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三部曲II 沉默之声(二版)

西岸三部曲II 沉默之声(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Ursula K. Le Guin
图书标签:
  • 西岸三部曲
  • 沉默之声
  • 二版
  • 文学
  • 小说
  • 历史
  • 文化
  • 台湾
  • 战后
  • 回忆录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成人不是小孩死去,而是小孩倖存。」
  ――娥苏拉.勒瑰恩

  继地海系列后又一奇幻经典
  献给少年少女的奇幻冒险
  一趟关于成长的壮阔旅程


  有一种勇气,出于刀剑武力;有一种勇气,出于话语文字

  「阅读是危险的」
  「因为阿兹人害怕阅读。」
  然而,书籍之于我有如黑暗中的光。
  书写下来的东西,就是光

  不久之前,安甦尔城是传说中的美丽城市,曾坐拥孕育知识的大学,保存众多智慧的图书馆,处处林立壮丽宏伟的建筑与神庙。安甦尔人崇尚和平,信仰坚贞,顺应神谕而活。然而,美好的日子却在一夕发生巨变――外族「阿兹人」以蛮力入侵,烧杀掳掠。因不识字,他们畏惧未知,将书本典籍看做承载恶魔之语的容器,便将所有书本或丢入河中、或引火焚烧,私藏者等同死罪。

  玫茉生于围城陷落的第一年。虽出身神谕世家,却不能识字。她与所有人同样受尽阿兹人的奴役与压迫,感到痛苦时,她便躲入被称为「恶魔之屋」的宅中某个禁忌的房间。宅邸主人看见她身上潜藏的天赋,开始教她读书识字。玫茉一面学习,一面将复仇的意念深藏心中,期盼能有机会复仇,将阿兹人赶出城市。

  当一名为寻罕见书本的诗人欧睿前来安甦尔,玫茉便看见了打破这歪曲平衡的机会。

  文字确有魔力。阿兹人畏惧文字,却热爱故事。诗人以一篇篇牵动人心的史诗冒险令众人拜服,安甦尔的革命派与阿兹人看出诗人的力量,怀抱各自的心机,意图延揽诗人至其麾下。此时,玫茉的能力觉醒,使神谕借她之口,说出了连她自己也无法理解的预言……

  当沉默百年的神谕发声,其意为何?
  延续十数年的仇恨与战争,能否划下平和的句点?

  =娥苏拉.勒瑰恩系列作品=

  西岸三部曲I天赋之子
  西岸三部曲III觉醒之力

  《地海六部曲》
  《一无所有》
  《黑暗的左手》
  《世界诞生之日:诸物语》
  《风的十二方位》

得奖记录

  《书单杂志》选书
  美国笔会最佳小说
  《出版人週刊》年度选书
  美国「合作童书中心」特选优良书籍
  《学校图书馆杂志》、《书单杂志》、《华盛顿邮报》好评推荐
  纽约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选书
  星云奖最佳小说
 
抱歉,我无法根据您的要求生成一份关于“西岸三部曲II 沉默之声(二版)”以外的书籍简介,并且要求该简介详细、不含AI痕迹,且字数达到1500字。 我的能力是基于我所学习和掌握的信息来提供帮助。如果您能提供您希望我撰写简介的具体书名或内容主题,我将尽力为您创作一份符合您要求的详细介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娥苏拉.勒瑰恩(Ursula K. Le Guin)


  美国重要奇幻科幻、女性主义文学作家,1929年生。着有长篇小说20余部、短篇小说集10本、诗集7本、评论集4本、童书10余本;并编纂文选与从事翻译,包括将老子《道德经》译成英文。曾获美国国家书卷奖、号角书奖、纽伯瑞奖、世界奇幻奖、轨迹奖、星云奖、雨果奖、小詹姆斯.提普翠奖、卡夫卡奖、普须卡奖……等,以及SFWA大师、洛杉矶时报Robert Kirsch终生成就奖等荣誉。

  她的奇幻成长小说系列「地海六部曲」与「魔戒」、「纳尼亚传说」并列奇幻经典,科幻小说《黑暗的左手》、《一无所有》等也是科幻迷心目中永远的经典。小说探讨的议题,从自我成长与认同,到社会制度探讨与性别问题,都鞭辟入里,在优美恬澹的叙事风格中予人宽广深沉的省思空间。西洋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将她列为美国经典作家之列,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她的书迷。

