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

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木工
  • 传统工具
  • 鉋刀
  • 手工具
  • 木作
  • 工艺
  • 文化
  • DIY
  • 修复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初接触细木作的木工人,常遇到的问题~玲琅满目的木工工具,该如何选择适用的鉋刀?

  平鉋类:
  
  中鉋(粗平鉋、细光鉋)、长鉋(细平鉋)、合鉋、光平短鉋、小中鉋、中小鉋、小光鉋(贼鉋)、台直鉋(立鉋)。
 
  刨平木料表面,使其表面平顺、光滑优质,呈现木料原始的木理纹路。

  看似平凡的刨平木材工具,因鉋台的长度的不同、刀刃床的角度改变,刨削木料效果不同,呈现不同刨削结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适当的工具,处理不同木理性质的树材,让刨削木料结果,更能呈现自然木料纹理。

  沟槽类:

  台式嵌槽鉋(含底鉋)、清含底鉋、工边(公边)、日式嵌槽鉋(日本边仔)、台式含边(台湾边仔)、边鉋(作里)、中入线刀、内根鉋(闩根鉋)、外根鉋(市边)、嵌鉋(斜口鉋)、大边、槽鉋(中边)、长高鉋、剐边鉋(刈边)、日式剐边鉋(日式刈边)、支仔边、抽屉鉋。

  台湾传统木作榫、卯、沟、槽等工法多,这些沟槽类刨具的功能、用途雷同,是早期木工匠师自行制作鉋刀年代,依不同木工行业工法上的需求,各自发展出制作沟、槽的木作手工具。

  鉋刀产业兴起年代,正值日本治理台湾时期,鉋刀工厂仿制日式大工道具量产销售;台湾传统木作匠师也将其需求鉋刀的样式,委託制鉋匠师依样制作出同款刨具。

  此时期,不同木工行业的手作工具相互流通,同时汉式木作工具与日式大工道具也混合使用,一直至今。

  线鉋类:

  小平鉋、内圆鉋、外圆鉋、倒角鉋、三角鉋、倒面鉋(倒敏)、日式倒面鉋、圆面鉋(圆敏)、单马鼻鉋、圆单马鼻鉋、双马鼻鉋、面取鉋(敏仔线)、双面线律、苏骨圆线、和司角线、广仔只线、嵌边斜角鉋、斜角鉋、铜高。

  早期传统木工匠师,将鉋刀区分两大类,一为平鉋,一为线鉋。除了平鉋之外,其他刨具都归类为线鉋,举凡制作沟或槽或曲或多层次线条功能鉋刀皆统称线鉋。后期,学术界将线鉋类刨具依功能再分出沟槽类、丸曲类。本单元介绍的是专门制作线条类的鉋刀。

  何谓线鉋?

  处理木作品之边线条,使木作边角产生或凸或凹或角线之线条,让朴素的木作产生变化,增加华丽感,所用的工具称为「线鉋」。

  在物资缺乏又朴实的年代,木工作品讲求实用、耐用。当生活逐渐富裕,对于生活週遭呆板造型的物品开始讲求设计感、华丽感。刚开始只使用小平鉋、内圆鉋、外圆鉋及槽鉋或长高创作或凹、或凸、或角线不同层次线条。而后因应需求逐渐演变、改良、创新,形成现今线鉋种类。

  在纯手工木作年代,建筑、家具木作也会有流行工法。依当时年代风行何种线条,木工匠师会拿线条样式委託鉋刀师傅制作出符合需求的线鉋,制作当代时尚工法的木作,所以依工艺木作上的线条可判断出建筑或家具制作时期。

  工具的研发,是为了节省冗长工时,是老祖宗历年累积下来的智慧结晶,透过内、外圆弧及不同角度的角线结合,设计出可刨削或凹、或凸、或角线不同层次线条的工具。

  这些线鉋名称大部分是由外观或功能用途而命名,以闽南语发音更能传神诠释这些线鉋命名的初衷。

  画线工具:

