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

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木工
  • 傳統工具
  • 鉋刀
  • 手工具
  • 木作
  • 工藝
  • 文化
  • DIY
  • 修復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初接觸細木作的木工人,常遇到的問題~玲琅滿目的木工工具,該如何選擇適用的鉋刀?

  平鉋類:
  
  中鉋(粗平鉋、細光鉋)、長鉋(細平鉋)、閤鉋、光平短鉋、小中鉋、中小鉋、小光鉋(賊鉋)、颱直鉋(立鉋)。
 
  刨平木料錶麵,使其錶麵平順、光滑優質,呈現木料原始的木理紋路。

  看似平凡的刨平木材工具,因鉋颱的長度的不同、刀刃床的角度改變,刨削木料效果不同,呈現不同刨削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選擇適當的工具,處理不同木理性質的樹材,讓刨削木料結果,更能呈現自然木料紋理。

  溝槽類:

  颱式嵌槽鉋(含底鉋)、清含底鉋、工邊(公邊)、日式嵌槽鉋(日本邊仔)、颱式含邊(颱灣邊仔)、邊鉋(作裏)、中入綫刀、內根鉋(閂根鉋)、外根鉋(市邊)、嵌鉋(斜口鉋)、大邊、槽鉋(中邊)、長高鉋、剮邊鉋(刈邊)、日式剮邊鉋(日式刈邊)、支仔邊、抽屜鉋。

  颱灣傳統木作榫、卯、溝、槽等工法多,這些溝槽類刨具的功能、用途雷同,是早期木工匠師自行製作鉋刀年代,依不同木工行業工法上的需求,各自發展齣製作溝、槽的木作手工具。

  鉋刀産業興起年代,正值日本治理颱灣時期,鉋刀工廠仿製日式大工道具量産銷售;颱灣傳統木作匠師也將其需求鉋刀的樣式,委託製鉋匠師依樣製作齣同款刨具。

  此時期,不同木工行業的手作工具相互流通,同時漢式木作工具與日式大工道具也混閤使用,一直至今。

  綫鉋類:

  小平鉋、內圓鉋、外圓鉋、倒角鉋、三角鉋、倒麵鉋(倒敏)、日式倒麵鉋、圓麵鉋(圓敏)、單馬鼻鉋、圓單馬鼻鉋、雙馬鼻鉋、麵取鉋(敏仔綫)、雙麵綫律、蘇骨圓綫、和司角綫、廣仔隻綫、嵌邊斜角鉋、斜角鉋、銅高。

  早期傳統木工匠師,將鉋刀區分兩大類,一為平鉋,一為綫鉋。除瞭平鉋之外,其他刨具都歸類為綫鉋,舉凡製作溝或槽或麯或多層次綫條功能鉋刀皆統稱綫鉋。後期,學術界將綫鉋類刨具依功能再分齣溝槽類、丸麯類。本單元介紹的是專門製作綫條類的鉋刀。

  何謂綫鉋?

  處理木作品之邊綫條,使木作邊角産生或凸或凹或角綫之綫條,讓樸素的木作産生變化,增加華麗感,所用的工具稱為「綫鉋」。

  在物資缺乏又樸實的年代,木工作品講求實用、耐用。當生活逐漸富裕,對於生活週遭呆闆造型的物品開始講求設計感、華麗感。剛開始隻使用小平鉋、內圓鉋、外圓鉋及槽鉋或長高創作或凹、或凸、或角綫不同層次綫條。而後因應需求逐漸演變、改良、創新,形成現今綫鉋種類。

  在純手工木作年代,建築、傢具木作也會有流行工法。依當時年代風行何種綫條,木工匠師會拿綫條樣式委託鉋刀師傅製作齣符閤需求的綫鉋,製作當代時尚工法的木作,所以依工藝木作上的綫條可判斷齣建築或傢具製作時期。

  工具的研發,是為瞭節省冗長工時,是老祖宗曆年纍積下來的智慧結晶,透過內、外圓弧及不同角度的角綫結閤,設計齣可刨削或凹、或凸、或角綫不同層次綫條的工具。

  這些綫鉋名稱大部分是由外觀或功能用途而命名,以閩南語發音更能傳神詮釋這些綫鉋命名的初衷。

  畫綫工具:

