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终极艺术百科

国家地理终极艺术百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usie Hodge, David Taylor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作品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摄影
  • 国家地理
  • 百科全书
  • 艺术鉴赏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国亚马逊五颗星评鑑
  ★为儿童与青少年设计的艺术书,介绍绘画、雕塑和摄影史上最伟大的文化成就。
  ★追溯绘画的演变,从史前岩画到〈蒙娜丽莎〉、再到当代街头艺术。
  ★了解世界知名的雕塑,包括兵马俑和米开兰基罗的大卫像。
  ★介绍摄影,从针孔相机到数位影像与代表性的摄影作品,例如尼尔・莱佛尔的〈阿里对李斯登〉。
  ★以有趣的事实、清晰的解释和丰富的照片引导孩童进入艺术的世界。

  翻开《终极艺术百科》,展开一趟令人惊艳的艺术史之旅。

  追寻从史前洞穴到普普艺术的绘画演变史,了解古代和现代雕塑,发掘摄影如何反映或改变真实世界。本书以精采丰富的图像,搭配深入浅出的说明文字,是儿童与青少年探索视觉艺术的最佳指南。
史诗回响:一部横跨千年的人类文明瑰宝 本书是一部气势恢宏、内容翔实的通史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考据,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人类文明史上那些至关重要、影响深远的思想、事件与人物。它不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一场深度挖掘与思想碰撞的旅程,旨在揭示历史演进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永恒主题。 全书结构宏大,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别聚焦于不同维度的文明核心驱动力。 第一卷:秩序的构建与崩塌——早期文明的奠基与张力 本卷聚焦于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集中的关键阶段,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印度河流域以及东亚早期王朝的兴起与衰落。我们不满足于介绍这些文明的地理位置和主要遗址,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构建社会秩序的核心机制。 核心议题: 早期神权政治的运作模式、灌溉技术如何催生了复杂的官僚体系、文字的出现如何固化了阶级结构,以及早期法律(如汉谟拉比法典)在维护稳定与体现正义之间的微妙平衡。 关键章节示例: 1. “神祇的阴影下:苏美尔城邦的政治神学”: 探讨了城市守护神信仰如何转化为城邦统治者的绝对权力,并分析了祭司阶层在农业分配中的实际控制力。 2. “尼罗河的线性时间观”: 对比古埃及对永恒和循环的独特时间哲学,如何渗透到其建筑、丧葬习俗乃至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强调其保守性与稳定性。 3. “小亚细亚的铁器革命与帝国兴起”: 详细描述了赫梯文明如何通过掌握冶铁技术,打破了早期青铜时代的权力格局,并分析了其与埃及在黎凡特地区的长期角力。 本卷的重点在于揭示早期文明的内在矛盾:对稳定性的极致追求,往往也孕育着变革的迟缓与最终的僵化。 第二卷: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冲突 进入公元前 8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人类精神世界迎来了空前的“轴心时代”。本书用大量篇幅剖析了这一时期在不同地域同时发生的思想爆炸,这些思想至今仍是世界观的基石。 核心议题: 跨越地域的相似性——为什么在印度、中国、希腊和中东,哲人几乎同时开始质疑既有的传统权威,转而探究个体与宇宙、伦理与真理的关系。 关键章节示例: 1. “梵天的低语与沙门的叛逆”: 深入解读了奥义书哲学中“我”与“梵”的同一性,以及佛陀在探寻苦难解脱之道时,如何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发起根本性的挑战。 2. “城邦的对话与悲剧的诞生”: 不仅梳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更将这些思想置于雅典民主衰落的背景下考察,论证了理性思辨对城邦政治伦理的深刻影响。 3. “百家争鸣的权力游戏”: 重点分析了儒家“仁”与法家“术”的对立,阐释了孔子试图通过道德重建社会秩序的努力,与秦国致力于建立高效、无情统治机制之间的结构性张力。 本卷旨在展现人类精神求索的普遍冲动,以及不同文化在面对“终极关怀”时所形成的多元化解答。 第三卷:帝国的扩张、融合与管理艺术 从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到罗马帝国的鼎盛,再到汉朝的制度化,本卷探讨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和持久的政治实体是如何被创建、维持和最终瓦解的。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军事史,而是关于“治理”的艺术史。 核心议题: 如何在广袤的疆域内统一法律、货币和语言?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永恒拉锯如何影响了帝国的韧性?以及,跨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如何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更是制度与信仰的渗透。 关键章节示例: 1. “罗马的工程学与公民权扩张”: 分析了罗马法典如何成为超越其军事力量的“软实力”,以及公民权授予的政治算计,如何使其能在地中海世界维持数百年的统治。 2. “汉代文官选拔的制度化困境”: 考察了察举制与世家大族的相互制衡,揭示了中国王朝在追求精英治理时,如何不断面临“士族化”的结构性挑战。 3. “草原的阴影与定居文明的防御成本”: 详细对比了游牧民族对农耕帝国边疆的持续性冲击,探讨了长城等防御体系背后的经济成本与心理影响。 本书在这一部分强调,帝国的伟大不在于其征服的范围,而在于其遗留下来的制度遗产,以及文化融合的深度。 第四卷:信仰的海洋与新世界的开端 最后一卷聚焦于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前夜,人类社会在宗教的巨大影响力下,如何孕育出超越旧有框架的新兴力量。本卷探讨了知识的重塑、全球连接的萌芽,以及世俗权力对神权的逐步侵蚀。 核心议题: 宗教改革前夜,修道院、大学和新兴的商业阶层如何共同作用,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社会结构转型埋下伏笔。 关键章节示例: 1. “拜占庭的遗产与伊斯兰世界的知识继承”: 详细阐述了在西欧陷入黑暗时期时,阿拉伯学者如何保存、翻译并发展了古希腊的数学、医学和哲学成果,并以巴格达和科尔多瓦的文化盛景作对比。 2. “中世纪大学的自由与教条的边界”: 分析了早期大学(如博洛尼亚和巴黎)作为独立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探讨了经院哲学在试图用逻辑论证信仰时所经历的内在挣扎。 3. “商业伦理的暗流:城邦与信贷的兴起”: 聚焦于意大利城邦,探讨新兴的金融工具和商人阶层的崛起,如何逐渐挑战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封建伦理,为现代经济观的形成铺平道路。 全书在结尾处,将目光投向大航海时代的前夜,总结了前四卷所探讨的所有思想、制度和技术积累,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即将被彻底重塑的全球图景。它带领读者理解,我们今日所处的现代世界,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上述数千年人类努力、错误、辉煌与挣扎的必然结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西・霍吉


