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的世界地圖:保護與共享人類的共同資產

水資源的世界地圖:保護與共享人類的共同資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布隆雪
图书标签:
  • 水资源
  • 全球水危机
  • 水资源保护
  • 水资源管理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科学
  • 地理
  • 地图集
  • 人类共同资源
  • 水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精選自法國Autrement出版社Altas叢書x 2017年最新第三版法文直譯
  全書分為5大部分x 36個主題
  100頁以內x超過100幅的視覺資訊圖表(infographic)
  讓讀者在兩頁之內迅速掌握相關概念、特定現象及全球或區域水資源概況

  《水資源的世界地圖》為無境文化【方輿】叢書第二冊,特色是以視覺資訊圖表(infographic)輔助,介紹水資源之基本知識及當今全球重要議題。全書分為5大部分,共計36個主題,搭配超過100幅的彩色圖表,幫助讀者掌握水資源研究的基本知識工具,掌握今日水資源的分布及使用概況,理解各地水資源面臨的重大威脅,以及與水資源相關的政治、經濟、科技、社會與人權議題,最後展望人類在21世紀將面對的挑戰及可能的對策。

  ●由法國 Autrement 出版社 Altas 叢書中精選而出,依據2017年最新第三版翻譯。

  ●中譯本特別聘請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李宗祐老師審閱。

  ●全書分為5大部分,共有36個主題,在100頁以內的篇幅,以超過100幅的視覺資訊圖表(infographic)搭配深入淺出的解說文字,讓讀者可以在兩頁之內迅速掌握相關概念、特定現象及全球或區域概況。

