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2020年版)

極地(2020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卡洛琳.雅麗珊德
圖書標籤:
  • 極地
  • 地理
  • 探險
  • 自然
  • 科學
  • 環境
  • 氣候變化
  • 極地科考
  • 紀錄片
  • 2020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百年前人類奇蹟・史上最英勇求生事件

唯有堅忍,方能徵服
By Endurance We Conquer

  探險年代最讓人尊敬的一幕
  比成功更光榮的一場失敗

  第一手珍貴黑白照片
  重建28人/700天堅忍現場

  100年來,人們傳誦這個故事,
  因為這是人類與大自然的極地,
  絕望與堅毅的極地,挫敗與凱鏇的極地。

---------------------------------------

  「薛剋頓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率領世界第一支隊伍攀登聖母峰的希拉瑞(Edmund Hillary)說:「他有著無比的勇氣和高昂的精神,而他高超的領導能力更在前述二者以上。」然而,「你給我一個英雄,我給你一齣悲劇。」後人對於薛剋頓的最深記憶,竟是來自一次失敗的南極遠徵,在這一次長達七百天的極地求生經歷中,看見他的樂觀與堅毅。

  本書重建瞭薛剋頓一行人此番的遭遇,作者以冷靜的筆描寫瞭這一趟堪稱史上最偉大的探險求生記。除瞭文字細膩引人之外,本書震懾人心的,是隨隊攝影師所拍的照片。有瞭照片,我們可以更深刻認識這一群看似平常其實非凡的人。在其中一張照片上,這一群人站在冰天雪地中,直視攝影鏡頭;他們彷彿直直看著死亡,毫不扭捏退縮。那種姿態和眼神,不是恐懼驚慌的人所能展現的。那麼,他們為什麼神色自若?從隊員的日記和迴憶錄可以知道,那是因為薛剋頓。就算三度遠徵南極未果,但作為一個領導者,薛剋頓無疑是成功的。

  有些失敗比勝利更光榮。

---------------------------------

摺頁

  1914年8月1日,英國籍的船隻「堅忍號」(the Endurance)從英國的倫敦齣發,打算航行至南極圈的威德爾海。全船共載有28人,成員包括水手、軍人與科學傢,由曾參與過兩次南極探險活動的薛剋頓(Ernest Shackleton)率領。這艘船載瞭英國「跨越南極小隊」將要登陸南極洲,企圖締造記錄,成為第一支徒步穿越南極大陸的隊伍。

  1915年2月22日,「堅忍號」來到南緯77度,距離南極陸地144公裏處──這是他們所能到達的最南點瞭。此後,「堅忍號」被睏在浮冰中,隨之漂流,離陸地漸遠,船身逐漸承受不住流冰群的擠壓。船上眾人不得不棄船,轉移至浮冰上紮營;不多久,「堅忍號」爆裂摺毀。

  28個男人自此展開瞭雪地求生記。隊長薛剋頓以過人的樂觀精神帶領著這一群性格迥異的人,他們儘管時有摩擦與齟齬,但始終能以一個團隊的方式互相支持,在薛剋頓的領導之下,為瞭讓心誌堅強,他們保持規律的作息;為瞭維生,他們獵殺企鵝與海豹;為瞭活著迴傢,他們甚至兩度冒險搭乘沒有遮篷的劃槳小木船,在雪狂風急的極區海域中朝著可以登陸的島嶼而去;第一次,連續劃瞭七天的槳,第二次則足足航行瞭十七天,一行人吃盡瞭肉體上的苦頭,嘗夠瞭心靈上的摺磨──終於,在受睏於雪地二十個月之後,他們見到瞭久違的人類同胞;28個人全活著,一條命都沒丟。

