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曹操协奏曲
祁立峰 我最近去中国大陆参与一个网路文学的会,有幸与几位网路类型小说界的「大神」同桌共襄对谈。类型小说在大陆不但风起云涌,作家探囊富豪榜更是唾手可得。也因为这次对谈我对类型小说的分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除了如玄幻、仙侠、都市职场等大众主题之外,如军事、硬科幻、硬历史同样也笔耕者众,王晓磊《卑鄙的圣人 曹操》可能就是这种硬派历史的代表作。不搞穿越不傍玄武,全然是拳拳实实的史料、诗歌、文献、铭诔,勾勒出我们看似熟悉却又充满了各种深意的大历史。
即便我身为宅男,在乡民光谱归纳之下,本体理当该是三国迷战国控,但我的三国知识启蒙大抵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光荣的「三国志」系列,以至于还未移植到家用主机的「真.三国无双」。到了我读书时期更进一步处理到六朝文学与文论,这才发现三曹父子、建安文士,那真的是贡献卓越,是文献研究回顾里跳不过的必读史料。
而相对于仁德谦和的刘备,小霸王形象的孙权,曹操可能是三国时期最具立体感与多面性的英雄人物。君不见东瀛动漫游戏改编的曹操形象,基本上就是一个壮志未酬、邪道称霸的一代奸雄枭雄;彻头彻尾就像《信长协奏曲》、《本能寺大饭店》等穿越故事里,差点就完成胸臆里天下一统大业的织田信长(甚至在光荣公司的游戏人物造型上,曹操与信长的霸气脸部特征也十足相似),实际上过去鱼豢的《魏略》同样是以曹魏史观为主旋律,这也让这些以曹操为主轴为脉络的历史小说,充满了魅力、感性与灵光。
一代枭雄的心事史事,以全十册的纵横捭阖大手笔登场,实在已经堪称气势非凡,譬如第九册聚焦到了曹丕与曹植的争储夺嫡纷争。其实曹氏兄弟之间的斗争确实紧张弩拔,我在读书时期就注意到曹植有一首〈赠白马王彪〉,诗前面的序是这么说的: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
根据《世说新语》,这次任城王曹彰的暴毙,就是出于曹丕的一手毒杀,而这手足相残的惨事还有一尾声,「(曹丕)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于是曹植才得以倖免保命,悲愤之下作了这首诗赠白马王曹彪。而就史料来看,曹操尚在世时这对皆以文采以政事兼美着称的兄弟,矛盾阋墙还没有那么严重。即便在小说在戏剧里,曹操一方面不断测试这两位世子储君的能力,一方面则私心偏袒才高八斗的曹植。但曹丕「位尊而减才」(《文心雕龙》语)却也是某程度的事实。
就我所知的文献来说,要看子桓子建两位世子立场最矛盾的论述,大概是我们过去高中国文课本都有选的核心文《典论.论文》,和曹植写给杨修的〈与杨德祖书〉。就时间推测〈与杨德祖书〉成于先,曹丕〈论文〉有些回应曹植的意味。关于文学与政治,曹植是这么说的:
今往仆少小所着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曹植〈与杨德祖书〉)
这话说的很清楚,辞赋借代的是广义的文章,但被认为继承《诗经》,足以作为雅颂之亚、宣上德尽忠孝的辞赋,终究不等于实际的政治能力,因此曹植说得很清楚,他的志愿不仅是属文弄墨,而是要「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那么再来看《典论.论文》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说的就更明晰了,暗喻的就是要曹植以文章为经国大业,同样可以声名自传于后。
我们常说历史求真,文学求美,《卑》书中写兄弟争储,写七子作为曹操集团的僚佐之宫斗,写册魏公九钖的史料,写那些优美诗赋背后的错节肌理,都看得我怔怔惊诧。我读这些文章多半从文学理论、梳理赏析的美学角度来论,论〈册魏公九钖文〉的风清骨峻,论〈铜雀台赋〉或公䜩应诏诗的酣宴醇美。
而姑且搁置这些阴诡图谋、风云搅弄,我竟怀想起那曹丕所描述的,那些集团文士僚臣们欢愉共度的文学时光:
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曹丕〈与吴质书〉)
现象学告诉我们凡存在必合理,那些为至尊大位不得不然的算计与钩斗,高压与密谋,都是真实存在的,但那些连舆接席、朝夕不相失的友谊情感,也是情真意切不容置疑的。我想这都是一个历史人物,浪涛尽千古风流的英雄,以及一个真正且完整的人所必备的面向。而这些面向所叠架擘连起的世界观,也就是最接近无限真实透明的历史。
或许这也就是这大部头、磅礡十册,读之却不觉其厚重的《卑鄙的圣人 曹操》此一套书,给予我们的奏鸣曲、咏叹调。千古枭雄如今昔人日远了,但那些或正或反,或忠良或奸邪的典范还历历可见。
(本文作者为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
推荐序
少年曹操的烦恼
