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开之后:一个母亲给女儿的人生指南, 以及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

我离开之后:一个母亲给女儿的人生指南, 以及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uzy Hopkins
图书标签:
  • 母女关系
  • 亲情
  • 人生指南
  • 成长
  • 情感
  • 家庭
  • 爱与思念
  • 告别
  • 人生感悟
  • 温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献给全天下的妈妈和女儿
  在母亲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美国亚马逊读者★★★★★感动推荐
  「我想永远收藏这本让我哭着大笑的书,也希望永远都用不上它。」

 
  如果有一天,妈妈突然走了⋯⋯
  没有妈妈的陪伴,谁来提醒我收拾房间?
  谁能煮出那熟悉的滋味来安抚我的胃?
  当我遇到对象,谁能告诉我他是不是对的人?
  谁来帮我面对生孩子的恐惧?我又该如何让孩子认识外婆?
  也许,如果,妈妈可以给我写本笔记,
  教我解决这些大小问题,教我去适应她已离开的事实⋯⋯
 
  插画家女儿哈莉在某个失眠的夜晚,意识到母亲总有一天会比自己先走一步。
  她害怕地想像母亲死后的各种可能情况,想像她会错过多少重要的时刻。
  隔天早上,她要求母亲苏西写一本「妈妈离世指南」给她,逐步指导她如何度过没有母亲陪伴的日子,
  包括「煮一锅咖哩治疗心碎」、「想念我时唱一首歌」,或是「记得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
  母亲苏西幽默又机智的文字,搭配哈莉真挚而强烈的插图,让这本书成了最棒的人生礼物。
  每一位读者看了都泪眼汪汪又哈哈大笑,深刻体会爱与失去,记得珍惜和心爱的人相处的每个时刻。
 
名人推荐


  泛泪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列)
  林怡辰    作家、原斗国中小教师
  张钧甯    知名演员
  凯若        亲子畅销书作家
  隋棠        知名演员
  叶扬      作家
  谌淑婷    文字工作者
  Samantha 「我の四千金」妈妈
 
好评推荐

  「我是妈妈,也是孩子,我用两个身分看了两遍,然后一大早就哭了。」─叶扬/作家

  国外媒体诚挚推荐

  「这对母女共同创作出一本美丽又风趣的『指南』,看似私密的个人经验,却又能体现出普世价值,凿刻出复杂而美妙的母女关系。」——《洛杉矶杂志》
 
  「这本书的概念让我情绪激动——母亲建议女儿在自己离世后每天可以做些什么——但字里行间却令人惊讶地充满希望,并提醒了我们生命中的各种失与得。」——美国Shondaland四月必读选书
 
  「阅读本书时,完全可以感受到母女之间真诚的情感,也许她们在面对失去挚爱时的『方法』也可以给我们当作参考。」——《书目》杂志
 
  「这些建议温暖又明智,伴随着带点漫画感的俏皮插画,在面对死亡食呈现出一种奇妙的优雅与幽默。」——科克斯书评
 
  「这本书就是人们渴望拥有的那种『母亲的忠告』,书中的食谱虽然不够精确,却充满了母爱的温暖。」——《图书馆学刊》
 
  「《我离开之后》不是一本心理励志书,更像是有人牵着你的手,伴你走过人生必经的阶段。」——《伦敦宪报》
 
  「如果有人刚好失去的母亲或至亲,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送他一本《我离开之后》吧。」——BookPage书评网站
 
  读者感动推荐
 
  「热闹的插图,动人的散文,适合每一位母亲、女儿,以及有朝一日失去至亲至爱的人们(嗯,就是我们每个人)。我看完之后哭了,又笑了,然后立刻打电话给我的妈妈。」——插画家温蒂.麦克诺顿(Wendy MacNaughton)
 
  「美丽到令人心痛的一本书,我会一直留着这本书,直到我需要用到它的那一天,然后传给我的儿子。我想他也会需要的。」——演员艾莉.希迪(Ally Sheedy)
 
