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三部曲: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

人類三部曲: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哈拉瑞
图书标签:
  • 人类历史
  • 世界历史
  • 通史
  • 未来学
  • 社会学
  • 哲学
  • 教育
  • 尤瓦尔·赫拉利
  • 21世纪
  • 人类命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
全球暢銷2,000萬冊 翻譯超過50種語言
連天才們都驚艷不已的曠世傑作

  當代全球思想指標 哈拉瑞 最精準犀利的見解
  歐巴馬、比爾.蓋茲、祖克柏、康納曼……重要意見領袖人手一冊

  《人類大歷史》

  《人類大歷史》為什麼能夠在國際暢銷書榜上爆衝?原因很簡單,它處理的是歷史的大問題、現代世界的大問題,而且,它的寫作風格是刻骨銘心的生動。你會愛上它!——戴蒙(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巨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
 
  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但今日,只剩下一個人種:智人(Homo sapiens),亦即明智的人種。
  但是我們真的明智嗎?

  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端的智人,
  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球的腳印,
  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們是如何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的?

  從西元前1776年的《漢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國獨立宣言〉,
  從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到自由主義、消費主義,
  從獸慾、情慾、到物慾,從獸性、人性、到神性,
  我們瞭解自己嗎?我們過得更快樂嗎?
  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變成什麼?

  本書作者哈拉瑞希望滿足讀者的是:
  「請給我單單一本書,不到五百頁的篇幅,用清晰可讀的散文,
  不填塞一堆令人暈頭轉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稱號,
  就能涵蓋了人類如何崛起、如何被農作物綁架……
  乃至影響現代生活甚巨的資本主義、一神教、自由人文主義、
  基因工程……如何興盛的重大脈絡,
  讓我洞悉其中的關鍵和意涵。」

  《人類大命運》

  《人類大命運》會震撼你!會振奮你!更重要的是,它會讓你以未曾思慮過的觀點,深思細想。——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作者

  在《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展現了他「後見之明」的洞見,深刻闡述了「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而在這本《人類大命運》,哈拉瑞則改以「先見之明」的姿態,提出三個大哉問,並用他一貫銳利幽默的筆調,旁徵博引,深入淺出,為我們預示了「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幾千年來,不管是中國人、印度人或是埃及人,都面臨著同樣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戰爭。這三個問題永遠都是人們的心頭大患。

  但是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們竟然已經成功遏制了饑荒、瘟疫和戰爭!當然這些問題還算不上完全解決,但已經從過去「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轉化為「可應付的挑戰」了。

  我們不再需要祈求某位神祇或聖人來解救人類,而已經相當瞭解,該怎樣做就能預防饑荒、瘟疫和戰爭,而且通常都能成功。

  如今,人類面臨的是三大新議題:當「死亡」將逐步走向末日,長生不老之夢可能實現,人們該如何面對?
  當幸福快樂成為天賦人權,個人主義凌駕國族主義,社會將如何變遷?

  當生物醫學工程、半機械人工程、無機生命工程持續進展,人類將從「智人」的位階躍升成為「神人」(Homo Deus),形同握有上帝的權力,那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

  《21世紀的21堂課》

  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
  清楚易懂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 哈拉瑞

  在《人類大歷史》,哈拉瑞展現了他「後見之明」的洞識,深刻闡述了人類簡史;
  在《人類大命運》,哈拉瑞則以他「先見之明」的睿智,為我們預示了未來簡史。
  而在這本「人類三部曲」的第三部《21世紀的21堂課》,哈拉瑞聚焦於此時此地,
  關注的是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攜手之後,科技為社會帶來的巨大顛覆與重塑,
  以及川普粉墨登場、難民湧入歐洲、恐怖攻擊迭起、假新聞到處流竄……
  世事紛紛擾擾之際,我們應該思索、也應該教導孩子的21項核心課題,

  諸如:
  ♦ 天然愚蠢遇上人工智慧,人類還剩下什麼能力勝過人工智慧?
  ♦ 系統性大規模失業危機無可避免?「無用階級」將大量暴增?
  ♦ 社經精英不再剝削勞工了,因為已不需要這些「無用階級」?
  ♦ 我們該提防機器人,還是該提防機器人的主人?
  ♦ 資產誠可貴,資料價更高?擁有資料數據者,得天下?
  ♦ 你真以為有「自由意志」?還是改聽大數據和演算法的就對了?
  ♦ 神有兩種,你相信哪一種?信眾的行為決定了神的價值?
  ♦ 假新聞萬世永存?宗教神話就是流傳千年的假新聞?
  ♦ 恐怖主義是全球政治問題?宗教問題?還是社會心理機制問題?
  ♦ 我們的正義感可能已經過時?如何在全球化的世界實現正義?
  ♦ 如果世間皆是虛假,「自我」也是虛構的故事,那麼人生意義何在?