  本書作者研讀瞭船上多位人員所留下的日記和各種資料,重建瞭「堅忍號」這趟行程。引人入勝的敘述,配閤珍貴照片,讓讀者彷彿親身經歷瞭這一場堪稱史上最英勇的人類求生事件。本書所採用的照片,是「堅忍號」隨隊攝影師賀理(Frank Hurley)的作品,訴說瞭南極懾人的美,並記錄瞭船隻受睏ヽ傾覆與毀裂的經過,以及隊友們在極端受限的條件下如何生活。賀理原本共拍攝瞭五百多張照片,後來為瞭要劃船逃生而不得不丟棄專業的攝影配備和四百張感光片版,這些照片與感光底片,被賀理從將瀋的 「堅忍號」上搶救齣來,曾在浮冰上飄盪。航過南極圏的惡水,被焊在兩層錫罐裡封凍在零下幾十度的雪地下──現在,經過重製,它們第一次完整呈現在世人麵前。

  「堅忍號」的南極之行沒有達成預定目的,但隊員們的返鄉之路可能是探險年代裡最光榮的一次凱鏇。


    

 
極地之外的冰雪史詩:探索北緯66.5度以北的文明與自然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廣為人知的2020年版《極地》所描繪的特定地理區域或時間跨度,而是雄心勃勃地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被冰雪覆蓋的北方世界——一個橫跨多個大洲、橫亙數韆年曆史的宏大敘事空間。我們深入探尋的,是地球上那片被地質力量和氣候塑造的、充滿生存智慧與獨特文化的麵貌。 這部作品是一部關於“邊緣地帶的韌性”的史詩,它考察瞭地球上那些常年被冰雪覆蓋、生態係統極端脆弱的區域如何孕育齣與眾不同的社會結構、精神信仰和生存技術。我們拒絕將極地視為一個單一的、靜止的地理概念,而是將其理解為一個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北方環流圈”。 第一部分:冰雪的拓撲學——環境與地質的無聲對話 本書的開篇,帶領讀者穿越億萬年的地質變遷,理解我們所談論的“極地環境”是如何被塑造的。我們不滿足於對極光和永凍土的錶麵描繪,而是深入探究瞭冰蓋的移動對大陸漂移的影響,以及海洋環流(如北大西洋暖流的變異)如何決定瞭人類文明的存續邊界。 【冰川的記憶與岩層的低語】 我們詳細分析瞭冰川地貌學,探討瞭峽灣的形成機製、冰磧物的分布規律及其對當地土壤肥力的長期影響。一個重要的章節專門研究瞭“古冰期遺跡”,即那些在氣候變暖後重現於世的、被冰雪封存瞭數萬年的生物樣本和地質構造。這些“時間膠囊”為我們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速度提供瞭無價的參照係。 【氣候的脈動與人類的適應】 本書著重探討瞭氣候波動如何作為一種選擇性壓力,塑造瞭北方生物的生理特徵。從深海熱液噴口附近的極端微生物,到依賴海豹脂肪生存的哺乳動物,每一個生命都攜帶著應對低溫的精妙策略。我們對比瞭不同緯度上季節更替的劇烈程度,並以此為基礎,構建瞭一個理解“環境決定論”的全新模型,該模型強調人類並非單純的受害者,而是積極的協作者。 第二部分:跨越緯度的文明印記——人類學與曆史的交響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跨越國界和民族的廣博視野。我們拒絕將“極地居民”視為一個同質化的群體,而是細緻入微地考察瞭斯堪的納維亞的薩米人、西伯利亞的涅涅茨人、阿拉斯加的因紐皮特人以及格陵蘭的因紐特人等多元文化的獨特演進路徑。 【生存的技術哲學】 我們花費大量篇幅研究瞭這些文化在技術上的革命性成就。例如,探討瞭“雪地載具的工程學”——從皮毛充氣的雪橇到現代的雪地摩托演變過程中的技術迭代;分析瞭“冰下捕魚的聲學原理”,揭示瞭原住民如何利用冰層下的聲音傳播規律來定位獵物。這些技術並非簡單的工具製造,而是深刻的、建立在對環境的長期觀察之上的“生存哲學”。 【圖騰、宇宙與極光下的信仰】 在精神層麵,本書深入挖掘瞭北方神話體係的共性與差異。我們對比瞭不同文化中對“黑暗季節”的理解——它既是死亡的象徵,也是萬物內省與重生的必要階段。薩滿教的儀式、圖騰的象徵意義,以及極光(歐若拉)在不同部落傳說中的角色,被係統地梳理和對比。我們發現,許多看似獨立的信仰結構,實則共享著對自然界中“不可見力量”的敬畏。 【與現代性的衝突與融閤】 本書的後半部分轉嚮瞭近現代史,探討瞭全球化進程對這些傳統社區的衝擊。我們細緻考察瞭資源開采(石油、天然氣、礦産)對原住民土地權和生態平衡的破壞性影響,以及在氣候變化加速背景下,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如何展開對話,共同尋找可持續的未來。例如,探討瞭如何利用傳統知識來預測海冰的變化,從而指導現代航運和勘探活動。 第三部分:北方藝術與聲音的地貌學 《極地之外的冰雪史詩》不僅是一部曆史地理著作,更是一部感官的探索。我們相信,極端環境催生瞭獨特的美學錶達。 【冰雪中的色彩與紋理】 我們分析瞭北方藝術的特點——其對幾何綫條的偏愛、對皮毛和骨骼材料的精妙運用。從愛斯基摩雕刻中對動物動態的捕捉,到北歐民間藝術中對光影的抽象錶達,都體現瞭藝術傢們如何將嚴酷的自然轉化為永恒的審美形式。 【寂靜的聲景:風、冰裂與鯨歌】 最後的章節緻力於構建一個“北方聲景圖譜”。在那些人類活動稀少的區域,自然界的聲音占據瞭主導地位。本書收錄瞭對冰層下深沉的“冰震”聲、風穿過針葉林的呼嘯,以及海洋哺乳動物復雜多變的“歌唱”的分析。這些聲音不僅是環境的記錄,也是理解這片地域空間感和時間感的重要綫索。 總結:一個永恒的北方視野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拒絕單一敘事的北方世界圖景。它挑戰瞭將極地視為“未開化之地”或“科學前沿陣地”的刻闆印象,而是將其呈現為一個充滿活力、曆史悠久且極具學習價值的文明熔爐。它邀請讀者以一種全新的敬畏之心,去理解那些在永恒的寒冷中,如何書寫齣人類與自然共存的最深刻篇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洛琳・雅麗珊德(Caroline Alexander)


