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史料:乙编 俄政变 民国九年(1920)(POD)

中俄关系史料:乙编 俄政变 民国九年(1920)(PO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俄关系史
  • 俄国革命
  • 俄国内战
  • 辛亥革命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史料
  • 俄政变
  • 1920年
  • PO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系就外交部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中俄交涉档案编纂而成。兹续印民国九年之部,分为七编,即:一般交涉、俄华华外交试探、停止俄使领待遇、中东铁路、东北边防、外蒙古及本编俄政变。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中俄关系史料:乙编 俄政变 民国九年(1920)(POD)》之外的史料内容展开,字数约1500字。 --- 《远东的脉动:二十世纪初华北地方军阀与帝国主义列强的博弈(1917-1928)》 导言:风云际会下的华北变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剧烈震荡和西方列强干预加剧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华北地区所经历的一段复杂而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以“五四运动”的余波为起点,见证了北洋政府的衰微、地方军阀势力的此消彼长,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英、日、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深度渗透。本书聚焦于这一特殊时段内,中国内部的权力重构与外部势力的角力,为理解民国初期的社会结构、外交困境及现代性转型提供一个微观而立体的观察视角。 第一部分:北洋政府的虚位与派系之争(1917-1920) 本书的开篇,首先对“府院之争”的白热化及其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考察。1917年张勋复辟的失败,并未带来政治上的稳定,反而进一步撕裂了北京的权力中枢。我们考察了段祺瑞主导的“皖系”与黎元洪、冯国璋所代表的“直系”在内阁更迭中的微妙平衡与最终决裂。 重点分析了两次重要战役——如直皖战争(1920年夏)的起因、过程及其深远后果。皖系作为依赖日本借款维持的军事集团,其军事上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其在中央的权力丧失,并为直系上台后的亲美/亲英外交转向埋下了伏笔。史料梳理显示,此时期的中央政府,已然成为各派系争夺的权力容器,其对外政策的连贯性与独立性,遭受了空前的削弱。 此外,本书也详细审视了“约法会议”的僵局。在袁世凯逝世后,旧国会的重开与新宪法的起草,本应是国家走向法治的契机,然而,各路军阀的干预使得这些政治过程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最终以流产告终,进一步暴露了法治精神在军阀时代下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列强在华北的经济渗透与“借款外交” 二十年代初,列强对华的经济控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这主要通过一系列“西原借款”、“第三次对华借款”等协定体现出来。本书集中分析了英、日两国针对华北地区的资源与交通命脉的争夺策略。 我们深入研究了日本如何利用其在“西原借款”中的主导地位,扶植亲日军阀,以确保其在满蒙地区以及山东、河北等地的既得利益。通过对关东军和南满铁路的财政报告的交叉比对,揭示了日本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实现其军事和政治目的。 与此同时,英美势力则试图通过“门户开放”原则和“共同借款”的框架来抗衡日本的独占。本书详细梳理了英美银行团(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在天津、青岛的金融活动,特别是对地方财政的“担保”与“监督”。我们通过解读当时的汇兑记录和海关报告,展示了华北地区——尤其是京畿地带的财政是如何被外部势力深度捆绑和控制的。 第三部分:地方军阀的崛起与“边陲”的军事部署 二十年代初的华北,并非只有北京的北洋政府。以山西阎锡山、奉天张作霖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其权力基础和军事运作方式与中央体系存在显著差异。 本书对阎锡山的“模范省”建设进行了独立的专题考察。不同于其他军阀的纯粹扩张,阎锡山在山西推行了以实业救国为名的半独立政策。我们调阅了山西省署的财政收支记录,分析了其在北方战乱时期,如何通过煤炭、军工生产实现的自给自足,以及与直系、皖系之间的复杂的攻防关系。 在东北方向,张作霖的崛起构成了对直系控制的巨大挑战。本书重点分析了“中东铁路”的地位及其在中俄边境冲突(如“中东路事件”前夕的紧张局势)中的作用。通过对东北边防军的兵员构成、军火来源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张作霖如何逐步将奉系势力打造成为一股足以影响关内政治平衡的强大力量。 第四部分: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的参与(1918-1920) 华北地区的政治动荡,极大地激发了知识界的反思。本书探讨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对旧制度的批判转向对“救国”路径的探索。 我们选取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重要刊物在这一时期的论述,分析了当时主流的几种思潮:自由主义的局限、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步涌入,以及民族主义在军阀混战背景下的激化。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学生运动与地方政局的互动模式,展现了民间力量试图干预国家政治的尝试与最终的挫折。 结语:通往统一的前夜 本书认为,1917年至1920年间华北地区的历史,是一部围绕“权力真空”展开的权力重组史。中央政府的衰弱使得外部力量获得了空前的操作空间,地方军阀则利用这一空间完成了军事和经济基础的巩固。这段历史不仅预示着北伐战争的必然性,也深刻地塑造了后来国民党在统一过程中所面对的复杂的军事、财政与外交遗产。通过对这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史料的整理与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民国九年”这个看似动荡而又充满孕育力量的特殊年份。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近代中国与俄国之间的复杂互动非常着迷,《中俄关系史料》这套书的问世,让我看到了深入探究这段历史的契机。乙编聚焦于“俄政变 民国九年(1920)”这个时间段,其意义非凡。1920年,俄国革命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而中国正经历着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在此背景下,两国之间的关系,无疑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深远影响。我非常期待在史料中看到,当时苏俄政府是如何尝试与中国打交道,他们的策略又是如何随着俄国内部局势的变化而调整的?是否会涉及到共产国际在中国早期活动的一些记录?另一方面,民国九年的中国,官方层面并非铁板一块,各种政治势力有着各自的盘算。我想知道,北洋政府,或者说当时掌握实权的各路军阀,他们又是如何评估来自俄国的威胁与机遇?是否会披露一些关于双方在边境地区,例如远东地区的博弈与合作?我尤其对史料中能否反映出,当时中国国内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是如何看待俄国革命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和影响中国政治走向的。这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早期成立以及中国社会思想的变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套《中俄关系史料》的出版,无疑是历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尤其是乙编,选取了“俄政变 民国九年(1920)”这一时间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920年,俄国刚刚经历了十月革命的洗礼,国内政局依旧动荡不安,而中国也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在这个背景下,两国之间的互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充满了复杂性和潜在的巨大影响。我非常期待看到这套史料能为我们揭示当时两国政治精英是如何看待彼此的,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外交?又或者,当时俄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例如白匪军与苏维埃政府的缠斗,又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到远东地区,乃至直接或间接触及到中国的。民国九年,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开始孕育的时期,这套史料中是否会折射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俄国革命的观察与学习?抑或是,国民党等其他政治势力,在面对一个新兴的、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邻国时,他们的策略和反应又是什么?我甚至想知道,当时普通民众对于俄国巨变的看法,这些史料能否捕捉到民间的声音,让历史的画卷更加立体和生动。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二十世纪上半叶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中俄两国如何在那段特殊时期相互塑造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必读之作。