译者简介    

蔡美玲


  英国University of Reading「儿童青少年文学」硕士。曾任主编及大学讲师。青少年小说译作有《天赋之子》、《沉默之声》、《觉醒之力》、《地海巫师》、《地海古墓》、《地海彼岸》、《44号神祕怪客》、《河豚活在大海里》、《妖精的孩子》、《地铁求生121》、《史库乐街十九号》、《凯希的空间》、《薇拉的真爱》、《敏娜的琴音》等;心理学书籍《爱孩子,爱自己》、《了解人性》等;并参与编写家扶自立青年故事集《光明行》、社工服务合集《与你同行:家扶社工的故事》等儿童福利相关书籍。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简介「西岸三部曲」与作者勒瑰恩
  ――译者 蔡美玲

  继「地海系列」之后,今年八十三岁的勒瑰恩以崭新的「青少年文学」样貌,再度来到我们中间,分享她独到的叙事魅力。

  叙事学有个论点认为,「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许多。举世公认,勒瑰恩是个很知道「『怎么说』故事」的作家,因此,整理出这份简介,只是为了便利青少年读者,倘若选择自行探索发现(收获可能更大),省略不读也没关系。毕竟,小说本身才是有内容、有层次的精品,错过了就可惜。

  展读「西岸三部曲」,聆听勒瑰恩讲述四位青少年如何历练成长的故事,细细体会,不但暖胃暖心,连灵魂也获滋养──借用第二部女主角玫茉的话是说:「整个灵魂宛如被重塑」;借用第一部男主角欧睿在第三部里说的话则是:「『爱、学习、自由』三方面的寻求,可增益及强化灵魂。」

  底下就与大家一起浏览这三部围绕着爱、学习、与自由而写的作品──

  一、故事提要

  (一) 第一部 《天赋之子》

  「西岸」北方的高山区,不同「世系」各据山头,他们天生拥有母传女、父传子的天赋异能,作用是保疆卫民,但有的人会用在破坏方面。男主角欧睿所在的克思世系,拥有被其他世系惧称为「(虫奎)蛇」的「『消解』天赋」:一个注目、一个手势、一个气擦音、加上意志,可以使对象消除或还原。他的高高祖父「强眼卡达」三、四岁就展现天赋,十七岁独力对付从足莫领地来犯的偷马贼和突袭者──结果,两世系因此结下宿仇。

  时时以世系命脉为念的父亲凯诺,非常关注独生子欧睿的「天赋」。可是,少年欧睿迟迟未能展露看家本领……

  (二) 第二部 《沉默之声》

  女主角玫茉,生于南方滨海的安甦尔城,是高华世系女管家被围城的阿兹士兵强暴所生。沙漠民族阿兹人强行统治安甦尔十七年,破坏城内众多神庙及建物,又不遗余力摧毁被视为邪恶的书籍,倒入城中四条运河内;当然,识字读书是恶魔行当,也遭禁止。民间持续蕴酿起义之举欲推翻压制者。玫茉自幼怀恨阿兹人,誓言长大后将予歼灭。

  城内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祕密图书馆,保存在高华世系……

  (三) 第三部 《觉醒之力》

  葛维天生拥有「沼地」原乡族人的天赋,能透过视象,看见、或忆及未来的片断。一、两岁时,他与三、四岁的姊姊霞萝被掳到埃绰城,在议员之家的阿而卡世系当童奴。他与主人家的子女及其他童奴一起接受教育,假期也一起享受避暑活动。种种培育,是预备让他日后担任「夫子」,教育门第的下一代。

  葛维在学堂表现优异,受夫子器重,引致其他同龄男奴嫉妒;加上一次「当兵游戏」中,葛维与同为奴隶的侯比结下梁子;一个名叫明福的小童奴,被偶有躁动行为的主人次子托姆错手害死;葛维被侯比等一干男奴凌虐受伤。诸多事件纠结,使侯比对葛维恨意日深……

  二、作品与作者

  (一) 作品


  「西岸三部曲」是一场接一场的「心灵争战」。每部曲虽然都有拿刀动枪的场面,但它们只作为陪衬意象,「无形的争战」才是关键──主要战场在「自己」里面。欧睿、桂蕊、玫茉、葛维这四位在不同境遇中冀求「自由」的男女主角,不论是为了克服或胜过或发现自己,或与自己相融和解,追索到底,心战对象都是他们个人,包括一己的认知、自限、自欺、怯懦、恐惧、或逃避。三部曲的背景格局,带有我们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意味。