  英国作家与艺术家,着作有100多本,主题涵盖艺术史、实用艺术、历史、设计、科学等。

译者简介

王翎


  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所毕业,曾参与中研院数位文化中心「艺术与建筑索引典」词汇翻译及校订,现专事笔译,已出版译作包括《极致美术》、《绘图的创意哲学》、《符号之书》和《我的艺术启蒙大发现》,热爱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中漫游探索。翻译本书就像一趟穿越时空之旅,循着文字路标,进入帧帧图像串连起的艺术史长河,将过往的璀璨缤纷和兴衰起落尽收眼底。

图书目录

绘画    6
主题和构图    8
透视法    10
色彩和色调    12
史前艺术    14
动物壁画    16
乌尔旗标    18
古埃及艺术    20
赛内珍古墓    22
长生军    24
迈诺安、希腊与罗马艺术    26
迈诺安神话    28
希腊绘画与马赛克镶嵌画    30
罗马溼壁画与马赛克镶嵌画    32
古代亚洲艺术    34
早期基督教艺术    36
教会圣像    38
神圣的皇帝    40
早期伊斯兰艺术    42
凯尔经    44
义大利的兴起    46
哥德式艺术    48
欧洲文艺复兴    50
佛罗伦斯艺术    52
文艺复兴新发明    54
英勇骑士    56
春    58
文艺复兴巨匠    60
李奥纳多・达文西    62
文艺复兴鉅作    64
雅典学园    66
威尼斯画派    68
威尼斯的大师    70
少年耶稣    72
北方文艺复兴    74
杨・凡艾克    76
卑鄙把戏    78
大使    80
矫饰主义风格    82
巴洛克与洛可可    84
卡拉瓦乔    86
璀璨巴洛克    88
纺织女工    90
洛可可装饰艺术    92
荷兰黄金时代    94
约翰尼斯・维梅尔    96
日常生活场景    98
林布兰    100
观光纪念    102
英雄故事    104
罗马带来的启发    106
荷拉提乌斯兄弟的宣誓    108
浪漫主义    110
浪漫艺术场景    112
风景画    114
灿烂风光    116
J. M. W. 泰纳    118
写实主义    120
描绘现代生活    122
奥南的葬礼    124
拉斐尔前派    126
描绘生活    128
欧洲以外地区的现代艺术    130
日本版画    132
爱德华・马奈    134
印象主义    136
捕捉瞬间    138
睡莲池畔    140
后印象主义    142
星夜    144
充满想像的艺术    146
描绘情感    148
爱德华・孟克    150
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    152
帕布罗・毕卡索    154
新的抽象风格    156
达达和超现实主义    158
乔琪亚・欧姬芙    160
抽象表现主义    162
隐藏的图形    164
普普艺术和欧普艺术    166
当代艺术    168
雕塑    170
古代雕塑    172
希腊罗马雕塑    174
兵马俑    176
文艺复兴雕塑    178
新古典主义和后续发展    180
现代雕塑    182
芭芭拉・赫普沃斯    184
摄影    186
早期的摄影    188
提顿-蛇河    190
照相机的演进    192
摄影类型    194
茱莉亚・玛格丽特・卡麦隆    196
胜利的一刻    198
参考资料
专有名词    200
索引    203
图片出处    207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主题和构图
画家会基于不同的理由,选取各式各样的题材来创作。有些画是要讲述故事,有些画是要纪念人物或事件,也有一些画借由逗乐或挑战看画者,让人对主题产生不同的感受。很多画家作画的目的,是要向看画者传达某种讯息,或是启发看画者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去思考一些议题。
 
