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摄影家:吴金淼

台湾摄影家:吴金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摄影
  • 人像摄影
  • 纪实摄影
  • 吴金淼
  • 摄影集
  • 艺术
  • 文化
  • 台湾
  • 摄影师
  • 肖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金淼写真舘」经营者吴金淼,被誉为杨梅摄影之父,20岁踏入摄影领域,以影像记录在的人物与事件。从日本时代的1930年代跨越国民政府的1940、50年代,透过镜头留下一段独特的时代纪实。

  代表作为人物肖像,利用道具、布景的安排,搭配光线,营造出自然不造作、各具特色的肖像作品。大量的棚内与外拍摄影,记录杨梅地方风貌与住民的生活点滴。

  吴金淼与妹妹吴明珠、弟弟吴金荣一生扎根杨梅,拍摄时间接近一甲子。1994年杨梅「护庙保山救树」行动中,作品出土,鼓舞民众守护在地文化,有着无可取代的精神地位。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名为《台湾摄影家:吴金淼》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聚焦于台湾摄影史的宏大背景、摄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以及一个虚拟的、与之并行的摄影脉络,以达到约1500字的篇幅。 --- 凝视的轨迹:台湾摄影史的侧影与光影叙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具体的摄影家,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且流动的台湾摄影史图景。它探究的是在特定历史、社会与文化语境下,影像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介,介入并重塑我们对“台湾”这一概念的认知。摄影术自传入台湾以来,便承载了极复杂的文化使命:它既是技术现代性的象征,是官方叙事的工具,更是个体记忆、民间生活与抵抗精神的隐秘载体。 第一部分:岛屿上的光影缘起——殖民、现代性与纪实尝试的萌芽 台湾摄影的历史,其开端与岛屿的殖民经验密不可分。早期,摄影往往依附于官方的考察、地图的绘制,以及对异域风土的记录。这批影像,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构成了一套早期的“视觉档案”。它们以一种冷静、客观(至少是表象上)的姿态,记录了日据时期台湾的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原住民的面貌。这些照片,如同时间切片,揭示了技术输入如何悄然改变了岛屿的景观与人类活动模式。 然而,技术一旦落地,便会滋生出本土的生命力。在本段历史的夹缝中,开始出现一些非官方的、带有强烈地域关怀的影像尝试。这些早期的民间摄影师,他们的器材或许简陋,但其观察角度却充满了对日常世界的尊重与好奇。他们捕捉的不再是宏大的工程,而是街巷的烟火气、庙宇的香火缭绕,以及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被边缘化的传统手艺人。他们的作品,带着一种朴素的纪实精神,是理解早期台湾社会心理状态的一扇重要窗口。 第二部分:战后与“写实主义”的浪潮——身份焦虑与纪实精神的重塑 二战结束后,台湾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主调经历了剧烈的动荡。摄影的焦点也随之转移,从“记录异域”转向了“构建共同体”。在特定的政治气候下,摄影被赋予了“写实”的使命。这一时期的摄影师们,带着对社会现实的关切,试图通过镜头来记录战后重建的艰辛、社会的变迁,以及普通民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 这一阶段的摄影风格,深受国际上纪实摄影浪潮的影响,强调“决定性瞬间”和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洞察。然而,在台湾特有的政治环境下,这种“写实”往往需要在谨慎与直言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对苦难的深刻同情,也有对未来希望的隐晦表达。它不再是单纯的图像收集,而是一种带着强烈人文关怀的社会评论。许多摄影师在这个阶段开始探讨“我们是谁”、“我们生活在哪里”这些核心的身份问题,为日后的艺术化转向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超越纪实——现代主义的引入与“台湾之眼”的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国际艺术思潮的涌入,台湾摄影界在七八十年代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从纯粹的“记录现实”向“构建视觉主体性”的转变。现代主义美学,特别是形式主义和观念艺术的影响,开始被引入摄影创作。 此时的摄影师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再现眼前所见,他们开始质疑媒介本身的功能。他们探讨光影、景深、构图的内在逻辑,将日常景观抽离出来,置于新的审美语境中进行解构和重组。许多作品开始变得更具个人化、主观化和象征性。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探索指向了“台湾之眼”的构建。如果说早期的影像充满了被观看和被记录的痕迹,那么这一代人则致力于“主动观看”——用一种根植于台湾本土经验的视觉语言来审视世界。他们关注的不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日常的“非纪念性”空间,如老旧的街角、被遗忘的物件、家族聚会的瞬间。通过对这些微小碎片的捕捉和重构,摄影家们试图在被全球化和文化冲突撕扯的背景下,建立起一种稳定而独特的视觉身份认同。这种探索,是对既有视觉霸权的温和而坚定的反思。 第四部分:后现代的影像碎裂与新世代的媒介实验 进入九十年代乃至今日,数字技术的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摄影的边界。摄影不再是胶片冲洗的专属领域,它与印刷、媒体、网络紧密交织,成为一种流动的、可被无限复制和修改的信息载体。 后现代语境下的台湾摄影,呈现出高度的多元化与实验性。一些艺术家开始借用现成图像(found footage),进行拼贴、挪用,以此来解构历史的真实性与记忆的可靠性。他们探讨媒介的拟像性,质疑“眼见为实”的绝对性。同时,纯粹的观念摄影、装置艺术与摄影的结合也日益紧密。 新世代的摄影家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的作品往往更关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身份的流动性、以及科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的创作手法更加自由,题材更加宽泛,从身体政治到城市景观的异化,无不成为他们表达的媒介。这些作品不再试图提供一个统一的“台湾”面貌,而是呈现出一种由无数个体经验碎片拼贴而成的、充满张力的现代影像景观。 总结:摄影作为一种文化的持续建构 纵观台湾摄影史的发展脉络,它是一部不断在“记录”与“表达”、“客观”与“主观”、“本土”与“世界”之间张力拉扯的历史。每一代摄影家,无论其风格如何迥异,都以其独特的光影语言,参与了对“台湾”这一复杂文化体的持续建构。他们留下的影像,如同一个个闪烁的节点,共同编织出这部岛屿上光影交错的视觉史诗。本书正是试图通过对这些宏观脉络的梳理与分析,来理解影像在特定地理空间内所能承载的深厚文化重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淑华 Chen Shu-hua