  「这本书诚实地面对悲伤和失落,并将之化为幽默和食谱,真是太了不起了。」——插画家玛莉亚.卡门(Maira Kalman)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买了三本,一本给我自己,两本给我的两个女儿。我不知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所感受到的情感深度和广度。是的,死亡总是无可避免地伴随着悲伤,有些段落让我忍不住流泪,但大多数情况下,这本书反而让我微笑,甚至大笑。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失去的书,更传达了生命的延绵不绝,以及其奇妙的复杂性。这对才华横溢的母女创造了一份礼物,丰富了我们每个读者的内心。除了真挚的人生建议,书中还有许多诱人的食谱(虽然我个人可能会跳过布朗尼)。这不只是专属于母亲和女儿的书,我的朋友也买了一本给她的儿子。我可以保证,如果你买了一本,看完之后你会想再买一本送给心爱的人!」——亚马逊读者Kathie Smith
 
  「当我看到最后一页时,我的脸上满是鼻涕与泪水。除非你喜欢在陌生人面前哭泣,或是躲在书后偷偷擦眼泪,不然建议你不要在公开场合阅读这本书。」——亚马逊读者Stephanie Eaton
 
  「这是一本美丽的书,书中有很多小幽默,以防你看完整本书时因为爆泪而眼睛痠痛。不论你的妈妈是否健在,或是你们的关系密切与否,我都非常推荐你阅读这本书,你可以得到比你预想的更多更多。」——Goodreads读者Amanda
 
  「一年半前,我的妈妈因癌症去世,而这是我人生中到目前为止最难受的经历。所以,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我立刻想买来看看。我犹豫了一会儿,终于鼓起勇气开始阅读,然后我忍不住了,又是流泪又是笑的。书中的情感是非常个人,却又如此真实而普遍,每一页都是对生命和爱情的提醒和肯定,让我们明白自己曾拥有母亲的爱是多么幸运,无论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是长是短。

  这本书在恰好的时间点进入了我的生活,帮助我面对失去挚爱的种种情绪。每翻开一页,我彷彿听见了母亲的声音,感受到她的精神。我相信是她引导我去阅读这本书的,引导我去了解此时我所需要的一切。她没有机会亲自为我写下建议,但这本书是最好的替代品,让我在人生的路上继续前进。」——Goodreads读者Laura
 
  「自从我的祖母两年前去世以来,我一直害怕『死亡』这个念头。而这本书让我哭了,也让我笑了。我花了一个晚上看完它,然后将它送给我的母亲。她也哭了,然后笑了。她把书还给我,我又读了一遍。书中插图很精彩,母亲给的建议也恰到好处。这是少数我觉得自己必须要拥有的书籍之一,而且我想推荐给每一对母女。」——Goodreads读者Caillie Pritchard
 