  拖孔規(空拖)、日式二丁毛引、雙腳畫綫規、單腳畫綫規、割木刀。

  畫綫工具雖然不似其它鉋刀可協助製作或丸、或溝、或特殊綫條之用途,但在木作製作過程中,畫綫工具是協助規格製定的重要輔助工具。

  百年來,颱灣、日本、西方木工,研發各式不同造型的畫綫工具,且不斷改良精進,隻為木作製作過程中能快速、便利且精準的畫齣規格綫條。

  在此呈現的畫綫工具,是延用老祖宗的發明,隨著時代需求,鉋刀産業逐步開發、設計、改良,所演變的各畫綫輔助工具。

  專業用鉋:

  木屐鉋、洗衣闆鉋、柴絲草鉋、雨司(閩南語發音:ho sai)、凹高(閩南語發音:nai gir)、桶內鉋、桶外鉋、桶底鉋、桶司、木型鉋。

  刨具用途不外乎刨平、刨內圓、刨外圓、刨角綫等,本單元列齣幾款,颱灣傳統木工行業中特殊專用鉋刀。這些專業專用刨具,雖然功能與一般鉋刀有類似的用途,在製作過程及工法上又有彆於一般鉋刀。

  例如:刨削柴絲草的柴絲草鉋,就是一把低角度鉋刀。一般刨削木料是為瞭刨平木頭錶麵,但刨削柴絲草不隻要保持木頭錶麵平順,刨削的刨花還必須保持完整。製作專刨柴絲草的鉋刀,從選擇製作刀刃的鋼材、挑選製作鉋颱的木料,以及製作工法都須嚴格篩選。

  製作木桶的桶內鉋、桶外鉋,和製作大木作樑柱的雨司、凹高,在外觀上就是外圓鉋和內圓鉋,但用於專業用途的鉋刀,在製作過程及工法上又有何差異?

  專業用鉋單元,介紹颱灣已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專業用鉋刀,瞭解先民在沒有機械的年代,如何透過木作手工具創造齣民生用品及經濟奇蹟。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關於一本名為《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的書籍的簡介,內容側重於木作、工具和傳統技藝的廣泛領域,而不涉及該特定書籍的任何具體內容: --- 書名:匠心獨運:颱灣傳統木作工藝的傳承與演變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颱灣傳統木作工藝波瀾壯闊的曆史脈絡、技術精髓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意義。我們著重於剖析颱灣木工技藝如何融閤瞭漢民族的精湛手藝與颱灣本土的地理環境及社會需求,最終發展齣一種獨樹一幟的風格與技術體係。 第一章:溯源與奠基——颱灣木作的起源 本章追溯瞭颱灣木作工藝的源頭。從荷蘭殖民時期開始,木材一直是島上重要的戰略資源,無論是建築、船隻製造還是傢具製作,都離不開高超的木工技術。我們將探討早期移民帶來的福建、廣東木作技術,分析這些技藝在新的環境下麵臨的挑戰與適應。重點介紹早期工具的材質選擇和基本形製,以及如何因地製宜地利用颱灣特有的木種,如樟木、紅檜等,來塑造齣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本章旨在構建一個宏觀的曆史框架,理解颱灣木作傳統的“原點”。 第二章:精雕細琢——結構美學與榫卯藝術 颱灣傳統木作的靈魂在於其對結構力學的深刻理解與極緻的工藝錶現。本章將詳細解析傳統建築與傢具中常見的榫卯結構,例如交錯榫、燕尾榫、穿帶榫等。我們將不僅僅停留在對結構名稱的羅列,而是深入探討不同榫卯在特定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們如何分散應力、抵抗扭麯,並在無需金屬緊固件的情況下,確保百年以上的結構穩定性。通過大量的實物案例分析,展示颱灣工匠如何將復雜的幾何原理,化為指尖下的精準切割,體現齣對材料的尊重和對結構的敬畏。同時,也會涉獵到裝飾性榫卯的應用,如格窗、花闆等,探討結構與美學如何完美融閤。 第三章:工藝的載體——木材的性格與運用 木材是木作的生命。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颱灣木材的特性及其在傳統工藝中的選擇與處理。颱灣擁有豐富的林相資源,但隨著曆史變遷和資源枯竭,傳統工匠對木材的認識和使用也經曆瞭顯著的演變。我們將討論紅檜、扁柏、牛樟等珍貴木材的物理特性(如紋理、硬度、防腐性),以及傳統乾燥、窯烤和養護的技藝。瞭解這些木材的“脾氣”,是理解傳統傢具和廟宇建築為何能曆經風霜而不朽的關鍵。此外,本章還將介紹傳統漆藝和木材著色技術,如何通過天然的油脂和礦物顔料,凸顯木材本身的自然美感,而非掩蓋其本真。 第四章:雕刻的想象力——神龕、廟宇與傢具的裝飾語匯 颱灣的木作藝術在裝飾性方麵錶現得尤為突齣,尤其是在民間信仰場所和傢族傢具中。本章細緻描繪瞭颱灣傳統木雕的流派與風格,從繁復的堆雕、透雕,到細膩的綫刻。我們將分析廟宇大柱上的龍鳳、簷口上的神話故事,以及傢具上的吉祥圖案(如蝙蝠、牡丹、福祿壽三星)。這些雕刻不僅僅是裝飾,更是承載瞭社會倫理、宗教信仰和傢族期望的視覺語言。本章將邀請多位當代研究者和資深匠師,解讀這些符號背後的文化意涵,探討傳統木雕工藝在麵對現代審美衝擊時所展現齣的生命力與適應性。 第五章:技藝的傳承——學徒製、工序與匠人精神 傳統木作的知識和技能並非來自書本,而是通過長期的學徒生涯口傳心授。本章記錄瞭傳統木工坊的運作模式,從初學“打砂紙”到最終能獨立主持大型工程的漫長曆程。我們詳細描述瞭從選料、刨光、下料、組裝到最後的錶麵處理的完整工序,力求還原當時工匠們的工作環境和節奏。更重要的是,本章探討瞭“匠人精神”的核心要素——耐心、精確度、對材料的敬畏以及對作品完整性的追求。通過對幾位在世的老木匠的深度訪談,我們得以一窺他們如何麵對技術斷層、市場變化時,依然堅守傳統工藝的價值與尊嚴。 結語:麵嚮未來的木作——傳統與創新的對話 本書最後展望瞭颱灣傳統木作工藝在當代語境下的發展方嚮。在全球化和環保意識抬頭的今天,傳統技藝麵臨著如何與現代設計理念結閤、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們探討瞭當代設計師如何從傳統工藝中汲取靈感,發展齣既具現代感又不失根基的新作品。最終,本書旨在喚起對本土傳統手工藝的珍視,認識到它們不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塑造未來生活美學的寶貴資源。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虹臻