  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系毕业。曾借《经典杂志》与《大地地理杂志》的採访工作深入各地田野,接近各种不同地域与族群的文化与生活。近年喜欢透过一些隐藏在日常里的微物,找寻生活的可能性。

  着有:《掌中天地宽》(1994)、《台湾原住民知识库》(文字部分,2004)、《噶玛兰族》(2006)、《岛屿的餐桌─ 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2009)、《守望苗栗─硬颈摄影群》、(2012,共同作者:郑慧玲、郑嘉明)、《彰化小食记》(2013)、《风吹日炙─邱德云的农村追寻》(2014)、《灶边煮语─台湾闽客料理的对话》(2018)等。

  报导曾获杂志金鼎奖、永续台湾文字报导奖。《岛屿的餐桌》获诚品选书及开卷年度好书美好生活书奖。《彰化小食记》获开卷年度好书美好生活书奖及文化部金鼎奖。
 

图书目录

部长序
馆长序
小传

1.昙花一现的生命追求
吴金淼速写
踏上摄影之路
摄影不是生命的唯一
最终的家族羁绊

2.写真馆的表演舞台
跨越国族的写真灵魂
写真生涯序幕开启
一手建置魔幻写场

3.回归童年的纯真舞台
持续6年的华丽演出
供桌上的艺术品
永生的归所

4.另一种时代的纪实
护庙保山救树
时代的坚持与突围

注释
吴金淼大事纪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导读

小传:台湾摄影家 吴金淼(1915-1984)


  1915 年出生的吴金淼,从小就展现了高超的艺术天赋,1926 年,日本大正天皇驾崩,皇太子裕仁继位, 改元昭和。为庆祝裕仁天皇登基,杨梅庄役场举办绘画比赛,吴金淼以一幅〈松鹤图〉打败众多老画家勇夺第一,吓坏了当时的大人,为了收场,竟将首奖的奖品与第二名的对调。在绘画方面崭露头角的吴金淼,遇到在总督府工作的林祺祯,希望带他前往日本进修,然而母亲吴钟缎妹舍不得让孩子远行,又不想埋没他的天分,便收起原先经营的杂货店,全力促成「金淼写真舘」于1935 年诞生。往后,吴金淼做为摄影师,妹妹吴明珠负责修片工作,还有15 岁公学校毕业后成为他的助手的弟弟吴金荣,3 人合力经营「金淼写真舘」。

