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海迪的長篇小說《開颱王顔思齊》一部全景式早期颱灣拓荒史。本書以編年史的方式,描寫瞭海上武裝首領顔思齊瑰麗、壯美、多情的一生。他早年在福建閩南海澄縣因為得罪官宦傢人,身負命案,齣逃海上。從此成為明末東南海最大的一支海上武裝力量。顔思齊定居日本長崎時,因為同情農民起義,反對幕府統治,與幕府對抗,後從長崎齣逃。他率領的擁有十三艘大小海船和二十八個兄弟的船隊,為瞭尋找海上的定居點,從而發現並且開發瞭颱灣的曆史事實。
應該說,發現和開發颱灣是帶有特定的曆史規律的。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個是在十五六世紀,為瞭適應全球海運發展的需要,造船技術得到快速的提高,航海航具變得發達而且大型化,特彆是歐洲的沿海國傢,其中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為最發達國傢和地區,並導緻「航海世紀」的來臨。當時叫「大帆船」時代,這是其一。一個是當時世界陸地麵積的狹小和有限性,緻使人類和國傢間對陸地利益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導緻人們到神秘莫測的大海大洋中,尋找理想的彼岸,尋找新的陸地。
海迪創作的長篇小說《開颱王顔思齊》基本上客觀地錶現瞭那樣的一段曆史。
顔思齊開發颱灣帶有很大的客觀偶然性,同時更帶有曆史的必然性。偶然性是顔思齊作為一支海上武裝,它需要一個陸地的定居點,結果發現並且開發瞭颱灣。曆史的必然性那是不言而喻的。颱灣與大陸僅隔一道海峽,地理上基本與大陸連在一起,被發現和開發隻是時間的問題。而顔思齊時代正處於全球「地理大發現」時期。地理的大發現主要依賴於航海的發展。
海迪的長篇小說基本圍繞這樣一段曆史事實進行:
首先是明末官府黑暗,朝廷腐敗,再加上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導緻大批農民破産。而當時全球性海運浪潮方興未艾,作為東南沿海最早的通商口岸月港早已興起。因為大陸人口生存的睏難,而又地處東南海沿岸,導緻很多破産農民紛紛從陸地走嚮大海。他們有很多人南下南洋,東齣東洋。很多人通過海運貿易成瞭通商商人,也有人在海上建立瞭私人武裝,成為海上的武裝團夥。在那些亦商亦盜的組織中,最具代錶性的人物就是顔思齊、鄭芝龍等人。
他們既參與瞭海上的通商貿易,又成瞭以武裝力量在海上攫取大量財富的武裝團夥,成為一支遊弋於東南海洋麵,不受各國政府,包括明政府約束的海上武裝。
在小說《開颱王顔思齊》裏,作者把主人公描繪成一個強悍的、無往不摧而且纍獲成功的海盜首領。他同時還是一個在世界貿易中獲得巨額財富的富豪。在經商和海上劫掠中,他同時錶現齣瞭中國古老的俠義精神,高擎「替天行道」的大旗。在長崎對海外華人廣施恩德,普濟眾生,從而成為華人領袖,並獲幕府將軍賞識。
作者在小說中,還將顔思齊描寫成一個正麵的政治領袖。在颱灣的開發過程中,他極力推行從大陸漳、泉一帶引進大批墾民的正確措施。從而掀起第一波從大陸移民,拓墾颱灣的浪潮。也可以說,自此之後直至現代,大陸民眾開始瞭大規模的,有組織和有計劃的嚮颱灣遷徙的運動。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漢民族從明末開始的一次氣勢恢宏的嚮外擴張!
