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参百年

黄历参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黄历
  • 民俗
  • 传统文化
  • 日历
  • 老黄历
  • 风俗习惯
  • 时间
  • 历史
  • 文化
  • 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周易》与历法

  《周易》是中国殷周时期完成的一部古典着作,有人认为它是四大发明前的伟大「发明」。这是一部由卦画「——」(称阴爻)和「—」(称阳爻)建构而成精巧绝伦的奇书,具体说来,就是由阴阳爻先组成八卦,然后再按一定规律组成六十四卦。

  我国古代先民经过漫长的天象观测,逐渐认识到日月星辰等天体复合运动週期,并发现这种週期变化,主要表现在时间节律上。古代科学在时空结合的基础上对宇宙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探索,从而发明创制出精巧绝¬伦的太极、河图、洛书、易卦及干支体系,使中国最早步入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的王国。他¬们认为时序是週期运动的时空结构的本质规律性关键。

  易观天文而制象,历观天文以定时。易象在世界上领先画出了时空模型。时空模型其实就是数学模型,中国古代的历法不仅是时间的纪录,而且一开始就把时空联系在一起。

  太极图中的白鱼为白昼,黑鱼为黑夜。黑夜不是全黑,黑鱼中的白眼即是夜空中的月亮。白昼也孕育着黑子。古人很早就观察到太阳中有黑子,故太阳代号叫金乌。

  太极图与原初的日历

  从太极图上,线的阴阳消长,定出一天十二个时辰,同时也记录了月亮的圆缺。这样,从太极图就进入到十二变卦,春夏秋冬和24节气。也在十二变卦的日夜(阴阳)比例上分出来了。

  利用这个原理,古人又制出了日昝以计时,以子午线定南北,记录日月移位的角度。懂得了子时是一日中阳气生的时¬候,冬至为一年中阳气生的时刻;午时为一日中阴气生的时候,夏至为一年中阴气生的时刻。这样,就把天时的寒暑温凉的变化定下来了。

  地球公转365日为一年,古代的计算是从《易》学来的

  干卦六支皆阳,阳之数为9。老阳之数4×9=36,36×6=216。坤卦六爻皆阴,明之数为6,老阴之数4×6=24,24×6=144。干坤之数和360,这和一年365只相差5天,古代人由此得到启发,由易经得出¬计算一年365天的方式。但易经上的算法并不是精确的数字,每年还相差5天。

  其实,农历每年差10天左右。相差之数採取闰的办法来消除。农历不仅考虑地日关系,还考虑地月关系,并且,要依照北极天北斗和列宿的运行关系,所以只好用闰月来弥补误差。有些古天文工作者用六十四卦去了牝牡四正卦,60×6=360爻为一年360日的基数。闰年加上礼牡四卦成364爻,正合一年之数。

  古代的重量1斤等于364铢。各个领域都用这个数字。地球绕日公转一周其正确的数字是365日6时9分9秒。从春分回到春分,须365日5时48分46秒,是岁实。岁实较地球公转之时刻为短,相差29分23秒,是为岁差。为此春分点逐渐西移。从正月一日到次年正月一日为年。在一般计年时不能计出零数来。

  阳历惟2月平年28日,所以闰年就为29天。其余月大月小有一定的规律。民间通常用拳头上的掌指关节记忆,突出为大凹陷为小,周而复始。7、8两月都大。阳历月大31天,月小30天。阴历月大30日,月小29日。
 
