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中文版:管理、修改、重構遺留程式碼的藝術

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中文版:管理、修改、重構遺留程式碼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遺留代碼
  • 重構
  • 代碼質量
  • 軟件維護
  • 技術債務
  • 軟件工程
  • 代碼改進
  • 測試
  • 軟件設計
  • 編程實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名傢名著】19
  Robert C. Martin Series

  軟體工程師必讀的十大好書之一
  《無瑕的程式碼》作者Bob大叔親自撰文推薦!

  遺留程式碼是每個coder在職場上幾乎都會遇到的難題,
  且讓本書幫助您披荊嶄棘,殺齣一條軟體變更的康莊大道!

  讓你更能妥善處理你的遺留程式碼:使它有更多錶現、更多功能、更具可依賴性以及更易於管理

  你的程式碼容易修改嗎?當你修改它的時候,可以即時得到迴饋嗎?你瞭解它的運作嗎?如果有任何一個答案為否定,那麼你麵對的就是遺留程式碼,而且它會拖垮你的開發成效,使你浪費更多寶貴的時間與金錢。

  在本書中,MICHAEL C. FEATHERS提供瞭許多整套的策略,使讀者能夠更有效率地使用遺留程式碼,以及未經測試的遺留code base。這本書取材於作者為他知名的Object Mentor研討會所撰寫的內容。作者在指導時所提到的技巧,已經幫助數以百計的開發者、技術管理者以及測試人員,使他們的遺留係統維持在掌控之中。

  本書內容包括:
  ☛瞭解軟體修改的機製:增加特性、修正bug、改善設計、調整性能。
  ☛使遺留程式碼進入測試控製工具(test harness)。
  ☛編寫測試來保護你免於引入新的問題。
  ☛可用於任何語言或平颱的技術──以Java、C++、C與C#為範例。
  ☛正確分辨程式碼應該修改的地方。
  ☛處理非物件導嚮的遺留係統。
  ☛處理看來似乎沒有任何結構的應用程式。

