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故事:發展史及館舍建築

國家圖書館故事:發展史及館舍建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建成
图书标签:
  • 國家圖書館
  • 圖書館史
  • 建築史
  • 臺灣文化
  • 公共圖書館
  • 文化資產
  • 歷史建築
  • 典藏
  • 臺灣歷史
  • 學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不斷奮勵精進。依該館的發展,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勝利還都、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6個時期。本書首篇為沿革乙章,就各時期重要故事,按時間連貫來記述;次分遷臺與聯管處、遷徙與館舍建築,因事名篇,使本末原委也依時間編寫,構成完整的國家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

本書特色

  目前最完善詳盡的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歷史全紀錄。掌握該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 以及從傳統圖書館發展到先進圖書館的各面向細節,為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鉅著。

  國家圖書館,原稱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創立於南京迄今,
  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
  本書完整呈現了國家圖書館發展和遷徙史。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古籍修复技艺:从纸张到装帧的千年传承》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古籍修复技艺:从纸张到装帧的千年传承 作者: [此处可设定一位资深古籍修复专家或历史学家的署名] 出版社: [此处可设定一家专注于历史文化或艺术类出版的出版社] 字数: 约1500字 --- 古籍修复技艺:从纸张到装帧的千年传承 导言:沉默的文字与不朽的物质 在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书籍是思想得以流传、历史得以铭记的物质载体。然而,时间从不偏爱任何事物。光照、湿度、虫蛀、酸性侵蚀以及无数次不当的翻阅,都无情地在纸页和丝帛上刻下岁月的痕迹。这些珍贵的文献,一旦受损,便意味着部分记忆的消散。 《古籍修复技艺:从纸张到装帧的千年传承》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或图书馆的建设历程,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守护着文字生命力的幕后匠人——古籍修复师。本书深入挖掘了自汉代竹简到近现代线装书的演变过程中,所凝练出的、精妙绝伦的物质保护与修复技术。它是一部关于“如何使时间慢下来”的工艺史、材料学与哲学思辨的交汇之作。 第一部分:载体的演变与初期的“养护”智慧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历史框架,追溯不同历史时期文献载体的特性与挑战。 第一章:泥土、竹帛与纸的诞生 我们考察了战国秦汉时期,简牍的防蛀处理技术,如使用特定草药浸泡以驱虫。随后,本书细致分析了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同时代纸张的纤维结构差异。例如,唐宋时期的麻纸与宋元以后的皮纸、棉纸,其酸碱度、韧性与透光性各异,这对后世的修复方案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我们探讨了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谨慎的收藏环境(如“藏经阁”的选址与通风设计)进行早期的“预防性保护”。 第二章:绢、锦与书画的脆弱性 在卷轴类文献中,丝织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部分专门讨论了绢本画与经卷的特有难题——蛋白质纤维的易分解性与色彩的老化。书中首次详尽披露了古代绢布的“缣素漂洗”法,即利用特定的矿物质水或植物提取物进行初步的清洁与加固,这些方法在现代修复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修复的“道”与“术”——工具与材料的精细解析 修复工作是一门对耐心和精确度要求极高的手艺。本书的中间部分,将修复技术分解为几个关键的操作环节,详细阐述了每一步背后的科学原理与历史演变。 第三章:揭裱艺术的层次解构 揭裱,是将受损的纸张从背衬材料上剥离,再重新粘贴到新衬纸上的过程。本书通过大量实物案例和显微观察图,揭示了古代修复师对浆糊(糨糊)配方的掌握。我们分析了不同时期浆糊的基底材料——从早期的米浆到后来的淀粉糊、糯米浆乃至天然动物胶的使用,及其对纸张湿润与干燥过程中收缩率的控制。重点探讨了“分层揭取”技术在处理重彩或多层拼贴文献时的精妙应用,避免了传统强力揭取对原有墨色的损害。 第四章:残损的科学与颜色的调配 破洞、虫洞、墨迹洇散是古籍面临的普遍问题。本书详细介绍了“补纸”技术。修复师如何精确地“匹配”残损部位的纸张密度、纤维走向和色泽。书中展示了传统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的研磨与调制过程,以及如何用这些天然材料调配出与千年旧色高度一致的“补色纸”,确保修补后的痕迹“隐于无形,而不失其真”。这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美学的平衡。 第五章:装帧重塑与历史形制的考证 装帧是书籍的“外衣”,也是其时代身份的体现。本书探讨了从“册子装”到“经折装”,再到“蝴蝶装”和“线装”的演变历程中,每一种装帧方式的力学原理与审美倾向。修复师在重装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原有的形制。例如,在处理清代线装书时,如何考证并重制符合朝代的“线眼孔位”、如何选择与原版相近的“绫锦包角”材料,以及不同时期书签、题签的格式要求。 第三部分:修复的哲学:存真与传世的伦理困境 修复工作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修补,更包含了对历史原真的尊重与取舍。 第六章:工具的“人化”与手感的传承 本书特别开辟一章,介绍修复师依赖的独特工具箱。这些工具大多由修复师根据自身操作习惯,以传统材料手工制作而成:如牛骨裁刀、特制的竹镊子、兽毛排笔等。它们没有工业化的精确度,却拥有无可替代的“手感”。我们强调了修复技术并非僵化的公式,而是在工具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数十年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身体性知识”。 第七章:原真性与当代伦理的对话 修复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让书籍焕然一新,还是保留其“残损之美”?本书深入探讨了国际古籍保护领域关于“可逆性修复”与“历史痕迹保留”的争议。我们通过对数个重大修复案例的剖析,阐明了修复师在面对彻底的物理重建与最低限度的干预之间,所必须进行的伦理抉择。古籍的残破,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修复师的责任,是确保这段历史信息得以清晰、完整地传达给下一代读者。 结语:指尖上的时间机器 《古籍修复技艺:从纸张到装帧的千年传承》是一部致敬工匠精神的专著。它告诉我们,每一次小心翼翼的揭裱、每一次精准的补色,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层对话。通过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物质操作,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阻隔,触摸到千年前匠人的智慧与心血。本书不仅面向专业修复工作者,更欢迎所有珍视传统文化、对书籍物质形态抱有好奇心的读者,一同走进这场“指尖上的时间旅行”。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建成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育學學士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史學碩士