  拖孔规(空拖)、日式二丁毛引、双脚画线规、单脚画线规、割木刀。

  画线工具虽然不似其它鉋刀可协助制作或丸、或沟、或特殊线条之用途,但在木作制作过程中,画线工具是协助规格制定的重要辅助工具。

  百年来,台湾、日本、西方木工,研发各式不同造型的画线工具,且不断改良精进,只为木作制作过程中能快速、便利且精准的画出规格线条。

  在此呈现的画线工具,是延用老祖宗的发明,随着时代需求,鉋刀产业逐步开发、设计、改良,所演变的各画线辅助工具。

  专业用鉋:

  木屐鉋、洗衣板鉋、柴丝草鉋、雨司(闽南语发音:ho sai)、凹高(闽南语发音:nai gir)、桶内鉋、桶外鉋、桶底鉋、桶司、木型鉋。

  刨具用途不外乎刨平、刨内圆、刨外圆、刨角线等,本单元列出几款,台湾传统木工行业中特殊专用鉋刀。这些专业专用刨具,虽然功能与一般鉋刀有类似的用途,在制作过程及工法上又有别于一般鉋刀。

  例如:刨削柴丝草的柴丝草鉋,就是一把低角度鉋刀。一般刨削木料是为了刨平木头表面,但刨削柴丝草不只要保持木头表面平顺,刨削的刨花还必须保持完整。制作专刨柴丝草的鉋刀,从选择制作刀刃的钢材、挑选制作鉋台的木料,以及制作工法都须严格筛选。

  制作木桶的桶内鉋、桶外鉋,和制作大木作樑柱的雨司、凹高,在外观上就是外圆鉋和内圆鉋,但用于专业用途的鉋刀,在制作过程及工法上又有何差异?

  专业用鉋单元,介绍台湾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专业用鉋刀,了解先民在没有机械的年代,如何透过木作手工具创造出民生用品及经济奇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虹臻


  鹿港司 陈瑞华师傅之女。
  为了圆父亲毕生宿愿~延续流传百年的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之工艺,致力于保留、传承即将消失的鉋刀技术。
  在父亲身边工作期间,记录陈瑞华师傅制作鉋刀一甲子的技术,编着「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自己动手做平鉋」等专业鉋刀工具书籍。

图书目录

小镇传奇林东阳/2
在平凡中,看见不平凡陈虹臻/4
目录/7
鹿港鉋刀产业发展/10
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对木工文化的影响/15

ㄧ、平鉋/18
中鉋/20
长鉋/28                                             
合鉋/30
光平短鉋/32
小中鉋/36
中小鉋/39
小光鉋/39
丽光鉋/42
台直鉋/43
高角度鉋/44
低角度鉋/44
花生糖鉋/48
柴鱼鉋/48

二、沟槽类/50
台式嵌槽鉋/52
清含底鉋/55
日式嵌槽鉋/57
工边/60
台式含边/64
中入线刀/66
边鉋/70
内根鉋/73
外根鉋/73
嵌鉋/78
大边/82
槽鉋/85
长高鉋/85
剐边鉋/88
日式剐边鉋/89
支仔边/92
抽屉鉋/96

三、线鉋/98
小平鉋/100
内圆鉋/100
外圆鉋/100
倒角鉋/103
三角鉋/104
圆面鉋/106
倒面鉋/107
单马鼻鉋/110
圆单马鼻鉋/111
面取鉋/111
日式倒面鉋/116
双面线律/120
苏骨圆线/120
和司角线/122
广仔只线/122
嵌边斜角鉋/126
斜角鉋/128
铜高/130
滚鉋/132
南京鉋/135
翘鉋/137
四方翘鉋/137
拇指鉋/140

四、划线工具/144
拖孔规/146
日式二丁毛引/146
双脚划线规/148
单脚划线规/150
割木刀/156

五、专业工具/158
木屐鉋/160
洗衣板鉋/162
柴丝草鉋/164
雨司/169
凹高/169
桶内鉋/172
桶外鉋/172
桶底鉋/176
桶司/178
木型鉋/181
刀与磨刀石/184
匠之心鉋之魂/190
生命悍将巨匠土牛鹿港司陈瑞华/193
鹿港司说故事/196
匠师专用名词/197
鉋刀制作流程/198
跋/200