好的,这是一份图书简介的构思,内容侧重于一个家庭在重大变故后面临的成长、修复与重建,以及个体在复杂情感中的探索与和解。 --- 书名:裂隙与回声:时间沙漏中的家庭肖像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富有文学色彩的笔名] 主题概述: 《裂隙与回声:时间沙漏中的家庭肖像》并非一本关于告别或临终指导的书籍,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家庭结构在经受突如其来、无法挽回的变故之后,内部张力与情感修复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它聚焦于“缺失”如何重塑一个家庭的日常轨迹,以及幸存者们如何在空缺的空间中重新定义彼此的关系和个体的自我。 核心内容详述: 本书的核心叙事围绕着“李氏家族”展开,一个看似平凡,却在一次意外事件后被时间撕开一道裂痕的家庭。故事的主角,一个在变故中被推向家庭核心的成年子女,必须在悲伤的洪流中承担起维系家庭运作的重任,同时处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未竟之事、未说之言的强烈渴求与无力感。 一、结构瓦解与日常重建的微观叙事 本书摒弃了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生活的“微小证据”。在失去一位核心成员后,家中那些原本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日常仪式——早晨的咖啡习惯、固定的晚餐时间、特定的家具摆放——都成为了情感的锚点与新的阻碍。作者细致地描摹了父亲如何笨拙地学习处理家务,兄弟姐妹间如何因为责任分配而产生摩擦,以及那些必须被填补的空白日程表。这种重建不是一个线性的“走出来”的过程,而是在破碎中寻找新秩序的艰辛尝试,充满了试错、退缩与微小的胜利。 二、未竟对话的幽灵与情感的代偿 书中深入探讨了“未竟对话”对个体心理的长期影响。对于幸存者而言,那些来不及问出口的问题、那些积压在心底却从未坦诚表露的情感,如同幽灵般盘踞在家庭空间里。小说中并未直接描绘那些对话,而是通过人物对旧物(如一张未寄出的明信片、一个未完成的修理项目)的执着,来展现潜意识中的“未完成情结”。主人公们必须学会与这些“情感的代偿品”共存,理解真正的和解并非是“遗忘”,而是将过去的遗憾内化为前行的动力,学会与那个“可能的世界”温柔地道别。 三、身份的重新校准:在“谁的位置”上生存 家庭变故常常导致现有身份的错位。曾经被定义为“女儿/儿子”的角色,现在可能必须立即转变为“照护者”、“决策者”或“家庭的粘合剂”。本书细腻地刻画了这种身份重塑的心理阵痛:既有对新责任的抗拒,也有在承担责任中意外发现自身潜能的震撼。它探讨了在社会期望与内心真实需求冲突时,个体如何挣扎着锚定自我价值,以及如何在旧有家庭剧本中,为自己书写新的角色设定。这部分内容涉及对“孝道”与“个人解放”之间界限的深刻反思。 四、沉默的语言:物品与记忆的连接 《裂隙与回声》强调了“物证”在家庭记忆中的作用。那些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物件——一把旧椅子、一本泛黄的食谱、衣柜里遗留的衣物——突然间承载了超越其实用价值的重量。作者以人类学家的视角,分析了家庭成员如何通过整理、保留或刻意销毁这些物品来处理悲伤。物品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它们的触感、气味,成为了情感记忆的触发器。本书揭示了一种无声的交流方式:通过对共同物品的集体记忆处理,家庭成员在没有言语的情况下达成了临时的、脆弱的共识。 五、时间观的扭曲与季节的循环 变故发生后的时间感是扭曲的,它既停滞不前,又以惊人的速度流逝。书中通过对四季更迭的细腻描绘,暗示了生命周期的必然性与家庭情感的“非线性恢复”。春天依旧会到来,但对这个家庭而言,它的意义已经永远改变。作者探讨了如何在“创伤时间”中重新学习感知“自然时间”,最终明白生活并非是一个“痊愈”的终点,而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现实的动态过程。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深度在于其对“不完美”的接纳。它拒绝提供快速的“走出悲伤”的工具箱,而是深入挖掘了痛苦中蕴含的生命力与复杂人性。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残缺中寻找完整、在回声中辨识方向的文学作品,献给所有在家庭命运的转折点上,努力寻找自己立足之地的思考者。它让我们看到,爱并非只在圆满时才具有力量,它更深厚地存在于我们为彼此所做的、那些笨拙而真诚的努力之中。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西.霍普金斯(Suzy Hopkins)

 
  前报社记者,自2008 年在加州出版了一份季刊(Friends Neighbors,www.seniorfan.com),为战后婴儿潮世代和老年人提供服务。她也是哈莉的妈妈,目前定居于加州哥伦比亚市。
 
绘者简介    

哈莉.贝特曼(Hallie Bateman)


  插画家暨作家,你可以在《纽约客》、《纽约时报杂志》、Lenny、BuzzFeed、Awl 等媒体看见她的作品。她的手绘创意日志《Brave New Work》于2007 年由MoMA 美术馆出版。她也是苏西的女儿,目前定居于洛杉矶。
 
译者简介

吴愉萱


  国立中央大学法文系毕业,曾任出版社编辑。译有《不会写字的狮子》、《我等待》、《敌人》、【哲学思考游戏】系列书籍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我还小的时候,晚上睡觉突然害怕自己会死掉,我就会跑去把妈妈摇醒,要她安慰我。
 
  「我会死掉吗?」

  「会,但那还要很久、很久、很久以后。」

  「那妳会死掉吗?」

  「会,但可能不会太久以后。」
 
  长大后,死亡成为我们日常话题的一部分。在餐桌上,我们会争论土葬好还是火葬好,然后妈妈会强调:「如果我变成了一个只会流口水的累赘,拜託赏我个痛快。」世上很多令人难过的事情无可避免,而我们习惯用开玩笑的方式来面对它。我们在太阳底下谈论死亡,如此一来,当我们必须独自面对它时,就不会觉得那么可怕。

