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颱灣傢庭的結構、發展與功能在人口老化、少子化、晚婚化、單身化、外籍配偶與新移民人數遽增的情形下,均産生急遽轉變。不論是個人發展、人倫價值、孝道觀念、子女教養,或是夫妻關係、代間關係及高齡生活安排等各方麵議題,都展現相當復雜的樣貌。麵對社會變遷帶來各層麵的現代化及多元文化的交會與衝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傢庭、世代與生命曆程研究群」(以下稱本研究群)於2016年8月成立,以華人文化特色的理論架構與研究典範為起點,融閤社會與文化心理學的關懷,探究當代傢庭、世代與個人隨著個人生命發展與傢庭週期的遞進所呈現的特色。
本研究群於2017年6月28至29日舉辦「傢庭、世代與多元文化」學術研討會,17篇論文於研討會中發錶,最後共收錄9篇論文,依據各篇議題內容集結而成《華人傢庭、代間關係與群際認同》專書論文集。此專書論文集可分為「傢庭傳承與信念」、「青少年教養與適應」、「代間照顧與支持」及「兒少性傾嚮與種族偏好」四個主題,各包含2~3篇論文,以下逐一呈現此四個主題並簡介各篇論文。
首先,「傢庭傳承與信念」此一主題以「傢」為軸心,共包含兩篇論文。第一篇論文從傢庭故事理解當代傢庭文化與華人倫理傳統,透過傢庭成員的聽、說、敘述認知曆程來展現個體能動性;另一篇論文檢視傢庭與婚姻領域中的報,凸顯已婚者的報概念在對象、時間、空間及差序格局的華人文化特性,以及宿命因果決定論與主體能動性的角力。此兩篇論文討論的議題環繞在傢與傢庭成員間的關係、時間與生命階段的流轉,以及倫理信念在傳統與主觀能動間的調整,扣連研究對象的實際生活脈絡,提供研究者對當代華人傢庭脈絡的深刻反思。
劉蓉果、硃瑞玲兩位作者所撰〈傢庭故事的傳承:個體能動性的展現〉一文,著眼於傢庭文化與華人倫理傳統,引入個體能動性此一概念,採取敘事訪談法,透過傢庭故事的述說與整理,探討華人的傢庭倫理傳統是否藉由日常傢庭故事的代代相傳而保留,及傢庭價值與信念如何被傢庭成員接收、理解、實踐或轉化的曆程。此文以主題分析年齡30~55歲14位受訪者訴說的88個傢庭故事,在作者的細膩剖析下,呈現非常豐富的傢庭故事內容與個人認知曆程。這些傢庭故事涵蓋祖父輩的生活曆史與生命經驗,曾麵臨的挑戰與因應韌性,對後代子孫的期望與教導,以及人際相處的復雜關係網絡和節慶儀式的傳承,長輩在特定的團聚時刻、日常生活或不特定的時機口述給受訪者,成為傢庭記憶、價值觀、人生態度及教化傳遞的重要媒介。文中特彆有意思的是從社會認知曆程來建構與理解傢庭故事與傢人關係,隨著時間與生命階段流轉,不同傢庭成員間多重敘事觀點的斷裂與反思連結,迴歸到傢庭義務責任與和諧延續,展現個人能動性與環境互動後的調整。傢庭、傢人關係可說是華人生活世界的核心,即使處於社會變遷劇烈的當代颱灣,民眾意識中對於傢庭和諧、婚姻美滿、代間情感紐帶等傢庭倫理價值的重視程度仍隨時間而愈發增強。此文以一般民眾敘述的傢庭故事為起點,從個體角度理解傢庭意義價值與互動經驗的傳承並建構其心理認知曆程,是颱灣傢庭心理學研究一個十分具啓發性的新嘗試。
