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独自凉:清初词人纳兰

西风独自凉:清初词人纳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纳兰性德
  • 清朝文学
  • 词学
  • 情感诗歌
  • 古典诗词
  • 文学传记
  • 历史人物
  • 文化
  • 诗歌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黄叶扑窗,往事残阳
  杯酒残梦,灯影阑珊
 

  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如流星般的一生,深入纳兰词的美丽与哀伤,历史小说经典重现!

  不是人间富贵花――
  穿越洪荒与人身血肉的迷雾深情
  朱颜之后、诗词之中的娓娓绝唱


  纳兰容若(性德)与表妹佩蓉相恋,却招致父亲明珠反对,上言皇帝将佩蓉聘为公主塾师。无奈之余,容若奉父母命娶妻婉君。后容若举进士,获拔为御前侍卫,故有机会得见佩蓉,岂知皇上早有册封佩蓉之意。佩蓉难忘容若,故自憔悴,后含恨终。容若苦心不能以身殉,待到悟及了婉君对自己的好处,婉君又因失意成疾逝去。此一沉重打击,将这曲红尘悲歌的哀情推上了极致。容若三十一岁时积郁以终。
 

名人推荐

  朴月历史小说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于史料的罅隙间驰骋文学想像,以典雅的诗词重新书写历史,一系列历史小说是朴月个人的文学成就,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坛美景。重新面世,意义非凡。——王安祈(台大特聘教授、国光剧团艺术总监暨编剧)
 
  纳兰容若是中国词学史上,最为缠绵婉丽的词家。他挚情的天性,能将人间情爱昇华到唯美的艺术天堂。读朴月的小说,使我们重新找回钟情者无悔的爱恋。只是这一往情深所换来的精神漂泊和满腹忧思,又该向谁倾诉?——朱嘉雯(国立东华大学华语文中心主任)
 
  说起纳兰性德,众口都能背上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西风独自凉》以史料为基底,以小说为架构,写纳兰性德的故事心事。在犹无脸书疯转、无博客来即时榜的时代,初版即引发话题,与凌烟《失声画眉》同获中国文艺协会颁的小说奖。诚如作者朴月自道——《西》非史非传,真正要写的正是一字曰「情」,也如前版的作者自序引用的《世说新语》名句,「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正因为这些丝丝情感,让古典时期距离我们没那么遥远,而我们也与过去的诗人词家,共享这片穿越光年而来的、隐密又浩瀚的星空。——祁立峰(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朴月老师的文字清雅如玉,却直指人心,《西风独自凉》是我在将近二十年前读过的作品,此后仍念念不忘,若要评价这本书,应该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吧?——谢金鱼(历史作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朴月


  本名刘明仪,祖籍江苏省江宁县(今南京)。一九四七年出生于湖北,一九四九年随父母渡海来台,定居台湾。

  自幼醉心古典诗词、文史,为日后从事文艺创作奠基。曾出版「历史小说」,有「文学家」系列:《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来如春梦去似云.苏轼》。「清宫艳」系列:《玉玲珑.孝庄文皇后》、《金轮劫.董鄂妃》、《埋香恨.孝贤皇后、香妃》、《胭脂雪.珍妃》。古典诗词欣赏:《诗经欣赏选例》、《梅花引》、《月华清》、《漫漫古典情》。短篇传奇小说:《唐代美人图》。少年历史故事:《西施》、《宇宙锋》。儿童戏剧故事《玉堂春》、《打金枝》。「中华儿童丛书」系列:《平凡中的伟大》、《一代文豪欧阳修》、《亘古男儿一放翁》、《乱世孤臣父女泪》。散文:《绿苔庭院》。现代人物传记:《喜乐之歌.「伊甸」盲人喜乐四重唱》、《春风化雨皆如歌.申学庸》、《鹿桥歌未央.鹿桥》等。
 

图书目录

《西风独自凉》新版序
纳兰家世系
纳兰容若

一 断肠声里忆平生
二 泥莲刚倩藕丝萦
三 绣屏深锁凤箫寒
四 今夜玉清眠不眠
五 谁家刻烛待春风
六 高梧湿月冷无声
七 共君此夜须沉醉
八 当时只道是寻常
九 绝域生还吴季子
十 万里西风瀚海沙
十一 雁贴寒云次第飞
十二 梦里云归何处寻

附录一 一往情深深几许
附录二 浅谈《饮水词》的复古与创新

 

图书序言

《西风独自凉》新版序

  《西风独自凉》,是我写作生涯中「第一部」长篇小说。就「写小说」而言,当时可真是「新手上路」!

