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圣人:曹操

卑鄙的圣人:曹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曹操
  • 三国
  • 历史传记
  • 政治军事
  • 人物分析
  • 历史小说
  • 权谋
  • 乱世英雄
  • 魏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曹操去世一千八百年来,曹操本人最服气的曹操全传
  豪杰拚场,机智交锋,一部男人版的「后宫甄嬛传」!
  读者口碑盛赞,疯狂销售三百万册的曹操大全集


  ◎全貌还原,细笔洞悉曹操的谋略、道德、情感与才情!
  ◎战场学问大,官场求生存,精准诠释「忖度」一词的历史小说
  ◎献给所有三国迷和历史迷最详尽的曹操攻略本事
  ◎文史学者、企业顾问、影剧名人、网路说书人等,联名赞誉推荐
  ◎当当网读者好评刷破三万则,好评率达99.4%

  两百三十万字磅礡鉅作,揭露尘封千余年的历史心病
  他是中国历史上出手最快狠准的计谋家
  他是三国电玩游戏全平均能力最高的人物
  聪明机智又贪才好色,野心爆棚也心怀苍生
  他的敌人咒他,他的策士服他,他的老婆都是抢来的
  他的一生就是乱世生存法则的精准实践!

  三国题材历久不衰,不管是小说、电玩、电视剧或电影各领域,情节自然精采,人物刻画传神,其中最夯的群雄人物不外乎刘备与曹操了。刘备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之下,仁慈为怀、悲天悯人的良善形象自然吸引许多人的关爱;但被形塑成乱世之奸雄、奸诈狡猾、动辄屠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真的就是狼子野心、手段阴狠的枭雄吗?在本套书中,我们将站在正史的角度,一窥曹操大传,看他如何背负宦官后代的阴霾,在东汉末年朝野混乱的格局中脱颖而出;是怎样的人格魅力和手段作为,让许多原本瞧不起他出身的世家大族和顶尖人才们争相为他效命;又如何能在千年后,仍保持如此高人气的秘密。如果你喜欢三国演义却又不喜欢正史的琐碎难读,更不可错过这部书,因为它用小说笔法的轻松易读,让我们更能贴近那个时代、人物的真实面貌。

  本书主角: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着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在世时官至汉丞相,爵至魏王;去世后,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长相:散眉、突鼻、斜额
  身高:七尺(约160公分)
  武力:80  智力:92  政治:95  魅力:98  统御:97 (最高分100)

  曹操的爷爷是宦官,在他懵懂的年纪,父亲曹嵩已经是大鸿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曹操可说是顶着官二代光环出生的。热衷当官的曹嵩,一心想栽培儿子踏入政坛,他在权臣和宦官之间奔走,贿赂,两面讨好;然而,曹操并没得到他想要的父爱,反倒是父亲阴晴不定的情绪和算计,让他无所适从。

  曹操十九岁当上县令,他治理有方,能笼络人心,又抗诏免除征兵,广受县民爱戴。但是长期受到父亲曹嵩的「薰陶」,使他对「能屈能伸大丈夫」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悟;终于,在「阉宦遗丑」阴影干扰下自卑且自伤的曹操,如东汉名嘴许劭所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纷乱的世局中踏上了一代枭雄的不归路。

豪情推荐

  朱祖德(历史学博士;《三国人物特写—你所不知道的三国英雄》作者)
  吕秋远(律师)
  祁立峰(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果子离(作家)
  柳豫(说书人)
  洪雪珍(yes123求职网 资深副总经理)
  普通人(《非普通三国:写给年轻人看的三国史》作者)  
  陈乃荣(全能创作才子,《终极三国》演员曹操)
  陈茻(国文教师)  
  陈启鹏(历史作家、媒体专访历史名师)
  冯翊纲(「相声瓦舍」团长暨创意总监)
  蔡宇哲(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赖以威(数学作家)
  郑立(香港企业家)  
  龚敏惠(《终极三国》编剧统筹)
  --(依姓氏笔画排列)

