各种矛盾与张力?比如,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上面临的重重危机,以及共产党如何在这种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抗日统一战线下的暗流涌动。我猜想,作者可能会着重分析,在太平洋战争的局势逐渐明朗、盟军援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和人民是如何把握这一战略机遇的。而“十字路口”的比喻,也暗示了当时可能存在的多种选择和发展方向,或许书中会对一些关键性的决策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长远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宏大叙事与个体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年份,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绝境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智慧,最终选择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评分

1943年,这是一个多么关键的年份,光是看到这个书名,我就觉得这本书一定蕴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深刻的思考。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个年代的画面:战火连天,民不聊生,但同时又充满了希望和变革的契机。这本书会如何展现中国在这一年里所处的复杂局面?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国民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中国共产党也在积极发展壮大。我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当时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以及他们各自的策略和目标。尤其是“十字路口”这个比喻,让我联想到当时中国可能面临的多种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对中国未来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国家存亡之际所表现出的精神和韧性?我期望它能以一种宏大而又不失细腻的笔触,为我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充满力量的1943年的中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进程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命运的抉择感。我设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记述,更是一次对那个关键年份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深度透视。1943年,抗战正进入关键阶段,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本书是否会详细探讨盟军的战略调整对中国战局的影响?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中的政策选择,其背后的逻辑和考量又是什么?而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发展,以及其与国民党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又会如何描绘?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是否能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相结合,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对国家未来的期盼。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那个特殊的时刻,中国会走向既定的道路,又有哪些其他的可能性曾经存在。总而言之,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本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历史读物,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1943,这是一个多么关键的年份,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命运交织的十字路口。我想象着那个年代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酣,国内局势错综复杂,前方是浴血奋战的战场,后方是物资匮乏、民生凋敝的现实。这本书是否能深入剖析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它会详细描绘国民政府、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力量在这场国家存亡之际的博弈吗?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展现普通中国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的坚韧与牺牲。是聚焦于宏大的战略决策,还是会细腻地捕捉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出路的。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探索,是对国家命运走向的思考。一个“十字路口”的比喻,预示着书中可能包含着多种可能的走向,各种力量的拉扯,以及最终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希望作者能以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还原一个真实而震撼的1943。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