周玉慧撰寫的〈華人已婚者的「報」概念及其內涵〉一文,從婚姻傢庭的角度檢視華人文化中的「報」。「報」是華人社會關係中解釋多層次係統交換與互動的重要概念,這些層次係統涵蓋個人、傢庭、傢族、國傢、宇宙和超自然,指涉範圍包括動機、處事原則、行為期待及事前事後的歸因。此文詳細介紹社會交換論、公平理論、投資論、自尊增強論及心理負債理論觀點與「報」概念的異同,指齣社會交換論等相關理論觀點不足以解釋華人夫妻間的相處互動,而應採取含攝多元層次且華人文化色彩濃厚的「報」概念闡述。作者以內容分析法歸納47位已婚者的深度訪談資料,從「報」的定義、具體內涵及態度看法,來理解當代颱灣已婚者「報」的概念體係。在傢庭與婚姻領域中,受訪者指涉的「報」的對象包含天、神、冥冥、祖先、上下代及夫妻等,分屬於超驗、垂直、平行三層次;夫妻間的「報」尚須考慮時間長度,進一步區分為當下即時的你來我往相互性、白首不相離的終身相守,以及彼此牽絆來世再續。另外,傢人間報的轉換、報的溢齣,以及蔭澤子孫的善報期待等部分更是凸顯傢與傢人的跨時間跨空間連結性,呈現相當獨特的華人文化色彩。作者也依據每位受訪者對報的態度意嚮,將之分成認同肯定、條件協商、遊移不定、否定排斥及教義相歧等五型,這些型式與婚齡長短、婚姻品質、價值觀傳統/現代性密切關連。透過質化資料的分析整理,此文顯示颱灣已婚者的「報」觀念在對象、時間、空間及親疏遠近差序格局的華人文化特性,而人際迴報係統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宿命因果決定論與更大部分的主體能動性,展現傳統報的態度與方式隨著社會變遷不斷地應變及調整。
第二部分主題為「青少年教養與適應」,關注父母對子女的教養、父母與青少年的衝突以及青少年的行為適應錶現。此主題包含三篇論文,分彆針對父母知覺青少年子女錶現變化對自己不同教養行為變化軌跡的影響、青少年對親子衝突的因應策略及其對生活適應的影響效果,以及佛禪正念對新移民青少年學業弱勢錶現之緩解效果等議題進行探討。在多元文化價值取嚮及少子化結構變遷的衝擊下,颱灣青少年的發展任務與行為適應受到各層麵的挑戰,親子關係與青少年因應,逐漸邁嚮跨越世代階序及傢係籓籬朝著以平權協商溝通及務實改善關係為基礎的趨勢轉化,反映齣傢庭運作以及華人化正嚮心理特質(正念)功能的與時俱進,應有助於達到親子雙贏、社會安定的結果。
林惠雅與蕭英玲〈青少年時期父母教養行為的變化:子女錶現的影響〉一文主張:父母的教養行為並不單純地隻是由父母單方來決定如何實施;事實上,父母會受到青少年子女的日常錶現影響其採行的教養行為。亦即,當父母知覺青少年子女錶現良好時,在放心的情況下,更願意採用如說理或監督等正嚮的教養行為來對待青少年。相對的,當父母知覺青少年子女錶現不好,在不放心情況下,父母覺得更需要採用如不一緻或體罰等負嚮的教養行為來對待青少年,而較不會採用正嚮的教養行為。作者在探究這樣的影響曆程時,也關切這一影響曆程是否會受到父母性彆或子女性彆差異的調節。經由使用「颱灣青少年成長曆程研究(Taiwan Youth Project)」調查中907位傢長填答的三波追蹤資料作為分析材料,其研究結果顯示:當控製子女性彆及父或母親教育年數後,隨著子女年齡(從國一至高三年級)的增加,不論是父親或母親,其採用說理教養行為的頻率並沒有明顯的變化;然而父親採用監督教養行為的頻率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而母親採用監督教養行為頻率則是先緩慢上升而後微幅下降;另外,父、母親在採用不一緻及體罰教養行為頻率上也都隨子女年齡增加相對應下降。另外,當控製調查時間、子女性彆與父親教育年數的因素後,在父親方麵:當知覺子女有正嚮行為的變化時,與自身採用的說理及監督教養行為的變化有顯著的正相關;而當知覺子女有負嚮行為的變化時,與其採用監督教養行為的變化有負相關,但與其採用不一緻及體罰教養行為的變化有顯著正相關;而父親知覺子女有偏差行為的變化時,則隻與其採用監督教養行為的變化有顯著的負相關;至於父親對子女成績及品性的滿意度變化,則與其自身教養行為的變化並無關聯。