  ●除提供水資源基本知識、介紹水資源之重要性以外,本書亦檢視人類數千年的治水歷史為水資源帶來何種威脅,呈現世界各國因水資源分配不均產生的人道災難與紛爭,並在此基礎上討論在這個氣候變動劇烈、地緣政治充滿不穩定因素的大環境下,21世紀的人類該以何種觀點提出最合宜的水資源政策。此一面向未來的思考,對於自然條件特殊、每年都有季節性缺水危機、2018年又剛經歷異常雨災及嚴重水災的臺灣而言,無疑是重要的提醒,對於水資源政策及都市治水計畫的公共討論,亦可提供作為思辨、討論之基礎。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大约1500字。 --- 《失落的文明之光:探寻亚历山大港图书馆的智慧遗产》 作者: [此处可留空或填入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可留空或填入虚构出版社名] 书籍简介: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进步便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与传承。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因种种原因陨落,留给后世无尽的追思与探寻。《失落的文明之光:探寻亚历山大港图书馆的智慧遗产》一书,并非专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焦点投向了古代世界最伟大的知识殿堂——亚历山大港图书馆。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的考古学研究,更是一次深入探寻古代知识生态、学术精神以及文明互动方式的旅程。 本书旨在通过细致的史料梳理、考古发现的最新解读以及对周边文化影响的深入分析,重构这座传奇图书馆的辉煌面貌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们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一个汇集了当时世界所有已知知识的机构,其运作机制是怎样的?那些失落的卷轴中,究竟蕴含着怎样惊世骇俗的思想? 第一部分:光芒初现——亚历山大城的兴起与图书馆的奠基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把读者带回到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城。这座由亚历山大大帝亲自规划的城市,是希腊化世界的心脏,一个融合了埃及、希腊乃至更远东方文化的熔炉。图书馆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托勒密王朝统治者,尤其是托勒密一世和二世,基于政治抱负和对知识的狂热追求所策划的一项宏伟工程。 作者详尽地考察了图书馆的早期文献收藏策略。当时的“知识采集”活动是何等积极和不择手段?卷轴如何被翻译、编目和保存?我们探讨了“Museion”(学院/研究机构)与图书馆的共生关系,后者是前所未有的学术共同体,汇集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埃拉托斯塞尼等群星。书中通过对早期文献记载的交叉比对,描摹出图书馆建筑群的布局,包括宏伟的阅览室、静修之地以及可能存在的附属天文观测台。这不是对“失火”的简单描述,而是对“知识工厂”内部运作的精微解剖。 第二部分:智慧的星图——失落卷轴中的科学与哲学 本书的核心篇章,致力于重构那些可能存在于图书馆馆藏中的失落文献的知识谱系。我们并未沉溺于纯粹的猜想,而是基于现存的间接引用、后世学者的笔记以及同时期其他文化(如罗马和早期伊斯兰世界)的记录,力图还原那些“失踪”的宝藏。 天文学与数学的突破: 埃拉托斯塞尼如何精确测量地球周长?阿里斯塔克斯关于日心说的早期论证是否完整保存?我们审视了托勒密地理学和亚里克斯塔克宇宙模型的可能源头,并分析了如果这些原稿得以保存,对欧洲文艺复兴乃至伽利略时代可能产生的提前影响。 医药学与解剖学的革命: 海罗菲卢斯和埃拉西斯特拉图斯在亚历山大港进行的人体解剖研究,在古代医学史上是里程碑式的。书中深入探讨了这些研究成果在托勒密王朝的宽松学术环境下如何得以发展,以及这些知识在后世被逐步遗忘和扭曲的过程。 文学与史学的巅峰: 亚历山大港图书馆是古代史学巨著的最终归宿。《历史学家编年史》、早期史诗的完整版本,以及大量散失的悲剧和喜剧,构成了我们无法触及的文学宝库。本书详细剖析了卡利马科斯《百草集》(Pinakes)的编目体系,它不仅是图书馆的目录,更是早期文献学的开山之作。我们试图理解,正是这种系统性的分类和批判精神,才使得古代知识得以系统化。 第三部分:知识的迁徙与消散——从鼎盛到沉寂 图书馆的命运,是古代世界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本书拒绝采用单一的“火灾说”作为终结,而是将图书馆的衰落视为一个漫长、多阶段的过程。 我们考察了政治动荡、资金撤拨、学术氛围的恶化对机构可持续性的打击。从凯撒围城战的间接损害,到后续数百年间,不同派系对“异端”知识的压制,知识载体的脆弱性日益凸显。书中分析了纸莎草卷轴本身的局限性——易燃、易腐、难以大规模复制——以及这些物理限制如何阻碍了知识的有效传播。 此外,本书还深入研究了“知识的溢出效应”。亚历山大港的学者并非孤立于世,他们的知识是如何通过门徒、贸易路线和外交使节,间接地影响到罗马、波斯乃至印度的知识圈的?我们探讨了亚历山大港的知识分子在不同政治气候下的“迁徙策略”,他们的著作是如何以“种子”的形式,在新的土壤中萌芽,构成了后世伊斯兰黄金时代和欧洲中世纪的知识基础。 结论:回响于当下的智慧遗产 《失落的文明之光》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反思知识的价值、保存的责任以及文明的脆弱性。亚历山大港图书馆的消失,不仅意味着数百万卷无价之书的湮灭,更代表着一种开放、包容、系统性探索未知精神的巨大挫折。 通过重现亚历山大港的辉煌,本书提醒我们,每一次对知识的系统性整理、对批判性思维的坚持以及对不同文化理解的努力,都是在为人类文明的“数字图书馆”添砖加瓦。我们今天所依赖的知识体系,正是建立在那些幸存下来的碎片和那些为保存知识而奋斗的古人努力之上的。这本书是对人类求知精神最深沉的致敬。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布隆雪(David Blanchon)


  地理學家,巴黎農特爾大學(université Paris-Nanterre)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國家之水資源管理。現為Res-EAUx(水資源社會科學研究交流網)成員,Res-EAUx網站:https://reseaux.parisnanterre.fr/;同時為GEDELO(水資源管理與地方發展)碩士學程教師,學程網站:https://master-gedelo.parisnanterre.fr/。

