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台湾家庭的结构、发展与功能在人口老化、少子化、晚婚化、单身化、外籍配偶与新移民人数遽增的情形下,均产生急遽转变。不论是个人发展、人伦价值、孝道观念、子女教养,或是夫妻关系、代间关系及高龄生活安排等各方面议题,都展现相当复杂的样貌。面对社会变迁带来各层面的现代化及多元文化的交会与冲击,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家庭、世代与生命历程研究群」(以下称本研究群)于2016年8月成立,以华人文化特色的理论架构与研究典范为起点,融合社会与文化心理学的关怀,探究当代家庭、世代与个人随着个人生命发展与家庭週期的递进所呈现的特色。
本研究群于2017年6月28至29日举办「家庭、世代与多元文化」学术研讨会,17篇论文于研讨会中发表,最后共收录9篇论文,依据各篇议题内容集结而成《华人家庭、代间关系与群际认同》专书论文集。此专书论文集可分为「家庭传承与信念」、「青少年教养与适应」、「代间照顾与支持」及「儿少性倾向与种族偏好」四个主题,各包含2~3篇论文,以下逐一呈现此四个主题并简介各篇论文。
首先,「家庭传承与信念」此一主题以「家」为轴心,共包含两篇论文。第一篇论文从家庭故事理解当代家庭文化与华人伦理传统,透过家庭成员的听、说、叙述认知历程来展现个体能动性;另一篇论文检视家庭与婚姻领域中的报,凸显已婚者的报概念在对象、时间、空间及差序格局的华人文化特性,以及宿命因果决定论与主体能动性的角力。此两篇论文讨论的议题环绕在家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时间与生命阶段的流转,以及伦理信念在传统与主观能动间的调整,扣连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脉络,提供研究者对当代华人家庭脉络的深刻反思。
刘蓉果、朱瑞玲两位作者所撰〈家庭故事的传承:个体能动性的展现〉一文,着眼于家庭文化与华人伦理传统,引入个体能动性此一概念,採取叙事访谈法,透过家庭故事的述说与整理,探讨华人的家庭伦理传统是否借由日常家庭故事的代代相传而保留,及家庭价值与信念如何被家庭成员接收、理解、实践或转化的历程。此文以主题分析年龄30~55岁14位受访者诉说的88个家庭故事,在作者的细腻剖析下,呈现非常丰富的家庭故事内容与个人认知历程。这些家庭故事涵盖祖父辈的生活历史与生命经验,曾面临的挑战与因应韧性,对后代子孙的期望与教导,以及人际相处的复杂关系网络和节庆仪式的传承,长辈在特定的团聚时刻、日常生活或不特定的时机口述给受访者,成为家庭记忆、价值观、人生态度及教化传递的重要媒介。文中特别有意思的是从社会认知历程来建构与理解家庭故事与家人关系,随着时间与生命阶段流转,不同家庭成员间多重叙事观点的断裂与反思连结,回归到家庭义务责任与和谐延续,展现个人能动性与环境互动后的调整。家庭、家人关系可说是华人生活世界的核心,即使处于社会变迁剧烈的当代台湾,民众意识中对于家庭和谐、婚姻美满、代间情感纽带等家庭伦理价值的重视程度仍随时间而愈发增强。此文以一般民众叙述的家庭故事为起点,从个体角度理解家庭意义价值与互动经验的传承并建构其心理认知历程,是台湾家庭心理学研究一个十分具启发性的新尝试。
周玉慧撰写的〈华人已婚者的「报」概念及其内涵〉一文,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检视华人文化中的「报」。「报」是华人社会关系中解释多层次系统交换与互动的重要概念,这些层次系统涵盖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宇宙和超自然,指涉范围包括动机、处事原则、行为期待及事前事后的归因。此文详细介绍社会交换论、公平理论、投资论、自尊增强论及心理负债理论观点与「报」概念的异同,指出社会交换论等相关理论观点不足以解释华人夫妻间的相处互动,而应採取含摄多元层次且华人文化色彩浓厚的「报」概念阐述。作者以内容分析法归纳47位已婚者的深度访谈资料,从「报」的定义、具体内涵及态度看法,来理解当代台湾已婚者「报」的概念体系。在家庭与婚姻领域中,受访者指涉的「报」的对象包含天、神、冥冥、祖先、上下代及夫妻等,分属于超验、垂直、平行三层次;夫妻间的「报」尚须考虑时间长度,进一步区分为当下即时的你来我往相互性、白首不相离的终身相守,以及彼此牵绊来世再续。