  《卑鄙的圣人 曹操》,硬派历史代表作!
  以全十册的纵横捭阖大手笔登场,气势非凡。--祁立峰

  距今近二千年的人物在作者的精心描绘下,不仅个个形象丰满,有血有肉,并且栩栩如生。--朱祖德

  曹操有看透的能力,早已确定,天下大势必将按照他的规划发展进行下去,生前不称帝,更换来历史的高度,帝号?儿子会给他追封。--冯翊纲

  曹操最迷人的是,政治军事成就之外,艺术家的灵魂。--果子离
  
  在电玩世界中,曹操根本就是织田信长的投射。他们就是最强的,永远是游戏中的魔王,也就是玩者最后必须打倒的终极大佬!--郑立
 
  曹操既代表「生」、也代表「死」,既代表「忠」、也代表「奸」,他就是那样地模煳、就是那样地矛盾。……这套曹操全传定名为「卑鄙的圣人」,可以说是精准无比。--普通人

  我们更愿意看见的,并不是某些完美无缺的人格典范,而是那些与我们无关但相似的挣扎与艰难,属于人性、人生的血泪欢笑。--陈茻

  慢慢深入曹操那森然罗列的矛盾与不安中,将会发现,曹操自负的背后是自卑,自是的背后是自非。--陈启鹏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为《铁血与权谋:三国风云录》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力求详实且自然: --- 铁血与权谋:三国风云录 一部全景式展现汉末乱世风云,深度剖析群雄逐鹿史诗的巨著。 导言:大厦将倾,群星闪耀的时代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如野火燎原,残暴的宦官集团与腐朽的外戚势力将帝国推向崩溃的边缘。天下的秩序在烈火中瓦解,历史的舞台被清空,为一代枭雄的崛起留下了无限的可能。《铁血与权谋:三国风云录》并非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一次对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的深入探访。本书聚焦于群雄并起的关键节点,以宏大的叙事视角,结合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还原了自灵帝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风云变幻。 本书的基调是沉郁而激昂的。它试图探究,在道德崩塌、礼法失序的乱世之中,个体如何挣扎求生,又如何凭借超凡的智慧、胆识乃至残忍,攫取权力,最终重塑天下格局。我们追随的,是那些名字被历史铭刻的英雄与叛逆,他们的决策、他们的失误、他们的悲剧与辉煌,共同构成了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第一卷:烽烟初起与群雄试探(约公元184年—196年) 乱世的序幕由一帮以“太平”为名的教众拉开,但真正的风暴,却是自董卓入京开始的。本书将详细描绘董卓如何以雷霆手段掌控洛阳,以及以曹操、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如何从一盘散沙的松散联盟,逐步走向内部倾轧的困局。 我们不仅仅记录了虎牢关前的短暂交锋,更深入分析了盟军内部的结构性矛盾——袁绍的瞻前顾后,公孙瓒的刚愎自用,以及各方势力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博弈中的试探与失误。曹操在镇压黄巾残部、迎汉献帝于许昌的过程中,如何确立了政治上的正统性和军事上的机动性,成为北方最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这一卷的重点在于“基础的奠定”。我们将探讨早期军阀扩张的模式:是依靠世家大族的传统根基,还是依赖于招揽流民和建立屯田制度的创新治理?通过对濮阳之战、徐州屠城等重大事件的梳理,揭示了早期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政治家在维护自身统治时所采取的冷酷手段。 第二卷:霸业的塑造与天下的三分(约公元197年—208年) 随着北方局势的明朗化,焦点转向了中原的霸主争夺。官渡之战,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是简单的兵力悬殊对抗,而是战略远见、情报运用和后勤补给的全面较量。我们细致地剖析了许攸叛逃后的关键转折点,曹操如何抓住袁绍军事集团内部的致命弱点——内部不和与战略僵化。官渡的胜利,标志着北方彻底统一,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 与此同时,南方的江东和荆州也在悄然崛起。孙策、孙权兄弟如何依靠江东的地理优势和江东士族的拥护,建立起稳固的基业。刘备在颠沛流离中,如何凭借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仁义”的坚守,不断聚集人心,从寄人篱下到占据一方。 赤壁之战的描写将是本书的高潮之一。