  大概二十二或二十三岁时,某天晚上我睡不着,那令人不安的念头再次悄悄熘进我的脑袋。这一次,我决定不再逃避。我允许自己想像失去妈妈的可能性,生动地感受那种痛楚,深切地去体认她已经永远离我而去。

  在梦境中,我走得更远:我想像妈妈离开我的隔天,甚至第二、第三天,地球依旧继续转动,而我独自被留下来。我不知道该往哪走,脚下的地面一片一片消失。

  如果我要煮马铃薯,我可以打电话问谁?谁可以忍受我抱怨工作超过五分钟?谁来教我那些我还没学会的事?谁会包容并原谅我所做的一切?把我带到这个世界的人离开了,没有她的指引,我该如何独自航行?

  我哭着醒来。然后,我的脑袋里迸出另一个想法。隔天早餐时,我拜託妈妈写一本手册,好在我如何在她死后,去适应她已经离开的事实。

  她放声大笑,跟我说:「没问题。」
 
哈莉.贝特曼
 
推荐序一

必读的面对死亡练习书

林怡辰/作家、原斗国中小教师

 
  我们都知道人难免一死,但,我们却从没认真看待死亡的这件事、也未曾积极练习,而因此伤痛后悔万分。试想,如果我们真的要积极面对,「以终为始」,希望留下美丽的回忆相遇,无悔地共度彼此在的时光,充满感恩地面对人生的最后一刻,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本书,带来了温馨的答案。
 
  《我离开之后》是一位妈妈,应女儿的要求写的一本书,指引自己面对没有妈妈的生活,妈妈大笑,说:「好!」于是,书籍以妈妈想像女儿在自己离世后可以做哪些事情,来面对没有妈妈的人生进而揭开序幕。
 
  我本以为,妈妈可能只帮女儿写了一年或是两年几百天的练习,但事实上,这本书足足写了两万天的指引。从痛苦、不相信、怨怼的情绪怎么发洩开始;到接受、将妈妈下葬、整理妈妈的东西;最后,和其他的家人相处、懂得欣赏生命中小小的幸福、开展自己的人生。
 
  书里提到许多的面向:人生的意义、可以怎么照顾自己、痛苦、失落、挣扎、怨恨……站在一个妈妈的角度,我觉得这是一本爱之书。妈妈把无法陪伴孩子一生的爱,全部灌注在其中,思考在自己离世之后,孩子会有哪些人生关卡、需要什么指引。但妈妈确实也知道,生命是如此不同且独立的个体,女儿早也已经有足以面对未来的用气和能力,这本书只是参考。
 
  而身为一个女儿,我一面阅读,一面思考,如果我们仍幸运地拥有当下和妈妈相处的时光,有哪些练习是我还能做,并拉住时间的尾巴,赶快把握。如果我面对失去亲人,我也可以照着书中的提醒,思考我可以怎么面对哀伤,面对自己的人生。

  书中的建议是建议,是参考,但身为女儿,我却从中读出妈妈浓浓的爱,也许我的妈妈手路菜不一样、也许方向不一样,但一样的是妈妈亲切的盼望、在身边的守护的感觉,这些回忆伴着失去家人的我们,肉体远离,但爱一直都在。
 
  我好喜欢最后书上写的「我们共享的无限记忆之和将我们连在一起,将这条河流向妳、穿过妳,带领妳继续向前行。」就像电影《星际效应》中说的:「爱是唯一我们能感知,超越时空次元的东西。」
 
  未来和来生哪个会先到?除了死神以外,没有人会知道,但,我们可以把握的就是当下、可以改变的是看待事情的方法和角度。这本书很推荐成人来阅读,是大人的心灵疗癒绘本,推荐您和亲人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寻求人生意义、珍惜重要的情感、活在当下,然后圆满地修毕人生学分。
 
推荐序二

在分离之前,让我们与孩子好好谈死亡,谈我们自己

 谌淑婷/「半妈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正在养育两个孩子的文字工作者)

 
  小孩恐惧死亡吗?儿子三、四岁时曾经问我,人死掉后,怎么知道如何去天上呢?他如果死了,还能待在我身边吗?当然可以,我告诉他,多久都可以,直到他准备好离开我。
 
  儿子曾参加过曾祖母的葬礼,也知道神明桌上的祖先牌位里「住着」和他有着血缘关系的人。但直到不久前,一位曾经一起玩过的孩子因病过世了,比起悲伤,他更感到疑惑,原来不是老人才需要面对死亡。
 
  后来,我们常常聊起,当「那一天」到来时,我们希望留给对方最后的回忆是什么?失去对方后,我们该怎么继续生活?
 