另外,家人间报的转换、报的溢出,以及荫泽子孙的善报期待等部分更是凸显家与家人的跨时间跨空间连结性,呈现相当独特的华人文化色彩。作者也依据每位受访者对报的态度意向,将之分成认同肯定、条件协商、游移不定、否定排斥及教义相歧等五型,这些型式与婚龄长短、婚姻品质、价值观传统/现代性密切关连。透过质化资料的分析整理,此文显示台湾已婚者的「报」观念在对象、时间、空间及亲疏远近差序格局的华人文化特性,而人际回报系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宿命因果决定论与更大部分的主体能动性,展现传统报的态度与方式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地应变及调整。
第二部分主题为「青少年教养与适应」,关注父母对子女的教养、父母与青少年的冲突以及青少年的行为适应表现。此主题包含三篇论文,分别针对父母知觉青少年子女表现变化对自己不同教养行为变化轨迹的影响、青少年对亲子冲突的因应策略及其对生活适应的影响效果,以及佛禅正念对新移民青少年学业弱势表现之缓解效果等议题进行探讨。在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及少子化结构变迁的冲击下,台湾青少年的发展任务与行为适应受到各层面的挑战,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因应,逐渐迈向跨越世代阶序及家系籓篱朝着以平权协商沟通及务实改善关系为基础的趋势转化,反映出家庭运作以及华人化正向心理特质(正念)功能的与时俱进,应有助于达到亲子双赢、社会安定的结果。
林惠雅与萧英玲〈青少年时期父母教养行为的变化:子女表现的影响〉一文主张:父母的教养行为并不单纯地只是由父母单方来决定如何实施;事实上,父母会受到青少年子女的日常表现影响其採行的教养行为。亦即,当父母知觉青少年子女表现良好时,在放心的情况下,更愿意採用如说理或监督等正向的教养行为来对待青少年。相对的,当父母知觉青少年子女表现不好,在不放心情况下,父母觉得更需要採用如不一致或体罚等负向的教养行为来对待青少年,而较不会採用正向的教养行为。作者在探究这样的影响历程时,也关切这一影响历程是否会受到父母性别或子女性别差异的调节。经由使用「台湾青少年成长历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调查中907位家长填答的三波追踪资料作为分析材料,其研究结果显示:当控制子女性别及父或母亲教育年数后,随着子女年龄(从国一至高三年级)的增加,不论是父亲或母亲,其採用说理教养行为的频率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然而父亲採用监督教养行为的频率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而母亲採用监督教养行为频率则是先缓慢上升而后微幅下降;另外,父、母亲在採用不一致及体罚教养行为频率上也都随子女年龄增加相对应下降。另外,当控制调查时间、子女性别与父亲教育年数的因素后,在父亲方面:当知觉子女有正向行为的变化时,与自身採用的说理及监督教养行为的变化有显着的正相关;而当知觉子女有负向行为的变化时,与其採用监督教养行为的变化有负相关,但与其採用不一致及体罚教养行为的变化有显着正相关;而父亲知觉子女有偏差行为的变化时,则只与其採用监督教养行为的变化有显着的负相关;至于父亲对子女成绩及品性的满意度变化,则与其自身教养行为的变化并无关联。在母亲方面:其对子女品行满意度的变化与其说理、监督教养行为变化有显着正相关,但与其採用体罚教养行为的变化则具显着的负相关;再者,母亲知觉子女有正向行为的变化时,与其採用说理、监督教养行为的变化有正相关,但与採行不一致教养行为的变化具显着负相关;而当母亲知觉子女有负向行为的变化,则与自身採用监督教养行为的变化有显着负相关,但与不一致及体罚教养行为的变化具显着正相关;最后,母亲知觉子女有偏差行为的变化,只与其採用监督教养行为的变化有显着的负相关;母亲对子女成绩满意度的变化则与其教养行为的变化无明显关联。整体而言,父亲与母亲对待青少年子女的教养行为的变化模式是大同小异的,大约依循着「实力—放心放手循环:信任机制」的原则运作,它指称的是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其实力可能会增加,这包括自我照顾能力、自制和自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当父母看到青少年子女的实力增加,会导致父母相信子女们可以自我照顾、自我管理或自己解决问题,亦即「信任」他们,这使得父母能够对青少年子女「放心」,父母也因而「放手」,开放更多的权限给他们。