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中文版:管理、修改、重构遗留程式码的艺术

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中文版:管理、修改、重构遗留程式码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遗留代码
  • 重构
  • 代码质量
  • 软件维护
  • 技术债务
  • 软件工程
  • 代码改进
  • 测试
  • 软件设计
  • 编程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名家名着】19
  Robert C. Martin Series

  软体工程师必读的十大好书之一
  《无瑕的程式码》作者Bob大叔亲自撰文推荐!

  遗留程式码是每个coder在职场上几乎都会遇到的难题,
  且让本书帮助您披荆崭棘,杀出一条软体变更的康庄大道!

  让你更能妥善处理你的遗留程式码:使它有更多表现、更多功能、更具可依赖性以及更易于管理

  你的程式码容易修改吗?当你修改它的时候,可以即时得到回馈吗?你了解它的运作吗?如果有任何一个答案为否定,那么你面对的就是遗留程式码,而且它会拖垮你的开发成效,使你浪费更多宝贵的时间与金钱。

  在本书中,MICHAEL C. FEATHERS提供了许多整套的策略,使读者能够更有效率地使用遗留程式码,以及未经测试的遗留code base。这本书取材于作者为他知名的Object Mentor研讨会所撰写的内容。作者在指导时所提到的技巧,已经帮助数以百计的开发者、技术管理者以及测试人员,使他们的遗留系统维持在掌控之中。

  本书内容包括:
  ☛了解软体修改的机制:增加特性、修正bug、改善设计、调整性能。
  ☛使遗留程式码进入测试控制工具(test harness)。
  ☛编写测试来保护你免于引入新的问题。
  ☛可用于任何语言或平台的技术──以Java、C++、C与C#为范例。
  ☛正确分辨程式码应该修改的地方。
  ☛处理非物件导向的遗留系统。
  ☛处理看来似乎没有任何结构的应用程式。

