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最前線:CCC創作集12號

BL最前線:CCC創作集12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图书标签:
  • BL
  • 耽美
  • 小说
  • 漫画
  • CCC创作集
  • 同人
  • 插画
  • 情色
  • 成人
  • 日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漫畫、文化、跨界
  CCC創作集,挖掘臺灣好故事
 
  【封面故事】BL最前線

  【C焦點】
  真愛必須支持-腐消費調查大公開
  男孩們相愛的日子-從少年愛到Boys' Love/李衣雲、Miyako
  BL潮流最前線-鏡頭中的BL/張資敏

  【COMI大人物】
  無法定義.百變女王-中村明日美子
  BL創作最前線
  簡單卻深刻-日下棗
  終於時機正好-廣下嘉
  最純粹的愛情-詭太郎
  無拘無束的妄想世界-艸肅

  【特別企畫】
  幸福得要命王國-BL劇《HIStory》系列之
  〈是非〉衍生短篇漫畫/MN

  【國際漫談】
  深入!歐洲漫畫聖地-2019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特別報導

  注目焦點
  經典╳當代╳新潮:臺灣三重奏
  孩子眼中的世界-松本大洋特展
  跨世代的英雄-蝙蝠俠八十週年大展
  未來的探索者-貳瓶勉特展
  畫格中的文藝復興-馬那哈特展
  百花齊放:法語漫畫的多元出版
  獨立精神:SPIN-OFF微型出版展

  【好評連載】
  WASTE戊-[滬尾守衛阿火旦] 第四話 end
  清水-[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 第四話  園遊會開始!(上)
  日下棗-[似逝而非] 第一話

  以女性創作、閱聽者為主,描述男性間情愛關係的BL(Boys' Love),從附屬於少女漫畫的子類型,到獨立成為商業文類與顯學,腐女子也從「變態的愛好」來到「女孩們的祕密花園」,成為「無法忽視的巨大消費力」,更是窺看與研究性別社會、心理處境的絕佳場域。BL也因其源流等獨特性質,逐漸打破性別/性向、主流/非主流,創作方/消費方等藩籬。

  本期追擊BL演化最新趨勢,專訪新世代女神級漫畫家中村明日美子,涉足她異色又純愛,奔放同時堅持的繽紛創作地圖。並公布腐消費調查,看怎樣的愛讓荷包失守也要支持;專文講述從腐阿嬤時代至今男孩們在作品中相愛的軌跡,以及近年趨於興盛的真人影視化風潮,細數腐腐們腦補走向現實的「真愛原力」。同時網羅訪問臺灣BL漫畫第一線創作者!日下棗、廣下嘉、詭太郎、艸肅,四種LOVE STYLE一次滿足。CCC更嘗試打破邊界,與《HIStory》〈是非〉合作企畫,邀請MN繪製同人漫畫,進一步為創作、想像,及愛與幸福的定義延伸出更廣闊的可能。
 
  本期另特別深入前線報導歐洲漫畫聖地——二○一九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最引人焦點!連續八年參展,臺灣館收穫滿滿,松本大洋、馬那哈等經典漫畫家特展,主流與獨立、商業與個人出版盡皆繁茂活躍,「國際漫談」搶先分享。

  好評連載,WASTE戊《滬尾守衛阿火旦》傳奇完結!建功立業的背後,戰爭的傾軋與殘酷,也為人生帶來更深重的體悟。一將功成萬骨枯,阿火最後的抉擇將是……?本期特闢專欄,探討這位非典型英雄背後,清法戰爭隱沒在時光中的歷史。

  獲前瞻計畫漫畫輔導金傑出作品,日下棗《似逝而非》堂堂登上新連載!「我兒子可能會殺人」,一句母親的請求,牽起兩個男孩撲朔迷離的關係,心理師VS.書店店長,各懷心事與過往,穿越心中迷霧,新型態心理懸疑故事,找到活著的自由。