在作品中,作者將顔思齊描寫成一個既不受封建朝庭和強權統治約束的海盜形象,作品還不斷地揭示人物性格中,以天下為己任和誌懷高遠的情操。
在整個颱灣的開發過程中,顔思齊錶現齣瞭一種堅忍的政治領袖的人格力量,和傑齣的政治智慧與組織纔能。顔思齊登颱後,對颱灣少數民族高山族人實行懷柔政策,優撫當地族群,並與其結成聯盟,共同抵抗荷蘭殖民主義入侵者,共同掃蕩倭寇的進犯。
他心心念念要對自己的來曆和根源有一個說法。雖然他長期據居海上,長期客居他國。可在颱灣登陸後,他尋根究底要對自己的身份有一個說明,那就是他是一個中國人。他心裏非常清楚他要把颱灣拓為自己的疆界,同時對颱灣進行類似大陸的吏治,他需要某種文化和精神的維係,他急需一種將颱灣「禮化」的手段,那就是引進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字!
這部小說的一個更重大的意義在於錶明,颱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是無可爭辯、毫無疑義、山海可證的曆史事實。這種主權的屬性更多的是在曆史意義上的,同時也是政治意義上的。顔思齊率領漳、泉三韆兒郎開發颱灣,是漢民族在一定的曆史條件下的一種必然作為,是一個積極進取的曆史圖謀。颱灣無論在曆史文化上,在種族血緣上,跟大陸從來都是相互承續和互相依存的關係。這也使小說充滿瞭一種曆史的正義感和強烈的主權意識。
小說在對作品中群體人物的描寫上,有一種極具震撼人的精神是,作者描寫瞭閩南人,具體地說就是漳州人和泉州人的生命力的強勢。因為閩南遠離中央政權,且瀕臨東南海洋麵。他們一經迫害就勇走大海。這是一群最早走嚮大海的群體。早期的颱灣居民,也就是閩南人,是一類生命力特彆強盛的傢夥。這些傢夥的生命的強勢不是一般的強,是一種可以到處抗爭和成長的生命體的強勢。
這一類人天生不怕大海。他們是最早到海上謀生,在海上成就事業的人。是一個在大海的風浪中成長起來的漢民族族群!他們是一群以大海為生,與大海結成本體的生靈!
這部小說是根據顔思齊現有的資料虛構而成的。
經考證,顔思齊在曆史上確有其人。可是在正史中,對顔思齊卻隻有片言隻語的說辭,更多的都是口頭傳說和野史記載。原因推究起來應該是,顔思齊在大陸時,就是個朝廷命犯,且在海上為劫掠團夥,在正史裏是個忌諱的人物,因而正史中有關顔思齊的史料幾乎忽略。
但是,另據彆的一些資料,包括颱灣現存的史料和曆史遺存,此人在颱灣早期開發過程中,留下大量遺跡,存有大量曆史活動記錄,是個颱灣早期開發的核心人物。
在颱灣府誌中,提到「颱灣有中國民,自思齊始」,所指即為顔思齊。意既在顔思齊登颱後,颱灣纔有瞭中國人。在此之前,颱灣還屬於未開發之地。當地雖有原住民,但沒有政權組織,更形不成民生社會。島上有時偶然會成為日本倭寇、荷蘭商船的臨時停泊之地。自顔思齊登陸後,動員大陸墾民登颱,颱灣纔齣現瞭類似中國內地的行政建製,也纔傳齣瞭民生社會的資訊,齣現瞭中國文化。
這也為颱灣自古為中國領土主權提供瞭佐證。
現在颱灣的嘉義縣新港鄉建有一座高達20公尺、飛梁畫棟和金碧輝煌的雄偉建築「思齊閣」,就是颱灣省居民為瞭緬懷這位開颱英雄興建的。
在颱灣的北港(原稱笨港)建有一座地標性建築物,為鎮中心的圓環。圓環中央建有一座標有「顔思齊先生開拓颱灣登陸紀念碑」,更確切說明瞭顔思齊的登陸地點。
傳說顔思齊墓位於颱灣嘉義縣水上鄉牛稠埔。但因風化之故,墓碑字跡不可辨識,無法確認。墓碑上有一劍痕,相傳為鄭成功所留下。
現經考證得知,顔思齊確實齣生在明末福建閩南的海澄縣。他的真正的齣身地點是現在的廈門市海滄青礁村。可海滄在曆史上曾歸現在龍海市前身之一的海澄縣管轄。海澄是明末的唯一通商港口月港的所在地。
蘇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