它不再是简单的以少胜多的神话,而是系统地分析了周瑜的火攻策略、黄盖的苦肉计,以及曹操在长江水文、瘟疫控制和战略急躁上的致命疏忽。赤壁之战不仅决定了三国的鼎立,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数十年间各方势力的外交格局与军事重心。 第三卷:鼎立与智慧的较量(约公元209年—229年)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竞争的核心转向了荆州的归属和西川的争夺。本书对“荆州之争”的描写尤为深入,它揭示了同盟破裂往往比敌人更具毁灭性。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仅是个人威望的顶点与骤降,更是刘备集团在战略缓冲带上遭受的不可逆转的打击。夷陵之战的惨败,暴露了刘备在冲动决策和对地形利用上的不足。 入蜀与占据荆州,展现了刘备集团的另一面:成功的政治吸纳能力。庞统、诸葛亮等人的运用,使得刘备能够迅速整合益州本地势力,形成与曹魏、东吴相抗衡的政治实体。 在曹操去世后,曹丕、曹睿的统治如何继承并发展了曹魏的政治遗产?本书探讨了魏国在世家与寒门之间的权力平衡,以及典农制度的维持与演变。同时,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军事行动,不再被简单视为“鞠躬尽瘁”,而是将其置于当时蜀汉的资源限制和地缘政治的困境中进行考察,分析其战略目标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第四卷:时代的谢幕与遗产的继承(约公元230年—263年及以后) 在群雄的后代接力棒传递过程中,三国间的战略博弈逐渐趋于僵化,新的矛盾开始浮现。本书分析了东吴如何在内外交困中保持其长江天险的统治力,以及魏国内部,权力如何从早期英主的亲信手中,一步步转移到司马氏家族的掌控之中。 本书将详尽梳理司马懿家族的隐忍与布局。从高平陵之变,到其子孙如何通过军事上的胜利(如对抗蜀汉的姜维)和政治上的清洗,完成了对曹魏政权的和平接管。这部分内容着重探讨了“权力的静默转移”,揭示了在稳定治理的表象下,政治结构如何被腐蚀殆尽。 最终,本书以西晋灭吴的统一之战作结,但叙事并未止步于此。我们将展望,这个统一如何建立在三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军事制度、经济基础和文化融合之上。三国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分裂后,为下一次大融合所做的漫长铺垫。 核心价值与阅读体验 《铁血与权谋:三国风云录》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 1. 去神化与人性的还原: 本书力求还原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他们不仅是舞台上的符号,更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会权衡利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 战略与后勤的深度解析: 重点分析了屯田制、漕运管理、情报战等对战争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的非战斗因素。 3. 政治哲学的交锋: 探讨了“法治”与“人治”、“仁政”与“霸道”在乱世中的具体实践与冲突。 阅读本书,你将走入一个比小说更为真实、比史书更为生动的时代。你将看到,权力的游戏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对时势的准确把握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一部关于勇气、背叛、智慧与宿命的恢弘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晓磊


  超级畅销书作者。自称是在网咖工作时,趴在柜台上写完《卑鄙的圣人曹操》的第一部。作风低调神祕,至今不曾公开露面,不上网、不接受採访,只埋头研究史料,以曹操21世纪代言人自居。《卑鄙的圣人:曹操》大全集累计在大陆销量过300万册,让无数读者从此迷上曹操成为忠实铁粉。

  他熟读现存关于曹操的所有史料中的每一个字,循着每一条蛛丝马迹,上下求索十余年,终于将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曹操,从品德到计谋到饮食到着装到大智慧到小毛病到说话的语气习惯,一一烂熟于心!并写出了这本迄今为止最真实、最鲜活、最完整的曹操全传。

  另着有全套五册长篇历史小说《武则天》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曹操协奏曲 祁立峰
 少年曹操的烦恼  普通人
(解构曹操)不愿只是个靠爸族   