歐瑞麗.勃西耶(Aurélie Boissière)/製圖

  獨立地理製圖家,固定與《國際通訊》(Courrier international)、亞特拉斯出版社(Atlas)合作。
  www.boiteacartes.fr

審閱者簡介

李宗祐(國立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李宗祐助理教授,於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前農業工程)學研究所取得博士學位,目前任職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為教育部氣候變遷調適教育教學聯盟計畫中水資源領域之種子教師,關注人為活動及颱風事件對於河川流量及非點源污染輸出之影響。

譯者簡介

陳秀萍


  彰化八卦山腳下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題目 : 嗅覺社會學的初探——法國香水師v.s.日本香道元),曾於非洲吉布地大學教授社會學與人類學。現居法國阿萊城附近的水鄉澤國,進行中的翻譯計畫另有《伊斯蘭的世界地圖》、《社會學問題》(以上兩書皆標題暫定、無境文化出版,後者為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 所著)、以及指導教授所撰之《布爾迪厄──一曲壯烈的結構主義史詩》(標題暫定,麥田出版)。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單元:無可替代的資源】
豐沛但分布極為不均的資源
地球上的水循環
大型流域
地下水
高水位與低水位
乾旱與洪水
豐富多變的生態環境
 
【第二單元:水資源開發和使用】
每個國家的水資源是不平等的
開發能力各國不一
古老的技術結晶
現代科技
水資源的汲取與消耗(I):概論
水資源的汲取與消耗(II):農業部門
水資源的汲取與消耗(III):工業部門
水資源的汲取與消耗(IV):民生用水
 
【第三單元:備受威脅的資源】
大型水壩建設的效應
苟延殘喘的濕地
地下水源的過度開發
農業汙染
工業和都市汙染
與水有關的災難
區域性災難
 
【第四單元:人人有水?】

無法估計的價值
寸水不讓
區域競爭
用水權:全球性議題
水:社會與性別不平等的指標
水的「全球市場」
自來水的價格
 
【第五單元:21世紀的挑戰是什麼?】

潛在危險地區
跨國的大型合作計畫
轉向需求的管理?
藍色革命
虛擬的水
都市用水管理的革新
2030年將會是什麼樣子?
 
【總結】
 
【附錄】
參考文獻
推薦書目及網站
重要詞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601740
  • 叢書系列:【方輿】叢書
  • 規格:精裝 / 96頁 / 18 x 25 x 1.3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序言

  水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就是:世界上超過六億人沒有飲用水;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的農業生產來自灌溉農業;水生生態系統在自然界的運作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卻也是最脆弱的環節之一。在未來數十年間,我們必須在不破壞大自然的前提下,一方面提供所有人飲用水,一方面擴大灌溉地區的農業生產量,以同時滿足人口成長與生活水準提高這兩大趨勢。我們必須回應這個具有經濟、社會和環境生態三層意義的挑戰,特別是在貧窮國家,情況又更加緊急。

  無可替代的資源

  水是最珍貴的物質,與其他星球相較之下,更是地球「與眾不同之處」,因為水塑造地表、調節氣候(水蒸氣是主要的溫室效應氣體之一),使生命得以滋長。地球上的水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就全世界的尺度來看,並沒有淡水缺乏這件事。所有跟淡水有關的問題,都源於淡水在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的不平等分配。氣候變化導致接二連三的乾旱和水災,這也凸顯出許多社會對這類現象少有招架之力。但是,即使環境和社會成本高昂,當今沒有任何供水問題是人類技術無法解決的。

  調度水資源的能力不一

  經過千百年改革後,當今技術已足以建造廣闊無邊的水壩以調節河川、把淡水運載到數百公里之外,或是以比過去更低廉的成本來淡化海水。因此現在國家之間的差別不再是居民可平均分配到多少原水,而是調度這項資源的能力。就全球來說,農業依然是截取和消耗水源的主要領域,總共使用了將近四分之三的水量;然而,城市用水也正快速成長,尤其是在貧窮國家。不同地區之間、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搶水競賽,在全世界激烈展開。隨著建蓋大型水壩、將淡水輸送到遙遠之處的作法更普遍後,似乎從此水便「流向」了金錢與權力的深坑。