评分

这套《中俄关系史料》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位对近代史情有独钟的读者而言,简直是一份厚重的馈赠。乙编选取了“俄政变 民国九年(1920)”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时间断面,恰恰是那个波诡云谲年代的缩影。1920年,俄国正经历着后革命时期的复杂洗礼,而中国则身处军阀割据的混乱之中。我迫切想要了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俄国的政治势力,无论是新兴的苏维埃政府,还是其他残余力量,是如何审视和应对中国的状况?他们对中国的政治力量,例如北洋政府、南方革命力量,又持何种态度?史料中是否会记录当时俄国方面,例如共产国际,与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早期接触?反过来看,当时的中国,面对一个正在经历剧烈变革的强大邻邦,其官方层面又是如何做出反应的?是否会有一些关于外交策略、安全考量的官方文件得以披露?我特别关注的是,民国九年,中国内部的政治派别众多,他们对俄国的看法和采取的对策,是否能在这些史料中有所体现?例如,是否会有涉及北洋政府如何处理与苏俄关系的奏折,或者国民党早期对俄政策的考量?这些细节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那个时代中俄关系复杂性的认识,让我们不再局限于宏大的叙事,而是能够洞察到历史微观层面的脉动。

评分

这套《中俄关系史料》以其详实的面貌,让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想象。乙编聚焦于“俄政变 民国九年(1920)”,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极具战略眼光。1920年,俄国革命的余波仍在搅动,而中国则处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之下,各路军阀盘根错节。在这个微妙的交汇点上,两国间的关系必然充满了曲折和博弈。我尤其好奇的是,当时苏俄政权是如何试图与中国建立联系的?是利用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还是采取更为务实的政治手段?而北洋政府,或者说当时掌握实际权力的各个军阀派系,又是如何解读苏俄的意图?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利益的交换,或者说是警惕与防范?史料中是否会披露一些官方档案,例如当时中国驻俄使馆的报告,或是俄国驻华代表的活动记录?这些都将为我们勾勒出那个时期两国官方交往的冰山一角。更进一步,我认为,民国九年的中国,也是一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各种西方思潮涌入,其中苏俄革命的理念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之一。这套史料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是如何接收、解读和应对来自俄国的革命信息?这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对于《中俄关系史料》这套书的出版感到异常振奋。特别是乙编所涵盖的“俄政变 民国九年(1920)”这段时期,对我来说,是理解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命运的关键时期之一。1920年,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剧变,俄国经历了十月革命后,虽然内部依旧动荡,但其对亚洲,尤其是对邻近的中国,已经开始产生深远的影响。我渴望知道,在这份史料中,是否会展现出当时俄国政权,不论是苏维埃政府还是其他政治力量,如何看待中国的政治局势,他们是否已经在暗中布局,试图影响中国的未来走向?同时,民国九年的中国,正值北洋政府的统治,各派军阀势力犬牙交错,这种内部分裂的局面,又会如何影响中国对俄政策的制定?我想看到,在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中,两国之间是通过何种渠道进行交流的,是公开的外交途径,还是更为隐秘的政治斡旋?甚至,史料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双方民间往来,例如商人、旅行者,甚至是一些早期革命者的活动记录?这些零散的片段,或许能拼凑出更真实、更鲜活的历史图景,帮助我理解那个时代中俄两国人民之间,或者说是两国精英之间,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