普通人 曹操这个名字,在华人世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今又被各种讲述三国故事的大众媒介推波助澜,堪称已是「享誉国际」。然而有名归有名,人们看待曹操的态度却也相当两极。以「品三国」系列电视节目为广大观众所熟知的易中天教授,便以「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来形容曹操。
其实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七情六欲,所作所为本就善恶并陈,甚至不同的时空背景,也会有不同的道德价值判断。只是曹操何其不幸也有幸地站上了历史的风头浪尖上,既身处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时代,又是至为关键的灵魂人物,自然就会被摆在显微镜底下检视罢了。
成书于西晋时期的官方正史《三国志》中,作者陈寿在记述曹操生平的传记〈武帝纪〉篇幅不仅为全书之最,并且将其赞赏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根本近乎完美。
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为充实以简略着称的《三国志》,蒐集了大量史料进行注解,当中有一部以曹操作为主人公的史书《曹瞒传》,便收录了许多曹操阴险狡诈的事蹟,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曹操的负面描述,也大多源自此书。不管是歌颂还是抹黑曹操,内容比起其他同时代的人物丰富得多,而且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放大跟扭曲。
但另一方面,曹操也确实做出了以当时而言乃惊世骇俗的大事。他让延续四百余年的汉朝成为毫无尊严的躯壳,但若没有曹操,汉朝恐怕会更加不堪;他创立了一个模式,为往后四百余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改朝换代立下了准则,但他却将执行的刽子手交给下一代,自己毕生皆作汉家臣。
曹操既代表着「生」、也代表着「死」,既代表着「忠」、也代表着「奸」,他就是那样地模煳、就是那样地矛盾,因此王晓磊老师将他的这套曹操全传定名为「卑鄙的圣人」,可以说是精准无比。
《卑鄙的圣人 曹操》的第一部主要描述曹操在十二岁至二十五岁这个年龄段的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段时间正是读书求学,在脑中编织着未来梦想的青春岁月,但曹操却早已娶妻生子,并且已在官场上打滚一段时间了。虽然那个时代的人们十多岁成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年纪轻轻迅速在政治圈中崭露头角,那可就非常不简单了。
曹操之所以能够如此超前,当然不完全是靠自己,而是与他特殊的身家背景有关。他的父亲曹嵩乃当时大宦官曹腾的义子,曹腾历侍东汉四任皇帝,地位非比寻常,而曹嵩凭借着养父在朝中所受到的宠信得以位居九卿高位,曹操可说是自小就处在当时的社会金字塔顶端,锦衣玉食自不待言,人生更是前途无量。
但这并不表示曹操自幼便无忧无虑,相反地这样的身家背景还成了他在少年时期最大的烦恼与阻碍。
东汉王朝之所以衰亡,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皇帝大多年幼即位、英年早逝,导致宦官与外戚有机可趁,彼此轮流擅政、互相厮杀,搞得朝中乌烟瘴气、群臣人人自危,对于宦官与外戚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印象。尽管曹操表面上所享受到的一切与其他达官贵人无异,但始终免不了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打从心底蔑视。
「赘阉遗丑」的阴影一直垄罩着年少的曹操,他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家族?如何争取朝中先进同侪们的认同?又要如何在时而宦官掌政、时而外戚当权的混乱政局里求取生存?上述种种,都是《卑鄙的圣人 曹操》第一部里,曹操试图解答的难题。
关于少年曹操的烦恼,王晓磊老师别具巧思地设计了两名人生导师来为其解惑。一个是他的父亲曹嵩,代表着「影」,另一个是极其赏识他的名士桥玄,代表着「光」。两个思考逻辑截然不同的教导,不停在曹操的内心深处冲撞着,而曹操就在光和影之间匍匐前进,逐渐摸索出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之道。
《卑鄙的圣人 曹操》并没有完全遵循正史,有许多在史料里仅剩只字片语的人物们,在王晓磊老师的笔下都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活的角色。他们各司其职,在和少年曹操交流的过程当中,反而清楚地勾勒出当下的生活环境及政经情势,不仅能让熟读三国的同好们拍案叫绝,初识三国的朋友也能读得兴致盎然。
就让我们透过少年曹操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一览东汉末年的众生样貌吧!