主题和风格
画家探索的主题多得数不清,可能是人物、风景、爱或战争,通常用写实的风格如实呈现。但在20世纪,一些艺术家开始创作主题多半难以辨认的画作,利用形状或颜色来传达情感或想法,这种风格称为抽象艺术(abstract art)。
 
形状和构图
画作的形状称为形式,最常见的两种形式是肖像画常用的直式(portrait)和风景画常用的横式(landscape)。但画作不一定是加上画框的图画,也可能直接画在墙壁和天花板上,称为溼壁画(fresco)。画家决定了画作形式之后,会再决定怎么安排主题,称为构图。
 
冲击与反应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主题,艺术家都希望作品能带给看画者冲击,引起他们的反应。图画通常用来讲述故事,让看画者了解重要事件的发生顺序,而画中的风景多半具有前景、中景和背景,帮忙引导看画者的视线。肖像画通常会用强而有力的特写来凸显主题。
 
西欧从前识字的人不多,圣经故事主要透过绘画来呈现。
 
不朽的艺术
有些画家对于特定风格很有天分,作品在距离创作年代许久之后依旧引人入胜,成为传世不朽的杰作。就算经历时代变迁,不朽画作的独特主题和构图仍具有无比的吸引力,激发看画者用全新眼光或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设计简直是呕心沥血!我是一个视觉驱动型读者,对于艺术书籍来说,精美的图片和清晰的版式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每一件作品的呈现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排版,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清晰可见,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近距离观察大师们的笔触和构图。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作品进行巧妙的对比和联系,例如在讨论色彩运用时,会将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对同一色彩的运用方式进行对比,这种跨文化的、跨时期的比较,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艺术视野。书中的信息密度很高,但因为排版合理,配图恰到好处,所以阅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因为一幅画而驻足良久,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工具书,更像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设计工作的从业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真正启发我灵感的艺术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并且远远超出了。它不仅仅是对艺术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本关于“创意从何而来”的宝库。书中对不同艺术运动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无数种解决视觉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例如,在讲解立体主义时,它深入剖析了艺术家如何打破传统透视,将事物进行解构与重组,这对我理解空间关系和视觉表达有了全新的启发。书中的一些跨学科的讨论,比如艺术与科学、艺术与哲学、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更是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我常常会翻到某一页,看到一幅作品,或者一个关于艺术家的论述,就能立刻激发我思考新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以及“如何思考”,这种引导性的内容对于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创意人士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艺术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艺术史的书籍都太专业、太枯燥了。这次偶然翻到这本书,简直是意外的惊喜。它的内容涵盖范围之广,令人惊叹,从史前洞穴壁画的神秘符号,到古埃及法老统治下的辉煌雕塑,再到古希腊罗马文明中对人体美的极致追求,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穿越时空的艺术殿堂。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着迷的细节,文字描述生动形象,配图更是高清精美,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艺术魅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故事,那些天才的陨落与崛起,那些对真理和美的执着追求,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书中的叙事方式也非常独特,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和艺术家,而是将艺术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解读,让我理解了艺术是如何受到时代影响,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人类文明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力和精神追求的史诗。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某些特定时期或地域的艺术史不太感兴趣,总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比较遥远。然而,这本书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这些“遥远”的艺术拉近了我的身边。它并没有回避一些晦涩难懂的艺术理论,而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将它们解释得清晰明了。比如,在介绍日本浮世绘时,它不仅仅是展示了那些色彩鲜艳的版画,更是将其与当时江户时代的社会风貌、市民生活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又比如,在探讨非洲艺术时,它更是强调了艺术在部落社会中的宗教、仪式和象征意义,让我认识到艺术的功用远不止于审美。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多元价值。我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而是开始真正地去感受不同艺术背后的情感和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学习体验。

评分

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艺术概论,没想到它如此深入人心。这本书在介绍各个艺术流派时,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风格分析,而是着重挖掘了每种风格背后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动因。例如,在讲解印象派时,它不仅仅是描述了光影的变化和笔触的跳跃,更是细致地阐述了当时社会变迁、科学进步(如摄影术的兴起)以及艺术家们对传统学院派的反叛所带来的影响。这种解读方式让我醍醐灌顶,原来艺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书中的一些章节,尤其是关于现代艺术的部分,更是挑战了我对“什么是艺术”的固有认知。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观念艺术……这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艺术形式,在这本书的条分缕析下,变得生动而富有逻辑。它鼓励读者跳出传统的审美框架,去思考艺术的本质和其在当代社会的功能,这种开放性的视角非常宝贵。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被引导着去主动探索和思考,这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提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