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勐狮智狐争霸战 兇勐的狮子,智慧的狐狸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趣也最伟大的竞争对手,莫过于项羽和刘邦了。
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名政论家马基维利,在其名着《霸术》(The Prince)中写道:
一个胜任的君王,必须拥有狮子般的兇勐,和狐狸般的狡诈。有狮子般的凶勐,才不会被豺狼欺负;有狐狸般的狡诈,才不会掉入猎人的陷阱。但若是两者不能得兼,宁可拥有狐狸般的特色……。
狮子象征兇勐,狐狸代表智慧。
秦王朝崩溃后,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项羽和刘邦──的创业个性及争霸过程,正是马基维利这段名言的最好诠释了。
这两个人都是道道地地、从零开始的创业者,他们生逢乱世,环境恶劣,本身条作又不是很好,但这两个敢于做大梦的男人,不怕困难,不畏艰辛,对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执着到底。
在司马辽太郎的这部《项羽对刘邦:楚汉双雄争霸史》中,项羽与刘邦两人斗智、斗力过程中的策略和权术就已经够看的了;更值得我们效法的,是他们敢为自己争天下、为万民争太平的那种勐狮和智狐的气魄与精神。
做为一个创业者,最重要的是自信和热情,当年的曹操和刘备,一个正面临大敌挑战,朝不保夕,一个走投无路,寄人篱下。但这两个人在青梅树下,煮酒论天下英雄时,身为主人的曹操却慨然地大胆断言道:「论天下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指曹操自己)耳。」
共同的创业个性
的确,有足够的自信和热情,超凡的执着和专注,才能让创业者有力量去忍受无数的挫折和困境,在不断的输输赢赢中,奋发再起,坚持到底,屡败屡战,永不气馁。
项羽和刘邦在这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项羽对刘邦:楚汉双雄争霸史》这部书中,我们可以发现,项羽和刘邦具有以下共同的创业个性:
第一,敢作大梦的大器量。
当以武力统一天下的秦始皇空前庞大的巡幸队伍,路经过他们故乡的时候,身为楚国祕密反抗军小头目的项羽,大胆地直接表示:「彼可取而代之。」出身平民的沛县亭长(当时的派出所主管)刘邦,则感叹地表示:「大丈夫当若是。」
这的确是不合身份的狂言,但有谁能像他们一样认真去实行这年轻时代的梦想呢?
第二,不世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
项羽年轻时,缺乏耐心又不肯用功,因而经常显得眼高手低。不过他自信心极强,做事积极,拥有强烈的事业企图心。《史记》上记载,他读书半途而废,学剑也缺乏耐心。叔父项梁非常不高兴地责债他,项羽却自我辩解道:「读书最多祇能记几个没啥意义的名词,学剑也祇能对付一个人而已,都没有什么好学的,我要学的是万人敌的本事。」
于是,项梁教他学兵法,项羽颇能领悟,也很喜欢,但仍祇略知其意而已,不肯真正深入研究。不过,项羽做事积极、困敢,能言善辩,因此项梁「深奇之」,认为是优秀的领导人才。
刘邦出身低微,是贫农子弟,他个性豁达,对任何地位高的人从未放在眼里,我行我素,不事生产,喜欢吹牛,不过他慷慨好施,不计钱财,非常善交朋友,虽是一副浪荡子模样,大家却都很喜欢他。
当沛县亭长时,有德高望重的名人来县中访问,沛县官吏、地方长老为他举办欢迎宴会。由于参与的人太多,负责宴会接待的主吏萧何,特别公布:「赠礼金千钱以上的人,才可以坐在上堂位。」没有钱的下吏们,祇好望位兴叹了。刘邦听到了,却大胆地表示:「贺金万钱!」然后大摇大摆地坐在上堂座位上,其实他是一毛钱也没,有却丝毫也没有不好意思的样子。
就是这股豪气,不但吓住萧何,也把吕公给震慑住了,当场站起来玫意,最还把女儿嫁给刘邦。
第三,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
创业者的最大特色是:面临困境,勇往直前,绝不犹豫。
