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身为辩护人,我曾不只一次目睹高踞法台的蓝袍法官,以轻蔑或严厉,或二者兼而有之的语气训斥被告,内容多半是被告为何小时不学好,长大为非作歹云云。
这时,我多半备感难堪。为了司法感到难堪。
那多半是在我们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设法蒐证,去说明刑法第五十七条所诫命要求法院逐一盘点的犯罪行为人脉络之后。法院的回应,似乎某程度在讪笑着辩护人的无力,映照着被告的苍白。
那时,我心里总难免要前思后想,该不该就着刑法的原则说出那句传说中的名言:「去恨那罪,但要爱那犯罪的人。」(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这不正是刑法第五十七条要求法律人在面对犯罪者时所必须权衡考虑再三的「噬罪条款」?
这话,据说语出圣雄;话头听来轻巧,但在当下的台湾,乃至于当代许多自诩为民主法治的先进国家,看起来却是那么不合时宜。别说去爱,有谁愿意给来自社会底层的罪人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
「恨那罪我懂,但凭什么要我们去爱那犯罪的人?」如果当今的台湾社会对于犯罪与犯罪者可以发出一波集体的声浪,我想大概会是这样的声音。「犯罪者该死」,「乱世用重典」,毋宁说是在当今民粹主义思潮当道的各个社会(是的,不仅是台湾)所兴起的一种容易广为接受的直观想法。毕竟,在各式各样的成功哲学、奋斗故事的「自由意志」、「人定胜天」假设背后,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各式各样的成功传说催眠。于是,我们要求孩子要有「狼性」,我们期待身边的人要「坚此百忍」,却忘了个人从一出生开始,无论是遗传的,环境的,身心的,或者是社经地位的,就有许许多多的因素根本是自己甚至穷一家之力,全然无法掌握的。
我们忘了:人类有多么无力苍白与渺小,竟然转而拥抱成王败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放任弱弱相残。
我们忘了:社会是一条滔滔长河,个人一旦落水,大多数时候只能随波逐流,看命运之力把你带向何方。
犹如我们观看《噬罪者》时,面对王翔的境遇所生的心情:要去指摘一个人曾经犯过错,是何等的容易;但是要去理解犯罪者之所以犯罪背后的成因、动机与脉络,进而检讨体系,进行防范,要耗费何等的气力,又是何等的艰难?
观看剧本书的过程,不免令我想起雨果的《悲惨世界》,Jean Valjean出狱后被迫用假身分换新生活那一段。可现代有谁能逃脱体制的掌握,真正重新开始?太多这样的被告多半后来就是沦入无力的轮回:犯罪—受刑—离开监所—进入更大的牢笼(社会)--被拒斥—犯罪。端看命运的长河最后决定把他们带向何方。
我们学会去恨那罪,也恨那罪人。到头来,又有谁来原谅我们的罪?
黄致豪(执业律师、司法心理学研究者)
推荐序
我们都是《噬罪者》 法律上认定的罪有清楚的犯罪事实,可是罪的界定真的就只在「有形」的「行为」上吗?当我们看到一个罪行深重的人,愤怒、恐惧、谩骂似乎是必然的,但在下评断之前,你是否了解事情的全貌?爱本无罪,许多罪行却都是因爱而生,为了爱而犯罪,是不是都值得原谅?
导演:张亨如 / 编剧:杨念纯
《噬罪者》的故事是以犯下杀人案的王翔以及小他八岁的弟弟王杰两兄弟为核心。王翔杀了高中女生李晓君,并将她弃尸在池塘里。王翔付出代价,坐了将近12年的牢。王翔假释出狱,王杰和母亲终于盼到这一天,但因为当年王翔犯下的案件,他们多年来一直承受着很多压力,王杰甚至在王翔出狱前,都未曾向身边的人提过自己有个在坐牢的哥哥。在发现家人对自己的隐瞒、社会的眼光、以及被害者家属一丝未减的愤恨行为后,一向正向的王翔这才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从一个小笼子换到一个大笼子里。
剧名《噬罪者》看起来很像是一出犯罪、悬疑、推理剧,但其实是借由一个假释犯出狱后的生活,来探讨人性。为了还原你我所处的世界,我们舍弃类型片的包装,以写实的美学基底和拍摄手法来呈现。会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一直相信当戏剧世界愈贴近真实生活,观看者就愈容易去相信这些故事角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去察觉这些角色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本剧所探讨的人性纠葛,就存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因为嫉妒、愤怒、执着、恐惧、怀疑,而产生了不好的念头,亦或,我们更常不自觉的「以爱为名」对身边的人索求或控制,这样的人性若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是一种「罪」的。但我们不谈宗教,只是想用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呈现某些社会现象,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不奢求认同,只要能够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就会多一些柔暖和温度。
在剧本的架构上,每一集设定了一个小标题。有的标题提示出那一集的重点,第一集男主角王翔出狱,小标题是「自由」,他重新回到社会,但是更生人的困境让他一度怀疑这是个不需要他的社会,他真的有享受到自由吗?第四集标题「感染」是抽象的,媒体不断报导同一则新闻,那种影响力就像病毒一样散播出去,对很多人都会造成影响。第五集「失眠」,剧中好几个人因为发生的事情而困扰,难以入睡,在这一集里安排了三场梦,表现出三位角色的不同心理状态。每一集的标题可以给观众不同的想像,让观众看到剧中角色的另一种面向,用人物带出故事,用故事的发生,改变人物。
在选角上,很早就决定由庄凯勋来饰演王翔这个角色,有别于他先前给观众的印象:深邃的眼神、独具爆发力的演技,这次,他以一个内敛、压抑的状态去诠释一个经过多年牢狱洗礼的假释犯,沉稳的演出,十分有说服力,他不愠不火,让这个角色非常生活化并且更为立体。而担任汽车业务员的弟弟王杰,则是由这两年戏剧表现愈来愈亮眼的曹晏豪来担纲,他在面对家人、女友、客户和同事时,有非常多面向的诠释。剧中兄弟俩人有几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手戏,深刻的表现了一种手足之间最直接、自私、甚至是最无赖的情感。
几位女性角色:王翔的前女友沈雯青(夏于乔饰)、王杰的未婚妻洪怡安(林子熙饰)、王杰的客户同时也是另一位女友唐娟(蔡淑臻饰)也都精彩诠释了女性在感情里的不同状态和样貌。夏于乔演出知性、自主性很强的女记者,在面对现在男友和前男友王翔时,她有不同层次的表演,精准地掌握住这个角色。林子熙在剧中的形象是个温柔、无害的好女孩,她拿捏得宜,前半段是个很温暖的人物,后面的情绪翻转则是令人眼睛一亮。蔡淑臻饰演的是有外遇富太太,玩爱情游戏玩出她认为的真爱,心境上的转折和遭遇,让人对她又爱又恨又同情。
最后特别一提,虽然更生人不是本剧最核心的主轴,但为了了解狱中生活及更生人的心情和处境,我们在做田调时,实际走访了北部地区的几所监狱,以及访谈了为更生人就业不遗余力的陈兴余大哥,让我深刻体会到现行制度下更生人重返社会的无奈和窘境。但很遗憾的是,陈兴余大哥在今年初因病不幸离世,希望他在天上能够看到这出戏,也盼他的精神能永留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