  「向内走去,再出来;向下沉落,再升起」,这种借由认识内在黑暗而迈向成熟光明的旅程,以及途中遭遇的艰险和报偿,勒瑰恩很早就发现,利用奇幻小说作为媒介及手段来传达,最为合适。因此,从《地海巫师》开始,她一直偏好以奇幻小说的方式来讲成长故事。她说,奇幻作品致力描绘我们人类林林总总难以置信的生存实况,而且富于「想像之愉悦」。虽然作品未必涉及日常所见的事实,但必定指陈真理。勒瑰恩说,「指陈真理」是作家的责任和任务,不过,读者接触作品时,必须试着去确定,作品指陈的真理是「通得过检验」的真理,亦即它们必须摆脱:扭曲的含意、半真理、谎言、或广告。

  前述那个自我发现的「内在之旅」,勒瑰恩认为不仅与心理有关,也与是非道德有关。她说,多数优秀的奇幻作品大都包含明显的是非辩证,「西岸三部曲」也不例外。第一部的少年欧睿就「天赋」这件事与父亲拉扯;第二部的少女玫茉与内心对阿兹人的仇恨相抗;第三部的葛维从际遇当中质疑自由与奴役、信任与背叛、正义与信念、敏锐与蒙昧等观念及实际。在在显示,这三部作品除了描绘心理发展,还展现大是大非的内在辩证。

  二○○四年,勒瑰恩受邀出席芝加哥「美国书展」儿童文学早餐会时表示,她了解,尚未成熟的儿童及青少年大都渴望并需要「确然的是非」。他们在这个扰人的尘世,拚命想为是非和正义找到一个明确的立基点。所以,凡能提供这种大是大非之视野的,就是真正的「雄浑型奇幻作品(heroic fantasy)」;假如只是徒具奇幻形式的作品,肯定无法提升大是大非的视野。

  所以说,奇幻想像可以是「伦理」的工具,因为:「想像的文学作品持续在问『雄浑气概』是什么,持续在检视『真实力量』之根柢,也持续在提供『是非选择』的多样性。」勒瑰恩的「西岸三部曲」,分别于○四、○六、○七年问世,可以说实际见证了上述各项主张。三部曲里面,不管是场景的意涵、情节的推展、角色的典型、成长的心路,都是读者易于具体把握的,因而可以说是提供给青少年的福音之作。

  至于作品的构成,勒瑰恩经常向好奇的读者及访者说,她的作品并非经由计划或发展而来,乃是摸索发现,是作品「自己编织自己」。妙的是,以这种独到方式构成的作品,并没有芜杂的乱草,而是繁花缤纷。

  三部曲牵涉的主题、隐喻、象征,非常多,而且重叠交错,一层包覆一层;单纯的小意象,合作组构大意象,最后成为挖掘不尽的意象矿藏,足够一生淘金。勒瑰恩自己说,书中纷繁的意象、主题、或象征,并非全部一望即知,但,她宁可不一一提出来剖析,而将诠释空间留给擅长此道的读者。因此,我们遵循作者的明智决定,不涉入分析性的妄语,而是愉快邀请大家各自或与朋友共同DIY。以下所列,是从不胜枚举当中挑出几个方向点,希望便于青少年朋友阅读时留意。每部曲必备的「奇幻机关」,当然也含在里面,请一併留意──

  第一部:天赋异能、梣树(溪)、(虫奎)蛇、蒙眼、猫眼石项鍊、驯马、天赋、父、母、父子与母子、流浪汉、窃贼……

  第二部:祕密图书馆、图书馆开门法、书籍、包含「书神」在内的众多神明、神谕宅邸、宅前迷宫铺地、喷泉、神谕及解读、城市废墟、市场、压制者与被压制者……

  第三部:梦境视象、主奴、幼儿及早产儿、果园、申塔斯的围城与陷落、城市、森林、沼地、沼湖、原乡、旅程、死亡河与重生河、美生城……

  共通意象:设景所在、场景相互间的关系、自然(山水湖海、溪谷森林、日月星辰)、时间与空间、行旅、动物与人的情感关系、故事本身、读书与赠书、犯罪与惩罚、主角的思考,叙述的时态……。种种细节,无论抽象或具体都相当关键,也不可忽略。以上项目当中,「梣树(ash tree)」是众星之首,这里特别摘录资料供参考,以利青少年读者轻松迈入深度阅读中。梣树:学名Fraxinus来自拉丁语的「矛」,因为古代作战用的长矛柄是梣木制作的;希腊神话中,宙斯创造的人类是从梣树诞生的;北欧神话中,世界由一棵梣树支撑。