  我从小在父母教导下,以小诗、短词当儿歌「启蒙」。小学二年级开始接触《古文观止》;当然是在半猜半蒙的情况之下读的,却也牵引出对「文史」的兴趣,乐此不疲。并引发对诗词、文史的「偏好」。后来尝试写作,竟也是从「旧体诗词」开始,然后才是散文、论文、歌词、戏剧等。但当初,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写小说,并出版了这部以「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容若)为主角的《西风独自凉》。追忆当年,似乎只能说是与他冥冥之中自有因缘了。

  知道「纳兰」其人,是因为读到一九六七年「文星版」苏雪林教授的《九歌中人神恋爱问题》。其中有一篇〈清代男女两大词人恋史研究〉;女的是「太清春」,男的就是「纳兰容若」。读后,不禁为纳兰其人、其事、其词、其情动容。立刻到处搜求他的词集,以便细细品读涵泳。记得,我买的第一本《纳兰词》,是「台湾中华书局」印行的乌丝阑「仿宋版」。还得自己「句读」;因为这种「仿宋版」的书,没有标点符号!

  很难形容当时读《纳兰词》的心情;也许就如他的挚友顾梁汾所云:

  「一种悽婉处,令人不忍卒读。」

  可又怎么舍得不读?那一份深挚、真率、悽婉、无奈……之情,宛如自胸臆中呜咽流出。那么直接地,就引动了还是「文学少女」的我,最温柔易感心灵深处的共鸣。从此,纳兰容若成为我最喜爱的词人之一;另一位是苏东坡。而我相信:以他们两位忠直耿介、清旷高洁、慕贤淑世、重情尚义的性情,是「异地而处,皆然」的。

  「先入为主」,应该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倾向了。我第一次接触「纳兰」其人、其词,是从苏雪林教授的文章开始的。自然也就从这个「角度」切入,去阅读、涵泳《纳兰词》。阅读、涵泳之不足,多年后,还写了一篇长文〈一往情深深几许〉,在《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9卷8-9期(一九八六年八至九月)发表;其中写他与爱侣谢姓表妹的部分,正与苏教授的大作前后唿应。

  万万没有料到:就这么一篇出于「一时兴起」写的论文,竟然影响了我后半生的写作路向。

  一位满族的文友,邀请我参加「满族协会」的活动。几位看过这篇文章的满族长辈,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绝好的「小说题材」。纷纷建议我写这位一向被视为「满族第一才子」──纳兰容若的小说。

  我从没写过小说!甚至不认为自己「会」写小说。但给自己机会「尝试」新的写作体裁,大概算是我的「优点」之一;我的「写作生涯」,从写诗经、宋词诠释的专栏出发。开始写散文、写歌词等,也都是被长辈们的期许「逼」出来的。既是「尝试」,也就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即使「不成功」又如何?至少给过自己机会了;日后想起来,也会比较没有遗憾吧?于是,在满族长辈和文友的期许敦促之下,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开始搜集相关的周边资料。

  三十年多前,台湾相关纳兰容若的资料极少。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甚至作家们,都未必知道「纳兰容若」何许人也!资料取得非常困难。有些资料,还是请当时在「中央图书馆」任职的长辈文友唐润钿阿姨,从藏书库里调出来的!