  備受威脅的珍貴資源

  人類有能力在需要的時候、把水運送到需要的地方,但是因為人類活動屢屢摧殘自然環境,這種科技成就已經不夠了。在二十一世紀初,缺水或水資源耗竭並不是人類最大的挑戰,而是無論在富國還是窮國,水資源品質皆遭到恣意破壞。在世界各角落,水資源品質都拉著警報。在眾多灌溉地區,雖然還不到鹹海那種災難性程度,卻都存在著令人擔憂的淡水鹹化現象,並嚴重影響當地產業。在許多貧窮國家,大都市的汙水跟工業廢水的命運相同,都只經過草率的處理。在富裕國家,即使龐大的投資都用來處理工業和都市的水汙染,水生生態系統仍同時承受著農業密集生產所導致的非點源汙染(例如硝酸鹽、磷酸鹽和殺蟲劑)以及累積性汙染,例如隆河(Rhône)和其他歐洲河川裡的多氯聯苯(PCB)。最終,這些汙染都將反過來危害百萬人民的健康。

  人人有水?

  建蓋用以生產、輸送和處理用水的水利設施,往往需要龐大投資。這些成本都更加擴大了城鄉之間和各城市之間水資源不平等的問題。這些不平等凸顯了社會落差(例如,成千上萬沒有足以維生的飲用水或是汙水系統的人,也都是最貧窮的人)以及兩性差異(每天花很長時間去提水的不是女人就是小女生),並使之更加嚴重。因此,在貧窮國家的大都會裡,窮人付的水費比富人還貴,而這些富有的人享受著跟歐洲相同的自來水設施。

  這些不平等與水的可用量沒有關係(與農業用水相較之下,家庭用水的量是很小的),而是因為缺乏投資,加上忽視弱勢居民的需求。為了讓每個人都有水可用,財源在未來幾年將是最關鍵的問題:誰應該資助新的輸送網路(國家、鄉鎮市政府、私人企業,或者末端消費者)?水費的制定標準何在?在某些國家,例如南非,一些創新的解決方式已經正式施行,好讓每個人能免費獲得基本用水,人人有水的權利也能從憲法宣示化為真實。水資源的商業操作也是一個問題,畢竟從水在世界各地的象徵價值和文化價值可知,這項資源是無可替代的。

  遠景何在?

  2008年時,有一場標題為「悲觀還是樂觀──如何期待未來二十年的水政策?」的研討會。與會悲觀者指出,水資源品質將持續受到破壞,貧窮國家的「水力貧困」不會好轉,聯合國的千禧年發展目標雖然很保守卻也無法達成。樂觀者則提醒與會者,灌溉、處理和回收汙水等技術不斷推陳出新,而且新的管理方法更加有效率,既減少需求也降低了影響生態的程度。這一切端賴以整個國家內部和國際之間的團結合作為後盾的政策選擇:要讓每個人都有水的話,需要每年一千億美元的經費,這相當於全球軍事支出的十分之一。不過,要使這項投資達到預期的結果,則必須結合嶄新的用水文化,也就是更精打細算、更注重平等、依照人民的真正需求來量身訂製方針。每個地區的水資源危機都有自身不同的緣由,其解決過程,無疑地將立基於具地方色彩、合作性和非強制性的新策略:這就是讓人人有水的夢想在二十一世紀成真的關鍵。
 