在母親方麵:其對子女品行滿意度的變化與其說理、監督教養行為變化有顯著正相關,但與其採用體罰教養行為的變化則具顯著的負相關;再者,母親知覺子女有正嚮行為的變化時,與其採用說理、監督教養行為的變化有正相關,但與採行不一緻教養行為的變化具顯著負相關;而當母親知覺子女有負嚮行為的變化,則與自身採用監督教養行為的變化有顯著負相關,但與不一緻及體罰教養行為的變化具顯著正相關;最後,母親知覺子女有偏差行為的變化,隻與其採用監督教養行為的變化有顯著的負相關;母親對子女成績滿意度的變化則與其教養行為的變化無明顯關聯。整體而言,父親與母親對待青少年子女的教養行為的變化模式是大同小異的,大約依循著「實力—放心放手循環:信任機製」的原則運作,它指稱的是青少年隨著年齡增長,其實力可能會增加,這包括自我照顧能力、自製和自治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當父母看到青少年子女的實力增加,會導緻父母相信子女們可以自我照顧、自我管理或自己解決問題,亦即「信任」他們,這使得父母能夠對青少年子女「放心」,父母也因而「放手」,開放更多的權限給他們。換言之,親子間互動的機製,大緻朝著「良性相互循環」或「惡性相互循環」兩個基本模式運作,是個雙嚮對應交互影響的發展曆程。這也提醒為人父母者省思,良好的親子關係纔是有利於子女適應發展的根本核心,而不應該為瞭父母單方麵一時期待的目標,破壞瞭親子關係,雖然短時間或許順遂瞭父母個人的期待,但長遠發展下去,最後將對青少年發展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而吳誌文、葉光輝、王鬱琮共同撰寫的〈「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量錶」之效度研究〉一文,單從標題似乎僅是一篇針對「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量錶」編製的信、效度探究。但是任何一份測量工具的研發都必須奠基於與測量概念相關的理論為基礎,來評估它的信、效度;因此嚴格來說,此文章關注的議題是:不同因應策略(區分為兼容並蓄、摺衷妥協、自我犧牲、功利主義,以及規避逃離五種)與青少年生活適應間的關聯,並進一步比較不同的親子衝突對象,即父親與母親,如何對青少年採取的因應策略産生影響。經由作者針對高中生蒐集大樣本(1,047位)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1)兼容並蓄與摺衷妥協兩種因應策略具有高度正相關,可閤併稱為共享型因應策略;這兩種因應策略與青少年自身的生活滿意度、親子關係滿意度間具有正嚮的關聯,而與個人抑鬱、焦慮、壓力等內化問題行為傾嚮,以及親子衝突頻率之間呈現負嚮關聯;(2)自我犧牲因應策略雖與親子關係滿意度具正嚮關聯,但與個人內化問題行為傾嚮之間也具正嚮關聯,這顯示:與父母發生衝突時,自我犧牲的因應策略,雖然符閤華人傳統孝道規範要求,但對青少年長遠的身心適應發展,並非是最佳選擇;(3)功利主義、規避逃離因應策略則與青少年的生活滿意度、親子關係滿意度皆呈現負嚮關聯,且與個人的內化問題行為傾嚮、親子衝突頻率皆具正嚮關聯;(4)男性青少年相較於女性青少年,更傾嚮於採取兼容並蓄、摺衷妥協、自我犧牲,以及功利主義等因應策略處理親子衝突;(5)當衝突對象為母親時,相較於父親,青少年採取兼容並蓄、摺衷妥協,以及自我犧牲因應策略的傾嚮較高。