  这本书也包含24个解依赖技术的目录,可协助你让程式的要素独立,并且使变动更加安全。
《代码重塑:现代软件构建中的遗留系统驾驭指南》 面向所有软件工程师、架构师及技术管理者的实战手册 在软件开发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很少能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全新的项目。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片错综复杂的“代码丛林”——那些曾经有效、如今却因时间、迭代和需求变更而变得难以理解和维护的遗留系统。这些系统如同庞大的、正在运转的机器,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或引入难以追踪的缺陷。 《代码重塑:现代软件构建中的遗留系统驾驭指南》并非一本关于特定语言或框架的入门书。它是一部深入探讨如何安全、高效地管理、理解和逐步改进现有代码库的哲学与实践指南。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工程师从面对遗留代码时的恐惧和抵触情绪中解脱出来,将其视为一块需要精雕细琢的璞玉,而不是必须推倒重来的废墟。 本书的结构围绕软件系统生命周期中“维护与演进”这一核心阶段展开,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工具箱,以应对代码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技术债务的侵蚀。 --- 第一部分:心智模型的重构——理解遗留代码的本质 遗留代码的挑战,首先是心理上的。工程师常常因为代码的可读性差、缺乏文档和历史决策的“迷雾”而望而却步。本部分致力于重建工程师对遗留系统的认知模型。 1. 遗留系统的诊断与评估: 我们将探讨如何系统地对一个现存代码库进行“健康检查”。这包括量化代码的耦合度、内聚性、圈复杂度,以及识别关键的“热点区域”(高频变动且高风险区域)。我们提供了一套基于启发式规则和指标分析的框架,用于确定哪些部分最需要关注,哪些部分可以暂时搁置。内容涵盖:如何识别和记录“隐藏的契约”——那些深植于代码逻辑中、但从未被明确文档化的业务规则。 2. 风险最小化策略:隔离与观察: 在没有详尽测试覆盖的情况下修改代码是高风险行为。本书强调“先观察,后行动”的原则。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安全网”技术,例如,通过集成点(Integration Points)捕获现有行为、利用代理对象(Proxies)和适配器(Adapters)来观察数据流和系统边界。这部分内容将详细阐述如何设计“行为验证包”,即使没有单元测试,也能通过高层级的集成测试来捕捉现有系统的关键功能,从而在重构过程中确保不破坏既有功能。 3. 沟通与文化:技术债务的透明化: 遗留系统的维护往往是团队合作的挑战。本书提供了与非技术利益相关者沟通技术债务的有效方法。我们不使用“重构”这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而是将其转化为“风险降低投资”、“性能提升项目”或“合规性强化举措”。重点在于如何将技术债务的成本(例如,引入新功能的平均时间增加)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业务指标。 --- 第二部分:安全边界的建立——隔离与解耦的实践 在遗留系统内部进行手术前,必须先建立一个稳固的、可操作的工作空间。本部分聚焦于“外科手术式”的干预技术,旨在将遗留代码与新功能开发活动解耦。 4. 绞杀者模式(Strangler Fig Pattern)的深度应用: 我们将详细解析如何策略性地、逐步地用新的、干净的代码替换旧系统的特定功能模块。这不仅仅是技术模式,更是一种项目管理策略。内容将涵盖:如何选择“第一刀”的切入点(通常是高价值、低耦合的边界功能),如何设置透明的重定向机制,以及如何管理新旧系统并存期间的配置和状态同步问题。 5. 引入“接缝”(Seams)和依赖倒置: 遗留代码通常充斥着硬编码的依赖和全局状态。本书教授一系列识别和制造“接缝”的技术,使得我们可以不修改核心遗留代码,而是通过封装层或包装器来控制或替换其行为。这包括对全局静态方法的隔离、数据库访问逻辑的抽象化,以及如何使用依赖注入容器的“影子实例”来劫持和监控遗留组件的执行流程。 6. 边界上下文的定义与演化: 借鉴领域驱动设计的思想,我们探讨如何在庞大的遗留代码中,识别出清晰的、尽管最初可能模糊的业务边界。通过定义明确的“上下文契约”,我们可以将重构工作限制在这些边界内部,从而有效控制副作用的传播。 --- 第三部分:渐进式改进——代码形态的优化 当安全边界确立后,我们进入核心的改进阶段。本书反对“一蹴而就”的大规模重写,推崇小步快跑的、持续的优化。 7. 提取功能而非类: 传统的重构往往聚焦于类或方法的级别。本书强调在遗留系统中,更优先的操作是“功能提取”——将一组高度相关的、但散落在不同文件中的业务逻辑聚合成一个新的、可测试的单元。我们提供了识别这种“分布式功能”的方法,并辅以高级的查找替换策略和代码导航技巧。 8. 自动化测试的种子培养: 在没有现有测试的情况下,如何启动测试覆盖工作?本书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测试策略。首先关注那些最容易被隔离的、最常被触碰的私有或内部方法(使用工具辅助进行临时性的可见性修改),然后逐步向上构建集成测试。重点在于建立一个“可信赖的基线”,让工程师在每次修改后都能即时获得反馈。 9. 应对“脆弱的耦合”:重构的“清理动作”: 很多遗留代码问题源于逻辑的蔓延和参数列表的失控。本部分细致讲解了如何处理“过长的方法”、“霰弹式修改”(Shotgun Surgery)和“Feature Envy”等经典代码异味。我们展示了如何使用“引入解释性变量”、“提取参数对象”等技术,在不改变系统外部行为的前提下,逐步使代码的内部结构清晰化,为未来的深度重构铺平道路。 --- 第四部分:持续的演化——面向未来的系统构建 遗留系统的管理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如何将维护遗留代码的经验转化为一种健康的、面向未来的开发文化。 10. 架构惰性与架构漂移的平衡: 我们讨论了何时需要放慢重构的步伐,允许一定的“架构惰性”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以及何时必须介入以防止技术债务的临界点。通过定义“可接受的临时妥协”的界限,帮助团队管理这种永恒的张力。 11. 维护工作的度量与回报: 如何证明维护遗留代码工作的价值?本书提供了衡量“代码健康度改善率”和“缺陷引入率降低”等指标的方法,帮助技术领导者和管理层理解并投入资源于必要的代码整备工作,确保系统长期健康运行。 《代码重塑》是一本行动手册,旨在将遗留代码的维护工作从一项令人沮丧的“救火”任务,转变为一项有条理、可预测且具有高回报的技术投资。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技巧,更是一种在复杂和不确定性中保持高效和信心的工程哲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MICHAEL C. FEATHERS


