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修訂二版)

慈悲清淨:佛教與中古社會生活(修訂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淑芬
图书标签:
  • 佛教
  • 中古社会
  • 社会生活
  • 宗教文化
  • 历史
  • 文化研究
  • 清淨
  • 慈悲
  • 修訂二版
  • 中国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夫釋教者,以清淨為基,慈悲為主。您知道嗎?早在一千四百年前,中國河北省已經有一群有組織的佛教徒,從事著如同今日「慈濟功德會」所做的各種社會救濟工作,他們可以說是現代「慈濟人」的前身。本書以生動活潑的筆觸,描繪中國中古時期(三至十世紀)在佛教強烈影響之下,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然佛教對日常生活有相當的制約,但佛教寺院和節日,也是當時人們最重要的節慶和娛樂。佛教的福田思想,更使朝廷將官方救濟貧病的社會工作委託寺院與僧人經營。透過細膩的歷史索隱,本書將帶您走入中古社會的佛教世界,探訪這一道當時百姓心中的聖潔曙光。
《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汇与转型》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间,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欧亚大陆腹地所经历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与重塑过程。它并非仅仅聚焦于贸易路线的物质流动,而是将重点置于思想、信仰、技术和艺术的跨区域传播,以及这些传播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沿线各个社会的面貌和内部结构。 第一部分:路线的开辟与初期互动(公元前2世纪 – 公元3世纪)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分析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所带来的地缘政治格局的转变。重点阐述了早期贸易网络如何建立在游牧民族的游动与定居文明的互补之上。我们详细考察了罗马帝国与东方帝国(如帕提亚和贵霜)之间通过丝路进行的初步接触。 贸易的张力与互信的建立: 探讨了丝绸、香料、宝石等奢侈品贸易背后的经济驱动力。阐明了不同社会对“价值”认知的差异如何促成或阻碍了商业往来。 早期信仰的种子: 分析了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以及早期佛教是如何沿着商道,以极慢但坚韧的速度向西传播的。考察了贵霜帝国在印度北部对佛教传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并对比了其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初步适应性。 技术的渗透: 考察了冶金技术、玻璃制造工艺以及农业作物品种(如葡萄、苜蓿)在东西方之间的转移,并评估了这些技术扩散对沿线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第二部分:信仰的远征与多元宗教的兴盛(公元4世纪 – 公元9世纪) 中世纪早期是丝绸之路上信仰传播的黄金时代,也是文化适应性面临最大考验的时期。本书将此阶段视为一个“信仰的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佛教的东进与本土化: 详细分析了佛教从印度向中亚和中国腹地的深入传播。重点考察了粟特商人阶层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文化中介角色。通过对敦煌、克孜尔等地的壁画和文献进行跨学科分析,揭示了佛教艺术如何吸收了希腊化、波斯化以及本土萨满教的元素,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丝路佛教艺术”。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崛起: 叙述了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在中亚和唐代中国的传播历史。随后,聚焦于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以阿拉伯帝国为中心形成的新的贸易和文化整合力量。伊斯兰教的扩张如何重塑了中亚的政治版图,并为不同信仰群体(如基督徒、犹太教徒、佛教徒)提供了新的共存框架(如迪米制度)。 文本的翻译与知识的汇集: 探讨了在大型宗教中心(如巴格达的智慧宫、唐代长安)中,学者们如何进行大规模的经典翻译工作,以及这一过程如何促进了数学、医学、天文学知识的系统性交流。 第三部分:游牧民族与定居帝国的互动模式(公元10世纪 – 公元14世纪) 此阶段的特点是中亚和东亚的政治格局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游牧民族如突厥部落、契丹、西夏以及最终的蒙古帝国,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主导者。 游牧帝国对贸易秩序的重构: 分析了塞尔柱帝国、喀喇汗国等突厥化政权如何管理和保护(或中断)贸易路线。重点研究了草原文明在维护长距离贸易安全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挑战。 蒙古治世下的“大整合”: 细致考察了“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对欧亚大陆连接性的空前强化。本书认为,这一时期的贸易繁荣是建立在统一的军事和行政控制基础上的,这种集中性极大地加速了人员、货物乃至瘟疫的流动速度。讨论了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家见闻的价值与局限性,以及他们如何成为东西方认知传递的载体。 文化身份的再定义: 考察了在蒙古帝国统治下,不同文化群体如何适应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例如,畏兀儿文书体系在中亚官僚体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汉文化在元代中国与蒙古贵族阶层之间的相互影响。 结论:一个交织的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丝绸之路对全球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它证明了物质贸易仅仅是表象,真正构建持久遗产的是思想和文化价值的流动。丝绸之路不仅是连接地理的通道,更是人类集体心智在交流、冲突、融合中不断自我更新的广阔舞台。它留下的遗产是关于人类社会如何在全球化早期阶段处理异质性、构建共同知识体系的宝贵案例。本书试图提供一种超越传统国家中心史观的、基于网络和流动的历史叙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淑芬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中古史研究,著有《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近年來尤其著重在魏晉隋唐佛教社會史的探討,前後發表論文十數篇。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5791