图书序言

自序

  在平凡中,看见不平凡。

  这本书的诞生,缘起于鹿港司 陈瑞华毕生心愿。深入接触鉋刀世界这些年,看着鹿港司无怨无悔的投入,无私的释放技术,只为将即将消失的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的相关资料传承延续下去。

  有时,面对一把廉价的鉋刀,鹿港司一样用心的将瑕疵修正,让这把不符合工资获益的廉价鉋刀获得重生。我不解的问,以老匠师的手艺,以钟点工资计算,那是亏本生意。鹿港司淡淡的回答「客人愿意大老远的开车来到鹿港,所花的费用已经超过这把廉价鉋刀。」

  工艺技术的价值,无法以金钱论断,因为它是无价。因为鹿港司的无私,牵动我势必完成这本关于台湾鉋刀产业首次记录的动力及决心。

  这本关于台湾木作手工具鉋的记录,要感谢提供鉋刀主要资讯的鹿港司陈瑞华、詹师傅、施东岳师傅,后期提供鉋刀历史、专业知识的古师施少师傅、庄铭炯阿斌师傅。无私分享专业知识的细木作庄朝文师傅,柴丝草刨制师黄锦昭师傅,木桶制作师陈正义师傅,琵琶修复师彭一奇老师,提供大木作专业知识的大溪至善高中黄彦霖主任,分享专业木工技术及操作示范的清水颜有竑师傅,提供门窗木工知识的鹿港福泰秀丽门制作厂,提供鉋刀产业相关资讯的鹿港建成工具厂,还有台湾各木工相关行业的木工师傅,在这几年不吝惜指导木工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中原大学黄俊铭教授、台北科技大学陈殿礼副教授带领研究团队专访鹿港司,将老匠师一甲子的鉋刀功力逐一记录。

  鉋,对我而言是父亲养家的生计所赖。长大后离乡背井,这些木作手工具对我而言更陌生。当鹿港司逐渐年迈,依然坚持工作岗位,心中着实不明白为何他要坚守着那毫无前途的夕阳工业?

  台湾木工产业在木工机械问世之后,机械的速度感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工业社会中,逐渐取代木作手工具|鉋刀。渐渐的从事木工产业的师傅使用鉋刀机率变少,相对鉋刀的功能性及使用性也逐渐被遗忘,导致鉋刀市场式微,鉋刀产业面临消失窘境。

  几年前回到家乡,进入这行业的想法是「一项濒临消失的夕阳工业,既然没有人愿意传承接手,那么就将这间工厂逐步结束营业吧!」

  想卖掉这些工具,就必须找到想买工具的人。接触几个月之后,发现新生代木工师傅几乎不会正确操作,也不知如何保养这些传统木工手工具。一项濒临消失的产业所生产的商品,只有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木工老匠师会操作。我的销售市场在哪里呢?要销售这些商品真是一项高难度的挑战。

  鉋刀,我真的不懂,我想从网路搜寻关于鉋刀的介绍,但是只在维基百科中找到简单的内容,不然就是某些网页简单的工具名称介绍,有些工具名称甚至张冠李戴,包括鉋刀的历史资料也只有凤角麟毛的简单叙述。

  此时,台湾休闲木工风气逐渐兴起,愿意购买这些工具的消费者却是初入门非专业的业余木工朋友。既然购买鉋刀意愿高的消费族群不会使用鉋刀,就得教导人们使用这些工具的正确技法。然而,要教导人们使用这些工具,自己就必须先了解工具用途及操作方法,才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木工手工具鉋,一般人的看法只是刀与木的结合,不就是一块木头凿个洞,将刀刃放入,加个铁桿就成为一把刨平用途的鉋刀吗?