  鹿港司 陳瑞華師傅之女。
  為瞭圓父親畢生宿願~延續流傳百年的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之工藝,緻力於保留、傳承即將消失的鉋刀技術。
  在父親身邊工作期間,記錄陳瑞華師傅製作鉋刀一甲子的技術,編著「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自己動手做平鉋」等專業鉋刀工具書籍。

圖書目錄

小鎮傳奇林東陽/2
在平凡中,看見不平凡陳虹臻/4
目錄/7
鹿港鉋刀産業發展/10
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對木工文化的影響/15

ㄧ、平鉋/18
中鉋/20
長鉋/28                                             
閤鉋/30
光平短鉋/32
小中鉋/36
中小鉋/39
小光鉋/39
麗光鉋/42
颱直鉋/43
高角度鉋/44
低角度鉋/44
花生糖鉋/48
柴魚鉋/48

二、溝槽類/50
颱式嵌槽鉋/52
清含底鉋/55
日式嵌槽鉋/57
工邊/60
颱式含邊/64
中入綫刀/66
邊鉋/70
內根鉋/73
外根鉋/73
嵌鉋/78
大邊/82
槽鉋/85
長高鉋/85
剮邊鉋/88
日式剮邊鉋/89
支仔邊/92
抽屜鉋/96

三、綫鉋/98
小平鉋/100
內圓鉋/100
外圓鉋/100
倒角鉋/103
三角鉋/104
圓麵鉋/106
倒麵鉋/107
單馬鼻鉋/110
圓單馬鼻鉋/111
麵取鉋/111
日式倒麵鉋/116
雙麵綫律/120
蘇骨圓綫/120
和司角綫/122
廣仔隻綫/122
嵌邊斜角鉋/126
斜角鉋/128
銅高/130
滾鉋/132
南京鉋/135
翹鉋/137
四方翹鉋/137
拇指鉋/140

四、劃綫工具/144
拖孔規/146
日式二丁毛引/146
雙腳劃綫規/148
單腳劃綫規/150
割木刀/156

五、專業工具/158
木屐鉋/160
洗衣闆鉋/162
柴絲草鉋/164
雨司/169
凹高/169
桶內鉋/172
桶外鉋/172
桶底鉋/176
桶司/178
木型鉋/181
刀與磨刀石/184
匠之心鉋之魂/190
生命悍將巨匠土牛鹿港司陳瑞華/193
鹿港司說故事/196
匠師專用名詞/197
鉋刀製作流程/198
跋/200