  把孩子留在这个世界独立离去,是所有父母心里最大的牵挂。我不觉得自己比孩子有智慧,不认为自己学识涵养能超越二十岁的他们,生命经验也只能靠孩子自己累积,我问自己,究竟为什么我会感到不安又惆怅呢?是担心、是恐惧、是心疼、是爱,是难过我无法再待在他的身边,看着他慢慢成长为我无法预料的模样,然后一步步离开我、有了比父母更珍爱的人,我遗憾的是不知道自己可能错过什么。
 
  哈莉.贝特曼与母亲苏西.霍普金斯合着的《我离开之后》,让我对死亡、与孩子分离有了新的体悟。本书以母亲的角度,去揣想孩子未来的生活,想像孩子收到自己的死讯,那场景让人心碎,但孩子有你下来的食谱啊,他会在熟悉的味道里找到安慰自己的方法。第一次没有母亲的生日与圣诞节该怎么办呢?没关系,你曾和他一起做过各种好玩的事,那些回忆都是此时此刻的好建议。
 
  为孩子写下「未来的日记」,让父母知道自己总会有不得不错过的「孩子的人生」,相信孩子总会有自己的方式与勇气去面对,而且,做得可能比父母预料的更好!现在我们眼中迷煳又急躁的孩子,也会有学会安排事情优先顺序、比较各种选项优缺点、知道道歉不是认输的一天,有定义出自己幸福的时刻,他们会过着父母无法想像的生活,活在父母无法体验的未来世界!当然,也会承受各种打击与伤害,但他们总会痊癒,只要有你的爱支持着。
 
  在分离之前,让我们与孩子好好谈死亡,谈我们自己,告诉孩子,我们的兴趣与性格是如何影响了一生;我们是如何与心爱的人相遇然后孕育新生命,有了一个家;把藏在抽屉深处已久的秘密宝物拿出来给孩子看;和孩子一起练习,借着生活的小事(为狗梳毛、整理家务、与朋友吃饭、运动、买双鞋)更自在地表达情绪,偶尔摔破东西也无所谓。如此,当我们或孩子不得不面对丧亲之痛(或是任何让人坠入谷底的坏事时),才会记得,对自己好一点,停止那些自己讨厌的事,因为那是妈妈(包括你的妈妈)最希望你为自己做的事。
 
  到了那一天,你会知道,妈妈不在身边也没关系的。

推荐序三
 
正因为知道死亡将至,我们才更珍惜每一个此刻

凯若/亲子畅销书作家

 
  相信每个身为父母者,都想过「如果有天我不在了」这个问题吧!我有多常想着呢?几乎是天天,有时候还一天好几次呢!
 
  27岁当了妈之后,才发现父亲的过世对我的影响有多大。我可说是抱着强大的「危机意识」在养育我的孩子。面对过生命中突然没了爸爸的迷失,总希望能逐步地准备好女儿方方面面,当有天我不在了的时候,她仍能够独立地快乐地生活着。后来移居德国,在39岁时怀了儿子,我开始写母职相关的文章,为的倒不是要抒发二次新手妈的感受,而是想要纪录下自己对孩子们的点滴用心、为母的纠结与学习,等到有天我不在了,他们能知道妈妈是怎么想着「当妈」这件事,如何为了爱而去学习如何爱。当手中捧着我第一本书《每一天的教养,都为了孩子独立那天做准备》,眼泪立刻盈眶。感动并不来自于完成了什么人生目标,而是未来我的两个孩子能有一本印出来的实体书,来记得妈妈。
 
  然而,我们又能准备好孩子们多少呢?是给他们好的生活环境,还是好的教育?或者是教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去爱?人生的面向实在太多太广!我与他们交会的这几年,又怎么可能「教会」所有事?甚至有许多事我自己都还搞不清楚呢!
 