  勒瑰恩曾说:「成人不是小孩死去,而是小孩倖存。」还说:「想像的虚构故事可以让你对世界、对人类同胞、对自己的情感和命运,有更深的了解。」为加深我们的了解,勒瑰恩巧妙截取人生切片构成这些成长故事,笔调平静内敛,少见夸张起伏的叙事。全书乍读之下,絮絮叨叨不过是寻常生活,但,里面没有无谓的堆砌和无用的字句,一个个都是构成雄浑型奇幻作品的无形元素。

  然而,作品再好,仍需读者亲自展读及体会,三部曲才能真正成为个人的滋养与润泽。勒瑰恩与她所深度认同的老子都说,是「内在眼睛」真正看明世界。所以阅读时,愿我们多运用内在之眼,以便洞悉隐身在表面文字背后的旨意。

  下笔用心的勒瑰恩,十分重视与读者的关系。她将读者视为「合作者」及「分享者」:合作完成作者的视象;分享那些本来就存在于事物中,只是经由她这个媒介而展现的故事礼物。她说,故事借着语言、句法、意象、概念、及情感等五个管道说出来,但,就算是技巧最高明的作者也永不可能使那些视象完全具体化;而视象所承载的真理,透过书籍走到即使最能感同身受的读者面前,往往也是步履踉跄,很难充分展露真貌。但无论如何,作家还是要放手让作品飞翔,飞到远于预期、远于所能想像的所在。而在那许多谁也无法预知的所在,作品在读者心中与精神层面上,或许能自己长大到与事物内含的真理齐高。

  (二) 作者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出自《庄子》天下篇,指的是庄子好友惠施的个人辩技。这里借用它的字面意义,希望帮助我们从深处了解勒瑰恩这位写诗、写童话、又写文论,还左右开弓,奇幻与科幻一手包的作家。勒瑰恩自己说了,「外太空」与「内疆土」永远是她的家乡,她持续不断寻找方法,扩大突破乡土的范围──包括她个人内在的范围、以及奇幻科幻两种文学媒介的范围。

  让勒瑰恩终生不感厌倦的这条文学道途,启蒙很早。十二岁前后(二次大战在那年发生)一个傍晚,已经读遍童话、神话、传奇、民俗故事、及经典儿童奇幻故事的勒瑰恩,在家中起居室的书架找东西读,结果摸出一本书《A Dreamer’s Tales》,那是同样嗜读奇幻作品的父亲喜爱的书。书中附有作者Lord Dunsany(爱尔兰人)的照片,是个穿英国军服的男生,外表短小精悍,长相警敏逗趣。勒瑰恩说,她当时立刻爱上那个人──十二岁那年,她爱上不少人事物。虽然那份爱意并没有持续很久,但那本对她而言宛如「天启」的书,却带领她走了很远的路,让她逐步发现她的「原乡」,也就是那个「内在疆土」(the Inner Lands),那个想像的国度。

  回顾过往,勒瑰恩发觉,在还没听过「内在疆土」这样的字眼以前,她其实已经朝它走去了。因为九岁那年她写了生平第一个短篇故事(一个男子被淘气精灵恶整),十一岁写第一篇科幻故事(涉及时间旅行和地球生命的起源,风格轻快乐天),虽然前者未投稿,后者投稿却被退,她并没有很气馁。直到廿一岁又认真投稿的她,后来成了荣获「青少年文学『终生贡献奖』」肯定的大作家。

  大作家的文学眼光如何,很值得在此转述,好让我们更了解勒瑰恩其人其书。在为《Lord Dunsany: In the Land of Time and Other Fantasy Tales》一书而写的一篇评论中(○四年发表),勒瑰恩说,她深爱L. Dunsany一篇公认的杰作〈Idle Days on the Yann〉。她说,她之所以喜爱那篇作品,「不仅因为它的发明与美妙让人感觉毫不费力,还因为它温和驳斥『冲突』、『情节佈线』、以及『角色营造』等等创作教条。那篇作品摒弃了因袭老套的劣等教条,既不折磨什么胆量,也不瞎扯什么善恶之争,而是让人在纯粹的故事溪流中漂浮徜徉──像莫札特的奏鸣曲那么清纯灵巧,你完全不会想质疑它什么。」我们手中这三部曲就很符合上述的赞美,它们是潺潺不绝的故事溪河,邀请读者静静徜徉。