  《21世紀的21堂課》是現代智人的必修課,
  是洞悉世局變幻、洞察社會趨向、洞燭心靈深處的必修課。
 
  【遠見獨家專訪】

  1.哈拉瑞:最大敵人非病毒,而是心中惡魔(摘自《遠見雜誌》2020年6月號)
  www.gvm.com.tw/article/72907
  2.哈拉瑞:2020將是重塑世界面貌的關鍵年(摘自《遠見雜誌》2020年6月號)
  www.gvm.com.tw/article/72908
  3.1號課堂‧遠見觀點
  哈拉瑞:pse.is/RBU7N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图书与您提到的《人类三部曲》(《人类大历史》、《人类大命运》、《21世纪的21堂课》)内容无关,旨在深入探讨一个全新的、宏大的主题。 --- 跨越界限:混沌边缘的文明重塑 导言:在不确定性的深渊中锚定意义 本书并非一部对人类历史的线性回顾,也不是对未来科技奇点的预言。相反,它是一次深入探索人类文明在面对极端系统性不确定性时,如何进行认知重构和结构重建的严肃论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重危机叠加”的时代——气候临界点、地缘政治的碎片化、生物技术的伦理困境以及数字信息生态的崩溃。这些危机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交织、互相加速的“黑天鹅群”。 《跨越界限:混沌边缘的文明重塑》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当既有的知识体系、社会契约和全球治理结构开始失效时,人类如何从根本上重新定义“稳定”与“进步”的含义,并在看似无法避免的系统性崩溃前夜,建立起具备韧性(Resilience)和适应性(Adaptability)的新型社会形态。 本书的叙事架构分为四个递进的部分:觉察、解构、重塑与远见。 第一部:觉察——感官失灵与认知超载 在信息爆炸的表象下,人类的感知系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失灵。本部分批判性地审视了现代社会如何将个体隔离于其行动的真实后果之外。 1.1 错觉的疆域:从线性预测到复杂反馈 我们探讨了现代经济学和政策制定中对“可预测性”的过度依赖,如何导致决策者对非线性风险的集体失明。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供应链中断和流行病扩散的案例,本书揭示了复杂适应系统(CAS)的内在逻辑,并指出传统的“因果链”思维在应对高度互联的系统时是如何失效的。我们不再是观察者,而是系统本身的一部分,任何局部干预都可能引发全局性的震荡。 1.2 意义的稀释:符号经济与真实经验的断裂 数字平台对注意力的争夺,已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对人类认知资源的全面占有。本章深入剖析了“符号经济”如何通过制造持续的、低强度的焦虑感,阻止了深度思考和集体行动的发生。我们考察了身份政治的异化——当个体身份成为一种可交易的数字资产时,建立在共享经验和共同目标基础上的公民社会如何瓦解。 1.3 地理的回归:后全球化时代的“在场”要求 全球化带来的“空间模糊”正被“地理的残酷回归”所取代。随着能源和物流成本的上升,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生产与消费的地理距离再次变得至关重要。本书主张,未来文明的韧性将取决于其对本地生态系统和资源循环的深刻理解与掌控能力,而非遥远的全球贸易网络。 第二部:解构——旧范式的断裂与遗址的清点 在觉察到系统的脆弱性后,本书转向对支撑现代文明的三个核心支柱进行批判性解构:增长范式、主权国家概念,以及二元对立的科学观。 2.1 “无限增长”的神话及其生态代价 我们不再将“增长”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目标,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需要被严格定义的、受限于物理边界的变量。本章通过能源代谢(Energy Metabolism)的视角,量化了当前经济系统对“熵增”的贡献。探讨了从GDP导向转向“生态盈余”和“社会稳态”的衡量标准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去增长”(Degrowth)理论在实践中面临的政治阻力与认知障碍。 2.2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侵蚀:从民族国家到区域自治 民族国家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治理单元,正面临来自两个方向的压力:来自上层的全球性问题(如气候、数据主权)和来自底层的身份诉求与资源争夺。本书提出,未来更具稳定性的政治结构,可能是介于超国家联盟与城市共和国之间的、具有高度自治权和资源自给能力的“节点化区域政体”。我们研究了历史上的城邦联盟和现代的“自由城市”运动,以寻找新的治理模型。 2.3 知识的整合:超越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 现代科学的巨大成功建立在将世界分解为可独立研究的单元。然而,复杂系统的挑战要求一种整体性的、关系性的知识观。