沧海遗珠:一部关于古代航海与贸易的史诗 本书将带您穿越时空,深入探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宋元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我们聚焦于这一时期频繁的海上往来,那些无畏的航海家们如何驾驭风浪,将中国的精美丝绸、瓷器和茶叶送往远方,又如何将异域的香料、珠宝和奇珍带回故土。 第一章:潮起东方——宋代海贸的勃兴 北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泉州、广州、明州(宁波)等沿海港口逐渐崛起,成为连接内陆与海外世界的枢纽。本章详细梳理了宋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政策,从“市舶司”的设立与职能演变,到税收制度的规范化,展现了一个由官方主导与民间力量共同推动的海上贸易体系的初步构建。 我们将深入剖析当时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天文导航方法的成熟,以及造船工艺的飞跃——特别是对大型沙船和福船的改进,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通过对出土或传世的航海图、船模以及相关文献的考证,我们力求还原那些远航船只的真实面貌及其内部结构,揭示其在应对季风与洋流时的工程智慧。 本章亦重点考察了贸易的货物构成。瓷器,特别是越窑青瓷和景德镇的白瓷,如何成为宋代对外贸易中最具标志性的“名片”。我们考察了这些瓷器在东南亚、南亚乃至东非海岸的分布情况,分析其技术传播与文化影响。同时,对香料贸易的垄断与利润空间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揭示了香料如何成为朝廷重要的财政来源。 第二章:风云际会——元代海疆的整合与扩张 元朝的建立,带来了空前的统一,使得海运贸易获得了更广阔的政治与地理空间。本章着重探讨了元代在海事上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对海禁政策的调整,极大地刺激了私人商人的远洋贸易热情。 我们将聚焦于元代泉州港的“世界性”地位。通过分析波斯文、阿拉伯文、希伯来文等多种语言的贸易文书和碑刻,重构了当时在泉州聚居的穆斯林、犹太人、印度教徒等外商群体的生活状态、商业组织形式(如合伙制)以及他们在元代社会中的经济角色。这不仅仅是一场贸易,更是一次文明的交汇。 历史学家长期以来关注元代的航海活动。本章探讨了元代官方向南海、印度洋的几次大规模航海探险,这些活动虽然带有政治目的,却客观上增进了对沿途地理环境的认知,并促进了航线网络的进一步优化。我们也将对比分析元代与宋代在贸易商品结构上的细微差异,例如元代对贵金属(金银)流入的统计分析。 第三章:商道与信仰——海洋上的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绝非单纯的货物交换,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播使命。本章探讨了宗教信仰、技术知识和生活习俗是如何通过商船的甲板,跨越浩瀚的海洋。 佛教、伊斯兰教以及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沿海城市的传播与融合,是本章关注的核心。通过对沿海寺庙、清真寺和教堂的建筑风格变迁,以及碑文记载的考证,我们得以窥见不同信仰群体在异乡的相互影响。例如,如何看待宋元时期流行的“妈祖”信仰的兴起,及其与海神崇拜的本土化过程。 技术方面,本章详细梳理了中国先进的印刷术、冶金术是如何传入中亚和阿拉伯世界的,而以天文、医药和数学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的知识体系又是如何反哺中国的。这些知识的流动,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文明的进步。 第四章:风暴与落日——海贸的转型与挑战 进入明代初期,海贸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章分析了明初“海禁”政策对民间贸易的巨大冲击,以及其对东南沿海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探究了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的建立,及其与民间私商活动的复杂张力。 尽管官方贸易受到限制,但走私活动从未停止。本章将描绘“倭寇”现象的复杂性——他们既是海盗,也是在官方管控制度外寻求贸易机会的商人后代。通过对史料的细致爬梳,我们试图剥离“寇”与“商”的二元对立,理解他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如何利用海上通道进行经济活动的。 最后,本章展望了这种以季风和人力为主要驱动力的传统海贸体系,在面对地理大发现时代新航路开辟时的历史必然性。古代中国的海上贸易,以其独特的制度安排和技术成就,在世界贸易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后世的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本书旨在以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分析方法,再现这段辉煌的历史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思学斋主