第一章  突然的政变
第二章  曹操被父亲轰回老家
第三章  四年后重返洛阳
第四章  在酒桌上结识袁绍
第五章  冒死营救政治犯
第六章  曹嵩出马为曹操铺路
第七章  入仕前夜失手杀人
第八章    终于当官了
第九章  政界大老点拨曹操
第十章  打死权贵名震洛阳
第十一章  被报复,滚出京城
第十二章  差点死在赴任途中
第十一三章  做一个埋头苦干的小县令
第十四章  大靠山倒台,曹家满门罢官
第十五章  家族走向没落
第十六章  皇帝一句话让曹操咸鱼翻身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曹操协奏曲

祁立峰


  我最近去中国大陆参与一个网路文学的会,有幸与几位网路类型小说界的「大神」同桌共襄对谈。类型小说在大陆不但风起云涌,作家探囊富豪榜更是唾手可得。也因为这次对谈我对类型小说的分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除了如玄幻、仙侠、都市职场等大众主题之外,如军事、硬科幻、硬历史同样也笔耕者众,王晓磊《卑鄙的圣人 曹操》可能就是这种硬派历史的代表作。不搞穿越不傍玄武,全然是拳拳实实的史料、诗歌、文献、铭诔,勾勒出我们看似熟悉却又充满了各种深意的大历史。

  即便我身为宅男,在乡民光谱归纳之下,本体理当该是三国迷战国控,但我的三国知识启蒙大抵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光荣的「三国志」系列,以至于还未移植到家用主机的「真.三国无双」。到了我读书时期更进一步处理到六朝文学与文论,这才发现三曹父子、建安文士,那真的是贡献卓越,是文献研究回顾里跳不过的必读史料。

    而相对于仁德谦和的刘备,小霸王形象的孙权,曹操可能是三国时期最具立体感与多面性的英雄人物。君不见东瀛动漫游戏改编的曹操形象,基本上就是一个壮志未酬、邪道称霸的一代奸雄枭雄;彻头彻尾就像《信长协奏曲》、《本能寺大饭店》等穿越故事里,差点就完成胸臆里天下一统大业的织田信长(甚至在光荣公司的游戏人物造型上,曹操与信长的霸气脸部特征也十足相似),实际上过去鱼豢的《魏略》同样是以曹魏史观为主旋律,这也让这些以曹操为主轴为脉络的历史小说,充满了魅力、感性与灵光。
  
  一代枭雄的心事史事,以全十册的纵横捭阖大手笔登场,实在已经堪称气势非凡,譬如第九册聚焦到了曹丕与曹植的争储夺嫡纷争。其实曹氏兄弟之间的斗争确实紧张弩拔,我在读书时期就注意到曹植有一首〈赠白马王彪〉,诗前面的序是这么说的: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

  根据《世说新语》,这次任城王曹彰的暴毙,就是出于曹丕的一手毒杀,而这手足相残的惨事还有一尾声,「(曹丕)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于是曹植才得以倖免保命,悲愤之下作了这首诗赠白马王曹彪。而就史料来看,曹操尚在世时这对皆以文采以政事兼美着称的兄弟,矛盾阋墙还没有那么严重。即便在小说在戏剧里,曹操一方面不断测试这两位世子储君的能力,一方面则私心偏袒才高八斗的曹植。但曹丕「位尊而减才」(《文心雕龙》语)却也是某程度的事实。

  就我所知的文献来说,要看子桓子建两位世子立场最矛盾的论述,大概是我们过去高中国文课本都有选的核心文《典论.论文》,和曹植写给杨修的〈与杨德祖书〉。就时间推测〈与杨德祖书〉成于先,曹丕〈论文〉有些回应曹植的意味。关于文学与政治,曹植是这么说的:

  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曹植〈与杨德祖书〉)

  这话说的很清楚,辞赋借代的是广义的文章,但被认为继承《诗经》,足以作为雅颂之亚、宣上德尽忠孝的辞赋,终究不等于实际的政治能力,因此曹植说得很清楚,他的志愿不仅是属文弄墨,而是要「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那么再来看《典论.论文》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说的就更明晰了,暗喻的就是要曹植以文章为经国大业,同样可以声名自传于后。