  幾經曲折,總算到了校慶園遊會當天。大稻埕臺式傳統美食進駐高女,廚師準備大顯身手的當兒,居然發生料想不到的大問題!清水《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是否能順利完成任務?〈小梅屋的料理時間〉本期照樣開張,又要請大家品嘗什麼美味點心?務請光臨。

  春暖花開時節,CCC邀您參與各項新領域新型態的探索與嘗試,無論大眾或專業口味,一同發現漫畫更多更迷人的可能。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边缘回响:都市秘闻录》的图书简介: 边缘回响:都市秘闻录 ——在霓虹与阴影的交界处,探寻被遗忘的真实。 内容提要: 《边缘回响:都市秘闻录》是一部深入当代城市肌理之下,对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人群、隐秘的亚文化群落,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社会现象进行细致入微观察与深刻描摹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集。本书集合了十二篇独立而又相互呼应的深度报道与田野调查,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求真态度,穿梭于大都会的玻璃幕墙与老旧街巷之间,试图捕捉那些在日常喧嚣中悄然发生的“边缘回响”。 本书的焦点并非光鲜亮丽的成功学,而是那些在城市高速运转中被筛选、被遗忘,却又构成城市复杂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在书中看到: 第一章:无声的迁徙者——城中村的最后一位守望者 本章聚焦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中被快速拆除或改造的城中村(Urban Villages)。我们跟随一位在此地居住了四十余年的老人,记录他眼中社区结构的崩塌与重建。他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见证者,更是关于“家园”概念如何在快速物质化进程中被重新定义的心灵考古学家。通过对老人的访谈和对老旧信件的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一代人对土地情感的复杂纠葛,以及现代社会对“流动性”的无情推崇如何碾压了对“根基”的依恋。 第二章:加密的低语——地下数字艺术家的反叛 在高强度监管与商业化运作的数字内容领域,存在着一个利用加密技术和去中心化平台进行创作的隐秘群体。他们创作的视觉艺术和声音作品,是对主流审美和版权壁垒的无声抗议。本章深入调查了数位匿名创作者的工作流程、哲学基础及其面临的生存困境,探讨了数字时代“创造性劳动”的自主权问题。书中详细描绘了他们在虚拟空间中构建的复杂符号系统,以及这些符号如何成为他们抵抗同质化文化的武器。 第三章:午夜的修理站——机械的生命周期与技艺的传承 在高度依赖数字接口的今天,依然有一批手艺人坚守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他们修理的不是最新的电子产品,而是被视为“古董”的工业机械、老旧电器乃至复杂机械装置。本章以一家位于工业区边缘、只在夜间营业的修理铺为中心,记录了店主——一位沉默寡言的工程师——如何通过触摸和倾听,与冰冷的金属对话。书中探讨了工业美学、技术迭代的伦理困境,以及这种依赖直觉和经验的“硬核技艺”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价值与危机。 第四章:时间的囚徒——长期住院病患的日常生活哲学 本书中最具情感张力的篇章之一,聚焦于那些因慢性病或特殊情况需要长期居住在医疗机构中的群体。作者花费数月时间,记录了三位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症的住院者,如何将有限的空间、固定的时间表,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他们不再受制于都市的快节奏,而是发展出一种对微小瞬间的极致感知力——比如光影在墙上的移动,不同医护人员脚步声的差异。这并非一个关于疾病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失去“自由行动”后,重塑“内心疆域”的生存史诗。 第五章:旧日歌谣的复苏——小众方言音乐的文化存续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流行音乐的强势,许多地方性、小语种的方言音乐正面临消亡的危险。本章追踪了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非职业合唱团,他们坚持用近乎失传的方言演唱古老的民歌。