  曾為《紐約客》《史密森期刊》(Smithsonia)、《戶外)(Outside)及《國傢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等刊物撰稿,此外已齣版瞭四部作品。她策劃瞭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於1999年3月所舉辦的「堅忍號:薛剋頓的遠徵傳奇特展」。現居新罕布夏州的一處農莊。

譯者簡介

遊敏


  美國加州濛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譯與筆譯組碩士。譯有《亞裏斯多德總裁》(大塊文化齣版)ヽ 《美食與毒菌》(閤譯)現旅居美國紐約州。

 

圖書目錄

目    錄

英勇年代

薛剋頓一行人韆裏迢迢南來,誌在成為首支徒步橫越南極大陸的隊伍,企圖從所剩不多的「第一」中再創新記錄。

南 行
1914年的最後一天,「堅忍號」花瞭一早上辛苦衝撞堅硬的浮冰後,
意外地順利航進南極圈,隻見夢幻般璀璨的晚霞倒映在平靜的水麵上。

四分五裂
10月26日的黎明清亮,和風陣陣,陽光照得浮冰金光閃爍。 擠壓冰的低吼猶在耳邊盤鏇,眼前寧靜的美景與小船垂死的掙紮形成強烈對比

耐心營地
縱使心中有再多的疑慮,大傢還是得重新建立起在浮冰上生活的模式。五頂營帳沿著暗藏危險的雪堆排成一列,與犬隻平行。
冰洋中的小船
如果「凱爾德號」的求援行  失敗,那麼,一如薛剋頓所言, 「外界的救援行  絕不可能⋯⋯來到象島。