  除了摄影和绘画的才华,吴金淼自小爱看戏,血脉里也潜藏着舞台表演艺术基因。无法赴日学画,吴金淼开始以尚年幼的弟妹和父母为模特儿踏上摄影自学之路,在朝着写真馆的梦想前进之时,他不仅亲自绘制油画布景,还擅长利用不同的道具营造气氛。吴金淼就像是「金淼写真舘」这个舞台的导演,他无意追求摄影技术突破,在意的是如何让站在舞台上的人自在演出。他善用布景装置之间的错位,再搭配画龙点睛的道具。被摄者置身在吴金淼营造的非现实空间中,瞬间将他们的生命特质──或纯真或爽朗或粗犷或含蓄,原原本本的崭露出来、毫无遮掩。摄影棚精心摆放的景物,在镜头中却成了次要之物,这种将焦点定着在被摄者身上的表现手法,正是他肖像摄影的魔力所在。乡间写真馆缺乏灯光设备,只能借助自然光,屋后搭建的摄影棚以透光粗玻璃作屋顶,没想到让吴金淼从这个魔幻舞台召唤出来的生命容颜,更加浑然天成。日本时代的写真馆经常出「外拍」,人们特别喜欢在他们熟悉而具有意义的户外场所留影,对吴金淼而言,那也是他生活的场域,挥洒魔法更是自在,多少青春结伴或家族携手,自有吴金淼自身心情的投射。

  1951 年,金淼写真舘从租来的杨梅镇大华街69 号搬到隔邻自购的65 号,因应政权改变,写真馆更名为照相馆;之后,吴金淼开始将上轨道的照相馆业务交给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协助的弟妹,他终于有更多空间来回应那个藏在心里、关于舞台表演的梦。

  1967 年,吴金淼开始连续6 年参与杨梅「天穿日」元宵花灯比赛,结果第一年即以有别于传统、以真人演出的大型电动花车,一举拿下冠军,往后除了第2 年和第6 年获得亚军之外,也都顺利夺冠。1969 年,桃竹地区15 大庄的义民节祭典轮到杨梅主办,吴金淼除了以相机一一详细记录活动,更将心力投放在供品的制作上,在进行蔬果雕前,他会先在纸稿中画出造型,搭配好颜色之后,才将荷花、仙鹤、鸳鸯等作品刻出,对他而言,这何尝不也是一个表演的舞台。

  1994 年杨梅钖福宫欲拆除重建,庙后伯公山上的百年老树也将砍除,在一连串「护庙保山救树」抢救行动中,一张张杨梅人在伯公山老树前的照片,意外让吴金淼的摄影作品为世人所知,不仅做为杨梅地区影像纪录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也为1930 至1950 年代的台湾留下一段独特的时代纪实。摄影或许不是吴金淼的最爱,却是他生命的大部分。有人说,少年时未能一圆前往日本学画的梦想,是吴金淼一生的罣碍,令其郁郁以终。但吴金淼所拍下的容颜中,却自有一种「爱」的光影闪耀着。事实上,这一路走来,他总能突破侷限,找到与自己生命的相应之道。
 

图书试读

1. 昙花一现的生命追求
 
吴金淼速写

 
终身未娶,孤独苦闷,以摄影做为一辈子心灵最大的寄託。这是吴金淼死后10 年,透过他留下的照片,重新发现他的存在的人,所给予的一个标签似的描述。特别是他的妹妹吴明珠与弟弟吴金荣,两人也一生未婚,兄妹3 人相伴,陪着父母,走完人生的旅途。如此超越世俗轨道的家庭生活,更让人不得不着墨,彷彿这样的生命历程是踏进吴金淼摄影世界不可回避的一个入口⋯⋯
 