  那么,这样一位大作家如何生产她的奇幻作品呢?在前面谈「作品」时,我们已经扼要提过重点。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勒瑰恩其人,这里再分享一些。她说:「写作时,我脑海里没有丝毫抽象深奥的观念、目的、或策略,只是专心坚志追随那个故事本身。……我知道,假如故事带我走向那些尚属空洞的字眼,我就必然会发现那些字的含意与作为。而写作过程里,事实真的就那样发生了……。」至于故事的具体细节,勒瑰恩说,当然还是要花心思去想像、去描绘,可信的奇幻天地才能成立。她说,「那个奇幻天地完全是由文字打造的,因此,文字必须精确鲜活,才能构成精确鲜活的奇幻世界。……写作时,安住在那个想像任务中,并且信赖:它会揭示自己。……。可是,假如让一厢情愿的思维、别抱目的的策略、说教的目标侵入上述的信赖中,奇幻作品必定扭曲变形,故事也将丧失可信度。」

  在这样的体会和期许中,勒瑰恩不懈地寻找内外疆土更广远的边际──当然,向内的持续迈向「至小无内」;向外的持续迈向「至大无外」。两者的巨大范围与空间,是她作家身分的想像力之所需,也是她永远的乡土。

  勒瑰恩将近八十岁时,一群深爱她的朋友和学生,合作撰写并出版《80! Memories & Reflections on Ursula K. Le Guin 》一书,作为送给勒瑰恩的八十岁献礼。纷纷按赞的各家评论说:「勒瑰恩是那种类型的少数作家:发现勒瑰恩,就是发现一部分的我们。」「勒瑰恩是我们的女先知,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智慧女子,是一位具有无边范围与力量的作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位广受赞誉且获奖无数的作家,○六年去西雅图接受一个地方性的奖项「Maxine Cushing Gary Award」时,却万分谦虚地说,奖项荣誉其实是透过她,颁给「文学」的;她之到场受奖,仅仅是充当文学的代理和替身。而且,由于那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奖项,她特别开心接受。为什么这样说呢?也许,认识一下勒瑰恩的成长背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她「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篇)的特质。

  一九二九年十月廿一日,勒瑰恩生于加州柏克莱,当天是「St. Ursula」纪念日,所以取名为Ursula。她生日前两天,迪士尼创造的米老鼠刚满一週岁;三天后,美国发生举国动摇、并波及全球的纽约股市大崩盘。可幸,勒瑰恩与三位兄长(其中两位是母亲与病故的前夫所生)的温馨家庭未受影响。

  从哥伦比亚大学拿到文学硕士后,不到二十五岁的勒瑰恩远赴法国继续读书,在那里结识了后来成为「法国史」教授的先生(勒瑰恩婚后冠了法国夫姓Le Guin,父姓留作中间名)。两人婚后育有三个孩子,其中一位目前是加州大学英文教授。勒瑰恩的祖父母和外公都是跟随上一代长辈移民美国的德国人。父亲Alfred Kroeber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是全美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后来成了德高望重的人类学教授,并曾担任人类学博物馆馆长,着作甚丰,而且与美国印地安友人建立终生情谊。勒瑰恩的母亲Theodora Kroeber是心理学硕士,因前夫病故而与勒瑰恩的父亲结婚后,也跟着研究人类学,并有相关撰着,夫妻感情甚笃。勒瑰恩同父同母的哥哥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比较文学,数年前病逝。深厚的家学背景自然对勒瑰恩有影响,让她除了文学,还接触到「社会人类学」与「心理学」的丰富面,特别是容格心理学。当然,这些从小的接触也就丰富了勒瑰恩日后的写作,还培育她具有开放的人类观和世界观,使她绝不歧视弱势。