整體而言,青少年時期因身心變化及獨立自主需求增高,容易與父母親發生衝突,然而在選擇如何因應衝突時,則如何引導或教導青少年採行可同時兼顧親子雙方需求,或各自部分退讓妥協以達成共識的共享式因應策略,纔是創造親子雙贏的較佳選擇;這也是實務與教育工作者未來可以著力及用心的努力方嚮。
張仁和所撰〈正念特質對新移民青少年學業錶現之調節效果〉一文,探討新移民子女相對弱勢之學習錶現,以及從佛禪正念可能帶來之緩解效果。從2000年初期政府大力倡導新移民之通婚政策,及至今日強調的新南嚮政策,具體可見新移民子女在颱灣的纍積人數逐年提升,至今占瞭全颱國中小學將近10%的人數。然而,大部分的教育研究亦顯示新住民子女在學業上錶現屬相對弱勢,這也呼應作者之發現。據此,如何能有效提升新移民子女之學業,作者由正念對於學業刻闆印象威脅緩解予以切入探究,尤其從正念特質著手。這篇研究發現:對於高正念傾嚮的新移民青少年,其主要學科錶現(國文、英文以及數學)和一般背景之青少年並無顯著差異;相對的,低正念傾嚮的新移民青少年則比一般背景青少年較差,是以突顯齣正念特質對於新移民青少年學業錶現的正嚮效益,並且可於未來執行相關正念活動,具體促進新移民青少年的學業錶現。由新移民子女組成之「新颱灣之子」,以往研究多聚焦於其較為弱勢的探索麵嚮,但對如何降低此差距的研究相對不足,在此研究中則提供瞭一個未來可加以促進的方嚮,而且是由本土心理的正念角度切入,兼具多元文化和本土在地化的交融性,也由此衍伸齣教育應用的可行性。
第三部分主題為「代間照顧與支持」。人口高齡化是當代颱灣民眾須共同嚴肅麵對的重要課題,由此衍生而來的挑戰是如何解決龐大高齡安養照顧的醫療、經濟支齣以及照護服務人力短缺的問題。政府解決這些問題的考量目標,主要在於如何讓高齡民眾的晚年生活還能維持一定的品質。在重視傢庭的華人社會中,政府的各種高齡安養照顧製度與服務設置要能發揮功效,良好的傢人互動關係絕對是關鍵要素。颱灣在走嚮高齡社會的同時,傢庭代間關係不論在延續時間以及復雜性上,都與過去情況明顯不同,這對子女照顧年老父母帶來焦慮、緊張,不利於代間互動與高齡照顧品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傳統觀念中成年子女對父母有反哺奉養照顧之責,但在平均餘命延長、世代間生命階段的交替延後,對雙薪育兒狀態的已婚子女而言,父母的協助幫忙是相當重要的資源,探討究竟原生父母與配偶父母提供支持的特性及其對雙薪夫妻心理健康産生何種影響,實具重要意義。據此,本主題包含兩篇文章,依序探討代間照顧於近代華人社會的新形態,以及夫妻所獲得來自夫傢和妻傢父母支持的影響效果。
利翠珊、唐先梅、焦源羚及丁品瑄所撰〈代間照顧新模式:初探高齡傢庭照顧之協力跨界現象〉採後實證取嚮的質性研究法,收集22位介於50至64歲,具代間互動經驗的已婚女性之訪談資料,將研究問題聚焦於人口結構高齡化後對傢庭代間關係的衝擊齣發,探討颱灣社會代間照顧機製在既有華人的「反饋模式」以及西方的「接力模式」之外,是否有可能打破上對下的傳統期待,以不同於東西方既有的照顧模式共同麵對這一挑戰。經資料分析結果顯示:颱灣社會目前在福利製度並不健全,而戰後嬰兒潮世代擁有的子女數量明顯降低的情況下,民眾在高齡照顧上所採取的模式,毋寜是在資源與照顧服務上趨嚮以互惠閤作而非以角色規範為基礎的彈性務實主義運作機製。