  任职于Object Mentor,是一家提供软体开发的相关服务且在这方面达世界顶尖的公司。服务项目诸如技术指导、技术开发、知识转移,以及领导技巧等等。他目前在全球的测试驱动开发(TDD)、重构、物件导向设计、Java、C#、C++及极限程式设计(XP)的领域中,提供专业训练及技术指导的服务。他还是CppUnit(C++的JUnit测试框架)及FitCpp(C++的FIT整合测试框架)的原创作者。他是ACM及IEEE的会员,也曾在三次OOPSLA会议中主持过CodeFest活动。
 

图书目录

Part I 修改机制
Chapter 1 修改软体

1.1 修改软体的四个起因
1.2 危险的修改

Chapter 2 带着回馈工作
2.1 什么是单元测试
2.2 高层测试
2.3 测试覆盖
2.4 遗留程式码修改演算法

Chapter 3 感测和分离
3.1 伪装成合作者

Chapter 4 接缝模型
4.1 一大段文字
4.2 接缝
4.3 接缝类型

Chapter 5 工具
5.1 自动化重构工具
5.2 仿物件
5.3 单元测试控制工具
5.4 一般测试控制工具

Part II 修改程式码的技术
Chapter 6 时间紧迫,但必须修改

6.1 新生方法
6.2 新生类别
6.3 外覆方法
6.4 外覆类别
6.5 小结

Chapter 7 漫长的修改
7.1 理解程式码
7.2 时滞
7.3 解依赖
7.4 小结

Chapter 8 添加特性
8.1 测试驱动开发
8.2 差异式程式设计
8.3 小结

Chapter 9 无法将类别放入测试控制工具之中
9.1 令人恼火的参数
9.2 隐藏依赖
9.3 构造块
9.4 恼人的全域依赖
9.5 可怕的包含依赖
9.6 「洋葱」参数
9.7 化名参数

Chapter 10 无法在测试控制工具中执行方法
10.1 隐藏的方法
10.2 「有益的」语言特性
10.3 无法探知的副作用

Chapter 11 修改时应当测试哪些方法
11.1 推测程式码修改所产生的影响
11.2 前向推测
11.3 影响的传播
11.4 进行影响推测的工具
11.5 从影响分析当中学习
11.6 简化影响结构示意图

Chapter 12 在同一个地方进行多处修改,是否应该将所有相关的类别都解依赖
12.1 拦截点
12.2 透过汇点来判断设计的好坏
12.3 汇点的陷阱

Chapter 13 修改时应该怎样写测试
13.1 特征测试
13.2 刻画类别
13.3 目标测试
13.4 编写特征测试的启发式方法

Chapter 14 棘手的函式库依赖问题

Chapter 15 到处都是API 唿叫

Chapter 16 对程式码的理解不足

16.1 註记/草图
16.2 清单标註
16.3 草稿式重构
16.4 删除不用的程式码

Chapter 17 程式毫无结构可言
17.1 讲解系统的故事
17.2 Naked CRC
17.3 反省你们的交流或讨论

Chapter 18 测试程式码碍手碍脚
18.1 类别命名约定
18.2 测试程式码放在哪里

Chapter 19 对非物件导向的专案,如何安全地对它进行修改
19.1 一个简单的案例
19.2 一个棘手的案例
19.3 添加新行为
19.4 利用物件导向的优势
19.5 一切都是物件导向

Chapter 20 处理大类别
20.1 职责识别
20.2 其他技术
20.3 继续前进
20.4 类别提取之后

Chapter 21 需要修改大量相同的程式码
21.1 开始步骤

Chapter 22 要修改一个巨型方法,却没办法为它编写测试
22.1 巨型方法的种类
22.2 利用自动重构支援来对付巨型方法
22.3 手动重构的挑战
22.4 策略