用户评价

评分

現今社會,對於「共享」的概念,總是在衝突中尋找平衡點。水資源作為「人類的共同資產」,這句話聽起來很美好,但在實際操作中,誰來決定分配比例?開發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責任該如何劃分?跨國大型水壩的建設是不是一種資源掠奪?這些都是非常尖銳的問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不迴避這些敏感的地帶,而是提供一個相對平衡且具有建設性的分析框架。它不一定要提供標準答案,但至少要能讓我們理解不同利益相關方背後的邏輯和困境。如果它能引導讀者思考,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如何肩負起對全球水資源永續性的責任,讓這場「共享」的討論,能從政治角力提升到倫理和道德的高度,那這本書的深度和影響力,就真的非同凡響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那種深藍與綠色的交織,彷彿直接把海洋和陸地的生命力呈現在眼前。光是看著書名和封面,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於水資源議題的重視,那種沉甸甸的責任感似乎都從紙張裡透了出來。我特別喜歡它選用的字體,筆畫清晰有力,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親切感,讓人很想立刻翻開來探索書裡的內容。台灣四面環海,但淡水資源的分配和利用一直是個敏感又重要的課題,無論是工業用水、農業灌溉,還是民生飲水,都牽動著每個人的生活。這本書的選題,恰恰擊中了台灣社會目前最關心的核心問題之一,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更宏觀的視角,讓我這個小小的島嶼居民,能更明白「水」的全球脈絡與在地意義。從這個角度看,光是書籍的「出場」氣勢,就已經成功一半了,它成功地為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建立了一個充滿期待的基調。

评分

我對於非虛構類書籍的評價,往往很看重作者的「敘事口吻」。如果作者的語氣過於學術化,充滿了難懂的術語和艱澀的理論,那麼即便內容再紮實,也會讓廣大的讀者望而卻步。我更偏好那種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走過複雜的知識迷宮,沿途不斷點出有趣的歷史典故或令人拍案叫絕的案例研究。這本關於水資源的書,如果能巧妙地穿插一些關於古代水利文明的興衰史,或者是一些關於現代水科技突破的軼聞,那閱讀體驗肯定會大大提升。畢竟,水的故事,本質上就是人類文明的縮影,有水才有發展,缺水則衰敗。我期待作者能將宏大的全球視野,融入到具體可感的、充滿人情味的敘事之中,讓「保護與共享」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能讓人看見實踐路徑的具體行動指南。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面上的科普書籍多到讓人眼花撩亂,很多都流於表面,圖多字少,讀完後除了增加一些零碎的知識點,對世界觀的建立幾乎沒什麼幫助。但這本《水資源的世界地圖》,從書名給人的感覺來看,它顯然不是那種膚淺的介紹。它強調了「世界地圖」和「共同資產」這兩個關鍵詞,這就暗示了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絕非局限於台灣本地的案例。我猜測,作者在編排結構上一定下足了功夫,也許會從地理分佈的差異性切入,接著探討跨國界的水權爭議,最後再回扣到永續發展和國際合作的必要性。這種層層遞進的寫作手法,是真正能讓人產生「頓悟」效果的,而不是看完就忘。我非常好奇它如何處理那些複雜的地緣政治議題,畢竟水資源往往是觸發衝突的導火線,如何在保持客觀的同時,又能有效地傳達保護的急迫性,這對作者的功力是極大的考驗。

评分

最近台灣的氣候變化讓人很有感,夏天越來越長,颱風的威力越來越難以預測,乾旱和洪水的極端現象頻繁出現。這種親身經歷,讓我對任何探討「資源脆弱性」的書籍都抱持著一種焦慮又渴望理解的心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解釋,氣候變遷究竟是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的水循環系統。不要只是丟出數據和圖表,而是要能用生動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地球的某個角落,因為冰川融化或沙漠化,人們的生活是如何被徹底顛覆的。對於一個習慣了便利供水環境的讀者來說,理解「失去水」的恐懼,是建立「珍惜水」意識的第一步。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搭建起情感上的共鳴,讓人讀完後會更留意自己水龍頭裡流出的每一滴水,那麼它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普通的知識讀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