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海迪的长篇小说《开台王颜思齐》一部全景式早期台湾拓荒史。本书以编年史的方式,描写了海上武装首领颜思齐瑰丽、壮美、多情的一生。他早年在福建闽南海澄县因为得罪官宦家人,身负命案,出逃海上。从此成为明末东南海最大的一支海上武装力量。颜思齐定居日本长崎时,因为同情农民起义,反对幕府统治,与幕府对抗,后从长崎出逃。他率领的拥有十三艘大小海船和二十八个兄弟的船队,为了寻找海上的定居点,从而发现并且开发了台湾的历史事实。
应该说,发现和开发台湾是带有特定的历史规律的。这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在十五六世纪,为了适应全球海运发展的需要,造船技术得到快速的提高,航海航具变得发达而且大型化,特别是欧洲的沿海国家,其中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为最发达国家和地区,并导致「航海世纪」的来临。当时叫「大帆船」时代,这是其一。一个是当时世界陆地面积的狭小和有限性,致使人类和国家间对陆地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导致人们到神秘莫测的大海大洋中,寻找理想的彼岸,寻找新的陆地。
海迪创作的长篇小说《开台王颜思齐》基本上客观地表现了那样的一段历史。
颜思齐开发台湾带有很大的客观偶然性,同时更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偶然性是颜思齐作为一支海上武装,它需要一个陆地的定居点,结果发现并且开发了台湾。历史的必然性那是不言而喻的。台湾与大陆仅隔一道海崃,地理上基本与大陆连在一起,被发现和开发只是时间的问题。而颜思齐时代正处于全球「地理大发现」时期。地理的大发现主要依赖于航海的发展。
海迪的长篇小说基本围绕这样一段历史事实进行:
首先是明末官府黑暗,朝廷腐败,再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导致大批农民破产。而当时全球性海运浪潮方兴未艾,作为东南沿海最早的通商口岸月港早已兴起。因为大陆人口生存的困难,而又地处东南海沿岸,导致很多破产农民纷纷从陆地走向大海。他们有很多人南下南洋,东出东洋。很多人通过海运贸易成了通商商人,也有人在海上建立了私人武装,成为海上的武装团伙。在那些亦商亦盗的组织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颜思齐、郑芝龙等人。
他们既参与了海上的通商贸易,又成了以武装力量在海上攫取大量财富的武装团伙,成为一支游弋于东南海洋面,不受各国政府,包括明政府约束的海上武装。
在小说《开台王颜思齐》里,作者把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强悍的、无往不摧而且累获成功的海盗首领。他同时还是一个在世界贸易中获得巨额财富的富豪。在经商和海上劫掠中,他同时表现出了中国古老的侠义精神,高擎「替天行道」的大旗。在长崎对海外华人广施恩德,普济众生,从而成为华人领袖,并获幕府将军赏识。
作者在小说中,还将颜思齐描写成一个正面的政治领袖。在台湾的开发过程中,他极力推行从大陆漳、泉一带引进大批垦民的正确措施。从而掀起第一波从大陆移民,拓垦台湾的浪潮。也可以说,自此之后直至现代,大陆民众开始了大规模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向台湾迁徙的运动。实际上也可以说,是汉民族从明末开始的一次气势恢宏的向外扩张!
在作品中,作者将颜思齐描写成一个既不受封建朝庭和强权统治约束的海盗形象,作品还不断地揭示人物性格中,以天下为己任和志怀高远的情操。
在整个台湾的开发过程中,颜思齐表现出了一种坚忍的政治领袖的人格力量,和杰出的政治智慧与组织才能。颜思齐登台后,对台湾少数民族高山族人实行怀柔政策,优抚当地族群,并与其结成联盟,共同抵抗荷兰殖民主义入侵者,共同扫荡倭寇的进犯。
他心心念念要对自己的来历和根源有一个说法。虽然他长期据居海上,长期客居他国。可在台湾登陆后,他寻根究底要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说明,那就是他是一个中国人。他心里非常清楚他要把台湾拓为自己的疆界,同时对台湾进行类似大陆的吏治,他需要某种文化和精神的维系,他急需一种将台湾「礼化」的手段,那就是引进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字!
这部小说的一个更重大的意义在于表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毫无疑义、山海可证的历史事实。这种主权的属性更多的是在历史意义上的,同时也是政治意义上的。颜思齐率领漳、泉三千儿郎开发台湾,是汉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必然作为,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历史图谋。台湾无论在历史文化上,在种族血缘上,跟大陆从来都是相互承续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这也使小说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正义感和强烈的主权意识。
小说在对作品中群体人物的描写上,有一种极具震撼人的精神是,作者描写了闽南人,具体地说就是漳州人和泉州人的生命力的强势。因为闽南远离中央政权,且濒临东南海洋面。他们一经迫害就勇走大海。这是一群最早走向大海的群体。早期的台湾居民,也就是闽南人,是一类生命力特别强盛的家伙。这些家伙的生命的强势不是一般的强,是一种可以到处抗争和成长的生命体的强势。
这一类人天生不怕大海。他们是最早到海上谋生,在海上成就事业的人。是一个在大海的风浪中成长起来的汉民族族群!他们是一群以大海为生,与大海结成本体的生灵!
这部小说是根据颜思齐现有的资料虚构而成的。
经考证,颜思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可是在正史中,对颜思齐却只有片言只语的说辞,更多的都是口头传说和野史记载。原因推究起来应该是,颜思齐在大陆时,就是个朝廷命犯,且在海上为劫掠团伙,在正史里是个忌讳的人物,因而正史中有关颜思齐的史料几乎忽略。
但是,另据别的一些资料,包括台湾现存的史料和历史遗存,此人在台湾早期开发过程中,留下大量遗迹,存有大量历史活动记录,是个台湾早期开发的核心人物。
在台湾府志中,提到「台湾有中国民,自思齐始」,所指即为颜思齐。意既在颜思齐登台后,台湾才有了中国人。在此之前,台湾还属于未开发之地。当地虽有原住民,但没有政权组织,更形不成民生社会。岛上有时偶然会成为日本倭寇、荷兰商船的临时停泊之地。自颜思齐登陆后,动员大陆垦民登台,台湾才出现了类似中国内地的行政建制,也才传出了民生社会的资讯,出现了中国文化。
这也为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主权提供了佐证。
现在台湾的嘉义县新港乡建有一座高达20公尺、飞梁画栋和金碧辉煌的雄伟建筑「思齐阁」,就是台湾省居民为了缅怀这位开台英雄兴建的。
在台湾的北港(原称笨港)建有一座地标性建筑物,为镇中心的圆环。圆环中央建有一座标有「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更确切说明了颜思齐的登陆地点。
传说颜思齐墓位于台湾嘉义县水上乡牛稠埔。但因风化之故,墓碑字迹不可辨识,无法确认。墓碑上有一剑痕,相传为郑成功所留下。
现经考证得知,颜思齐确实出生在明末福建闽南的海澄县。他的真正的出身地点是现在的厦门市海沧青礁村。可海沧在历史上曾归现在龙海市前身之一的海澄县管辖。海澄是明末的唯一通商港口月港的所在地。
苏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