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触感非常舒适,书页的质量也很好,阅读体验感很棒。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中,那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时代深感着迷,而书名中的“挫败、自强与变革”正是这个时代的绝佳注解。1840年,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尝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种“挫败”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落后,更可能是制度、思想、文化上的根基不稳。而正是在这巨大的“挫败”感中,中国人民没有沉沦,而是迸发出了强烈的“自强”愿望。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些为“自强”而奔走呼号、身体力行的人物和事件。从洋务运动的技术引进,到戊戌变法的制度改革,再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帝制,这些都是“自强”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而“变革”,则更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地描绘出,中国社会在1925年前所经历的各种“变革”,这些变革是如何发生的,又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那复古的字体搭配上略显斑驳的纸张质感,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吸引住的便是那醒目的书名——“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840~1925中国的挫败、自强与变革”。这个书名本身就概括了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端,到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再到北洋政府时期的动荡不安,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充满了故事,每一个关键词都预示着深刻的思考。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段历史是理解当下中国最重要的钥匙。特别是“挫败、自强与变革”这几个词,它们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是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摸索、在困境中呐喊、在变革中重生的缩影。蒋廷黻先生的名字,更是近代史学界的一座丰碑,他的著作一直是我心中关于这段历史的权威读物。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脉络,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希望,以及他们为民族复兴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可能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反思,这正是吸引我深入阅读的关键所在,我渴望从中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和启迪。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与泛黄的书页一起,营造出一种怀旧而肃穆的氛围。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作者如何描绘1840年之后,那个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的古老帝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书名中“挫败”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以及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来的屈辱。我迫切想知道,蒋廷黻先生会如何剖析这些“挫败”的根源,是单纯的军事力量悬殊,还是更深层的制度、文化、思想层面的落后?仅仅描述失败,恐怕不足以构成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更何况书名中还有“自强与变革”这样的字眼。这表明作者并未停留在对过往的哀叹,而是着力于探寻中国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奋起直追的轨迹。我期待看到,那些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先驱者们,是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又是如何开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兴办工厂,建立新式军队的。这其中的艰难困苦,我想一定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概括的。我尤其好奇,在那个保守势力仍然强大的年代,这些“自强”的努力,究竟能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改变,又会遭遇多少阻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简洁大气,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却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正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我对中国近代史中的民族危机和救亡图存运动有着特别的情感,所以书名中“中国的挫败、自强与变革”这几个字,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迫切想知道,作者蒋廷黻先生会如何深刻地剖析1840年之后,中国所遭遇的民族危机。这其中的“挫败”,究竟是单纯的军事上的失败,还是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落后?而在这巨大的“挫败”面前,中国的仁人志士们是如何迸发出“自强”的决心和行动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以及最终的辛亥革命,这些都是“自强”和“变革”的重要体现。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地梳理这些过程,分析其间的曲折和复杂性,以及不同派别、不同人物的理念和实践。特别是“变革”的最终结果,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部分。
评分书的装帧很雅致,封面上“蒋廷黻”三个字,就足以引起我对这本书的关注,毕竟他是近代史研究的大家。书名中的“中国的挫败、自强与变革”这几个词,像是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勾勒出了1840年到1925年这段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我特别想深入探究的是,在“挫败”之后,中国人民是如何萌生“自强”的意识,并付诸实践的。这不仅仅是军事技术的引进,更可能是思想文化的更新,以及对自身传统进行反思。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展现,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时,中国社会内部是如何产生分歧,又是如何形成各种不同的“自强”路径的。而“变革”,则更是这场历史洪流中的必然产物。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和阐释辛亥革命的意义,以及它对中国政治格局、社会结构所带来的颠覆性改变。1925年这个节点,又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者是一个新篇章的开启?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解答这些历史的疑问,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考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清晰,阅读起来十分舒畅,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无疑是一大加分项。我特别想了解,在1840年到1925年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究竟经历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名中的“1840~1925”这个时间跨度,正好涵盖了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北洋政府时期,这期间的中国,可以说是风云变幻,跌宕起伏。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梳理出这段时期内,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变革”二字,让我对辛亥革命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是如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这场革命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它是否真正解决了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而1925年这个时间点,又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或者又是一个新挑战的出现?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帮助我理解这段复杂而关键的历史时期,以及它对中国未来走向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设计都非常符合我的阅读习惯,整体感觉专业而严谨。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中,那些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故事特别感兴趣。书名中的“中国的挫败、自强与变革”这几个关键词,精准地概括了1840年至1925年间,中国社会最核心的议题。我特别想知道,作者蒋廷黻先生会如何深刻地分析,中国在19世纪中叶之后,所遭受的“挫败”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和影响。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挫败”的阴影下,中国人是如何萌生出“自强”的意志,并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于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的改革尝试、以及最终的辛亥革命等事件的详尽阐述,这些都是“自强”与“变革”的具体体现。1925年这个时间点,又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还是新征程的开始?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伟大之处。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吸引住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840~1925中国的挫败、自强与变革”。这个书名就预示着这是一本探讨中国近代转型时期,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历史著作。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中,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艰难过渡充满兴趣。书名中的“挫败”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的一系列屈辱和打击,这种“挫败”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制度和思想上的。而“自强”则代表了中国人民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挠,如何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制度的同时,努力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我期待在书中看到,那些为“自强”而奋斗的先驱者们,他们是如何实践自己的理念,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至于“变革”,更是让我对辛亥革命以及之后一系列社会变革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致地描绘出,中国是如何在经历了重重“挫败”之后,一步步走向“自强”和“变革”的道路,这个过程是多么的艰辛与不易。
评分书的纸质手感很不错,印刷也十分清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本用心制作的学术专著。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非常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书名中“挫败、自强与变革”时,便对作者如何处理这些概念的关联性充满了好奇。我知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潮,从最初的器物层面的学习,到制度层面的模仿,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反思,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希望作者能够在书中深入探讨,在经历了“挫败”之后,中国人是如何开始思考“自强”的道路的?这种“自强”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和军事上,更体现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而“变革”则更是对旧有秩序的彻底颠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分析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以及之后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的内在逻辑。这些思潮的碰撞与融合,是如何塑造了近代中国的面貌,又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设计风格十分沉静,书页略带米黄色,配合着书名上的字体,散发出一种温和而有力量的历史气息。我被书名中“1840~1925”这个时间跨度深深吸引,这恰恰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转型意义的时期,充满了动荡与希望。我渴望了解,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是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帝国,一步步被卷入世界潮流,并经历着深刻的“挫败”。“挫败”二字,不仅仅意味着屈辱的条约和割地赔款,更可能暗示着中国在军事、经济、制度、思想等多个层面的落后,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危机。然而,正是这种深重的危机,激发了民族的“自强”精神。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描绘中国人为了“自强”所做的各种努力,从洋务运动的学习西方技术,到维新变法的制度改革,再到辛亥革命的政治革命,这些都是“自强”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变革”的最终目标,则是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中国。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刻地解读,在这段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究竟经历了哪些关键性的“变革”,这些变革又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