  我们常说历史求真,文学求美,《卑》书中写兄弟争储,写七子作为曹操集团的僚佐之宫斗,写册魏公九钖的史料,写那些优美诗赋背后的错节肌理,都看得我怔怔惊诧。我读这些文章多半从文学理论、梳理赏析的美学角度来论,论〈册魏公九钖文〉的风清骨峻,论〈铜雀台赋〉或公䜩应诏诗的酣宴醇美。
而姑且搁置这些阴诡图谋、风云搅弄,我竟怀想起那曹丕所描述的,那些集团文士僚臣们欢愉共度的文学时光: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曹丕〈与吴质书〉)

  现象学告诉我们凡存在必合理,那些为至尊大位不得不然的算计与钩斗,高压与密谋,都是真实存在的,但那些连舆接席、朝夕不相失的友谊情感,也是情真意切不容置疑的。我想这都是一个历史人物,浪涛尽千古风流的英雄,以及一个真正且完整的人所必备的面向。而这些面向所叠架擘连起的世界观,也就是最接近无限真实透明的历史。

  或许这也就是这大部头、磅礡十册,读之却不觉其厚重的《卑鄙的圣人 曹操》此一套书,给予我们的奏鸣曲、咏叹调。千古枭雄如今昔人日远了,但那些或正或反,或忠良或奸邪的典范还历历可见。

(本文作者为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

推荐序

少年曹操的烦恼

普通人


  曹操这个名字,在华人世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又被各种讲述三国故事的大众媒介推波助澜,堪称已是「享誉国际」。然而有名归有名,人们看待曹操的态度却也相当两极。以「品三国」系列电视节目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的易中天教授,便以「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来形容曹操。

  其实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七情六欲,所作所为本就善恶并陈,甚至不同的时空背景,也会有不同的道德价值判断。只是曹操何其不幸也有幸地站上了历史的风头浪尖上,既身处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时代,又是至为关键的灵魂人物,自然就会被摆在显微镜底下检视罢了。
成书于西晋时期的官方正史《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在记述曹操生平的传记〈武帝纪〉篇幅不仅为全书之最,并且将其赞赏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根本近乎完美。

  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为充实以简略着称的《三国志》,蒐集了大量史料进行注解,当中有一部以曹操作为主人公的史书《曹瞒传》,便收录了许多曹操阴险狡诈的事蹟,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曹操的负面描述,也大多源自此书。不管是歌颂还是抹黑曹操,内容比起其他同时代的人物丰富得多,而且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放大跟扭曲。

  但另一方面,曹操也确实做出了以当时而言乃惊世骇俗的大事。他让延续四百余年的汉朝成为毫无尊严的躯壳,但若没有曹操,汉朝恐怕会更加不堪;他创立了一个模式,为往后四百余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改朝换代立下了准则,但他却将执行的刽子手交给下一代,自己毕生皆作汉家臣。
  
  曹操既代表着「生」、也代表着「死」,既代表着「忠」、也代表着「奸」,他就是那样地模煳、就是那样地矛盾,因此王晓磊老师将他的这套曹操全传定名为「卑鄙的圣人」,可以说是精准无比。

  《卑鄙的圣人 曹操》的第一部主要描述曹操在十二岁至二十五岁这个年龄段的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段时间正是读书求学,在脑中编织着未来梦想的青春岁月,但曹操却早已娶妻生子,并且已在官场上打滚一段时间了。虽然那个时代的人们十多岁成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年纪轻轻迅速在政治圈中崭露头角,那可就非常不简单了。

  曹操之所以能够如此超前,当然不完全是靠自己,而是与他特殊的身家背景有关。他的父亲曹嵩乃当时大宦官曹腾的义子,曹腾历侍东汉四任皇帝,地位非比寻常,而曹嵩凭借着养父在朝中所受到的宠信得以位居九卿高位,曹操可说是自小就处在当时的社会金字塔顶端,锦衣玉食自不待言,人生更是前途无量。