换言之,亲子间互动的机制,大致朝着「良性相互循环」或「恶性相互循环」两个基本模式运作,是个双向对应交互影响的发展历程。这也提醒为人父母者省思,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有利于子女适应发展的根本核心,而不应该为了父母单方面一时期待的目标,破坏了亲子关系,虽然短时间或许顺遂了父母个人的期待,但长远发展下去,最后将对青少年发展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而吴志文、叶光辉、王郁琮共同撰写的〈「亲子冲突因应策略量表」之效度研究〉一文,单从标题似乎仅是一篇针对「亲子冲突因应策略量表」编制的信、效度探究。但是任何一份测量工具的研发都必须奠基于与测量概念相关的理论为基础,来评估它的信、效度;因此严格来说,此文章关注的议题是:不同因应策略(区分为兼容并蓄、折衷妥协、自我牺牲、功利主义,以及规避逃离五种)与青少年生活适应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比较不同的亲子冲突对象,即父亲与母亲,如何对青少年採取的因应策略产生影响。经由作者针对高中生蒐集大样本(1,047位)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1)兼容并蓄与折衷妥协两种因应策略具有高度正相关,可合併称为共享型因应策略;这两种因应策略与青少年自身的生活满意度、亲子关系满意度间具有正向的关联,而与个人抑郁、焦虑、压力等内化问题行为倾向,以及亲子冲突频率之间呈现负向关联;(2)自我牺牲因应策略虽与亲子关系满意度具正向关联,但与个人内化问题行为倾向之间也具正向关联,这显示:与父母发生冲突时,自我牺牲的因应策略,虽然符合华人传统孝道规范要求,但对青少年长远的身心适应发展,并非是最佳选择;(3)功利主义、规避逃离因应策略则与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亲子关系满意度皆呈现负向关联,且与个人的内化问题行为倾向、亲子冲突频率皆具正向关联;(4)男性青少年相较于女性青少年,更倾向于採取兼容并蓄、折衷妥协、自我牺牲,以及功利主义等因应策略处理亲子冲突;(5)当冲突对象为母亲时,相较于父亲,青少年採取兼容并蓄、折衷妥协,以及自我牺牲因应策略的倾向较高。整体而言,青少年时期因身心变化及独立自主需求增高,容易与父母亲发生冲突,然而在选择如何因应冲突时,则如何引导或教导青少年採行可同时兼顾亲子双方需求,或各自部分退让妥协以达成共识的共享式因应策略,才是创造亲子双赢的较佳选择;这也是实务与教育工作者未来可以着力及用心的努力方向。
张仁和所撰〈正念特质对新移民青少年学业表现之调节效果〉一文,探讨新移民子女相对弱势之学习表现,以及从佛禅正念可能带来之缓解效果。从2000年初期政府大力倡导新移民之通婚政策,及至今日强调的新南向政策,具体可见新移民子女在台湾的累积人数逐年提升,至今占了全台国中小学将近10%的人数。然而,大部分的教育研究亦显示新住民子女在学业上表现属相对弱势,这也唿应作者之发现。据此,如何能有效提升新移民子女之学业,作者由正念对于学业刻板印象威胁缓解予以切入探究,尤其从正念特质着手。这篇研究发现:对于高正念倾向的新移民青少年,其主要学科表现(国文、英文以及数学)和一般背景之青少年并无显着差异;相对的,低正念倾向的新移民青少年则比一般背景青少年较差,是以突显出正念特质对于新移民青少年学业表现的正向效益,并且可于未来执行相关正念活动,具体促进新移民青少年的学业表现。由新移民子女组成之「新台湾之子」,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其较为弱势的探索面向,但对如何降低此差距的研究相对不足,在此研究中则提供了一个未来可加以促进的方向,而且是由本土心理的正念角度切入,兼具多元文化和本土在地化的交融性,也由此衍伸出教育应用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主题为「代间照顾与支持」。