本章借鉴系统论、生态学和东方哲学中的整体观,倡导一种“关系认识论”——即事物之意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其与其他所有元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中。这包括了对技术与人性的“非工具化”理解。 第三部:重塑——韧性工程与时间尺度的重校准 解构并非目的,重塑才是核心。本部分致力于描绘在承认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具有内在稳定性的社会和技术系统。 3.1 韧性工程:冗余、分散与适应性设计 本书提出了“韧性工程”的核心原则,它反对追求效率最大化,转而拥抱必要的冗余(Necessary Redundancy)。我们分析了分布式能源网格、去中心化食物网络(如城市垂直农场和社区支持农业)在面对单点故障时的优越性。这是一种“慢速、稳健、可修复”的技术哲学,与追求快速迭代的硅谷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3.2 临时性治理(Adhocracy)与制度的流动性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僵化的官僚制度是致命的缺陷。我们研究了如何建立一种“临时性治理结构”,即根据特定危机或挑战,快速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专家小组,并在危机解决后迅速解散或转型。这种制度的流动性,要求公民具备更强的横向沟通和快速学习能力。 3.3 物质的伦理学:从消费者到守护者 重塑的核心是改变人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本书探讨了循环经济的更深层次含义:“物权”向“使用权”和“维护权”的转变。当产品被视为需要长期维护和不断升级的系统组件时,人们对资源的依恋和责任感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考察了从“占有”到“照管”(Stewardship)的伦理转变,这需要对财产的概念进行彻底的再定义。 第四部:远见——新的时间观与超越个体的叙事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时间尺度,探讨在当前危机背景下,人类如何重新获得希望和行动的动力。 4.1 深层时间(Deep Time)的觉醒:与地质年代对话 面对气候变化等数百年尺度的问题,短期政治周期显得微不足道。我们需要一种“深层时间观”——理解我们今天的行为将如何影响数万年后地球的化学和生物状态。本书引入了“时间信托”(Time Trusts)的概念,旨在构建跨代际的法律和道德框架,强制当代人对未来承担责任。 4.2 集体记忆的重构:创伤与传承的平衡 现代社会倾向于遗忘痛苦的、失败的经验。然而,真正的韧性源于对创伤的深刻理解和接纳。本章探讨了如何建立“创伤性记忆的公共领域”,让系统性的失败成为下一代适应性创新的起点,而非被掩盖的耻辱。 4.3 锚定“在场”的希望:微观行动的宏观意义 最终,本书拒绝了宏大叙事的诱惑,也避免了虚无主义的泥潭。希望不再来源于对一个完美未来的乌托邦式承诺,而是来源于个体在“此刻”的坚实行动——无论是修复一个社区系统,还是掌握一项古老的生存技能。这种“在场”的希望,是抵抗混沌边缘恐惧的最有效武器。 《跨越界限》是一份对我们这个时代的诊断报告,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在已知会崩溃的旧世界废墟上,搭建新文明基石的行动指南。它要求读者放下对舒适和效率的执念,转而拥抱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作为系统修复者的严肃责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任教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歷史系,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1976年出生於以色列海法,2002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哈拉瑞視野恢弘,博學多聞,雖身為人文歷史學者,亦深研考古人類學、生態學、基因學等硬科學,曾兩度獲得Polonsky原創與創意獎、軍事歷史學會Moncado論文獎。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是他第一本震撼全球的巨著,2011年以希伯來文出版,在以色列成為暢銷書之後,陸續翻譯成近50種語文,包括歐巴馬、比爾.蓋茲、祖克柏等名人都極力推薦。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是他的第二本巨著,再度備受好評,已陸續翻譯成45種語文。

  《21世紀的21堂課》是他的第三本巨著,聚焦在當前世界的重大課題。

  哈拉瑞教授經常受邀在世界各地演講,並為《自然》期刊、《衛報》、《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華爾街日報》撰稿。

  目前的研究重點仍放在大歷史的問題,諸如:歷史與生物學有何關聯?智人和其他動物的本質差異何在?歷史上有正義嗎?歷史有發展方向嗎?隨著歷史的開展,人們變得更快樂嗎?