  我常常听鹿港司说「做鉋刀哪有什么!」,但又常常见他不厌其烦的对木工朋友解释刀刃要如何研磨,鉋台诱导面要如何整平,鉋刀不顺该如何处理……等等,很专业又难懂的专业技术。

  在访谈鹿港司的过程中,抽丝剥茧再推算时间,才发觉原来鉋刀产业在台湾木工文化崛起不到百年。这些专业知识仅存于专业师傅的脑袋里,在台湾传统工艺文化资料中仅有粗浅且不完整的手工具平面图样,遑论各式鉋刀的用途及功能性相关的完整专业记载。

  木作手工具外观看似大同小异,但一把优质的鉋刀,其中包含着专业匠师毕生的经验及制作诀窍。从木料的挑选、尺寸制定到工法技巧,不同的木理纹路,适合制作鉋刀的种类有所区分,数十种不同鉋刀的制作工法、尺寸、技巧各有千秋。

  一项原本依附在木工各业别之中的鉋刀制作技术,因时代演进改变其生态而成就一新兴行业~鉋刀产业,也因时代演进再次改变其命运~濒临消失的产业。一项成熟的工艺技术,历经数百年的演进,集结不同业别木工前辈的经验与智慧,才成就现今的鉋刀制作技术,然而这些文化与技术的流失却只需短短数十载。

  从刚开始想结束工厂,后来为了卖工具而认识鉋刀,到深入接触鉋刀的木工世界之后,我终于明白鹿港司的坚持。

  这本书将目前尚在市场流通的工具依名称、规格、用途做完整介绍,有些专业用鉋刀因应时空背景需求而研发制作,因时代演进而消失在鉋刀市场的专业用刨具也编列其中,如制作洗衣板沟槽的洗衣板鉋,制作木屐的木屐鉋。

  本书记录的不只是濒临消失的鉋刀种类,其中也记录了不同款式鉋刀应注意细节及使用应注意事项。工具的制作除了技术性之外,更多的是匠师对于整把工具的用心,是匠师赋予一把工具的灵魂。

  希望本书能为台湾传统木工文化留下鉋刀产业记录,让后代子孙不忘台湾木工也曾经拥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木作手工~鉋刀的制作技术技能。

图书试读


 
一项长久以来被忽略的无形文化资产,一项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木工技术,一项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木工技艺。
 
木作手工具「鉋」的发明,是协助木匠在制作木作时,透过刨具辅助完成面的平、直、光,以及沟槽的俐落及线条的柔美,以达到木作制作所带来的实用性、耐用度及艺术感。
 
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刀,曾经是台湾木工师傅赖以维生,养家活口必须具备的「家私」。时代的演进,木工作品不一定倚靠手工具制作,鉋刀的需求不复当年。加上木料取得不易,老匠凋零,新血不再注入,台湾鉋刀产业终将走入历史。
 
鉋刀文化、技术,是台湾文化部门一直忽略的无形文化资产区块。当一般人为一座巍巍壮丽的木作建筑物赞叹之际,当人们歌颂工法细致的木工艺品之际,是否有人为成就这些工艺品最源头的木作手工具~鉋刀发声。
 
一件旷世不朽令人惊叹的木工艺品,虽然需要一双巧手来完成,但背后功臣~各式辅助的刀具、工具也不容小觑。没有铁匠制作精良的刀具、没有制鉋匠师精密工法的刨具,没有这些技艺精湛的推手默默耕耘,哪有精巧工艺站在舞台上华丽的展现。
 
在真正接触鉋刀产业这些年,一开始是抱持着行销者的态度,单纯想卖工具而去了解工具;当逐渐了解这些工具之后,才发现这些工具真的不简单,制作工具的鉋刀匠师更是了不起。这些一直被忽略的传统木作手工具,在工法中除了制作技巧的挑战外,其中深奥的数学逻辑工法更考验着鉋刀匠师的智慧。
 