  這本書也包含24個解依賴技術的目錄,可協助你讓程式的要素獨立,並且使變動更加安全。
《代碼重塑:現代軟件構建中的遺留係統駕馭指南》 麵嚮所有軟件工程師、架構師及技術管理者的實戰手冊 在軟件開發的漫長旅途中,我們很少能從零開始構建一個全新的項目。更多的時候,我們麵對的是一片錯綜復雜的“代碼叢林”——那些曾經有效、如今卻因時間、迭代和需求變更而變得難以理解和維護的遺留係統。這些係統如同龐大的、正在運轉的機器,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不慎便可能導緻係統崩潰或引入難以追蹤的缺陷。 《代碼重塑:現代軟件構建中的遺留係統駕馭指南》並非一本關於特定語言或框架的入門書。它是一部深入探討如何安全、高效地管理、理解和逐步改進現有代碼庫的哲學與實踐指南。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工程師從麵對遺留代碼時的恐懼和抵觸情緒中解脫齣來,將其視為一塊需要精雕細琢的璞玉,而不是必須推倒重來的廢墟。 本書的結構圍繞軟件係統生命周期中“維護與演進”這一核心階段展開,提供瞭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工具箱,以應對代碼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和技術債務的侵蝕。 --- 第一部分:心智模型的重構——理解遺留代碼的本質 遺留代碼的挑戰,首先是心理上的。工程師常常因為代碼的可讀性差、缺乏文檔和曆史決策的“迷霧”而望而卻步。本部分緻力於重建工程師對遺留係統的認知模型。 1. 遺留係統的診斷與評估: 我們將探討如何係統地對一個現存代碼庫進行“健康檢查”。這包括量化代碼的耦閤度、內聚性、圈復雜度,以及識彆關鍵的“熱點區域”(高頻變動且高風險區域)。我們提供瞭一套基於啓發式規則和指標分析的框架,用於確定哪些部分最需要關注,哪些部分可以暫時擱置。內容涵蓋:如何識彆和記錄“隱藏的契約”——那些深植於代碼邏輯中、但從未被明確文檔化的業務規則。 2. 風險最小化策略:隔離與觀察: 在沒有詳盡測試覆蓋的情況下修改代碼是高風險行為。本書強調“先觀察,後行動”的原則。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利用“安全網”技術,例如,通過集成點(Integration Points)捕獲現有行為、利用代理對象(Proxies)和適配器(Adapters)來觀察數據流和係統邊界。這部分內容將詳細闡述如何設計“行為驗證包”,即使沒有單元測試,也能通過高層級的集成測試來捕捉現有係統的關鍵功能,從而在重構過程中確保不破壞既有功能。 3. 溝通與文化:技術債務的透明化: 遺留係統的維護往往是團隊閤作的挑戰。本書提供瞭與非技術利益相關者溝通技術債務的有效方法。我們不使用“重構”這個容易引起誤解的詞匯,而是將其轉化為“風險降低投資”、“性能提升項目”或“閤規性強化舉措”。重點在於如何將技術債務的成本(例如,引入新功能的平均時間增加)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業務指標。 --- 第二部分:安全邊界的建立——隔離與解耦的實踐 在遺留係統內部進行手術前,必須先建立一個穩固的、可操作的工作空間。本部分聚焦於“外科手術式”的乾預技術,旨在將遺留代碼與新功能開發活動解耦。 4. 絞殺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的深度應用: 我們將詳細解析如何策略性地、逐步地用新的、乾淨的代碼替換舊係統的特定功能模塊。這不僅僅是技術模式,更是一種項目管理策略。內容將涵蓋:如何選擇“第一刀”的切入點(通常是高價值、低耦閤的邊界功能),如何設置透明的重定嚮機製,以及如何管理新舊係統並存期間的配置和狀態同步問題。 5. 引入“接縫”(Seams)和依賴倒置: 遺留代碼通常充斥著硬編碼的依賴和全局狀態。本書教授一係列識彆和製造“接縫”的技術,使得我們可以不修改核心遺留代碼,而是通過封裝層或包裝器來控製或替換其行為。這包括對全局靜態方法的隔離、數據庫訪問邏輯的抽象化,以及如何使用依賴注入容器的“影子實例”來劫持和監控遺留組件的執行流程。 6. 邊界上下文的定義與演化: 藉鑒領域驅動設計的思想,我們探討如何在龐大的遺留代碼中,識彆齣清晰的、盡管最初可能模糊的業務邊界。通過定義明確的“上下文契約”,我們可以將重構工作限製在這些邊界內部,從而有效控製副作用的傳播。 --- 第三部分:漸進式改進——代碼形態的優化 當安全邊界確立後,我們進入核心的改進階段。本書反對“一蹴而就”的大規模重寫,推崇小步快跑的、持續的優化。 7. 提取功能而非類: 傳統的重構往往聚焦於類或方法的級彆。本書強調在遺留係統中,更優先的操作是“功能提取”——將一組高度相關的、但散落在不同文件中的業務邏輯聚閤成一個新的、可測試的單元。我們提供瞭識彆這種“分布式功能”的方法,並輔以高級的查找替換策略和代碼導航技巧。 8. 自動化測試的種子培養: 在沒有現有測試的情況下,如何啓動測試覆蓋工作?本書提供瞭一種“自下而上”的測試策略。首先關注那些最容易被隔離的、最常被觸碰的私有或內部方法(使用工具輔助進行臨時性的可見性修改),然後逐步嚮上構建集成測試。重點在於建立一個“可信賴的基綫”,讓工程師在每次修改後都能即時獲得反饋。 9. 應對“脆弱的耦閤”:重構的“清理動作”: 很多遺留代碼問題源於邏輯的蔓延和參數列錶的失控。本部分細緻講解瞭如何處理“過長的方法”、“霰彈式修改”(Shotgun Surgery)和“Feature Envy”等經典代碼異味。我們展示瞭如何使用“引入解釋性變量”、“提取參數對象”等技術,在不改變係統外部行為的前提下,逐步使代碼的內部結構清晰化,為未來的深度重構鋪平道路。 --- 第四部分:持續的演化——麵嚮未來的係統構建 遺留係統的管理不是一次性的任務,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著眼於如何將維護遺留代碼的經驗轉化為一種健康的、麵嚮未來的開發文化。 10. 架構惰性與架構漂移的平衡: 我們討論瞭何時需要放慢重構的步伐,允許一定的“架構惰性”以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以及何時必須介入以防止技術債務的臨界點。通過定義“可接受的臨時妥協”的界限,幫助團隊管理這種永恒的張力。 11. 維護工作的度量與迴報: 如何證明維護遺留代碼工作的價值?本書提供瞭衡量“代碼健康度改善率”和“缺陷引入率降低”等指標的方法,幫助技術領導者和管理層理解並投入資源於必要的代碼整備工作,確保係統長期健康運行。 《代碼重塑》是一本行動手冊,旨在將遺留代碼的維護工作從一項令人沮喪的“救火”任務,轉變為一項有條理、可預測且具有高迴報的技術投資。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技術技巧,更是一種在復雜和不確定性中保持高效和信心的工程哲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MICHAEL C. FEATHERS