  但这并不表示曹操自幼便无忧无虑,相反地这样的身家背景还成了他在少年时期最大的烦恼与阻碍。

  东汉王朝之所以衰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英年早逝,导致宦官与外戚有机可趁,彼此轮流擅政、互相厮杀,搞得朝中乌烟瘴气、群臣人人自危,对于宦官与外戚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印象。尽管曹操表面上所享受到的一切与其他达官贵人无异,但始终免不了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打从心底蔑视。

  「赘阉遗丑」的阴影一直垄罩着年少的曹操,他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家族?如何争取朝中先进同侪们的认同?又要如何在时而宦官掌政、时而外戚当权的混乱政局里求取生存?上述种种,都是《卑鄙的圣人 曹操》第一部里,曹操试图解答的难题。

  关于少年曹操的烦恼,王晓磊老师别具巧思地设计了两名人生导师来为其解惑。一个是他的父亲曹嵩,代表着「影」,另一个是极其赏识他的名士桥玄,代表着「光」。两个思考逻辑截然不同的教导,不停在曹操的内心深处冲撞着,而曹操就在光和影之间匍匐前进,逐渐摸索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道。

  《卑鄙的圣人 曹操》并没有完全遵循正史,有许多在史料里仅剩只字片语的人物们,在王晓磊老师的笔下都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活的角色。他们各司其职,在和少年曹操交流的过程当中,反而清楚地勾勒出当下的生活环境及政经情势,不仅能让熟读三国的同好们拍案叫绝,初识三国的朋友也能读得兴致盎然。

  就让我们透过少年曹操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一览东汉末年的众生样貌吧!

  (《非普通三国:写给年轻人看的三国史》作者)



【解构曹操】

不愿只是个靠爸族


  首先恭喜你翻开了这本书,不管你是不是三国痴、三国迷,还是喜欢曹操个人魅力的读者,或者只是因好奇心而翻开此书的有缘乡民!《卑鄙的圣人 曹操》以故事的口吻,彷彿影集般,引领读者一路追剧,轻松明确地将三国的正史、野史及演义的内容,以曹操为主角,于乱世风云中,看人心如何化作刀剑来回交击,而各自的图谋和欲望,又是如何影响一个时代的兴衰?《卑鄙的圣人》不仅是曹操最详细生动的一生传奇,更是从曹操视角,纵看汉末到晋起的三国编年史。而时代递嬗,人心不变,我们现在再来看这段历史经过,可以从曹操的思考模式和行事风格,学到各式各样临机应变的思维,待人处事的智谋、手段、智慧与方法,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好好生存下去,做为个人职涯、领导,人际关系与提升魅力的参考守则。

  虽然三国的故事很广泛,但大部分人都是「认识」但并不太熟。如果曾翻阅过《三国志》的就明白,内容非常散乱,往往对于一个人的功过及事蹟都要看好几个记录不同人的篇章拼凑后,才能较完整的了解,就连曹操这样的大咖也不例外。大抵上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在每个人的本传上,都不太会记载其人的缺失或不光彩的事情,往往只描述关于此人的正面事蹟,常常要透过其他人的本传,才能相互比对补充,尽量完整地把人物原型全面拼凑出来。我们对于曹操的印象不外乎是奸诈多疑、不择手段、狼子野心、用人唯才、文武兼备这几个形容词,然而曹操为何多疑?除了天性使然之外,是否因为某些成长创伤或经历促使他如此?为何曹操比任何人都想要,或者说是必须要抢先挟天子以令诸侯?身为宦官之后是曹操的原罪,但也是让他成为「官二代」,比其他人赢在起跑点的契机,同时也是被人歧视或自卑的主要原因。我们对于曹操的了解大多是在行刺董卓未果,后来广发檄文共讨董卓的篇章开始;但这套书从他的儿时记趣说起,如同卷轴般,完整地将曹操波澜壮阔的一生延展开来。