譯者簡介

林俊宏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吳大猷科普翻譯金籤獎得主。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大數據》、《大數據:教育篇》、《大數據:隱私篇》、《大數據資本主義》、《大科學》等書。
 

图书目录

《人類大歷史》目錄
誌謝        
人類之大歷史年表        

第一部    認知革命        
第1章    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        
第2章    知善惡樹        
第3章    亞當和夏娃的一天        
第4章    毀天滅地的人類洪水        

第二部    農業革命        
第5章    史上最大騙局        
第6章    蓋起監獄高牆        
第7章    大腦記憶過載        
第8章    歷史從無正義        

第三部    人類的融合統一        
第9章    歷史的方向        
第10章    金錢的氣味        
第11章    帝國的願景        
第12章    宗教的法則        
第13章    成敗的祕密        

第四部    科學革命        
第14章    發現自己的無知        
第15章    科學與帝國的聯姻
第16章    資本主義教條        
第17章    工業的巨輪        
第18章    一場永遠的革命        
第19章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第20章    智人末日        

後記    變成神的這種動物        

譯後記    林俊宏        
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人類大命運》目錄
第1章    人類的三大新議題

第一部    智人征服世界
第2章    人類世
第3章    人類的獨特之處

第二部    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
第4章    說書人
第5章    一對冤家
第6章    與「現代」的契約
第7章    人文主義革命

第三部    智人失去控制權
第8章    實驗室裡的定時炸彈
第9章    自由主義大崩解
第10章    新宗教:科技人文主義
第11章    信數據得永生?

圖片來源
參考資料
誌謝

《21世紀的21堂課》目錄
引言    清晰的見解就是力量

第一部  科技挑戰
  第1堂課    理想幻滅:歷史之終結,延後來臨
  第2堂課    工作:等你長大,可能沒有工作
  第3堂課    自由:大數據在盯著你
  第4堂課    平等:擁有資料的人,就擁有未來

第二部  政治挑戰
  第5堂課    社群:要認清「人類還有身體」
  第6堂課    文明:世界只有一種文明
  第7堂課    國族主義:全球問題需要全球性的答案
  第8堂課    宗教:神祇現在為國家服務
  第9堂課    移民:文化可能就是有高下之別

第三部  絕望和希望
  第10堂課    恐怖主義:別讓驚悚短片給嚇倒了
  第11堂課    戰爭: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愚蠢
  第12堂課    謙遜:世界不是繞著你轉
  第13堂課    神:不要妄稱上帝的名
  第14堂課    世俗主義:面對自己的陰影

第四部  真相
  第15堂課    無知:你知道的比你以為的少
  第16堂課    正義:我們的正義感可能已經過時
  第17堂課    後真相:某些假新聞萬世永存
  第18堂課    科幻小說:未來和電影演的不一樣

第五部  生命意義
  第19堂課    教育:改變是唯一不變的事
  第20堂課    意義:生命不是虛構的故事
  第21堂課    冥想:觀察與瞭解自己的心靈

誌謝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95192
  • 叢書系列:科學文化
  • 規格:軟精裝 / 1368頁 / 14.8 x 21 x 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引言

清晰的見解就是力量(摘自《21世紀的21堂課》)


  在一個資訊滿滿卻多半無用的世界上,清楚易懂的見解就成了一種力量。理論而言,人人都能參與這一場以「人類未來」為主題的辯論、發表高見,但想要維持眼界清晰實在並不簡單。我們常常根本沒注意到有這場辯論,或是根本不清楚關鍵問題何在。

  有幾十億人並沒有這樣的餘裕,好好研究這件事,手邊總有更緊急的事:上班、照顧孩子、或是照護年邁的雙親。但不幸的是,歷史不會因此就對你更寬容。就算因為你忙著讓孩子吃飽穿暖,對這場人類未來的辯論只能缺席,最後的結果你還是躲不過。這實在太不公平了。但,誰說歷史是公平的?