人口高龄化是当代台湾民众须共同严肃面对的重要课题,由此衍生而来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庞大高龄安养照顾的医疗、经济支出以及照护服务人力短缺的问题。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考量目标,主要在于如何让高龄民众的晚年生活还能维持一定的品质。在重视家庭的华人社会中,政府的各种高龄安养照顾制度与服务设置要能发挥功效,良好的家人互动关系绝对是关键要素。台湾在走向高龄社会的同时,家庭代间关系不论在延续时间以及复杂性上,都与过去情况明显不同,这对子女照顾年老父母带来焦虑、紧张,不利于代间互动与高龄照顾品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传统观念中成年子女对父母有反哺奉养照顾之责,但在平均余命延长、世代间生命阶段的交替延后,对双薪育儿状态的已婚子女而言,父母的协助帮忙是相当重要的资源,探讨究竟原生父母与配偶父母提供支持的特性及其对双薪夫妻心理健康产生何种影响,实具重要意义。据此,本主题包含两篇文章,依序探讨代间照顾于近代华人社会的新形态,以及夫妻所获得来自夫家和妻家父母支持的影响效果。
利翠珊、唐先梅、焦源羚及丁品瑄所撰〈代间照顾新模式:初探高龄家庭照顾之协力跨界现象〉採后实证取向的质性研究法,收集22位介于50至64岁,具代间互动经验的已婚女性之访谈资料,将研究问题聚焦于人口结构高龄化后对家庭代间关系的冲击出发,探讨台湾社会代间照顾机制在既有华人的「反馈模式」以及西方的「接力模式」之外,是否有可能打破上对下的传统期待,以不同于东西方既有的照顾模式共同面对这一挑战。经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台湾社会目前在福利制度并不健全,而战后婴儿潮世代拥有的子女数量明显降低的情况下,民众在高龄照顾上所採取的模式,毋宁是在资源与照顾服务上趋向以互惠合作而非以角色规范为基础的弹性务实主义运作机制。这种务实取向的互惠模式不仅反映在跨越多元世系(老、中、青、孙子女等世代)的权力移转与决策下放等互助合作行为上,也反映在打破单一家系(姻亲家系、原生家系)、甚至引进家庭外资源及服务的协力合作模式上。作者进一步将这些转变现象称为跨越世代与家系的「跨界协力」照顾模式,而台湾家庭未来如何在这多元跨界协力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找到跨界照顾上的平衡点将会是高龄家庭照顾诉求中的重要考验。此文不仅指出台湾家庭在面对高龄照顾困境的发展趋势,同时也点出跨世系、跨家系的协力合作照顾模式,才是因应快速人口结构老化的务实之道,值得高龄服务实务工作者关注。
林玮芳与利翠珊撰写的〈老爸老妈帮帮忙!代间支持与心理忧郁的性别差异〉一文,从已婚者获得上一代支持的角度,探讨育儿时期双薪夫妻所获代间支持是否因原生或配偶父母而有不同,并探讨来自父母的代间协助与夫妻心理适应的关联以及在夫妻间效果的差异。处于双薪育儿状态的已婚子女在原生家庭、自己家庭以及工作场域担负多重角色,面对蜡烛多头烧的压力,父母的协助是相当重要的资源,而双方父母提供的支持究竟有何不同?能否降低压力的负面影响?作者们透过108对双薪夫妻的配对资料,发现受访夫妻报告原生父母主要提供劳务与情感支持,而配偶父母则主要提供劳务支持,反映出其与原生父母的情感比与配偶父母来得亲密。不过,从平均数来看,不论金钱、劳务或情感,双方父母提供的支持其实均低于中点3分,尤其金钱支持几乎「从未」提供,意味双薪夫妻与上一代父母之间经济独立,劳务或情感的依赖也不深。而虽然频率不高,但原生父母提供的情感支持愈多,双薪夫妻的心理健康愈良好(忧郁度愈低),显示:父母对已婚子女的倾听和回应确实具有保护功能。值得深思的是配偶父母的劳务支持愈多,双薪夫妻的忧郁度愈低,然而原生父母提供的劳务支持愈多则作用相反,且这些负向影响对妻子的作用更为明显;但由于此文为横断式资料无法推断究竟是因获得父母的劳务支持使妻子的忧郁升高,或是因妻子心理状况不佳而需要父母更多的劳务支持则无法确认。未来若能长期蒐集夫妻与双方父母的追踪资料,将更能展现当代已婚夫妻与上一代代间支持互动之多元样貌。