  任職於Object Mentor,是一傢提供軟體開發的相關服務且在這方麵達世界頂尖的公司。服務項目諸如技術指導、技術開發、知識轉移,以及領導技巧等等。他目前在全球的測試驅動開發(TDD)、重構、物件導嚮設計、Java、C#、C++及極限程式設計(XP)的領域中,提供專業訓練及技術指導的服務。他還是CppUnit(C++的JUnit測試框架)及FitCpp(C++的FIT整閤測試框架)的原創作者。他是ACM及IEEE的會員,也曾在三次OOPSLA會議中主持過CodeFest活動。
 

圖書目錄

Part I 修改機製
Chapter 1 修改軟體

1.1 修改軟體的四個起因
1.2 危險的修改

Chapter 2 帶著迴饋工作
2.1 什麼是單元測試
2.2 高層測試
2.3 測試覆蓋
2.4 遺留程式碼修改演算法

Chapter 3 感測和分離
3.1 僞裝成閤作者

Chapter 4 接縫模型
4.1 一大段文字
4.2 接縫
4.3 接縫類型

Chapter 5 工具
5.1 自動化重構工具
5.2 仿物件
5.3 單元測試控製工具
5.4 一般測試控製工具

Part II 修改程式碼的技術
Chapter 6 時間緊迫,但必須修改

6.1 新生方法
6.2 新生類彆
6.3 外覆方法
6.4 外覆類彆
6.5 小結

Chapter 7 漫長的修改
7.1 理解程式碼
7.2 時滯
7.3 解依賴
7.4 小結

Chapter 8 添加特性
8.1 測試驅動開發
8.2 差異式程式設計
8.3 小結

Chapter 9 無法將類彆放入測試控製工具之中
9.1 令人惱火的參數
9.2 隱藏依賴
9.3 構造塊
9.4 惱人的全域依賴
9.5 可怕的包含依賴
9.6 「洋蔥」參數
9.7 化名參數

Chapter 10 無法在測試控製工具中執行方法
10.1 隱藏的方法
10.2 「有益的」語言特性
10.3 無法探知的副作用

Chapter 11 修改時應當測試哪些方法
11.1 推測程式碼修改所産生的影響
11.2 前嚮推測
11.3 影響的傳播
11.4 進行影響推測的工具
11.5 從影響分析當中學習
11.6 簡化影響結構示意圖

Chapter 12 在同一個地方進行多處修改,是否應該將所有相關的類彆都解依賴
12.1 攔截點
12.2 透過匯點來判斷設計的好壞
12.3 匯點的陷阱

Chapter 13 修改時應該怎樣寫測試
13.1 特徵測試
13.2 刻畫類彆
13.3 目標測試
13.4 編寫特徵測試的啓發式方法

Chapter 14 棘手的函式庫依賴問題

Chapter 15 到處都是API 呼叫

Chapter 16 對程式碼的理解不足

16.1 註記/草圖
16.2 清單標註
16.3 草稿式重構
16.4 刪除不用的程式碼

Chapter 17 程式毫無結構可言
17.1 講解係統的故事
17.2 Naked CRC
17.3 反省你們的交流或討論

Chapter 18 測試程式碼礙手礙腳
18.1 類彆命名約定
18.2 測試程式碼放在哪裏

Chapter 19 對非物件導嚮的專案,如何安全地對它進行修改
19.1 一個簡單的案例
19.2 一個棘手的案例
19.3 添加新行為
19.4 利用物件導嚮的優勢
19.5 一切都是物件導嚮

Chapter 20 處理大類彆
20.1 職責識彆
20.2 其他技術
20.3 繼續前進
20.4 類彆提取之後

Chapter 21 需要修改大量相同的程式碼
21.1 開始步驟

Chapter 22 要修改一個巨型方法,卻沒辦法為它編寫測試
22.1 巨型方法的種類
22.2 利用自動重構支援來對付巨型方法
22.3 手動重構的挑戰
22.4 策略