  我只是個歷史學家,沒辦法供人衣服、給人食物,但我希望能提出一些清楚的見解,盡量讓眾人能夠公平參與這場辯論。只要有人——就算是極少數人,因此而加入了關於人類物種未來的辯論,我也就對得起這份工作了。

  我在第一本書《人類大歷史》概覽了人類的過去,檢視一種幾乎微不足道的猿類,怎樣成了地球的統治者。

  而第二本書《人類大命運》則是討論生命的遠期願景,思考人類最後可能會如何成為神,智能和意識又會走向怎樣的最終命運。

  到了這本《21世紀的21堂課》,我則希望著眼於此時此地,重點在於現下時事,以及人類社會的近期前景。現在正在發生什麼事?今日最大的挑戰和選擇為何?我們該注意什麼?我們該教給孩子們什麼?

  當然,有七十億人口,就會有七十億種想討論的議題;也正如前面所提,要綜觀全局,其實是一種奢侈的想望。在孟買貧民窟一心養活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只會想著下一餐何在;在地中海難民船上的難民,只會眼巴巴望著海平面,尋找陸地的跡象;至於在倫敦某間人滿為患的醫院裡,垂死的病人用上所有剩餘的力量,只會想著再吸進下一口氣。對這些人來說,他們手上的議題都要比全球暖化或自由民主危機更為迫切。但他們的問題絕不是任何一本書所能處理,而我對這些處境中的人,也提不出什麼見解,反而可能該向他們學習面對逆境時的韌性。

  我在這本書裡,想討論的是全球性的議題。我所看見的是各種重大推力,不僅形塑全世界各個社會,也很可能影響地球整體的未來。對於正在生死關頭的人來說,氣候變遷可能遠不是他們擔心的議題,但到頭來,這可能會讓孟買的貧民窟完全無法住人,讓地中海掀起巨大的新難民潮,並且讓全球衛生保健陷入危機。

  現實的組成千絲萬縷,雖然這本書試著討論全球困境的各種面向,但絕對無法一律納進。與《人類大歷史》和《人類大命運》兩書的不同之處,在於本書並非歷史敘事,而是選出一系列如課程的主題。這些課程不會告訴讀者什麼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激發進一步的思考,協助讀者參與我們這個時代的一些重要對話。

  這本書其實是在與公眾的談話中寫成的,許多堂課的內容是在回應讀者、記者和同事的提問。某幾堂課的前身,曾以各種形式發表,也讓我有機會聽取意見、琢磨觀點。有些討論的是科技、有些討論政治、有些討論宗教,也有些討論藝術。其中有幾堂課在頌揚人類的智慧,也有幾堂課在強調人類的愚蠢。但不論如何,最主要的大問題都是一樣的:現在的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各種事件的深層含義又是什麼?

  川普崛起,意味著什麼?假新聞橫行,我們能怎麼辦?自由民主為何陷入危機?上帝回來了嗎?新的世界大戰即將來臨嗎?哪個文明主宰著世界,是西方、中國、還是伊斯蘭?歐洲應該向移民敞開大門嗎?國族主義能否解決不平等和氣候變遷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應付恐怖主義?

  雖然本書看的是全球,但並未忽視個人層次的問題,而希望強調,在當代各種重大變革與個人的內在生命之間,其實有著重要的連結。舉例來說,恐怖主義既是全球性的政治問題,也是一種內部的心理機制。恐怖主義要發揮效用,靠的是按下我們內心深處的恐懼按鈕、劫持數百萬人的想像力。同樣的,自由民主的危機不僅在於國會和投票所,同時也在於我們腦袋裡的神經元和突觸之中。要說個人即政治,已經是老掉牙的說法了;但在這個科學家、企業和政府都想駭進人腦的時代,這套老生常談卻遠比以往來得邪惡。因此,這本書雖然觀察個人行為,但也是觀察整體社會。

  全球化的世界,給我們的個人行為和道德,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每個人都被困在許多無所不包的蜘蛛網中,一方面限制了我們的活動,另一方面卻同時把我們最微小的一舉一動,傳送到遙遠的彼方。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可能影響到地球另一邊的民眾和動物;某些個人舉措可能突如其來的,讓整個世界如野火燎原——就像在突尼西亞,蔬果小販布阿濟吉(Mohamed Bouazizi)的自焚事件,引發「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幾位女性講出自己遭到性騷擾,便點燃了「#MeToo」運動。

  也由於個人生活可能影響全球,我們自然也比以往更需要察覺自己的宗教和政治偏見、種族和性別特權,以及無心之下為虎作倀的制度性壓迫。然而,這種目標真的能達到嗎?如果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遠遠超出我的眼界、完全不受人類控制、所有的神祇和意識型態都遭到質疑,我又怎麼可能找到堅定的道德基礎?