凱爾德號
經過日後專傢學者的評量考證,「凱爾德號」的這段航程是人類所完成的偉大航
程之一,然而,此時此刻的他們,渾然不知自己的成就。

南喬治亞島
「倘若我不幸無法生還,你最好在鼕季過後試著由海路航嚮島的東海岸。
我們將朝著磁針所指的東方前進。我相信救兵不日便到。」

象島
迴顧過去,事情好像沒有那麼糟。在荒無人跡的象島上,
懷爾德妥善照顧瞭眾人的生活,大傢雖然覺得日子「難過」,但並不「難熬」。

給我的同伴
返迴文明世界後,許多隊員的日子過得還不錯,但也有人因為舊社會的秩序被大戰一掃而空而適應不良。這群人曾經生死齊心,隻為找一條生路,然而生還後卻麵臨瞭不同的命運。

緻 謝
關於書中照片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06455
  • 叢書係列:Mark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0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中文版開始之前


  一百年前的二十世紀之初,人類熱衷於徵服極地。北極,南極。

  繼1909年美國人裴瑞 (R. Peary) 首先踏上北極,1911年挪威人阿濛森 (R. Amundsen) 首先踏上南極之後,徵服極地的競賽,隻剩下一個項目:橫越南極大陸。1914年,薛剋頓 (Earnest H. Shackleton) 肩負起英國人參與極地競賽的最後項目的希望。他率領一艘叫作「堅忍號」的船、29名船員、69隻狗、1隻貓、開始瞭這次遠徵。

  「堅忍號」齣師不利。1915年2月開始,船先是為浮冰所睏,再遭鑿穿,然後全體隊員棄船受睏於與世隔絕的南極。沒有人知道他們遇難,沒有任何救援可待。薛剋頓的任務,不再是橫跨南極,而是帶他的隊員平安迴傢。

  薛剋頓畢竟沒能幫英國人扳迴一城。然而,他的榮耀卻成就於挫敗之中。他不但引領他的隊員在艱險的南極渡過瞭長達700天的時光,最後更全體安然歸來。

  薛剋頓的故事,在西方傢喻戶曉。因為其中敘述的不隻是單純的探險與脫險,而是人類毅力、智慧與鎮定的結晶與濃縮。

  敘述薛剋頓和「堅忍號」故事的書籍,不知凡幾。《極地》這本書除瞭文字冷靜而忠實地重建現場之外,最特別之處,在於隨隊攝影師賀理 (Frank Hurley) 記錄這700天過程的照片第一次完整公佈。

  這些照片,彌補瞭所有其他文字書籍的不足,不但重現瞭當時的情景,更具象地呈現瞭團隊閤作的無形情懷:榮譽,專業,互助,信任。我們從攝影者自在的取景中,從被攝影者坦然的神態中,不能不震撼於這個團隊之所以能穿越這700天的瀋著,以及這個團隊的領導者的魅力。

有關本書的攝影

  在南極攝影,本身也是個堅忍的故事。

  寒冷的低溫使得攝影器材與底片變得異常脆弱,必須費心照顧。沖洗的工作也得在非常麻煩的情況下進行。當然,艱險、濕滑、寒冷的環境,使攝影工作本身倍加睏難。但澳洲籍的攝影師賀理終於為他們不可能的任務留下瞭彌足珍貴的記錄。

  賀理原先拍攝瞭五百多張底片,後來和薛剋頓一起從中挑選最好的一百二十張,包括二十張Paget彩色照片和一百張全玻璃和半玻璃感光版,焊封在錫罐中保存。其餘的四百來張底片,則連同專業的攝影配備,在跋涉與求生的過程中忍痛丟棄,但賀理留著一部小小的口袋型相機在身上,後來又拍攝瞭幾張精彩的照片。

  《極地》,是第一次將賀理這一批照片整理成書。

  第16頁,就是賀理的肖像。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