Chapter 23 降低修改的風險
23.1 超感編輯(Hyperaware Editing)
23.2 單一目標的編輯
23.3 簽章保持
23.4 依靠編譯器

Chapter 24 當你感到絕望時

Part III 解依賴技術
Chapter 25 解依賴技術

25.1 參數適配
25.2 分解齣方法物件
25.3 定義補全
25.4 封裝全域參照
25.5 暴露靜態方法
25.6 提取並覆寫呼叫
25.7 提取並覆寫工廠方法
25.8 提取並覆寫獲取方法
25.9 實作提取
25.10 介麵提取
25.11 引入實例委託
25.12 引入靜態設置方法
25.13 連接替換
25.14 參數化建構子
25.15 參數化方法
25.16 樸素化參數
25.17 特性提升
25.18 依賴下推
25.19 換函數為函數指標
25.20 以獲取方法替換全域參照
25.21 子類彆化並覆寫方法
25.22 替換實例變數
25.23 模闆重定義
25.24 文字重定義

Appendix 重構
方法提取

術語錶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身為一個在颱灣軟體業界打滾多年的開發者,我對「遺留程式碼」的恐懼,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迷宮,你不知道下一步會踏入什麼陷阱,更別提要找到齣口瞭。這本《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的中文版,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強調瞭「藝術」這個詞,似乎暗示著這是一門需要技巧和智慧的學問,而非一味的苦幹。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具體的「黃金法則」或「魔法咒語」,讓我們在不破壞現有功能的前提下,逐步清理、改善這些陳舊的程式碼。在颱灣,我們常常麵臨時間緊迫的壓力,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有效地處理遺留程式碼,絕對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评分

哇,拿到這本書《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的中文版,簡直就像挖到寶瞭!說實話,看到「遺留程式碼」這幾個字,腦袋裡馬上跑齣一堆畫麵:那些隨著時間推移,層層疊疊堆積起來、密密麻麻、好像連作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當初怎麼寫齣來的程式碼,還有那些「別動,會壞掉」的警告標籤。我猜很多颱灣的工程師都跟我一樣,在日常工作中都扮演著「程式碼考古學傢」的角色,試圖理解、甚至修改這些「古蹟」。這本書的中文翻譯,真的貼切地傳達瞭「管理、修改、重構遺留程式碼的藝術」的核心精神。我對它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讓我們不再隻是憑著直覺或蠻力去硬碰硬,而是能用更聰明、更安全的方式去跟這些「老傢夥」打交道。

评分

這本《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的中文版,我認為是颱灣許多程式設計師的福音。我們經常在新聞或社群媒體上看到關於「技術債」的討論,而遺留程式碼正是技術債最直接的體現。許多公司可能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將整個係統重寫,而是選擇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維護和開發。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地與遺留程式碼共存,甚至讓它變得更容易管理和修改,就顯得格外重要。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有係統性的方法論,幫助我們理解遺留程式碼的本質,學習如何安全地進行測試、如何逐步進行重構,以及如何在過程中降低風險。

评分

對於在颱灣這片土地上奮鬥的軟體工程師來說,《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這本中文版的齣現,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們都知道,很多專案都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建立在許多年前的程式碼之上,這些「遺留程式碼」常常是許多問題的根源,也讓開發者們在修改時感到綁手綁腳。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技巧,例如如何辨識程式碼的「痛點」,如何安全地導入測試,以及如何在不影響現有功能的情況下,逐步優化程式碼結構。颱灣的科技業發展快速,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創造新東西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維護和優化現有資產的智慧。

评分

這本《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的中文譯本,我抱持著極大的好奇心。畢竟在颱灣的軟體開發圈,遺留程式碼(Legacy Code)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普遍現象。很多時候,我們接手的專案,都已經纍積瞭相當的年頭,裡麵的程式碼可能經過多人之手,結構複雜、文件匱乏,甚至還伴隨著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技術債。光是理解這些程式碼的運作邏輯,就已經是一項艱钜的挑戰,更別說要進行修改、除錯,或是添加新功能瞭。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且可行的策略,讓我在麵對這些令人頭痛的程式碼時,不再感到無從下手,而是能夠更有信心地去分析、去改造,進而提升開發效率和程式碼品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