  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攜手之後……

  本書一開始,將先檢視當前的科技和政治困境。隨著二十世紀進入尾聲,似乎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的這場重大意識型態戰役,最後是由自由主義壓倒性勝出。看起來,注定是由民主政治、人權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征服整個世界。但也一如往常,歷史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轉折,繼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崩潰之後,現在連自由主義也陷入困境。這樣說來,我們究竟在往哪裡前進?

  這個問題之所以特別令人憂慮,是因為隨著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的雙重革命,讓人類這個物種遇上有史以來的最大挑戰,因而對自由主義逐漸失去信心。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一旦攜手,可能很快就會讓數十億人失業,並且破壞「自由」和「平等」這兩個概念。大數據演算法可能導致數位獨裁,也就是權力集中在一小群精英手中,而大多數人不只是被剝削,而是面臨更糟的局面:如草芥般毫無重要性!

  我的前一本書《人類大命運》,詳細討論了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的結合,我著眼於長期的展望,講的可能是幾世紀、甚至幾千年的未來;但本書則著重於已迫在眉睫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在此我想討論的議題比較不在於無機生命的創造,而在於這一切對福利國家和歐盟等制度體系的威脅。

  本書並無意涵括新科技的所有影響。雖然科技帶來許多美好的承諾,但我想特別強調的是威脅和危險。帶領著科技革命的企業和企業家,自然傾向高聲謳歌科技創造的美好,但對於社會學家、哲學家和像我這樣的歷史學家,卻會想趕快指出所有可能釀成大錯的地方,儘速拉響警報。

  生命究竟有什麼意義?

  本書第一部〈科技挑戰〉點出我們面臨的挑戰後,第二部〈政治挑戰〉將檢視各種可能的回應:臉書工程師能否使用人工智慧,來建立起一個維護人類自由與平等的全球社群?或許,應該扭轉全球化的過程,讓民族國家重新掌握權力?又或許,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從古老的宗教傳統找尋希望和智慧?

  本書的第三部〈絕望和希望〉則會談到,雖然科技挑戰前所未有、政治歧異激烈緊張,但只要我們控制住恐懼的程度、虛心面對自己的想法,必能成功應對。第三部的內容包括: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面對恐怖主義威脅、全球戰爭風險、以及面對引發這些衝突的偏見和仇恨。

  第四部〈真相〉則是檢視「後真相」(post-truth)的概念,想知道我們究竟能對全球發展有多少理解、又是否真能明辨是非。智人真能夠理解自己所創造的世界嗎?現實與虛構之間,又是否還有明確的界線?

  而在最後的第五部〈生命意義〉則是整合各項討論,談的是在這個困惑的年代,舊的故事已經崩潰消失,新的故事仍無以為繼,生命的整體樣貌究竟如何?我們是誰?這輩子要做什麼?需要什麼樣的技能?根據我們對科學、上帝、政治和宗教所有已知和未知的成分,我們所知的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這可能聽起來是個太大的題目,但智人已經無法再等待。不論哲學、宗教或科學,都已經沒有時間可蹉跎了。我們辯論生命的意義已有數千年之久,不可能讓這場辯論無限期延續下去。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日益增加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威脅、以及新的「破壞式創新」科技崛起,都不允許我們再拖下去。而或許最重要的是,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正讓人類擁有重塑和重新設計生命的能力。很快就會有人必須決定如何使用這股力量,而他做決定的理由,就會是來自關於生命意義的某些隱喻又或明言的故事。

  哲學家很有耐心,工程師的耐心少得多,至於投資者則是最沒耐心的一群。就算你還沒想清楚怎樣運用這股設計生命的力量,市場的壓力可不會允許你一千年後再想出答案;市場會用那隻隱形的手,逼你接受它盲目的回應。除非你很樂意把生命的未來交給季度收支報表來決定,否則你就該清楚瞭解到底「生命」有什麼意義。  