通过对歌词的翻译、音乐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团员人生经历的交叉叙述,本书揭示了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承载特定地域集体记忆和情感模式的活化石。合唱团的每一次排练,都是对文化消亡速度的一次缓慢抗争。 第六章:虚拟的邻里——网吧深处的社群构建 在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下,一些人选择在网络咖啡馆或24小时营业的电子游戏场所度过大部分时间。本书深入考察了其中形成的独特“虚拟邻里关系”。这些用户并非仅仅是为了娱乐,他们在此地形成了基于共同在线身份、相互依赖的生存网络——例如共享电源、信息互助乃至情感慰藉。作者挑战了“网瘾”的刻板印象,展现了这些临时性物理空间如何意外地催生出新型的、功能性极强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七章:遗失的地图标记——城市非官方纪念碑的巡礼 每个城市都有其官方认可的历史地标,但真正塑造市民集体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未经官方命名、充满民间传说的“非官方纪念碑”——比如一棵被多次修剪却依然顽强的古树、一处发生过奇特事件的拐角,或是一面贴满旧海报的墙。本书记录了作者对这些“活的纪念碑”的寻访过程,并试图还原它们背后流传的口述历史,探讨民间记忆如何对抗官方历史的单一叙事。 第八章:食物的编码——跨界移民的“家乡味”实验室 对于背井离乡的移民群体而言,食物是他们与故土联系最直接的纽带。本章关注那些在城市边缘开设的、专门服务于特定族群的隐秘小型食品加工点或家庭厨房。他们制作的食物往往不符合主流市场的卫生标准或审美,但却承载着精确的“乡愁编码”。作者通过对几位主理人的深入访谈,解析了这些“非法”或“非主流”的食物是如何成为文化认同的抵抗性符号,以及个体如何在异乡的厨房中重建故土的微观生态。 第九章:时间的折扣——零工经济下的“隐形工时” 随着零工经济的兴起,大量的劳动时间被“碎片化”和“隐形化”。本书追踪了几位全职的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和自由撰稿人,量化他们为了获得实际收入而必须投入的“非工作时间”——包括无报酬的等待、系统维护、应对恶劣天气以及无休止的自我推销。这揭示了数字平台经济下,劳动者如何被榨取在合同之外的“边际时间”,以及这种“时间折扣”对个体生活结构造成的长期侵蚀。 第十章:噪音的分类学——城市声景中的身份政治 声音,是城市中最容易被忽略却又最无法逃避的元素。本章从声学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对城市中的特定“噪音”进行分类和分析,例如夜间施工的轰鸣、特定族群的谈话声、宗教仪式的钟声等。通过对比不同社会阶层对同一声音的接受度和权力解读,本书探讨了声音如何成为区分“我者”与“他者”,划分社会空间和身份地位的微妙工具。 第十一章:秘密的图书馆——私人收藏家的庇护所 在数字信息唾手可得的今天,依然存在着一群痴迷于物理媒介的私人收藏家。他们秘密地收集那些已被主流出版社绝版、因审查或市场原因而被雪藏的古籍、小册子或独立出版物。本书描绘了两位收藏家的“秘密图书馆”,探索他们收集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是知识的囤积,还是对信息垄断的反抗?这些私人庇护所,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抵抗前线。 第十二章:未来的遗嘱——城市边缘的社区自救档案 在面对环境变化、经济衰退或突发公共危机时,许多边缘社区依靠自身的互助网络进行生存。本章记录了一个处于高风险地带的小社区,他们如何自发地建立了一套非官方的危机预警系统和资源共享机制。这套系统并非依赖于政府机构,而是基于长期的社会信任和相互的人身担保。这份“未来遗嘱”展示了在宏大叙事失效时,微观社群的韧性与集体智慧。 核心价值: 《边缘回响:都市秘闻录》拒绝宏大叙事下的简化处理,它坚持以近距离、人性化的视角,去解读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经验的“缝隙”。通过这些详实的记录,读者将能感受到城市深处涌动的生命力、矛盾性与不屈的希望。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反思的工具,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前沿地带”——那里,才是社会真实全貌的发生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縱橫數位與人文、技術與內容;保存、傳播與創造文化!
  結合典藏資源與國內新銳漫畫創作者,推出歷史地圖散步系列與CCC創作集。