Chapter 23 降低修改的风险
23.1 超感编辑(Hyperaware Editing)
23.2 单一目标的编辑
23.3 签章保持
23.4 依靠编译器

Chapter 24 当你感到绝望时

Part III 解依赖技术
Chapter 25 解依赖技术

25.1 参数适配
25.2 分解出方法物件
25.3 定义补全
25.4 封装全域参照
25.5 暴露静态方法
25.6 提取并覆写唿叫
25.7 提取并覆写工厂方法
25.8 提取并覆写获取方法
25.9 实作提取
25.10 介面提取
25.11 引入实例委託
25.12 引入静态设置方法
25.13 连接替换
25.14 参数化建构子
25.15 参数化方法
25.16 朴素化参数
25.17 特性提升
25.18 依赖下推
25.19 换函数为函数指标
25.20 以获取方法替换全域参照
25.21 子类别化并覆写方法
25.22 替换实例变数
25.23 模板重定义
25.24 文字重定义

Appendix 重构
方法提取

术语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拿到這本書《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的中文版,簡直就像挖到寶了!說實話,看到「遺留程式碼」這幾個字,腦袋裡馬上跑出一堆畫面:那些隨著時間推移,層層疊疊堆積起來、密密麻麻、好像連作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當初怎麼寫出來的程式碼,還有那些「別動,會壞掉」的警告標籤。我猜很多台灣的工程師都跟我一樣,在日常工作中都扮演著「程式碼考古學家」的角色,試圖理解、甚至修改這些「古蹟」。這本書的中文翻譯,真的貼切地傳達了「管理、修改、重構遺留程式碼的藝術」的核心精神。我對它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提供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讓我們不再只是憑著直覺或蠻力去硬碰硬,而是能用更聰明、更安全的方式去跟這些「老傢伙」打交道。

评分

對於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奮鬥的軟體工程師來說,《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這本中文版的出現,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我們都知道,很多專案都不是從零開始的,而是建立在許多年前的程式碼之上,這些「遺留程式碼」常常是許多問題的根源,也讓開發者們在修改時感到綁手綁腳。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技巧,例如如何辨識程式碼的「痛點」,如何安全地導入測試,以及如何在不影響現有功能的情況下,逐步優化程式碼結構。台灣的科技業發展快速,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創造新東西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維護和優化現有資產的智慧。

评分

這本《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的中文版,我認為是台灣許多程式設計師的福音。我們經常在新聞或社群媒體上看到關於「技術債」的討論,而遺留程式碼正是技術債最直接的體現。許多公司可能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將整個系統重寫,而是選擇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維護和開發。這種情況下,如何有效地與遺留程式碼共存,甚至讓它變得更容易管理和修改,就顯得格外重要。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有系統性的方法論,幫助我們理解遺留程式碼的本質,學習如何安全地進行測試、如何逐步進行重構,以及如何在過程中降低風險。

评分

這本《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的中文譯本,我抱持著極大的好奇心。畢竟在台灣的軟體開發圈,遺留程式碼(Legacy Code)幾乎是無所不在的普遍現象。很多時候,我們接手的專案,都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年頭,裡面的程式碼可能經過多人之手,結構複雜、文件匱乏,甚至還伴隨著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技術債。光是理解這些程式碼的運作邏輯,就已經是一項艱鉅的挑戰,更別說要進行修改、除錯,或是添加新功能了。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且可行的策略,讓我在面對這些令人頭痛的程式碼時,不再感到無從下手,而是能夠更有信心地去分析、去改造,進而提升開發效率和程式碼品質。

评分

坦白說,身為一個在台灣軟體業界打滾多年的開發者,我對「遺留程式碼」的恐懼,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迷宮,你不知道下一步會踏入什麼陷阱,更別提要找到出口了。這本《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的中文版,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強調了「藝術」這個詞,似乎暗示著這是一門需要技巧和智慧的學問,而非一味的苦幹。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具體的「黃金法則」或「魔法咒語」,讓我們在不破壞現有功能的前提下,逐步清理、改善這些陳舊的程式碼。在台灣,我們常常面臨時間緊迫的壓力,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有效地處理遺留程式碼,絕對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