  当一读到《我离开之后》的前几页,我因为这可爱妈妈的搞笑建议,噗哧而笑。没错啊!当初整理爸爸的某些遗物实在很难理解,也会觉得重复听着「节哀节哀」实在想逃跑。但继续读下去,也每每因这智慧妈妈的温暖建议而会心微笑。她甚至给了好几份的食谱,因为亲手做一顿好料,真的能瞬间让人平静下来;她也要女儿好好睡觉、去运动,别忘了感谢别人的好意,看似轻松笑谈,但其实包含了很多面对人生困境的智慧。
 
  书里还写到了第一个没有妈妈的生日、第一个圣诞节或新年、没有爸或妈的结婚红毯、自己当了爸妈却没有自己父母在身边的无助。我多么希望当初有这样的一本书,陪我度过这些时刻。书中写到第一次没有妈妈的生日,我完全无法克制自己的泪水。每年,我都会费尽心思帮老公孩子们过生日,弄得好像一辈子一次般盛大。有时实在很累人,也常被问到为什么每一年都坚持这么做。其实内心只有一个单纯想法: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为他们这样庆祝多少次,所以每一次,我都当成最后一次。这或许就是书中所说的:正因为知道死亡将至,我们才更珍惜每一个此刻。
 
  这本书真是奇妙,虽说谈的是死亡与逝去,但无比温暖。读着它,让我突然释怀于自己无法给予的那些时刻,或担心自己还未说完的话。就如这本书最后的结论:「事实上,这一直都是妳自己的人生舞台。早在我离开之前就是了。」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担忧自己还有哪些没「教会」孩子们,因为他们原本就是各自生命的主角,而我们,何其有幸,能在其中参与那些年几个短暂却永恆的篇章。我该要在他们心中努力留下些什么呢?我想,就只是「想到妈妈,就会心头温暖」的强大力量吧!
 