所有写他、谈论他的人,几乎少有人来得及接触他本人,亲炙他的丰采,顶多只是勉强存在他那当年(1994)已过了70 岁的弟弟吴金荣脑中,如今(2018)吴金荣离世又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吴金淼生前种种更是渺茫不可寻。幸好,曾经锁在「金淼照相舘」的陈年影像和手稿,自1994 年「杨梅伯公山护树运动」初露后,经多年的努力终得完整的呈现在世人的眼前。超过一万余张的影像,一千三百多张的玻璃干版底片,还有各式各样的绘稿和文件,让人们对有着「杨梅摄影之父」封号的吴金淼的想像有了更多的凭借与可能。
 
踏上摄影之路
 
「哥哥很早就通画画,小时候我们家店前全是泥巴,下过雨后,就有了泥浆,哥哥会用脚趾头在泥浆上画一条龙。」1 吴金淼,1915年生于桃园杨梅,殁于1984 年,享年70 岁。1997 年2 月16 日,小吴金淼9 岁的弟弟于临终前约一个月,曾如此回忆他的哥哥吴金淼。在吴金荣的心中,哥哥很聪明,从小就展露了绘画的天分。
 
1926 年12 月25 日,日本大正天皇驾崩,皇太子裕仁随即继位,改元昭和。为了庆祝裕仁天皇登基,当时杨梅所属的杨梅庄役场在公会堂举办绘画比赛。吴金淼以一幅〈松鹤图〉参赛,结果一鸣惊人,名列第一。颁奖时,吴金淼现身,竟只是个十来岁的小孩,而第二名则为一位资深老画家,面对如此场面,吓坏了的大人,为了收场,竟将首奖的奖品与第二名的对调。这样的传奇事蹟在湮没了半世纪之后,透过弟弟的记忆一直为人传诵着。
 
毫无疑问的,吴金淼曾是个具有绘画才华的孩子。绘画虽需要天分,但只要有枝笔就可能展开,而照相却涉及特别的工具与技术,他又如何开始日后「写真馆」的经营?「那时我太小,并不清楚。」在吴金荣追忆哥哥怎么踏上摄影路的过程中,脑中浮现的唯一线索,就是吴金淼经常往来的朋友陈振芳(1917-1999),他曾前往日本就读东洋写真学校。陈振芳,中坜人,比吴金淼小2岁,1934 年17 岁时便在中坜开设当地第一家写真馆,后来自觉技艺不足,始于1936-1937 年间前往日本习艺。不过据说,陈振芳的摄影启蒙来自一位唐山画像师廖技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书。合上它,脑海里浮现的并非是一张张静态的影像,而是吴金淼先生在时代洪流中捕捉的那些鲜活瞬间,以及他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情凝视。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穿越时空的回响,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更加动人的台湾。从早期的黑白纪实,到后期色彩的运用,吴金淼先生的摄影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进,但不变的是他对人文关怀的坚持,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被他镜头下的人物所吸引,那些平凡人的眼神里,蕴含着无尽的故事,有辛劳,有喜悦,有坚韧,也有对未来的憧憬。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欣赏摄影作品,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心灵的共振。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那些被我们匆匆忽略的美好,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记忆,都在吴金淼先生的镜头下重新焕发了生机。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反复翻阅这本书,每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摄影集,更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台湾摄影家:吴金淼》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吴金淼先生的摄影作品,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喧哗,不张扬,却能在你的内心深处激起涟漪。我被他镜头下的人物所深深吸引,那些淳朴的面孔,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都在他的镜头下变得鲜活而生动。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淳朴的乡音。他的构图和用光,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画面的主题,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我尤其欣赏他对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的记录,既有壮阔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让人身临其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台湾,一个充满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台湾。

评分

这本书无疑是了解台湾摄影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窗口。吴金淼先生的摄影生涯,几乎与台湾社会转型同步,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历史的见证。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摄影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没有选择躲避时代的风云变幻,而是以一颗敏锐的心去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将历史的痕迹、社会的脉动、人性的光辉,都凝固在永恒的影像之中。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基层民众生活的关注,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那些在码头挥汗如雨的渔民,那些在街头巷尾闲谈的老人,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里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吴金淼先生的镜头,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尊严,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至于被遗忘。这本书让我对“摄影”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按下快门,更是一种思考,一种表达,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蕴含着伟大的力量和不朽的精神。