最后,第四部分以「儿少性倾向与种族偏好」为主题,从多元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性别与种族是首需面对的认同议题。此主题包含两篇论文,依序探讨台湾青少年性取向认同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香港华裔儿童对于东南亚种族态度的发展历程。这两篇论文讨论当今重要的性别与族群认同问题,尤其在台湾近期对于同性婚姻以及新南向政策的倡导下,更是首当其冲。尤为可贵的是,两篇论文的研究参与者并非是常见的大学生族群或是较为成熟的青年,而是正在遭逢这改变与转换之时下儿童与青少年,即是最具可塑性跟弹性的族群,透过这些研究分析,或许可勾勒出对于台湾未来社会与文化发展趋向的正向可能。
李怡青、周玉慧、张仁和共同撰写的〈亲密关系中的自我一致性:不同性倾向认同者的适应探讨〉一文,借由「台湾青少年成长历程研究」的长期资料库,追踪了两千余位的参与者从青少年至成人初期(期程为2000年至2014年),透过此般巨量且长时的宝贵资料,探讨性倾向以及内在自我一致性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其研究唿应以往显示同性恋个体有较高的内在困扰与不适应,但此文进一步点出「性倾向自我一致性」对此困扰的保护效果,即是个体性倾向之自我一致性愈高者,其心理适应愈佳,且于国中阶段就有其正向效益,甚而能长期正向地作用到后来成人阶段。这样的发现相当突显了台湾时下对于情感教育的迫切需要,尤其在青少年时期中,适逢经历初次的情感认同困惑,若没有相关协助与探讨,可能会让此「不一致性」持续强化,终而长期负向的影响个体的身心适应。相对的,倘若于此关键期间能有效的援引探索理解,进而接纳统整,对于「性倾向一致性」促进势必有其帮助,进而让个体能长远地有较佳的适应。是以这篇研究不仅是承续以往对于性倾向研究结果的发现,更延伸并启发了现下社会性别教育之必要性与意义性,尤其对照台湾近期对同性恋议题的投入,是深具现象探讨和实务应用的论文。
最后,陈伊慈撰写之〈家庭与学校对于香港学前儿童内隐种族偏好的影响(Examining the Impact of Family and School Background on the Implicit Ethnic Preferences of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是从儿童的角度切入,探讨香港华裔儿童对于不同「内团体」(华人)以及「外团体」(白人/东南亚人)的社会知觉。这篇研究贴近香港特有的华裔育儿背景,即是华人子女多由东南亚背景的帮佣照顾,而香港作为亚洲高度经济资本以及展现全球化的城市,其对于西方白人存有其正向知觉,此文特别探讨在此成长的华裔儿童,是否在相对早期(3岁至7岁)便可能由此知觉受到影响,且此文是透过内隐测量的方式,有别于以往自评报告的作业,更能够捕捉较为自动化的认知连结特色。有趣的是,作者发现对于白人的内隐偏好受到其与北美文化的接触(如国际学校)有关,同样的,对于东南亚裔的内隐偏好亦受到其与此背景之帮佣互动经验有关,再再显示出早期的多元文化接触经验,对于儿童自身内隐态度的影响历程。此结果同时也能应用于台湾社会,诚如前面提及新住民学童在台湾的比例逐年提高,对于这些儿童能于早期就接触来自不同文化的薰陶,这对于其后来形成正向态度以及族群和谐皆有其积极意义。
总结而言,本专书所收录的论文在议题或方法上都有提供未来家庭研究参考的价值。在主题上,家庭故事传承、家人的报、长辈支持对已婚者心理的影响、正念特质的对新移民学子学习的效应、青少年的性倾向,或是儿童的种族偏好,均为过去未曾或较少处理的课题。就中老年的代间关系,以对偶资料分析或发展多元照顾的概念模式;就青少年亲子关系,以长期追踪资料分析或建构亲子冲突因应策略量表;就整体家庭层次,展现质性资料的细致取径;都在方法上或概念上尝试突破,有其创新之处。
从个人、关系、空间、时间的角度来看,当代家庭与世代呈现多层面的拉扯。个人受到社会变迁逐渐朝向自我彰显的价值观,使得人我互动关系随之调整,挑战夫妻关系、亲子互动、代间连结、儿童青少年适应发展的内外运作机制。传统与现代不再是线型式或对立式的思考模式,人与人相处时的态度行为往往呈现相互折冲、兼容并蓄的现象。不论个人自我或家人关系并非静止不变,其特征均须置于所处之本土社会文化传承及历史脉络中才能全面理解,尤其在日益全球化、跨国化的当代时空中,其运作机制与历程更显现动态与多变,本专书论文集的9篇论文正诠释了此一多元复杂的当代社会文化现象,应有助于大家对台湾与华人家庭发展不同面向的了解,也可提供日后研究在理论、方法与实务应用上的反思与方向指引。
周玉慧、叶光辉、张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