  在最後一堂課〈冥想〉,在智人物種的這一幕即將落下、而另一齣全新戲碼即將上演之際,我以一個智人的身分,向其他智人提出了一些個人意見。

  堅信自由民主的價值

  在開展這趟智識之旅之前,我想強調一項關鍵:本書有絕大部分談的是自由主義世界觀和民主制度有何缺點,但並不是因為我認為自由民主有本質上的重大瑕疵,我反而認為: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自由民主是人類迄今最成功、也最靈活的政治模式。雖然不見得適用於每個發展階段的各個社會,但比起所有其他方案,自由民主都曾在更多的社會和更多的情境中,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們面對新挑戰,有必要瞭解自由民主的局限,並討論該如何調整及改善目前的自由民主制度。

  但不幸的是,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下,任何關於自由主義和民主的批判,可能遭到獨裁者和各種反自由運動的利用;他們只是想詆毀自由民主,而不是為了開放的討論人類未來。雖然他們很樂於討論自由民主有何問題,卻幾乎容不下任何針對他們自身的批判。

  因此,我身為作者,也得做出艱難的決定。我到底應不應該自我審查?還是要暢所欲言,但冒著被斷章取義用來支持獨裁政權的風險?非自由政權的一項特徵,就在於即使非其統治下的言論自由也會受到影響。而隨著這些政權擴張,要對人類物種的未來進行批判性思考,也就愈來愈危險。

  幾經思量,我還是決定選擇自由討論,而非自我審查。如果不批評自由主義,我們就不可能修復其缺點、或有所超越。

  請務必注意,之所以能寫出這本書,正是因為人們還能相對自由的思考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也能一如所願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您重視這本書,就也該重視言論的自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这种跨越学科的宏大叙事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容易流于空泛。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这个陷阱。它的宏大叙事建立在非常扎实的细节和案例支撑之上,既有哲学的高度,又不失社会学的微观观察。我特别喜欢它探讨人类的局限性和潜力时,那种既悲观又充满希望的复杂情绪。作者的文笔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像是在领着你进行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虽然累,但每一次冲刺后的风景都令人心旷神怡。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更精准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输。这本书读起来的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度的思想对话,而不是单向的灌输。

评分

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最大馈赠,或许是一种“清醒感”。在信息爆炸、观点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太容易被情绪和短期的热点所裹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参照系和未来的展望台,帮助我们把眼前的喧嚣放置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轴上去衡量。对于我们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做出重要的职业或人生选择时,它提供的洞察力是极其实用的。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的方式都变了,不再只关注表面的冲突,而是开始去探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技术推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精妙,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没有生硬的割裂感,让读者能够持续地沉浸在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里,是一次非常完整的精神建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有一种强大的“预见性”和“关联性”。它不是孤立地讲述某个时期的故事,而是将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书中的某个论点与我生活中正在经历的事件有何关联。特别是对于全球化和身份认同的探讨,简直是击中了当下台湾社会许多人内心的疑惑。作者的论证过程严密,逻辑链条清晰到让人几乎找不到反驳的余地,但同时又保持了一种开放的态度,鼓励读者进行二次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小岛居民,而是能够理解全球大趋势下自身定位的参与者。对于想要理解当代世界“底层代码”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读清单上的前几名。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真的让人叹为观止,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整个世界的脉络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作者的叙事功力一流,把那么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社会议题,描绘得既清晰又引人入胜。特别是对于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得非常透彻,让我反思了许多过去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在谈到人类文明的几次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写作范本。我特别欣赏它没有流于表面地去描述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驱动力和潜在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走到今天,以及未来可能去向何方的思想地图。对于我这种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工具和框架,其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价格。每一次翻阅,都能找到新的领悟点,绝对是书架上值得反复品味的珍藏。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文字量和信息密度,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消化,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即时满足感,而是更像一位博学的长者,不疾不徐地为你铺陈世界的复杂性。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批判性的视角,敢于直面人类历史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不回避矛盾和挑战。作者处理议题的手法非常老练,既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又不失对普通大众的关怀,语言的驾驭能力令人佩服。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过去我们接收到的很多“常识”可能只是片面的解读,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思考那些真正影响我们生活的、宏观的结构性问题,是提升认知层次的绝佳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