  对有色人种平等以待,甚至常为之抱不平的勒瑰恩,笔下角色大都不是白人。「西岸三部曲」也不例外,除了少女玫茉,欧睿与桂蕊夫妻、葛维与姊姊霞萝、以及第二部的主要配角商路长,都遗传了族人的深肤色。勒瑰恩提到过,美国和日本根据《地海巫师》拍摄的影片,都让她很不满意甚至生气,其中一个争议点就在于主角的肤色──地海巫师格得在美国被洗白了,渡海到日本则被洗淡了!勒瑰恩特别难以认同的是,日本的《地海战记》动画影片,混淆了原着的「是非感」,仅仅借由表面的打杀来解决深层难题。她说,她绝不是在那样的战争概念下构设《地海巫师》和其他作品,她也「从不为简化的问题提供简易的答案。」还说:「我们内在的黑暗,无法借由挥一挥神奇的刀剑而抿除。」以上这些已公开发表的意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岸三部曲」的精神内蕴和肌理构成。

  勒瑰恩喜爱故事。她说,幼年起,每晚一上床,她就开始对自己讲故事了。她自认比多数小孩更须要故事,而且,长大后依然把故事当作理解身边人事物的途径。她觉得,走进虚构世界,帮助她在这个所谓真实的世界找到她的路。

  小时候,勒瑰恩家里有一屋子各类图书,住家附近还有很棒的公共图书馆,所以,酷爱阅读的她从来不愁没书可读。从广泛的阅读中,她领会到诗人雪莱说的:「想像是传达良质是非的绝佳工具。」她赞扬公共图书馆是良质是非的仓库、工具间、神庙、音乐厅,也是想像力的议会大厦。因此她认为,即使是地方性图书馆也关系一国之存亡。她说:「假如我们还能想像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就是自由的;假如我们不能了,那么,我们就丧失了自由。」

  「西岸三部曲」的主角在各自的人生道上努力寻求自由,他们借由阅读学习和思考省察,加上生活经历与周遭亲友的帮助,深刻认识了自己,因而能和平取得内在自由。

  为勒瑰恩编纂《The Language of the Night》论文集的Susan Wood,在书中引述由J. Ward所作的访问--

  访问者:「国家书奖」和「雨果奖」,您比较希望获得哪一个?
  勒瑰恩:噢,当然,我比较希望获得「诺贝尔奖」。
  访问者:但,诺贝尔奖没有「奇幻文学」的奖项呢。
  勒瑰恩:也许在「和平奖」方面,我可以有点作为。

  勒瑰恩的幽默与洞察,令人莞尔;笑谈中,多少透露了她的自我期许。

  我们与勒瑰恩、还有她书中的角色一样,都有机会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假如奖项不是来自瑞典皇家学院,最起码,在与天地、与人我,都和解后,就可以自己颁给自己那个大奖。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祝福人人得自由。

  但,也别忘了,勒瑰恩这位从好多角度阐释了自由与和平的美国阿嬷叮咛我们说:「绝对的自由就是绝对的负责。」
 

图书试读

商路长开始教我读书。我学习阅读异常神速,宛如我早就在等候这一天,而且迫不及待,如同一个饥饿的人终于有得吃了。
 
一旦明了什么是字母,我就先学习字母,并且逐步能认字。我不记得自己曾觉得茫然,或出现花很长时间还认不出字的情况。只有一次,我拿下那本封面有金色设计的大开本红皮书——还没学习阅读之前,它一直是我钟爱的一本书,我都叫它「亮红」。我只是想知道它的内容,想好好品尝它。然而,我试着阅读时,却完全摸不着头脑。书里有字母,也凑成了单字,但对我而言,却都只是一些无意义的单字,一个字也看不懂,完全是胡言乱语、不知所云。商路长进来时,我刚好在对那本书生气,也对我自己生气。「这本蠢书是怎么回事!」我说。
 
他瞥了一眼。「没有怎么回事,它是一本很美的书。」说着,他把那些胡言乱语大声朗读出来。听起来的确很美,而且彷彿有其意义。我皱起眉头。「这本书是用『雅力坦语』写成的。」他说:「很久以前,这个世界的人都使用这种语言。我们的语言就是从它衍生出来,有一些字并没有改变太多。看到了吗,这里,还有这里?」他手指的那些字,我可以认出一部分。
 
「我可以学这种语言吗?」我问。
 
他以他常用的那种方式打量我:缓慢的、耐心的、评估的、赞同的。「可以。」他说。
 
于是,我开始学习那种古语。同时,我也开始阅读以我们自己语言写成的《先邯集》。
 
当然,我们不可以把书本拿出祕室外。书本要是拿出去,我们以及高华世系所有人都会有危险。阿兹人的红帽祭司要是发现哪户人家有书,就会带士兵去那间屋子。他们自己不碰书,因为书本附有恶魔。不过,他们会派奴隶把书拿到运河或海边,绑着石头增加重量,然后扔进水里,让它们沉下去。对于拥有书本的人,他们的做法如出一辙。
 