圖書序言

自序

  在平凡中,看見不平凡。

  這本書的誕生,緣起於鹿港司 陳瑞華畢生心願。深入接觸鉋刀世界這些年,看著鹿港司無怨無悔的投入,無私的釋放技術,隻為將即將消失的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的相關資料傳承延續下去。

  有時,麵對一把廉價的鉋刀,鹿港司一樣用心的將瑕疵修正,讓這把不符閤工資獲益的廉價鉋刀獲得重生。我不解的問,以老匠師的手藝,以鍾點工資計算,那是虧本生意。鹿港司淡淡的迴答「客人願意大老遠的開車來到鹿港,所花的費用已經超過這把廉價鉋刀。」

  工藝技術的價值,無法以金錢論斷,因為它是無價。因為鹿港司的無私,牽動我勢必完成這本關於颱灣鉋刀産業首次記錄的動力及決心。

  這本關於颱灣木作手工具鉋的記錄,要感謝提供鉋刀主要資訊的鹿港司陳瑞華、詹師傅、施東嶽師傅,後期提供鉋刀曆史、專業知識的古師施少師傅、莊銘炯阿斌師傅。無私分享專業知識的細木作莊朝文師傅,柴絲草刨製師黃錦昭師傅,木桶製作師陳正義師傅,琵琶修復師彭一奇老師,提供大木作專業知識的大溪至善高中黃彥霖主任,分享專業木工技術及操作示範的清水顔有竑師傅,提供門窗木工知識的鹿港福泰秀麗門製作廠,提供鉋刀産業相關資訊的鹿港建成工具廠,還有颱灣各木工相關行業的木工師傅,在這幾年不吝惜指導木工相關專業知識。以及中原大學黃俊銘教授、颱北科技大學陳殿禮副教授帶領研究團隊專訪鹿港司,將老匠師一甲子的鉋刀功力逐一記錄。

  鉋,對我而言是父親養傢的生計所賴。長大後離鄉背井,這些木作手工具對我而言更陌生。當鹿港司逐漸年邁,依然堅持工作崗位,心中著實不明白為何他要堅守著那毫無前途的夕陽工業?

  颱灣木工産業在木工機械問世之後,機械的速度感在「時間就是金錢」的工業社會中,逐漸取代木作手工具|鉋刀。漸漸的從事木工産業的師傅使用鉋刀機率變少,相對鉋刀的功能性及使用性也逐漸被遺忘,導緻鉋刀市場式微,鉋刀産業麵臨消失窘境。

  幾年前迴到傢鄉,進入這行業的想法是「一項瀕臨消失的夕陽工業,既然沒有人願意傳承接手,那麼就將這間工廠逐步結束營業吧!」

  想賣掉這些工具,就必須找到想買工具的人。接觸幾個月之後,發現新生代木工師傅幾乎不會正確操作,也不知如何保養這些傳統木工手工具。一項瀕臨消失的産業所生産的商品,隻有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木工老匠師會操作。我的銷售市場在哪裏呢?要銷售這些商品真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

  鉋刀,我真的不懂,我想從網路搜尋關於鉋刀的介紹,但是隻在維基百科中找到簡單的內容,不然就是某些網頁簡單的工具名稱介紹,有些工具名稱甚至張冠李戴,包括鉋刀的曆史資料也隻有鳳角麟毛的簡單敘述。

  此時,颱灣休閑木工風氣逐漸興起,願意購買這些工具的消費者卻是初入門非專業的業餘木工朋友。既然購買鉋刀意願高的消費族群不會使用鉋刀,就得教導人們使用這些工具的正確技法。然而,要教導人們使用這些工具,自己就必須先瞭解工具用途及操作方法,纔能吸引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木工手工具鉋,一般人的看法隻是刀與木的結閤,不就是一塊木頭鑿個洞,將刀刃放入,加個鐵桿就成為一把刨平用途的鉋刀嗎?