(《非普通三国:写给年轻人看的三国史》作者)
序
【解构曹操】
不愿只是个靠爸族 首先恭喜你翻开了这本书,不管你是不是三国痴、三国迷,还是喜欢曹操个人魅力的读者,或者只是因好奇心而翻开此书的有缘乡民!《卑鄙的圣人 曹操》以故事的口吻,彷彿影集般,引领读者一路追剧,轻松明确地将三国的正史、野史及演义的内容,以曹操为主角,于乱世风云中,看人心如何化作刀剑来回交击,而各自的图谋和欲望,又是如何影响一个时代的兴衰?《卑鄙的圣人》不仅是曹操最详细生动的一生传奇,更是从曹操视角,纵看汉末到晋起的三国编年史。而时代递嬗,人心不变,我们现在再来看这段历史经过,可以从曹操的思考模式和行事风格,学到各式各样临机应变的思维,待人处事的智谋、手段、智慧与方法,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好好生存下去,做为个人职涯、领导,人际关系与提升魅力的参考守则。
虽然三国的故事很广泛,但大部分人都是「认识」但并不太熟。如果曾翻阅过《三国志》的就明白,内容非常散乱,往往对于一个人的功过及事蹟都要看好几个记录不同人的篇章拼凑后,才能较完整的了解,就连曹操这样的大咖也不例外。大抵上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在每个人的本传上,都不太会记载其人的缺失或不光彩的事情,往往只描述关于此人的正面事蹟,常常要透过其他人的本传,才能相互比对补充,尽量完整地把人物原型全面拼凑出来。我们对于曹操的印象不外乎是奸诈多疑、不择手段、狼子野心、用人唯才、文武兼备这几个形容词,然而曹操为何多疑?除了天性使然之外,是否因为某些成长创伤或经历促使他如此?为何曹操比任何人都想要,或者说是必须要抢先挟天子以令诸侯?身为宦官之后是曹操的原罪,但也是让他成为「官二代」,比其他人赢在起跑点的契机,同时也是被人歧视或自卑的主要原因。我们对于曹操的了解大多是在行刺董卓未果,后来广发檄文共讨董卓的篇章开始;但这套书从他的儿时记趣说起,如同卷轴般,完整地将曹操波澜壮阔的一生延展开来。
我们将和曹操一起体会身为「特殊」官二代的喜乐与哀愁,跟着曹操一起调皮捣蛋、结交朋友、官场上初试啼声。体验曹氏一家的兴盛衰败而又复兴的历程;并借由曹操的眼睛和经历去明白,本姓夏侯的他为何会改姓曹?且看曹操如何与袁绍一起藏匿与帮助通缉犯,培养革命情感;如何结交到当时的名人桥玄,并进化曹操的价值观;如何用计让名动一时的名嘴许劭对自己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何以一双五色棍棒打权贵,虽然遭罪外放,却也引来世人的赞扬;如何在外放途中大难不死,上任县令后广收民心。然而,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酝酿了即将爆发由张角为首的「黄巾之乱」(或称为「黄巾起义」)。本册我们也可当作前传来看,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来明白东汉末年的时空背景,宦官如何与外戚争斗让天下永无宁日。原本满腔热血、清廉自持的曹操如何于自己的清高理想和父亲与亲族靠阿谀奉承以得高位的矛盾中,在命运的推动之下走向自己的奸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