這種務實取嚮的互惠模式不僅反映在跨越多元世係(老、中、青、孫子女等世代)的權力移轉與決策下放等互助閤作行為上,也反映在打破單一傢係(姻親傢係、原生傢係)、甚至引進傢庭外資源及服務的協力閤作模式上。作者進一步將這些轉變現象稱為跨越世代與傢係的「跨界協力」照顧模式,而颱灣傢庭未來如何在這多元跨界協力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找到跨界照顧上的平衡點將會是高齡傢庭照顧訴求中的重要考驗。此文不僅指齣颱灣傢庭在麵對高齡照顧睏境的發展趨勢,同時也點齣跨世係、跨傢係的協力閤作照顧模式,纔是因應快速人口結構老化的務實之道,值得高齡服務實務工作者關注。
林瑋芳與利翠珊撰寫的〈老爸老媽幫幫忙!代間支持與心理憂鬱的性彆差異〉一文,從已婚者獲得上一代支持的角度,探討育兒時期雙薪夫妻所獲代間支持是否因原生或配偶父母而有不同,並探討來自父母的代間協助與夫妻心理適應的關聯以及在夫妻間效果的差異。處於雙薪育兒狀態的已婚子女在原生傢庭、自己傢庭以及工作場域擔負多重角色,麵對蠟燭多頭燒的壓力,父母的協助是相當重要的資源,而雙方父母提供的支持究竟有何不同?能否降低壓力的負麵影響?作者們透過108對雙薪夫妻的配對資料,發現受訪夫妻報告原生父母主要提供勞務與情感支持,而配偶父母則主要提供勞務支持,反映齣其與原生父母的情感比與配偶父母來得親密。不過,從平均數來看,不論金錢、勞務或情感,雙方父母提供的支持其實均低於中點3分,尤其金錢支持幾乎「從未」提供,意味雙薪夫妻與上一代父母之間經濟獨立,勞務或情感的依賴也不深。而雖然頻率不高,但原生父母提供的情感支持愈多,雙薪夫妻的心理健康愈良好(憂鬱度愈低),顯示:父母對已婚子女的傾聽和迴應確實具有保護功能。值得深思的是配偶父母的勞務支持愈多,雙薪夫妻的憂鬱度愈低,然而原生父母提供的勞務支持愈多則作用相反,且這些負嚮影響對妻子的作用更為明顯;但由於此文為橫斷式資料無法推斷究竟是因獲得父母的勞務支持使妻子的憂鬱升高,或是因妻子心理狀況不佳而需要父母更多的勞務支持則無法確認。未來若能長期蒐集夫妻與雙方父母的追蹤資料,將更能展現當代已婚夫妻與上一代代間支持互動之多元樣貌。
最後,第四部分以「兒少性傾嚮與種族偏好」為主題,從多元社會與文化的角度來看,性彆與種族是首需麵對的認同議題。此主題包含兩篇論文,依序探討颱灣青少年性取嚮認同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香港華裔兒童對於東南亞種族態度的發展曆程。這兩篇論文討論當今重要的性彆與族群認同問題,尤其在颱灣近期對於同性婚姻以及新南嚮政策的倡導下,更是首當其衝。尤為可貴的是,兩篇論文的研究參與者並非是常見的大學生族群或是較為成熟的青年,而是正在遭逢這改變與轉換之時下兒童與青少年,即是最具可塑性跟彈性的族群,透過這些研究分析,或許可勾勒齣對於颱灣未來社會與文化發展趨嚮的正嚮可能。
李怡青、周玉慧、張仁和共同撰寫的〈親密關係中的自我一緻性:不同性傾嚮認同者的適應探討〉一文,藉由「颱灣青少年成長曆程研究」的長期資料庫,追蹤瞭兩韆餘位的參與者從青少年至成人初期(期程為2000年至2014年),透過此般巨量且長時的寶貴資料,探討性傾嚮以及內在自我一緻性對於心理健康的影響。其研究呼應以往顯示同性戀個體有較高的內在睏擾與不適應,但此文進一步點齣「性傾嚮自我一緻性」對此睏擾的保護效果,即是個體性傾嚮之自我一緻性愈高者,其心理適應愈佳,且於國中階段就有其正嚮效益,甚而能長期正嚮地作用到後來成人階段。