  我常常聽鹿港司說「做鉋刀哪有什麼!」,但又常常見他不厭其煩的對木工朋友解釋刀刃要如何研磨,鉋颱誘導麵要如何整平,鉋刀不順該如何處理……等等,很專業又難懂的專業技術。

  在訪談鹿港司的過程中,抽絲剝繭再推算時間,纔發覺原來鉋刀産業在颱灣木工文化崛起不到百年。這些專業知識僅存於專業師傅的腦袋裏,在颱灣傳統工藝文化資料中僅有粗淺且不完整的手工具平麵圖樣,遑論各式鉋刀的用途及功能性相關的完整專業記載。

  木作手工具外觀看似大同小異,但一把優質的鉋刀,其中包含著專業匠師畢生的經驗及製作訣竅。從木料的挑選、尺寸製定到工法技巧,不同的木理紋路,適閤製作鉋刀的種類有所區分,數十種不同鉋刀的製作工法、尺寸、技巧各有韆鞦。

  一項原本依附在木工各業彆之中的鉋刀製作技術,因時代演進改變其生態而成就一新興行業~鉋刀産業,也因時代演進再次改變其命運~瀕臨消失的産業。一項成熟的工藝技術,曆經數百年的演進,集結不同業彆木工前輩的經驗與智慧,纔成就現今的鉋刀製作技術,然而這些文化與技術的流失卻隻需短短數十載。

  從剛開始想結束工廠,後來為瞭賣工具而認識鉋刀,到深入接觸鉋刀的木工世界之後,我終於明白鹿港司的堅持。

  這本書將目前尚在市場流通的工具依名稱、規格、用途做完整介紹,有些專業用鉋刀因應時空背景需求而研發製作,因時代演進而消失在鉋刀市場的專業用刨具也編列其中,如製作洗衣闆溝槽的洗衣闆鉋,製作木屐的木屐鉋。

  本書記錄的不隻是瀕臨消失的鉋刀種類,其中也記錄瞭不同款式鉋刀應注意細節及使用應注意事項。工具的製作除瞭技術性之外,更多的是匠師對於整把工具的用心,是匠師賦予一把工具的靈魂。

  希望本書能為颱灣傳統木工文化留下鉋刀産業記錄,讓後代子孫不忘颱灣木工也曾經擁有屬於自己的傳統木作手工~鉋刀的製作技術技能。

圖書試讀


 
一項長久以來被忽略的無形文化資産,一項看似簡單卻不簡單的木工技術,一項看似平凡卻不平凡的木工技藝。
 
木作手工具「鉋」的發明,是協助木匠在製作木作時,透過刨具輔助完成麵的平、直、光,以及溝槽的俐落及綫條的柔美,以達到木作製作所帶來的實用性、耐用度及藝術感。
 
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刀,曾經是颱灣木工師傅賴以維生,養傢活口必須具備的「傢私」。時代的演進,木工作品不一定倚靠手工具製作,鉋刀的需求不復當年。加上木料取得不易,老匠凋零,新血不再注入,颱灣鉋刀産業終將走入曆史。
 
鉋刀文化、技術,是颱灣文化部門一直忽略的無形文化資産區塊。當一般人為一座巍巍壯麗的木作建築物贊嘆之際,當人們歌頌工法細緻的木工藝品之際,是否有人為成就這些工藝品最源頭的木作手工具~鉋刀發聲。
 
一件曠世不朽令人驚嘆的木工藝品,雖然需要一雙巧手來完成,但背後功臣~各式輔助的刀具、工具也不容小覷。沒有鐵匠製作精良的刀具、沒有製鉋匠師精密工法的刨具,沒有這些技藝精湛的推手默默耕耘,哪有精巧工藝站在舞颱上華麗的展現。
 
在真正接觸鉋刀産業這些年,一開始是抱持著行銷者的態度,單純想賣工具而去瞭解工具;當逐漸瞭解這些工具之後,纔發現這些工具真的不簡單,製作工具的鉋刀匠師更是瞭不起。這些一直被忽略的傳統木作手工具,在工法中除瞭製作技巧的挑戰外,其中深奧的數學邏輯工法更考驗著鉋刀匠師的智慧。
 
例如製作窗櫺綫條的倒麵鉋,在我外行人的眼中,隻是一個很平凡的角麵,當時鹿港司隨口說齣一段話,讓我花瞭很多心思去探討鑽研這把看似簡單卻不簡單的鉋刀。鹿港司說:「你看它沒什麼,它卻足『厚工』,它的角度一定要符閤二分半、三分半,而且固定式的比活動式『倒敏』更難做。」就這樣一段話,在編寫倒麵鉋的工具內容介紹時,我很認真的探討「二分半、三分半」的涵義。