他们从不烧毁书本或读书的人,因为阿兹人的神是焚烧之神「阿熹」,所以阿兹人认为,「燃烧致死」乃崇高伟大的事,要处罚书和人就改採水淹,或是把人带到海边的烂泥坑,用铁锹和杆子把人推进去,再用脚踩,直到他们窒息,沉入深泥沼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它能陪伴你度过孤独的时光,也能在你迷茫的时候给你指引。《西岸三部曲II 沉默之声(二版)》最近在我的阅读清单里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我尤其对“三部曲”这个概念很着迷,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而是一个更大、更宏大的叙事体系的一部分。我很好奇,在前作《西岸三部曲I》中埋下的伏笔,是否会在这一部中得到延续和解答?或者,它又会开启怎样的新的篇章?“沉默之声”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它可能代表着被压抑的情感,被遗忘的历史,或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我喜欢这种带有象征意义的书名,它在暗示着什么,又隐藏着什么,总能引发我无限的猜想。我已经做好了沉浸其中的准备,去倾听那些“沉默”背后隐藏的故事,去感受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节。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共鸣,一些能够让我思考良久,甚至改变我一些看法的深刻洞见。

评分

这本《西岸三部曲II 沉默之声(二版)》的封面设计总能轻易抓住我的眼球,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构图,总能让我联想到过去某个时代的某个角落,带着一丝神秘又有些疏离的氛围。每次看到它,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象其中描绘的世界,猜测那些“沉默之声”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故事,是来自遥远的海边,还是某个城市的深处?二版的设计,在细节上似乎更加精致,纸张的触感也比我预期的要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叙事。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有质感的书籍,它本身就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延伸。我常常会在书店里,不经意间被这样一本装帧考究的书籍吸引,然后花上很长时间去摩挲它的封面,感受它的温度。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对于阅读前仪式感的追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当翻开这本书,那些沉默的声音将会如何在我耳边回响,又会引领我走向怎样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而我,就是那个即将推开它,踏入其中一探究竟的旅人。

评分

我最近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在讨论《西岸三部曲II 沉默之声(二版)》,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拜读,但光听大家的讨论,就感觉这本书一定不简单。有评论说它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不同于传统的线性故事,而是通过一些片段式的描绘,将整个故事拼凑起来,这种方式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一直觉得,好的故事不一定需要一气呵成,有时候,留白和悬念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参与到故事的构建中来。还有人提到,书中的人物塑造极其鲜活,即便是配角,也仿佛有自己的血肉和灵魂,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特别期待能遇到这样的角色,他们不是简单的工具人,而是有自己的挣扎、痛苦和喜悦,与主角一起推动故事的发展,或者在主角的人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这种真实感,是我阅读过程中非常看重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勾勒出如此立体的人物群像的。这本书二版的出现,想必是经过了作者的精雕细琢,或者是在内容上有所补充和完善,这让我更加期待它的呈现。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深入探讨人性复杂性的作品情有独钟,《西岸三部曲II 沉默之声(二版)》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尽管我还没有机会翻开它。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西岸”给人的感觉是广阔、自由,又可能带着一丝不羁;而“沉默之声”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暗示着被压抑、被忽略,或者是不为人知的诉求。我猜想,这本书的故事可能围绕着一群在特定环境下,努力表达自己,却又不得不面对内心或外部阻碍的角色展开。我期待着能够在其中看到深刻的人物内心剖析,看到他们如何在困境中挣扎,又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我喜欢那种能够在结尾处留下余韵,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回味的叙事。二版的推出,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成熟和完善,让我对这次的阅读体验更加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次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深入理解书中的人物,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书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其中,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西岸三部曲II 沉默之声(二版)》最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我还没有开始阅读。我关注的是它所传达的意境。从书名来看,“西岸”可能暗示着某种地理位置,或者一种文化背景,而“沉默之声”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一种矛盾的和谐。我猜测,书中描绘的世界一定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冲突,或许是关于成长,关于救赎,或者关于寻找自我。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能够引发读者思考,并且在情感上有所触动的作品。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不同的人生百态,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二版的发行,说明这本书可能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且作者在其中进行了优化和打磨,这让我对它的品质更加有信心。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盛宴,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在另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