  • 叢書系列:文明叢書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3 x 18.8 x 0.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修訂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一个历史系朋友的推荐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对台湾中古时期民间信仰的世俗化转型感到困惑。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或者说第一版的部分章节)之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简直是无可比拟。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他并没有采取那种高高在上的批判视角,而是非常细致地去爬梳那些散落在史料角落里的蛛丝马迹——比如地方志中的香火记载、寺庙碑刻上的捐助名单,甚至是民间故事里的只言片语。这种“田野式”的史学研究方法,让整个中古社会的宗教面貌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佛教兴盛”或“道教鼎盛”的标签化描述。尤其是在探讨僧侣在地方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既看到了宗教对社会秩序的巩固作用,也揭示了其在世俗权力运作中的复杂斡旋,这种平衡的叙事,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普通读者,我发现本书在处理历史事件的因果链条时,展现出惊人的耐心和细致。它不像某些流行的历史解读那样,为了追求戏剧性而过度简化复杂的社会动力。相反,作者非常擅长“慢镜头”式的推演,比如如何从某个地方的税收记录变动,反推出当地寺院经济地位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该地区信众的宗教实践。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虽然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专注力,但一旦跟上节奏,便能领略到历史运行的内在规律,那种“原来如此”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审视复杂现象时应有的审慎态度,不轻易下结论,而是拥抱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是深得我心,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静、朴实的感觉,很符合书名所透露出的那种气息。封面选用的那个淡雅的米色调,配上不太张扬的字体,让人一看就觉得这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阅读的严肃之作。我特别留意了纸张的质地,内页的纸张选择得很舒服,阅读的时候眼睛不会有负担,即使是像我这样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人,也能保持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而且,这次的“修訂二版”在排版上也做了不少优化,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流畅,不会有拥挤感。这种对细节的考究,真的看得出出版社的用心,对于一本探讨深邃议题的学术性著作来说,良好的阅读体验是留住读者的第一步。每次从书架上抽出它,那种触感和视觉上的平静感,就好像是阅读前的一个温和的序曲,让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那个历史与信仰交织的世界里去。比起那些花里胡哨的封面,这种“返璞归真”的设计更能凸显内容的重量感,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版在参考书目和脚注的处理上,相较于初版有了显著的提升,这对于想要继续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注意到作者引用了许多近年来在国际汉学期刊上发表的前沿研究成果,这表明作者的学术视野是持续更新的,并没有停留在旧有的框架里。特别是关于女性在中古宗教生活中的角色分析部分,新的注释补充了更多关于民间巫术与佛教融合的案例,这让整个图景更加丰满和具有包容性。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而言,这种兼顾本地史料挖掘与国际学术对话的写作方式,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我们看到如何将台湾本土的历史经验,置于更宏大的东亚佛教史脉络中进行审视和定位。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是它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历史研究中对“正统”与“边缘”的刻板区分。我们过去读史,往往习惯于关注朝廷的官方敕建大寺,或者那些名僧大德的传记,总觉得“佛教”就是那些高悬庙堂之上的教义。然而,这部著作却把焦点投向了那些普通信众的日常生活,比如他们如何看待生死轮回、如何通过宗教仪式来处理家庭冲突、甚至是如何在饥荒或瘟疫时期寻求庇护。这种对“生活史”的深入挖掘,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宗教从来不是脱离烟火气的抽象概念,它是紧密嵌入到中古台湾人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之中的。每当读到关于丧葬仪轨或祭祀风俗的章节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焚香的味道,听到那种低沉的诵经声,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历史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