  专业命理研究工作者,现旅居于澳洲。目前自组命理研究室,现任中国人相理研究机构讲师。在他多年的研究中,其认为现今的社会中,只要你不轻忽自己的能力,你就是自身命运的掌舵者。着有:《姓名学的工具箱》(已至增订六版)、《解梦的魔法书》(已至增订一版)、《老黄历》。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老黄历的渊源与传统
《周易》与历法
古代历法纵览
认识天干和地支
阴历与阳历闰年的计算
二十四节气
黄道和黄道吉日
黄历与十二星座
古代人择吉出行观
十二生肖与阴阳五¬行学说
百家姓
农历节日与日期对照表

第二部分:老黄历图表(1800~2100)

第三部分:民俗通典133问

传统婚嫁礼俗
传统寿诞礼仪
传统丧葬礼俗
岁时节令风俗习惯
民间禁忌
民间祈吉¬风俗
喜庆柬帖礼仪
民间择日学

附表一: 红白喜事用语
附表二: 民间称谓一览表
 

图书序言

编辑推荐

  一本从1800年~2100年的万年老黄历
  一本让全球华人无论生、老、病、死都能找到解答的圣经!
  一本大到帝王登基,小到理发、沐浴都要用到生活必备书!

  《黄历》——是由黄帝创制的历书
  《黄历》——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
  《黄历》——中国唯一一部贯通历史的通书
  《黄历》——一部纪录老祖宗们五千年来智慧的精华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黄历参百年》是一本让我惊艳的作品。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新颖,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经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描写,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碎片化的视角,多角度地展现事件的全貌。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历史的呈现更加立体,也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个历史人物的刻画,作者并没有将其塑造成完美的英雄,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的优点与缺点,他的成就与遗憾。这种真实感,使得人物更加鲜活,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书中对于一些文化习俗的描写,也十分细致,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过去的人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

评分

这本《黄历参百年》读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感,作者似乎并没有急于讲述某个波澜壮阔的故事,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缓缓铺陈出时代的脉络。开篇的几章,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年代,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图景:清晨的鸡鸣,炊烟袅袅升起,街头巷尾的人声嘈杂,市井小贩的叫卖声,孩童嬉戏的笑闹声,以及那古老建筑的斑驳墙壁上,岁月的痕迹。我尤其喜欢作者对节令变化的描绘,春耕的希望,夏日的炎热,秋收的喜悦,冬日的严寒,这些自然的韵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书中对于一些寻常人家的日常细节,比如一顿饭的准备,一次集市的往来,一场邻里之间的闲谈,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却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肌理,让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情感和心境。读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场景,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似乎在书页间流淌。作者的叙事方式并不激烈,而是充满了沉淀的智慧,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

第一次翻开《黄历参百年》,就被它那股独特的东方韵味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意与哲思,读起来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书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无论是春夏秋冬的变换,还是风雨雷电的洗礼,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其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山水意境的刻画,那种空灵、悠远、静谧的美,让人心生向往。除了对自然的描绘,书中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也入木三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冲突,而是通过对人物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以及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样。那些细微之处的描绘,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不经意的话,都饱含深意,值得反复揣摩。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平静而又充实的感觉,仿佛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可以安顿心灵的净土。

评分

《黄历参百年》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细枝末节。书中对社会变迁的描绘,并非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对个体命运的聚焦,展现出时代洪流下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我看到了在变革的浪潮中,人们如何适应、如何抗争,以及他们内心的彷徨与决断。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尤为精妙,那些隐藏在日常言行背后的情感暗流,以及那些在关键时刻迸发出的勇气与无奈,都让我感同身受。有几处情节,我反复品读,试图去理解人物的每一个选择,去感受他们所处的境地。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绘,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多方的视角,呈现出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让书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艺术感染力。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串联起来,便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评分

不得不说,《黄历参百年》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书中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并没有生硬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许多关于选择、关于取舍、关于坚持、关于放下的人生智慧。作者对于一些人生困境的描绘,也十分真实,让我看到了在艰难时刻,人们如何寻找出路,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书中对一些传统美德的赞颂,也让我深受感动。它让我明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它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