项羽在项梁战死后,一度陷入内忧外患中,章邯所率领的秦军,力量大增,诸侯国反抗军几乎被各个击破,连集结都相当的困难。楚军指挥权又落入宋义手中,项家军反成了非主流派。但在救赵的行动中,项羽借口宋义违反楚国利益,率领数十人,发动军变,袭杀宋义,取后楚军领导权。并且以敢死队精神,以少击众,展开鉅鹿决战,一口气击败章邯,成反抗军的领袖。他掌握机会,冒险犯难,孤注一掷的精神,是一个成功创业家的典范。
刘邦在这方面虽然机会较小,但他的胆识可不小于项羽。他本来以亭长身份,监押囚徒到骊山陆工作,道途中逃亡者颇多。刘邦眼见无法交代,乃召集剩余徒众表示:「你们干脆也全逃亡算了,看样子我也祇好弃职潜逃了。」一下子,由派出所主管变成通缉犯,刘邦的放得开,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我们相信刘邦绝不是没有能力控制逃亡者,而是他掌握时代脉络,知道天下将乱,这种「非人性」的亭长任务,已不值得留恋,因此可放弃而去追求更多的机会。
第四,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
项羽虽然兇勐,其实也很懂得为天下人的包容力,鸿门宴中他坚持不害刘邦,倒王是像表面所称的「不忍心」,也不是看不出刘邦对他可能威胁(否则便不用将刘邦调到汉中了)。他硬忍下来,主要是顾及自己形象,及为天下留才的意念。
刘邦的包容力及忍耐力几乎是中国历史上仅见的,他忍受项羽威胁烹其父的耻辱,忍受韩信要求封王的压力,忍受多次败战。虽然读书不多,他却是少数能领悟太公兵法阴柔功夫的领导者,难怪中国历史上首席天才之一的张良,都会感叹道:「沛公才是真正的天子呀!」
汤恩比眼中的大政治家
不过,诚如马基维利的预,言当狮子碰到狐狸的时候,的确经常是「柔弱胜刚强」的。有力量的创业者能够开创时局;但最后的胜利,则大多属于能真正掌握时代脉动的智慧者。
不少的史学家,包括《史记》作者司燛迁及本书作者司马辽太郎,都以同情「悲剧英雄」的心态,给项羽较多的正面评价;相反地,对刘邦的看法,就显得不公平多了。他们大多认为刘邦的成功,除了机运,就在于他用对了人。其实从营层面观之,即使没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刘邦仍然会赢过项羽的。
英国大史学家汤恩比便认为,如果要从世界史上找出两位最卓越的大政治家,一个应属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个便是创建大汉帝国的刘邦了。
项羽最大的失败,是在政治经营层面。他体认出秦国以武力统一天下在策略而言是错误的,以玫造成短期内的迅速崩溃,因此他想恢得周王朝的封建制度。但他忽略了封建制度也是造成春秋战国乱世的主因之一,秦国统一的成功,除了军事力量外,民心厌乱,需求和平的心理,其实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项羽没有到时代脉搏,他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连周天子的合法地位也没,有充其量祇是齐桓、晋文之辈而已,徒留给野心份子动乱的借口和力量。尤其袭杀已逐渐建立合法公信力的怀帝,更直接破坏自己所建立的天下秩序。
刘邦便是利用这个罅隙,联合众诸侯的武力公然对抗项羽,并利用消耗战术,以政治的力量弥补了他军事上的弱势。
项羽的失败,正是过份依赖军事的结果。他的作战天才,历史上少见。但如同一位祇会开发业务的经营者,成天南征北讨,忙着「打胜战」「拼业绩」,却缺乏全盘经营的规划,不但疏忽打仗最重要的兵源和粮秣补给问题,更忘掉争天下时最重要的长期形象战;祇着眼在享个别战后胜利的趣味,自然难免陷入《六韬》的谶言:「百战百胜者其必亡。」
刘邦就比项羽要「政治」得多,击败项羽、分封功臣时,由于自己力量尚不以「统一」,他便完全不依照自己的希望和方便来分封,反而偏重既有势力的承认。
但刘邦的分封,却不像项羽般的恢复封建制度。他接受文官幕僚建议,以那些武夫诸侯无法了解的方法,在赋税、经济及行政上,参照了秦国的邵县制度,以逐渐建立长治久安的精神,创立了所谓的「郡国制度」。
接着刘邦逐渐利用各种借口,削除诸侯实力,建立中央权威。听从萧何建议,营造未央宫,以豪华建筑让天下诸侯肯定其皇权;定京城名为长安,建立起皇帝权威的礼仪制度;最后更订下「非刘氏者不王」的誓约。这些,都在警告野心份子,时代变了,乱世也过去了,所以绝对不可蠢动,否则天下共击之。