  我们将和曹操一起体会身为「特殊」官二代的喜乐与哀愁,跟着曹操一起调皮捣蛋、结交朋友、官场上初试啼声。体验曹氏一家的兴盛衰败而又复兴的历程;并借由曹操的眼睛和经历去明白,本姓夏侯的他为何会改姓曹?且看曹操如何与袁绍一起藏匿与帮助通缉犯,培养革命情感;如何结交到当时的名人桥玄,并进化曹操的价值观;如何用计让名动一时的名嘴许劭对自己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何以一双五色棍棒打权贵,虽然遭罪外放,却也引来世人的赞扬;如何在外放途中大难不死,上任县令后广收民心。然而,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酝酿了即将爆发由张角为首的「黄巾之乱」(或称为「黄巾起义」)。本册我们也可当作前传来看,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来明白东汉末年的时空背景,宦官如何与外戚争斗让天下永无宁日。原本满腔热血、清廉自持的曹操如何于自己的清高理想和父亲与亲族靠阿谀奉承以得高位的矛盾中,在命运的推动之下走向自己的奸雄之路!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突然的政变

 
这场可怕的战争灾难,是从这一年的春天开始的。暮春时节,云阳古城的百姓们纷纷开始耕种,他们挥舞着镰刀、牵着耕牛在田间劳作;因为天气渐渐转暖,孩子们也跑到这儿来玩耍嬉戏。大家都期盼着有个好年景,就连阳光似乎也有意眷顾着这片充满祥和的土地。这里没有朝廷的纷争、没有世俗的尔虞我诈,简直就是一片人间乐土。
 
突然,几个骑着高头大马的人奔驰而过,打破了田间的祥和气氛。
 
大多数老百姓并没在意,还以为他们只是外出游猎的人;但有几位老人的脸上却露出了不安的神色,他们分明看见这些骑着马的人都是披发左衽—羌人!
 
紧接着云阳城就发生了一连串变化。先是城门晚开早闭盘查严密,接着城楼上驻防的官兵成倍增加,他们的神色都严肃凝重。街头巷尾所有的人都在传言羌人攻占了凉州,马上就要来袭击这里了。
 
第三天午后,云阳城驻防的士兵发现,远处一望无垠的平原上隐约出现许多小黑点,不多时,一片骑兵的轮廓逐渐分明,士兵立刻向守城将官禀报了这一情况。当守城将官急匆匆登上城楼时,眼前的情形把他吓呆了:黑压压的兵马如潮水般,已经涌到了城边!
 
人上一千无边无沿,人上一万彻地连天!而这些士兵都是一样的装束—不着兜鍪、裘皮为铠、坐骑骣马、披发左衽!
 
虽说朝廷已有所准备,但羌兵围攻云阳的兵力竟有三万,这却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尽管守军拚命阻击,但寡众悬殊,八百个战战兢兢的官兵,怎么抗击得了三万多勇勐好战的羌人呢?
 
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之后,云阳城被攻破,守城将官与县令战死,八百士兵全部被杀,紧接着羌人开始了肆无忌惮的掠夺和屠杀。他们疯狂地抢夺粮食、钱财和妇女,百姓的房屋多半也被他们一把火烧掉,只要有人稍加反抗,就被他们一脚踢倒在火里,再恶狠狠补上一刀。城里的哭喊惨叫声此起彼伏,凄厉得令人毛骨悚然,灰烟弥漫中烧焦皮肉的煳味浓烈得呛人,这座古城霎时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烧杀掠夺之后,羌人并没有退出云阳,而是留下一半士兵驻守,另一半又开始向其他地方进发。只可怜老百姓没了活路,年轻的奔走逃亡,老弱病残只能眼巴巴等死,那种日子根本没法提起。盼啊盼啊,汉家的兵马和旗帜什么时候才会回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卑鄙的圣人:曹操》简直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历史读物!我之前对曹操的印象,大概停留在课本上那些脸谱化的“奸雄”形象,这次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窥见了这位叱咤风云人物的复杂多面。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仿佛带我穿越千年,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乱世之中。从曹操早年的成长经历,到他如何一步步在群雄逐鹿的年代中崛起,书中的叙述引人入胜。我尤其被书里对曹操政治手腕和军事谋略的描写所震撼,那些看似“卑鄙”的权谋之术,在乱世之中却是生存和壮大的不二法门。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更深入地挖掘了曹操身上那种“圣人”般的气质——他对人才的渴求,他对文化的重视,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统一天下的理想。这种矛盾的结合,使得曹操这个角色跃然纸上,鲜活得如同就在我们身边。书中对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分析都鞭辟入里,让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桥段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赤壁之战后的失利,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归结为运气不好,而是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我看到了曹操作为一个战略家,即使在失败中也能汲取教训的过人之处。阅读的过程,就像在跟一位智者对话,他用最真挚的语言,剥离了历史的尘埃,展现了最真实的人性。