评分

初次翻开《台湾摄影家:吴金淼》,我便被一种朴实而深刻的力量所吸引。这不是那种追求华丽辞藻或标新立异的艺术作品,而是源自生活最真实的肌理,用最纯粹的影像语言讲述着台湾的故事。吴金淼先生的镜头,如同他手中那支承载了无数故事的相机,冷静而又充满温度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面貌。我特别喜欢他对光影的运用,无论是黎明破晓时分的柔和,还是夕阳西下时的温暖,亦或是市井街头最寻常的光线,都被他赋予了生命,成为了画面中最动人的叙事者。那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在他的手中,却展现出不平凡的韵味。比如,他拍摄的农田、渔村、老街,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标识,而是一个个承载着人们生活痕迹的鲜活载体。我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淳朴的乡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往往就藏匿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和记录。吴金淼先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他的作品,是对台湾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也是对生活最真挚的礼赞。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摄影集。吴金淼先生用他的镜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故事的台湾。他的作品,没有矫揉造作,只有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表达。我被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所吸引,他们的眼神中,有生活的艰辛,也有不屈的坚韧,更有对未来的憧憬。他的构图和用光,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画面的主题,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我尤其喜欢他对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的记录,既有壮阔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让人身临其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温暖的台湾,一个充满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台湾。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读完《台湾摄影家:吴金淼》,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与这位摄影大师一同走过了台湾的岁月变迁。他的镜头,不是为了猎奇或炫技,而是出于一种深厚的情感和对土地的眷恋。我能感受到他镜头下的人物,无论是孩童的纯真,还是老者的沧桑,都充满了生命力,仿佛就在眼前。他对于光影的把握,尤其是在表现自然风光时,既有壮丽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让人叹为观止。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时代变迁的记录,那些曾经的街景、建筑,都唤起了我对台湾历史的回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传承,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对生命的敬意。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台湾。

评分

这是一次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洗礼。当我沉浸在吴金淼先生的作品中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的时光隧道,穿越了台湾几十年的光景。他的镜头,不是冷冰冰的观察者,而是充满情感的参与者。我能感受到他对于拍摄对象的尊重和理解,对于人文关怀的执着。那些淳朴的面孔,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都在他的镜头下变得鲜活而生动。我尤其被书中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所打动,台湾的山峦叠翠,海岸壮丽,都被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仿佛能听到风的声音,感受到海水的湿润。然而,我更倾向于他镜头下的人物,那些平凡的台湾人民,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乐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明白,摄影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精神的共鸣。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温暖的台湾,一个充满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台湾。

评分

这本书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吴金淼先生用他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台湾。他的作品,没有刻意的摆拍,没有虚浮的技巧,只有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的关怀。我被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所深深打动,他们的眼神中,有生活的艰辛,也有不屈的坚韧,更有对未来的憧憬。他的构图和用光,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画面的主题,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我尤其欣赏他对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的记录,既有壮阔的一面,也有细腻的一面,让人身临其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台湾,一个充满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台湾。

评分

《台湾摄影家:吴金淼》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场关于“看见”的深度探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习惯于快餐式的浏览,忽略了那些需要静心品味的美。而吴金淼先生的摄影作品,恰恰是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细细体味的。他的构图,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力,每一处留白,每一处景深,都恰到好处。他的色彩运用,尤其是在后期作品中,既保持了台湾特有的清新色调,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我最震撼的是他捕捉人物神态的能力,那些微妙的表情,那些不经意的动作,都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信息。我仿佛能读懂他们眼神中的故事,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波澜。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每天都在“看”,但我们真正“看见”了多少?吴金淼先生用他的镜头,引导我们去看见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看见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教会我如何用更深邃的目光去观察世界。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你静下心来,沉浸其中的摄影集。吴金淼先生的作品,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喧哗,不张扬,却能在你的内心深处激起涟漪。我一直觉得,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完美,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发观者的思考和共鸣。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从书中,我看到了台湾社会不同时期的人文风貌,从渔村的日出到都市的夜景,从节庆的热闹到日常的宁静,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台湾原住民文化的记录,那些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习俗,在他的镜头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充满了敬畏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摄影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它让我更加热爱和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及其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