  也因为资料严重不足,所以大抵来说,这本小说,主要是根据他的词作,和一些零散资料演绎而成的。像他的「一生情恨」:谢姓表妹入宫,并死于宫中之说,当然取材于苏雪林教授的文章。

  在今日看来,限于时代与环境的这些资料,既少得可怜,也是非常薄弱的。许多相关人物、时空背景,都付之阙如。甚至连他的「年谱」都极为简略。与资料大量出土,学者相继投入研究,使纳兰容若的家世、交游、经历、事功、形象、生活动态、感情故事、委屈心境、文学成就……昭然若揭,无复隐晦的现今,就「历史」与「传记」的真确性与周延性而言,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的这部小说,当然也绝经不起考核探究。因此,我总坦诚的对朋友们说:

  「《西风独自凉》写的不是历史、不是传记,而是『情怀』!」

  这一点,是要恳切的向读者朋友们郑重说明,以免「误导」之嫌的。

  《西风独自凉》写成之后,曾节选前八章,在《明道文艺》连载。然后,由「时报出版公司」出版。一九九一年,得到了台湾「中国文艺协会」颁赠的「小说创作奖」。事后,我才知道:「中国文艺协会」颁赠的奖项,不由个人主动「申请」,而由会员推荐;我的推荐人,是当代以「美文」名世的前辈作家张秀亚阿姨。

  当时,《西风独自凉》是与「自立晚报.百万小说奖」得奖人凌烟女士的《失声画眉》同时获奖的。后来听说:在评审时,几位评审委员相持不下;她已荣获「自立晚报」的「百万小说奖」了,当然是具获奖优势的。甚至可以说:若不让她得奖,无论如何说不过去,也无法交代。但另有一些评审委员,却偏爱我这部风格古典,文字清雅的《西风独自凉》,坚持我应该得奖。最后双方协议:同时颁赠两个「小说创作奖」,皆大欢喜。

  现在关于纳兰性德的各种资料陆续出土,研究成果斐然可观。资料丰富了,如今再写,也许在历史、传记上的失误,会少得多;这也是曾引发我「考虑」是否重新修订《西风独自凉》的原因。但几度思量,还是感觉没有把握会改得比「原版」更好;也许在「学术」(史实)的层面上,会减少很多的失误。写作技巧,也因写过了更多的「历史小说」,相对地会有些进步。但最重要的「情怀」呢?如今,已进入人生晚秋的我,所担心的是:是否还能找回当年那种魂牵梦萦,悲喜与共,既不知「今夕何夕」,也无复有「我」的诗样情怀?在这个疑问不能得到「肯定」之前,我无法也不敢动笔。

  但若问我是否因此「悔其少作」?却也觉得并没有什么可「悔」的。事实上,就「小说」而言,因为资料的严重不足,而有了另一番不受「史传」束缚,属于「文学诠释」的「虚构空间」。

  而且,就我所知:许多欣赏《西风独自凉》的读者朋友,也不在意是否「信史」;他们所喜欢、并接受的,就是这个「纳兰」了,并不希望有所更改。我想,《西风独自凉》之所以能引发那么多读者的欣赏、喜欢,最主要的原因是:「文献」虽不足,我却真正是用「心」去写的。因此,有许多读者向我诉说他们的感动;不仅是喜爱文学,「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少年朋友。甚至比我年长的男性文友都坦承:

  「你的《西风独自凉》,我读了几遍,哭了几遍!」

  还有朋友,在得知我在考虑是否参考新出土的资料,增订、修改《西风独自凉》时,率直的对我说:

  「那一本,你就不用送我了;我喜欢的就是这一本《西风独自凉》!」

  事实上,时至今日,还有许多读者「念念不忘」这一本已经绝版的书!有人在网页上贴出帖子,想找这本书;有人在我《月华清部落格》上留言,想找这本书。甚至,从台湾、大陆到美国,新相识的文友彼此赠书时,对方提出的要求,往往都是:

  「能不能请你送我《西风独自凉》?」

  我常惭愧无以「应命」;《西风独自凉》虽两度出版,连再版书,都已绝版二十几年了!网路兴起,纸本出版物失去了「主流」优势,连带着出版业也相对艰窘。加上我自己因在诗书文史薰陶中长大,有点「介子推不言禄」的精神洁癖。又兼含蓄内歛,不善与人周旋酬酢,也没有「群体性」的性格,实在不敢期待:这样一本已经有三十几年「历史」的旧书,能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也就不能不「惜赠如金」。
因此,相交二十多年的文友周昭翡提出:「联合文学」有意再版《西风独自凉》时,让我喜出望外。

  原则上,新版的《西风独自凉》除了在文字上,和无关故事情节,根据出土资料,做了小小的修订(比如:他长子福格的生母,是他的侍妾颜氏;曹寅曾任「蓝翎侍卫」,与他是乡试同年等),大体维持原貌。这倒不是「偷赖」,而是基于对喜爱此书朋友们,和无可否认「昔我少作」的尊重。

  在新版《西风独自凉》的「附录」:〈一往情深深几许〉论文中,则做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加入了我后来新发现的「线索」。也增加了一节,专论他晚年所纳的「簉室」:来自江南的「沈宛」。并新增了一篇论文:〈浅谈《饮水词》的复古与创新〉。

  也许有人认为:

  「写小说就写小说了,何必『吃力不讨好』的去写什么『论文』?」

  但我个人认为:其间表达的是我对所写的主角纳兰性德的「敬意」;对他的作品,我是「用心」阅读,并以「敬慎」的态度,写出自己的思、感,与《纳兰词》的爱好者分享的;相对于小说,论文另有其探索的深度。呈现的是更宽广的视角,与缜密的思维。有助于读者对他真挚感情、性情与词作的了解。

  真的非常高兴:《西风独自凉》能再度呈现于读者面前!我自己一直有个想法:

  「每个人的文章,其实都是为了一些『有缘』的人写的;有人喜欢,有人懂,就『不虚此写』了。」

  那,《西风独自凉》能拥有这么多的「知音」,夫复何憾?

◎朴月

图书试读

一 〈断肠声里忆平生〉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五月下旬。

密云不雨,闷热难当。纳兰相国府的后园,与什刹后海衔接,以一座水亭,分隔内外。亭上,悬着一方小匾,是褚河南的笔法,题着「渌水亭」三个字。亭中陈设全不见奢华,与花园的雕栏玉砌比,格外显得古朴雅致。

荷叶田田。早开的芙蓉,亭亭点缀其间。这水亭,正为赏荷而设。而亭中坐着的三位江南文士,却都戚容满面。

「『庭前双夜合,枝叶敷华荣』……才几天的功夫,容若会……」

姜西溟一掌击在栏杆上。年龄最长的吴薗次,也失了素日雍容稳重的常态:
「人有旦夕祸福!只愿太医院那位供奉,能诊出病因来;药能对症,就好办了。」

姜西溟冷笑一声:

「我就不信太医院那些太医老爷们,左不过开些不疼不痒的方子,谁也没个担当。『斟酌共拟』,哼!顺治爷八子六女,剩得几个?这不是太医院『供奉』们诊治的?」

「西溟!你这冲撞性子,到底几时能收敛些?你、荪友、竹垞素以『江南三布衣』齐名,如今呢?荪友、竹垞实学未必胜你,却都入了『翰林院』了!你呢?吃七品俸禄,入馆修《明史》,还亏着叶方蔼总裁力荐!你纵不委屈,我们能不为你委屈?你自己也知道,是什么害了你!」

吴薗次忍不住拿出长者的身分来说话了。算来,他生在前明万历己未年,姜西溟是崇祯戊辰年生的,他比姜西溟大了九岁。平辈相交,原也不大讲究长幼。但,眼见姜西溟怀经世之才,而沉沦下位,就不免痛心;痛心他的遭际蹭蹬,也痛心他每每因「犯小人」而导致不遇。不免对他至今疏狂不改的作风,有些不舒坦。

姜西溟虽是疏狂一世,好歹还是知道的;再怎么说,这番出于关爱的切责,他不能不领情。当下一拱手:

「薗老!你这是君子爱人以德,只是…」

他叹口气,也不知是为自己,还是为病中的容若。只觉一片思烦虑乱,便咽住了下文。梁药亭在一旁接了口:

「『魉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梁汾这两句词,虽是为汉槎写的,用到你身上,也差不多!西溟,你的性情,遇君子,当然有三分担待。遇小人,能不招忌者几希?」

西溟强笑一揖:

「总是列公知我!」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西风独自凉:清初词人纳兰》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长袍,气质儒雅的文人形象,他站在庭院中,望着萧瑟的秋景,眼中却闪烁着不为人知的思绪。书名中的“西风独自凉”仿佛是他词作的缩影,那是一种带着淡淡忧伤的孤寂,一种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悟。这本书,我预感不会仅仅是讲述纳兰容若的生平,更会深入挖掘他作为一位词人,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以及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我好奇,在那个清初的时代,他身处宫廷,又背负着贵族的身份,是如何在繁华与动荡中,保持一份文人的清雅与独立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展现一个立体、丰满的纳兰容若,一个不仅仅停留在诗词中的才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并通过他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文气息。

评分

关于纳兰容若,我之前零散地读过一些他的词,被他笔下那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淡淡忧伤,以及“赌书泼茶”的浪漫情怀所深深打动。所以,当看到《西风独自凉:清初词人纳兰》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名中的“西风独自凉”就像是为他的词定下了基调,那种秋日独有的清冷与孤寂,仿佛是他词作中最核心的情感。《西风独自凉》这个书名,不仅仅是一个标题,更是一种意境的概括,它暗示了书中内容将会围绕着纳兰容若的创作情感、人生际遇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展开。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的词作,解读那些传世名篇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与那个时代的关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全面地认识这位清初词坛上独树一帜的才子,了解他的喜怒哀乐,感受他生命的温度。

评分

我总觉得,有一些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某种特殊的况味。《西风独自凉:清初词人纳兰》这个书名,恰恰如此。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低沉而悠远的韵味。“西风”自不必说,总会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岁月的流逝,以及某种挥之不去的惆怅。“独自凉”三个字,更是将这种情绪推向了一个极致,仿佛将人置于一种孤寂的境地,内心涌起无法言说的落寞。“清初词人纳兰”,则点明了本书的主题,以及主人公的身份。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仅仅在于了解纳兰容若的生平事迹,我更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去体察他作为一位词人,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转化为千古传诵的佳句。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揭示出,这位才子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用他的文字,抒发内心的情感,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

评分

读《西风独自凉:清初词人纳兰》,纯粹是被标题所吸引。那句“西风独自凉”总让人想起秋天的萧瑟,又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愁绪,与“清初词人纳兰”这样的身份结合,便勾勒出一个极具画面感的人物形象。虽然我尚未翻开这本书,但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我对书中可能描绘的那个时代、那位才子,产生无限的遐想。我想象着,清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宫廷内外错综复杂的人事,会如何在纳兰容若这位身处其中的贵族词人笔下悄然流淌。他的词,是为谁而作?他的情,又寄托于何方?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还是红颜易逝的叹息?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词人的生平,更是一扇窗口,能让我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感,以及他们如何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我期待着,书中那些优美的文字,能将我带入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纳兰容若独特的心境,理解他词作背后的深意。

评分

我一直觉得,很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它们总能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也最隐秘的部分。而“纳兰”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似乎就自带一种诗意与哀愁的联结。《西风独自凉:清初词人纳兰》这个书名,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气质。“西风”象征着季节的更替,生命的流转,而“独自凉”则是一种孤寂,一种无人可诉的惆怅。结合“清初词人纳兰”,我仿佛已经看到一位身世显赫,却内心敏感细腻的文人在秋日里,独自凭栏,望着萧瑟的景色,心中涌起万千思绪,最终化为笔下动人的诗篇。这本书,我相信不会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有机会聆听纳兰容若的心跳,理解他词作中那些看似平常却意味深长的意象。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抽丝剥茧,将这位被历史长河半遮半掩的词人,以最真实、最动人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