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務實的巧妙融閤
在現今世紀的世界舞颱上,阿拉伯國傢是一股越來越引人注目的力量?它在這個舞颱上已有瞭不言而喻的位置。然而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讀著一九三七年齣版的美國曆史學傢希提的《阿拉伯通史》中的如下這段話時,也許仍會感到驚異:「講阿拉伯話的各國人民是第三種一神教的創造者,是另外兩種一神教的受益者,是與西方分享希臘─羅馬文化傳統的人民,是在整個中世紀時期高舉文明火炬的人物?是對歐洲文藝復興作齣慷慨貢獻的人們。」
阿拉伯穆斯林世界真的那樣輝煌過?這不會是曆史學傢的偏愛之辭?然而在曆史學傢後麵來瞭一位政治人物,而且是世界級的大政治傢,他說:「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濛昧狀態時,伊斯蘭文明正經曆著它的黃金時代……幾乎所有領域裏的關鍵性進展都是穆斯林在這個時期取得的……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侯,他們所以能眼光看得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們的肩膀上。」―─這是已故美國前總統尼剋森在其絕筆之作《抓住時機》中所寫的一段話。該書齣版於一九九一年。就是說,這位西方大政治傢以二十世紀九○年代的眼光,提請人們注意,在當今世界上,「穆斯林世界是一種正在探尋其在曆史上之獨立地位的舉足輕重之文明。」
在二十世紀以前的人類曆史上,盛極一時的伊斯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另稱: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曾兩次迫使人們不得不將自己的目標轉嚮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由阿拔斯王朝建立於八世紀中葉的伊斯蘭帝國橫跨歐亞非三洲,從公元七五○年至公元一二五八年,整整延續瞭七百年。僅僅間隔不到兩個世紀,奧斯曼帝國又在十四世紀初崛起,到十五世紀初,其疆域已從多瑙河上的布達佩斯連綿到底格裏斯河上的巴格達,從剋裏米亞延伸到尼羅河第一瀑布。這個龐大的帝國一直存在到十九世紀為止。
但是我們對這個帝國很陌生瞭;我們對阿拉伯穆斯林世界這個「舉足輕重的文明」所知道的似乎就是《一韆零一夜》、「阿裏巴巴」和那裏的石油。《簡明伊斯蘭世界百科全書》的中譯者把這種情況解釋為:「由於種種原因,國人現在的目光嚮著西歐、北美。」其實,不光是中國人,據尼剋森說:「美國人中間瞭解伊斯蘭世界的豐富遺産者也很少。」人的目光有時是很短淺的。人們往往看到瞭現實?就忘記瞭曆史;或者反過來,想起瞭曆史,就忘記瞭現實。在對待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認知方麵,這個缺點錶現得特彆明顯。
阿拉伯人的故鄉是阿拉伯半島。雖然半島周圍也是他們居住的地方,但半島是阿拉伯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這個半島位於亞洲西南,北界敘利亞沙漠,東接波斯灣,南濱印度洋,西瀕紅海。那裏絕大部分是沙漠地帶。直到公元七世紀以前,當幼發拉底河流域及尼羅河流域的居民早已創造齣燦爛的文明時?被包圍在高山、大海中的半島上的古代阿拉伯人大多數仍然過著遊牧的生活。遊牧人不事農工,不習商航,專靠放牧駱駝和羊為生,逐水草而居,生活全靠天時;水盡糧絕之時,甚至搶劫、擄掠也成為他們的謀生手段之一。當時文盲遍地。如此的生存環境似很難緻人類於文明進化之域。然而,僅過瞭兩百年,到阿拔斯王朝前期,這個從荒涼的大漠中走齣來的民族不僅有瞭與基督教教堂和宮殿同樣巍峨的清真寺和皇宮,而且以其在「百年翻譯運動」中對希臘典籍的完整保存,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瞭指路明燈;它不僅發明瞭代數學,介紹瞭印度的十進位和零的學說,為世界貢獻瞭直到十九世紀還在歐洲再版的醫學巨著,並使早先為遊牧人使用的阿拉伯語普及到世界各方?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閃語族中最年輕、最活躍、最富生命力、使用範圍最廣的一個語支。在此期間,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疆域也擴展到敘利亞、伊拉剋、波斯、埃及,甚至到達北非和西班牙。直到今天,以阿拉伯國傢為主體的穆斯林世界更是蓬勃興旺。這個民族究竟靠瞭什麼力量演齣瞭這樣宏偉壯觀的民族躍進史劇,究竟是什麼樣的生存智慧能具有如此動人心魄的神奇魅力?這是筆者企圖在本書中作一番探尋的目標。
所謂智慧,包括兩個層麵:一是人的上升到思維方法意義上的理性的狡黠,它是人觀察、認識事物的特殊眼光和視角;二是人的行為、實踐意義上的行事機巧,它是具有實用價值的處世方法。在彌漫於人們生活的每一角落的智慧之中,同時存在著這兩個深淺不同的層麵。對於創造瞭與基督教文明、儒傢文明成鼎足之勢的阿拉伯文明的智慧來說,這本不到二十萬字的小書不可能包羅萬象。正如剋羅齊所說,任何曆史都如同當代史一樣,是以當代人的眼光,來認識和解構那些阿拉伯人在解決人類社會生存中所必然麵臨的種種基本問題並取得成功的智慧,那些對阿拉伯人後來居上、成為世界民族之林中強大的成員具有明顯效用的智慧。在諸如崇智、務實與權謀、聖戰這樣不同類型的智慧之中,筆者更關注前者;這也許會對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騰飛具有藉鑒作用。同時,在智慧的兩個層麵中,也更注意從思維方法的角度來展示阿拉伯智慧的機巧,因為認知事物的眼光和視角的獨特性,乃是構成一切獨特智慧的前提。在人類社會生活的長河中,某種智慧的效用往住也有「顯性」與「隱性」之分,而績效是幫助人們反觀這種智慧高妙的最有力的感性材料。這也是在本書中注意績效介紹、尤其是「隱性績效」之揭示的原因之一。
希望讀者在終捲之時,能對阿拉伯穆斯林世界有一種新的體悟。無論亨廷頓是否真的認為儒教與伊斯蘭教的結閤將會稱雄二十一世紀,至少,阿拉伯─―伊斯蘭文明是我們這個正在走嚮世界的民族所不能忽視的文明。
本書特色 本書用當代視野,以伊斯蘭文明為主綫,認識和解構瞭阿拉伯人在解決人類社會生存所必然麵臨的種種基本問題並取得成功的智慧,那些智慧對阿拉伯人後來居上成為世界民族之旅中的強大成員之一具有明顯效用。全書共八章,引經(《古蘭經》)據典(阿拉伯典故),並以文化比較的方法,詳細描述瞭阿拉伯世界之立身處世、崇智圖強、群體生存、巧創文明、樂善好施、經商謀財、執掌政權以及婚喪嫁娶等方麵的智慧。透過此書會對世界三大文明之一的伊斯蘭文明産生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