刘邦唯一的真心话
不但在制度上逐渐稳住长治久安的态势,在自我形象的扭转上,刘邦也非常懂得建立独一无二的威权,以做天命所归的自我肯定。
史籍记载,有一天,刘邦置酒于雒阳南宫,问诸功臣道:
「吾所以有天下者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长期跟随刘邦左右,对他争天下过程颇为了解的王陵,立刻表示:
「陛下对人其实常怠慢而轻忽,不像项羽的热情而重礼。但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时,却能慷慨地把利益和别人分享,是以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却怕部属获得的比他多,所以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也不与人分享,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听了,立刻反驳道: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房。领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凭心而论,在楚汉争霸期间,与人共分天下,如同王陵所言,才是刘邦成功真正窍诀。但刘邦听了却不承认,反而拿重用三杰来反驳,主要原因是天下已安定了,今后的工作是要把分出去的天下设法要回来,所以他绝不能承认与他人共分天下的法理根据。反正萧何、张良、韩信,天底下就祇有这三个人,别人想模依他重用这三个人也是不可能的人。
这也正是刘邦高明的地方,让大家摸不到他的底细,光讲些打高空的高调。不过,他这段诳言,也的确把不少治史者骗了几千年。
看《史记.高祖本纪》中,最有趣的是:从头到尾刘邦从没讲过一包真心话。他虚张声势,口出粗话,经常说些出自肺腑的「不负责任大话」。祇是由他讲出来的,却常显得自然、纯真,令人不觉得讨厌,这怠许才是刘邦最天才的地方呢!
其实,刘邦并不如表面的轻佻和肤浅,他对位部属都了解颇深,祇是平常态度不严肃,使部属不会特别的去防他而已。
晚年刘邦因作战重伤,临危时,吕后问道:
「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
刘邦答道:
「曹参。」
问其次,刘邦又说:
「王陵可,但王陵较憨直,可用陈平帮助他。陈平智有余,但意志力不足,难以独任。周勃做事持重,不喜欢表现,但真正有实力安刘氏天下者,必周勃也,可任为太尉(最高军事首长)。」
吕后再问其次,刘邦说:
「以后的事,我也不知道。」
从这对话中,可以看出刘邦非常懂得观人,他看得非常深入,绝非一般主管祇喜欢「会表现」的部属。韩信称赞他善于将将,的确有其道理。不过,临终前这段话,却也是<高祖本纪>中刘邦唯一的真心话了,真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矣!
陈文德
导读者简介
陈文德,台北市人,一九四六年生,政大政研所硕士,并赴日本爱育医院潜修幼教。曾任联广公司经理,台视、中视制作人,社会大学教授,北京医科大学感觉统合教室指导人,高雄县政府顾问,教改会委员,奇德儿幼教科技董事长,创办八家直营幼儿园,二百余家教学联盟。现已退休,专心教学研发、写作及讲学的工作。
着有《霸术》、《乱世经营术》、《秦公司兴亡史》、《北宋危机管理》、《曹操争霸经营史》、《策略规划家:诸葛亮大传》、《战国寡头竞争》、《一八九五年‧决战八卦山》、《弱势大赢家:刘邦大传》、《陶朱公传奇》、《郑芝龙大传》、《孙子兵法经营学》、《如何激发幼儿潜能》、《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点亮孩子的智慧明灯》、《婴幼儿感觉教育指导手册》、《用新教孩子》、《绿色南国──余政宪的高雄县政经营》、《数位易经》、《数位易经谈感情》、《无为大智》、《易经危机智囊》、《老子‧庄子‧孙子》等书(以上均由远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