例如制作窗櫺线条的倒面鉋,在我外行人的眼中,只是一个很平凡的角面,当时鹿港司随口说出一段话,让我花了很多心思去探讨钻研这把看似简单却不简单的鉋刀。鹿港司说:「你看它没什么,它却足『厚工』,它的角度一定要符合二分半、三分半,而且固定式的比活动式『倒敏』更难做。」就这样一段话,在编写倒面鉋的工具内容介绍时,我很认真的探讨「二分半、三分半」的涵义。

这群贡献台湾木工工艺的匠师们,当年都是家境清苦,提早进入就业市场的失学者,他们没机会学习三角函数,也没学习科学与逻辑,但他们所制作的鉋刀技法却潜藏着数理与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木工本身了解不多,但对历史和文化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一直抱有敬意,尤其是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往往蕴含着最朴实也最动人的智慧。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专门介绍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的书时,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工具本身,它更应该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匠人精神的传承。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鉋刀背后的故事,比如它们是如何在一代又一代的手中传承下来,又有哪些故事和传说围绕着它们。我很好奇,这些工具的设计是否受到了台湾当地气候、材质或者文化习俗的影响?它们是否代表了某个特定时期台湾木作工艺的最高成就?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看到那些已经逐渐消逝的传统技艺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闪耀过的,并通过这些工具,窥见过去的生活图景。

评分

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从小在木匠铺子旁长大,对那些叮叮当当的声音、木屑飞扬的场景再熟悉不过。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工艺都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包括那些世代相传的手作工具。这本书,大概就是为我们这些怀旧之人准备的吧。我一直觉得,一把好的鉋刀,是有灵魂的。它不仅仅是一件工具,更是匠人技艺的延伸,是木头生命得以展现的最佳载体。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些沉默的英雄?它们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地域特色?那些精巧的设计,独特的材质,以及背后承载的工匠精神,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了解。也许,它会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温度的木作世界,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技艺,感受古老智慧的魅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开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能够触碰到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珍贵记忆。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尤其是在欣赏任何一件艺术品或手工艺品时。我一直觉得,一件东西的精美与否,往往体现在它最不起眼的部分。台湾传统木作,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将“细节”发挥到极致的艺术。我之所以会被《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相信,一把精良的鉋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展现这些鉋刀的“美学”的?是它们的材质选择,还是精巧的结构设计,亦或是那些手工雕刻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在台湾,匠人们是如何将对木材的理解和对工具的追求融为一体,创造出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的鉋刀。我渴望从中看到那些隐藏在工具中的匠心,感受到那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欣赏和鉴赏精美手工艺品的启示。

评分

我对刨刀这个工具的概念一直很模糊,只知道它在木工中很重要。最近因为工作原因,需要接触一些老建筑的修复,其中很多都涉及到传统的木结构。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古老的木材表面处理得非常平整光滑,这让我十分好奇是用什么工具达成的。我听说台湾在木工方面有着很深的传统,所以当看到《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这本书时,我眼前一亮。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不同类型刨刀的介绍,例如它们各自的用途、特点以及适用的木材类型。我尤其关心,这些传统刨刀在处理一些特殊的木材或者修复老建筑时,是否能展现出比现代电动工具更优越的性能。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技巧?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传统的木作工具,从而在修复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更加尊重那些古老的工艺。

评分

我最近开始迷上木工,一开始是纯粹因为好奇,但随着接触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着迷于木头本身那种温润的质感和细腻的纹理。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手艺,我一直在寻找相关的书籍,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当我在书店看到《台湾传统木作手工具鉋》时,立刻就被吸引住了。台湾的手工木工,一直以来都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闻名。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了解到,在台湾,那些承载着几代人心血的鉋刀,是如何被设计、制作和使用的。它们和市面上常见的现代工具有什么不同?在处理不同的木材时,又有哪些独特的技巧?我尤其好奇那些老一辈匠人是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木材的理解,来选择和打磨适合自己的工具的。这本书,会不会是一本可以让我从零开始,慢慢领略台湾传统木作精髓的入门指南呢?我渴望能够从中汲取到实用的知识,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我自己的木工实践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