评分

**评价五:**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卑鄙的圣人:曹操》。说实话,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模糊的,甚至带有一些负面色彩。然而,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认知。作者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将曹操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并没有回避曹操“卑鄙”的一面,那些为了权力而采取的手段,那些在政治斗争中的权谋,都被毫不掩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深刻地揭示了曹操身上“圣人”的光辉,他对人才的重视,他对文学艺术的喜爱,以及他内心深处对于实现统一大业的理想。这种“卑鄙”与“圣人”的矛盾结合,让曹操这个角色显得格外真实和有血有肉。我被书中对曹操军事才能的描写所深深吸引,那些战役的谋略,那些出奇制胜的策略,都让我拍案叫绝。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层面,他更深入地挖掘了曹操的思想和情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人性化的曹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他的智慧而赞叹,也会因为他的无奈而唏嘘。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我沉浸其中,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评价四:** 《卑鄙的圣人:曹操》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我读过最令人惊艳的历史读物之一。我通常对历史类书籍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因为很多时候觉得太过枯燥,但是这本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权谋的时代。书中对曹操的描绘,打破了我以往所有的刻板印象。我第一次意识到,“卑鄙”并非全然的负面,在特定语境下,它甚至是一种生存智慧,一种为了更宏大目标而不得不采取的策略。而“圣人”也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楷模,它同样可以体现在对待人才的豁达,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统一天下的执着追求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曹操军事思想的深入剖析,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战役,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让我看到了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勇猛的战士,更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战略家。书中的语言风格极其考究,读起来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历史的重量。它不是简单地叙述故事,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那个时代人物的复杂性。我仿佛能够看到曹操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怎样一步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评分

**评价三:** 读完《卑鄙的圣人:曹操》,我脑海中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所有定论都被彻底颠覆了。我原以为这是一本着重描写真实历史事件的书,但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是对曹操这个灵魂的深度挖掘。作者以一种非常大胆和超前的视角,探讨了“卑鄙”与“圣人”这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词汇如何在一个人的身上共存,甚至相互成就。我特别被书中对曹操内心世界的描绘所吸引,那些在权谋斗争中,他可能面临的抉择,他内心的挣扎,以及他对于理想的坚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开始反思,在那个年代,所谓的“卑鄙”或许是成就“圣人”的必经之路。书中对曹操性格中矛盾性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人物。他既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风范,又有深邃的文学造诣,充满人文关怀的一面。我被书中对曹操诗词的解读所打动,那些诗句中流露出的豪情壮志和内心孤寂,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曹操。这本书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历史传记那样按部就班,而是通过一些更具象征意义的笔触,去触碰人物灵魂深处的角落,让人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感染力。

评分

**评价二:** 《卑鄙的圣人:曹操》这本书,真的把我从一个对三国历史浅尝辄止的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曹操迷”。我一直觉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曹操身上那些令人诟病的地方,比如他为了权力可能采取的非常手段,那些被后人称为“卑鄙”的行为,书中都有细致的描绘。但与此同时,它又毫不吝啬地展现了曹操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圣人”特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曹操对待文人的态度,他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降人才,这种胸怀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是多么难能可贵。我甚至觉得,他的一些“非常手段”,其实也是在那个乱世生存的无奈之举,如果换做别人,未必能做得比他更好。书中对曹操军事才能的刻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精妙的战术,那些出人意料的奇谋,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我能感受到作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考证和梳理史料,并且能够用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这些历史事实呈现出来。这本书不像是枯燥的史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记,让我对曹操这个人,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常常在想,如果他真的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太多思考的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