  诚挚推荐这本书!也或许,我们也都该来写一本这样温暖有爱的传家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我离开之后:一个母亲给女儿的人生指南,以及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这个书名时,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瞬间涌上心头。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情感深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一份穿越时空的爱。我预感,这本书的文字会是温暖而有力量的,它会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她的人生经验,为女儿,也为所有读者,指明方向。从“人生指南”这个词,我可以推测出,书中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涵盖了生活、情感、成长等方方面面。而“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则触及了生命中最柔软的部分,它是一种对遗憾的告白,也是一种对爱的升华。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更好地爱自己,如何去经营一段关系,以及如何去面对生命中的告别和失去的答案。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个温柔的召唤,将我拉入一个关于爱与告别的沉思。我并非作者本人,也并非她的女儿,但我却能从那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书名中的“我离开之后”,与其说是一种物理上的距离,不如说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它意味着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智慧的延续。作为一名读者,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点亮我人生道路的火花。我期待作者分享的,不仅仅是人生经验,更是关于如何拥抱生活,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美。而“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则更像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它提醒着我们,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爱,却可以无限地延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启示,让我更懂得去珍惜当下,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去让那些深埋心底的爱,找到绽放的出口。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不仅仅因为它富有诗意的表达,更因为它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当看到“我离开之后”这几个字时,我的思绪便被带入了对生命、对告别、对传承的思考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亲情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宝典。我期待作者用她的人生阅历,为女儿,也为我,铺就一条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她会分享哪些关于成长的秘诀?又会讲述哪些关于爱的真谛?“人生指南”这个定位,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则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是一种怎样的深情,才会在离开之后,依然如此牵挂?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心灵的触动,让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给予多少;爱的价值不在于言语的多少,而在于行动的深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温暖的色调,一幅模糊却依稀可见的母女剪影,仿佛诉说着那些即将展开,又或许已经定格在时光里的情感。初次翻开它,我并没有立刻被文字所吸引,而是被一种莫名的情绪笼罩,像是即将踏入一个充满惊喜,又带着一丝忧伤的旅程。作者的笔触,我预感会是细腻而深情的,她用“人生指南”这个词,足见其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希望,希望将毕生所学,所经历,所感悟,都化作指引女儿前行的明灯。而“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则像是一根细密的针,轻轻触碰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不禁去思考,那些我们常常以为“以后再说”的话,是否真的会有那个“以后”,又或者,这份爱,是否真的能跨越时间的界限,抵达彼岸。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找到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以及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无常的答案,当然,更期待的是,能在那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份穿越时空,永恒不变的母爱。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首低吟浅唱的歌,在我的心底缓缓流淌。它不是那种激昂澎湃的宣言,而是一种温婉而深沉的告白,充满了母性的光辉和对生命的眷恋。“我离开之后”,这几个字,带着一丝对未来的忧虑,也带着一种对传承的期盼。我好奇,这位母亲会用怎样的方式,将她的人生智慧,凝练成一份“人生指南”,送给她的女儿。是细腻入微的生活琐事,还是宏大的人生哲学?“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则像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它暗示着一种深深的依恋,一种即使分离,也无法割舍的情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爱的力量,它能够穿透生命的迷雾,照亮前行的道路,也希望它能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爱的真谛。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个温暖的拥抱,将我轻轻笼罩。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以及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将她对女儿最美好的祝福和最真挚的爱,永远地传递下去。“我离开之后”,这几个字,带着对女儿未来的期许,以及一种超越生死的牵挂。“一个母亲给女儿的人生指南”,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它将母亲一生的智慧和经验,化为女儿成长的宝贵财富。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独立,如何坚强,如何去爱,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的答案。而“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则更是触动了我内心的柔软,它是一种遗憾的诉说,更是一种爱的升华,它提醒着我们,及时表达爱,珍惜当下,是多么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在无数个夜晚,都会在我脑海中回响。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口号,而是饱含着一种深沉的、超越物质本身的馈赠。我想象着,当女儿翻开这本书时,她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复杂?是带着一丝好奇,一丝不舍,还是一丝对未来的憧憬?“一个母亲给女儿的人生指南”,这几个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它包含了对女儿成长的期盼,对她未来幸福的祝福,以及那些或许在日常生活中,碍于情面,或者因为忙碌而没有说出口的叮咛。而“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更是直击人心,它像是一封写给时间的信,又像是一种对遗憾的弥补,它会让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什么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珍惜和把握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更好地去爱,去表达,去珍惜身边的人,也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心灵的慰藉,让我明白,即使面对离别,爱依然可以延续。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声悠长的叹息,又像是一份深情的嘱托,它轻易地勾起了我内心的共鸣。我能想象,当女儿阅读这本书时,她的心中一定充满了五味杂陈的情感。“我离开之后”,这五个字,仿佛预示着一种告别,一种不舍,但同时,它也传递出一种力量,一种即使身不在,爱却永存的信念。“一个母亲给女儿的人生指南”,这几个字,展现了母亲的智慧与慈爱,她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化作指引女儿前行的灯塔,希望她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少走弯路,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而“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则是一种对遗憾的释怀,更是一种对爱最真实的表达。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心灵的洗礼,让我从中学习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如何去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深深吸引,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智慧的灵魂在向我招手。书名中的“我离开之后”,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宣告,而是一种对生命延续的深刻理解,一种将爱与智慧传递下去的决心。“一个母亲给女儿的人生指南”,这几个字,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它是一份充满母爱的宝贵财富,一份能够帮助女儿在人生道路上更加坚定和从容的指引。我期待作者能够分享她的人生哲学,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感悟,那些能够帮助女儿避开陷阱,找到幸福的秘诀。“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则是一种无声的告白,它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思考,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是否常常忽略了那些最重要的话语,而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这份情感。

评分

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离开之后”这个略带凄凉却又充满勇气的前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种对生命终极问题的哲学思考。它暗示着一种告别,一种传承,一种即使身不在,心却永存的羁绊。作为一名读者,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既是告别,又是赠予的复杂情感的。她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慷慨地分享她的人生智慧,还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记录下那些她曾渴望,却未能及时实现的期许?我设想着,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可能是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职场上披荆斩棘,又或许是关于如何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而“人生指南”这个定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写给女儿的,更能触及到每一个正在经历人生迷茫,或者希望找到人生方向的读者。我期待着,从她的文字中,看到一个母亲对女儿最深沉的爱,也看到她对生命最透彻的理解,以及那些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生活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