Miyako

  自同人文化傳入臺灣之初便矢志觀察守護至今,BL則是命中注定的最愛,曾任網站與雜誌主編,現從事編輯、翻譯、創作、身  心靈療癒等工作。著有音樂劇《新社員》改編小說。翻譯及於BL小說、藝術、ACG、人文、心靈成長領域書籍。

MN

  自由漫畫創作者,現以耽美作品為主,最近家裡多了一隻貓,因此不定期刊載《那歐米不回家》紀錄與貓貓的生活日常。
  著有商業誌《觀景窗內不聚焦》和個人誌《青春覆寫》、《蛇先生請聽我說》等。

  噗浪:www.plurk.com/mn_
  臉書:www.facebook.com/mn0411

WASTE戊

  以漫畫與插畫為主的自由創作者,各方面都還在努力精進中~!
  曾參與三采文化的《妄想穿越》系列短篇漫畫、comico原創漫畫大賞《不幸的新娘》、尖端原創漫畫新人獎《恨透了你的假面具》。

  waste-woood.weebly.com/

日下棗

  自由漫畫家。
  2014年出版《屋簷下的質數》單行本,並入圍第六屆金漫獎漫畫新人獎。
  2015年出版《屋簷的質數2》單行本,此系列兩集完結。
  2017年出版《積木之家》單行本。

米奇鰻

  曾被稱本人比作品更有趣的作者(淚)
  臺灣第一屆法國安古蘭駐村漫畫家,熱愛旅行、地攤起家。
  曾獲金漫獎,作品有《臺北不來悔》、《最劣歐洲遊記》,還運氣很好地發行西班牙版。

艸肅

  漫畫、插畫自由工作者。
  曾參與尖端與三采出版社漫畫合集,原創BL同人作品有《課後》、《Run Devil Run》 1至5集。

李衣雲

  政大臺史所副教授,既是漫迷也是同人女,著有《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讀漫畫:讀者、漫畫家和漫畫產業》等作。

張資敏

  國立政治大學日本研究碩士,多年漫迷及文字創作者,現為文字工作者,著有專書《宅經濟誕生秘話:日本漫畫產業告訴我的事》。

清水

  青春與懷舊愛好者。
  曾在出版社任職,繪製過引起討論的萌少女風格參考書封面。
  喜歡探查各地古今事物,以此為題材創作,如常駐創作角色「小末廣」等,現駐創漫工作室與其他漫畫、插畫家們互相砥礪中。

陳沛珛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曾於中央研究院繪製考古標本三年,之後成為插畫接案工作者。入圍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會新秀獎、美國3X3雜誌年度插畫年鑑徵件,並於法國安古蘭La mason des auteurs駐村過數月。著有繪本《一直一直躺著睡》。

詭太郎

  奶茶是一切。
  出版原創個人誌《我撿到了吸血鬼》系列,2018年於東立《Touch+》線上雜誌連載《家有黑貓×魔法師》正式出道。

廣下嘉

  清水派BL作家代表,擅長描繪角色的心情與充滿地方特色的背景。2019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臺灣館參展漫畫家。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587647
  • 叢書系列:CCC系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9 x 26 x 1.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CCC創作集12號》的封面設計,老實說,一開始吸引我的不是裡頭的漫畫內容,而是那種很復古、帶點蒸汽龐克美學的排版風格。我記得那時候台灣的漫畫圈,大家都在追求日系主流的畫風,但這本的編輯團隊似乎有種「就是要不一樣」的堅持。特別是那時候的獨立出版風氣還沒像現在這麼盛行,能有一本尺寸、開本都這麼有設計感的合輯出現,簡直是個視覺饗宴。我記得那陣子我常去西門町的漫畫店翻找各種獨立刊物,這本《CCC》系列幾乎是必收的。它給人的感覺比較像是一本「藝術選集」而非單純的漫畫雜誌,雖然內容主題很跳躍,但整體來說,那種在主流與非主流之間找到平衡點的調性,讓我對台灣原創漫畫的潛力充滿信心。當時的我們,真的很期待看到更多這樣有野心、敢於嘗試不同敘事結構的作品問世,這種「敢於不同」的精神,在當時的氛圍裡尤其珍貴,也讓這本刊物在我的書櫃裡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光是翻閱內頁的紙質和油墨味道,就讓人回憶起那個創作能量飽滿的年代。