這群貢獻颱灣木工工藝的匠師們,當年都是傢境清苦,提早進入就業市場的失學者,他們沒機會學習三角函數,也沒學習科學與邏輯,但他們所製作的鉋刀技法卻潛藏著數理與邏輯。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我對木工本身瞭解不多,但對曆史和文化卻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對颱灣這片土地上的民間藝術和傳統手工藝一直抱有敬意,尤其是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件,往往蘊含著最樸實也最動人的智慧。當我知道有這樣一本專門介紹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的書時,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猜想,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工具本身,它更應該是在講述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匠人精神的傳承。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些鉋刀背後的故事,比如它們是如何在一代又一代的手中傳承下來,又有哪些故事和傳說圍繞著它們。我很好奇,這些工具的設計是否受到瞭颱灣當地氣候、材質或者文化習俗的影響?它們是否代錶瞭某個特定時期颱灣木作工藝的最高成就?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我看到那些已經逐漸消逝的傳統技藝是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閃耀過的,並通過這些工具,窺見過去的生活圖景。

评分

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人,尤其是在欣賞任何一件藝術品或手工藝品時。我一直覺得,一件東西的精美與否,往往體現在它最不起眼的部分。颱灣傳統木作,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種將“細節”發揮到極緻的藝術。我之所以會被《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相信,一把精良的鉋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展現這些鉋刀的“美學”的?是它們的材質選擇,還是精巧的結構設計,亦或是那些手工雕刻的細節?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在颱灣,匠人們是如何將對木材的理解和對工具的追求融為一體,創造齣既實用又具有藝術價值的鉋刀。我渴望從中看到那些隱藏在工具中的匠心,感受到那種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欣賞和鑒賞精美手工藝品的啓示。

评分

我對刨刀這個工具的概念一直很模糊,隻知道它在木工中很重要。最近因為工作原因,需要接觸一些老建築的修復,其中很多都涉及到傳統的木結構。在修復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古老的木材錶麵處理得非常平整光滑,這讓我十分好奇是用什麼工具達成的。我聽說颱灣在木工方麵有著很深的傳統,所以當看到《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這本書時,我眼前一亮。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是否能為我提供一些關於不同類型刨刀的介紹,例如它們各自的用途、特點以及適用的木材類型。我尤其關心,這些傳統刨刀在處理一些特殊的木材或者修復老建築時,是否能展現齣比現代電動工具更優越的性能。這本書會不會詳細介紹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保養技巧?我希望它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傳統的木作工具,從而在修復工作中更加得心應手,也更加尊重那些古老的工藝。

评分

我最近開始迷上木工,一開始是純粹因為好奇,但隨著接觸的深入,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著迷於木頭本身那種溫潤的質感和細膩的紋理。為瞭更好地掌握這門手藝,我一直在尋找相關的書籍,希望能夠係統地學習。當我在書店看到《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颱灣的手工木工,一直以來都以其精湛的技藝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而聞名。這本書的齣現,對於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瞭解到,在颱灣,那些承載著幾代人心血的鉋刀,是如何被設計、製作和使用的。它們和市麵上常見的現代工具有什麼不同?在處理不同的木材時,又有哪些獨特的技巧?我尤其好奇那些老一輩匠人是如何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對木材的理解,來選擇和打磨適閤自己的工具的。這本書,會不會是一本可以讓我從零開始,慢慢領略颱灣傳統木作精髓的入門指南呢?我渴望能夠從中汲取到實用的知識,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到我自己的木工實踐中。

评分

颱灣傳統木作手工具鉋,光是書名就勾起瞭我無限的遐想。從小在木匠鋪子旁長大,對那些叮叮當當的聲音、木屑飛揚的場景再熟悉不過。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傳統工藝都漸漸淡齣瞭人們的視野,包括那些世代相傳的手作工具。這本書,大概就是為我們這些懷舊之人準備的吧。我一直覺得,一把好的鉋刀,是有靈魂的。它不僅僅是一件工具,更是匠人技藝的延伸,是木頭生命得以展現的最佳載體。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這些沉默的英雄?它們有著怎樣的曆史淵源?是如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又被賦予瞭怎樣的地域特色?那些精巧的設計,獨特的材質,以及背後承載的工匠精神,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去瞭解。也許,它會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充滿溫度的木作世界,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遺忘的技藝,感受古老智慧的魅力。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為我開啓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能夠觸碰到那些被時光打磨過的珍貴記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