這樣的發現相當突顯瞭颱灣時下對於情感教育的迫切需要,尤其在青少年時期中,適逢經曆初次的情感認同睏惑,若沒有相關協助與探討,可能會讓此「不一緻性」持續強化,終而長期負嚮的影響個體的身心適應。相對的,倘若於此關鍵期間能有效的援引探索理解,進而接納統整,對於「性傾嚮一緻性」促進勢必有其幫助,進而讓個體能長遠地有較佳的適應。是以這篇研究不僅是承續以往對於性傾嚮研究結果的發現,更延伸並啓發瞭現下社會性彆教育之必要性與意義性,尤其對照颱灣近期對同性戀議題的投入,是深具現象探討和實務應用的論文。
最後,陳伊慈撰寫之〈傢庭與學校對於香港學前兒童內隱種族偏好的影響(Examining the Impact of Family and School Background on the Implicit Ethnic Preferences of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是從兒童的角度切入,探討香港華裔兒童對於不同「內團體」(華人)以及「外團體」(白人/東南亞人)的社會知覺。這篇研究貼近香港特有的華裔育兒背景,即是華人子女多由東南亞背景的幫傭照顧,而香港作為亞洲高度經濟資本以及展現全球化的城市,其對於西方白人存有其正嚮知覺,此文特彆探討在此成長的華裔兒童,是否在相對早期(3歲至7歲)便可能由此知覺受到影響,且此文是透過內隱測量的方式,有彆於以往自評報告的作業,更能夠捕捉較為自動化的認知連結特色。有趣的是,作者發現對於白人的內隱偏好受到其與北美文化的接觸(如國際學校)有關,同樣的,對於東南亞裔的內隱偏好亦受到其與此背景之幫傭互動經驗有關,再再顯示齣早期的多元文化接觸經驗,對於兒童自身內隱態度的影響曆程。此結果同時也能應用於颱灣社會,誠如前麵提及新住民學童在颱灣的比例逐年提高,對於這些兒童能於早期就接觸來自不同文化的薰陶,這對於其後來形成正嚮態度以及族群和諧皆有其積極意義。
總結而言,本專書所收錄的論文在議題或方法上都有提供未來傢庭研究參考的價值。在主題上,傢庭故事傳承、傢人的報、長輩支持對已婚者心理的影響、正念特質的對新移民學子學習的效應、青少年的性傾嚮,或是兒童的種族偏好,均為過去未曾或較少處理的課題。就中老年的代間關係,以對偶資料分析或發展多元照顧的概念模式;就青少年親子關係,以長期追蹤資料分析或建構親子衝突因應策略量錶;就整體傢庭層次,展現質性資料的細緻取徑;都在方法上或概念上嘗試突破,有其創新之處。
從個人、關係、空間、時間的角度來看,當代傢庭與世代呈現多層麵的拉扯。個人受到社會變遷逐漸朝嚮自我彰顯的價值觀,使得人我互動關係隨之調整,挑戰夫妻關係、親子互動、代間連結、兒童青少年適應發展的內外運作機製。傳統與現代不再是綫型式或對立式的思考模式,人與人相處時的態度行為往往呈現相互摺衝、兼容並蓄的現象。不論個人自我或傢人關係並非靜止不變,其特徵均須置於所處之本土社會文化傳承及曆史脈絡中纔能全麵理解,尤其在日益全球化、跨國化的當代時空中,其運作機製與曆程更顯現動態與多變,本專書論文集的9篇論文正詮釋瞭此一多元復雜的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應有助於大傢對颱灣與華人傢庭發展不同麵嚮的瞭解,也可提供日後研究在理論、方法與實務應用上的反思與方嚮指引。
周玉慧、葉光輝、張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