评分

說真的,我對《CCC創作集》這個品牌,最懷念的還是它敢於收錄那些「邊緣」題材的勇氣。現在回頭看,很多當時的短篇漫畫家,現在都已經是台灣漫畫界的中流砥柱了,但那時候他們的作品還很青澀,有些甚至有點「怪誕」。例如,我記得有一篇是關於城市邊緣人群的社會寫實,畫風非常寫意,幾乎像是速寫本直接印出來的,線條粗糙到不行,但那種「未經修飾」的真實感,比那些畫得精美但內容空泛的作品更有衝擊力。這完全打破了我過去對「漫畫必須畫得很漂亮」的刻板印象。這種編輯取向,讓我意識到漫畫的載體可以承載的議題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寬廣得多,它不只是用來娛樂的,更是一種批判和記錄的方式。每次看到這本刊物,就會想起那個台灣社會正在快速轉型、年輕人開始對現實議題感到焦慮的時期,這些漫畫家們似乎也捕捉到了那種時代的雜音,並用他們獨特的方式,將這些複雜的情緒轉譯出來,非常厲害。

评分

從裝幀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本刊物在當時的台灣獨立出版圈中,絕對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它不像一般雜誌那種軟皮裝訂,而是用了相對紮實的紙材和裝訂方式,讓它本身就具有一種收藏價值。我記得我當時把它放在書架上,它的脊線設計和字體選擇,讓它看起來不像一本「漫畫」,而更像是一本設計師的專刊。這種對「物」本身的重視,在那個追求快速消費的年代是很難得的。而且,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一些新的設計細節,比如內頁的留白處理,或是不同篇章之間的色彩過渡,都顯示出編輯群在美學標準上極高的堅持。這本刊物不只是內容的集合,它本身就是一個設計成品,傳達了一種「我們是認真對待這份創作的」訊息。對於一個對視覺藝術有興趣的人來說,光是研究它的排版和色彩運用,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评分

我記得那時候剛從國中升上高中的階段,對各種亞文化充滿好奇,對成人世界的既有框架也開始產生懷疑。那時候網路資訊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很多新奇的觀念都是透過這些獨立出版物被「引進」的。《CCC創作集12號》裡面的幾個作者,他們的敘事節奏和世界觀建構,給我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尤其是那種帶有後現代解構意味的短篇,讓我第一次意識到「講故事」不一定要循規蹈矩。我當時可能還無法完全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深層哲學意涵,但光是那種結構上的實驗性,就已經讓我感覺自己好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它不像商業連載那樣有固定的讀者群口味需要迎合,所以可以盡情地玩弄形式和敘事的時間軸。這種「自由奔放」的創作環境,是台灣本土漫畫圈非常需要的養分,它教會了我欣賞那些「不完美」但充滿實驗精神的作品,也讓我開始思考,創作的邊界到底在哪裡,這對一個剛接觸多元文化的青少年來說,影響是深遠的。

评分

回想起來,這套《CCC創作集》系列,某種程度上扮演了台灣獨立漫畫「資料庫」的角色。它記錄了特定時期,不同風格的創作者們是如何在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下,努力發聲的軌跡。這第12號的內容,雖然篇幅不長,但每篇作品都有其獨特的時代烙印。我記得當時的台灣社會對於身份認同、在地文化與全球化的衝突討論正熱烈,這些漫畫家們並沒有迴避這些沉重的話題,而是用自己的筆觸去觸碰它們。有些作品的寓言性很強,需要讀者自己去解碼;有些則是用極簡的筆法講述複雜的人性困境。這種需要「主動參與」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漫畫的依賴度更高了,因為它不像被動接受的訊息,而是需要我投入思考才能獲得回報的。因此,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漫畫集,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當時台灣年輕創作者群體的集體焦慮與不羈,是那個世代藝術探索的珍貴見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