  公職
  曾任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立中央圖書館閱覽組主任、總務組主任;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組主任、參考諮詢組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編目組主任

  教職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兼任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王振鵠教授與臺灣圖書館事業〉、〈國家圖書館歷史沿革之探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史〉、〈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近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軔〉、〈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沿革史〉、〈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
  研討會論文
  〈知識經濟與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國家圖書館文化資源數位化計畫〉、〈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及其文獻傳遞服務〉、〈NII與國家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專書論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中華圖書館協會》
  專書論著單篇(章〉
  〈《麟臺故事》中所見北宋館閣的功能〉、〈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輔導沿革〉
 

图书目录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沿革
一、籌備創館時期(1933年至1937年)
二、抗戰西遷及復員時期(1938年至1945年)
三、勝利還都時期(1946年至1948年)
四、遷臺復館時期(1954年至1976年)
五、文化建設時期(1977年至1995年)
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時期(1996年迄今)
 
第二章遷臺與聯管處
前言
一、遷運
二、國立聯管處
三、浴火鳳凰
四、百廢待興
五、圖書館事業重建
 
第三章遷徙與館舍建築
前言
一、教育部南海學園
二、南海學園國圖館舍
三、南京和重慶館舍
四、臺北中山南路館舍
五、第二館舍的爭取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1197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國家圖書館(「國圖」)前身為國立中央圖書館,1933年籌創於南京。未及5年抗戰軍興,輾轉播遷至重慶,1940年結束籌備正式成立。抗戰勝利復員遷回南京,正待恢弘舊制,1949年渡海遷臺。國家貧弱,典籍顛離。迨政局初告安定,1954年在臺北市南海學園復館。1986年在文化建設政策下,國圖新館遷建工程完工並啓用。1996年改稱現名。國圖歷史悠久,始終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建設現代國家圖書館為職志,奮勵精進。

  國家圖書館也是圖書館類型之一。依《圖書館法》規定,「圖書館依設立機關(構)、服務對象及設立宗旨」分為國家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大專校院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及專門圖書館等5大類型。「國家圖書館:指由中央主管機關設立,以政府機關(構)、法人、團體及研究人是為主要服務對象,徵集、整理及典藏全國圖書資訊,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研究、推動及輔導全國各類圖書館發展之圖書館。」

  業師王振鵠教授曾在圖書館學理上提出國家圖書館的重要(獨特)功能,為1.典藏國家圖書文獻;2.廣徵世界名著;3.提供目錄服務;4.推展國際交換;5.輔導全國圖書館事業;6.研究改善圖書館技術;7.訓練專業人員。他主持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務,將國圖定位為「本身是國家級的領導圖書館,也是一個學術性研究圖書館,同時又是全國圖書館事業的中心圖書館。」

  中央圖書館既作為一個國家圖書館,應具備哪些功能?王館長認為應具備1.文化典藏的責任;2.國家書目的編製;3.資訊服務與協助研究;4.出版品國際交換業務;5.圖書館事業的研究與輔導。根據這些功能,王館長於1977年2月定出中央圖書館未來應該做的事,包括1.加強館藏的發展與管理;2.改進國家書目與聯合目錄的編印;3.提升圖書借閱及參考服務的品質;4.注意海外漢學研究資料的蒐集;5.行政支援與配合。中央圖書館的業務,自是確定朝向學術性國家圖書館發展,凝成共識,形成組織文化的一部分。王館長在任內,中央圖書館新館落成啓用,開發中文圖書作業自動化,成立漢學研究中心,推動實施國際標準書號,籌組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館館際合作組織等新猷陸續推出,為我國圖書館事業奠定基礎。逢1996年1月31日總統明令公布《國立中央圖書館組織條例》,修正為《國家圖書館組織條例》;國立中央圖書館改稱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同人也認為中央圖書館原就在履行國家圖書館的職能,更名後更是信心滿滿,全力以赴。

  本書第一章「沿革」,依中央圖書館的發展,分為籌備創館、抗戰西遷、勝利還都、遷臺復館、文化建設、網路及自動化應用等6個時期。除簡述國圖籌備經過外,每時期依時間為序,在組織和人員、館舍建築、館藏發展(包括出版品國際交換、國際標準書號中心)、圖書整理(包括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全國書目中心)、閱覽服務(包括遠距圖書服務、資訊圖書館)、參考服務、全國圖書館業務的推動發展、漢學研究中心、主要出版刊物等面向,分別歸納國圖的重要發展。

  第二章「遷臺與聯管處」,主要敘述1948年至1949年,中央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研院史語所、外交部等機關(構)所藏圖書文物分3批自南京遷來臺灣及其在臺灣的發展情形。遷臺之初,先置楊梅通運公司倉庫,以該倉庫不大,除中研院史語所繼續在楊梅外,其餘機關(構)復遷臺中糖廠倉庫。旋外交部將其條約和檔案運往臺北。後為安全計,再遷置臺中霧峯北溝新闢的庫房。1949年教育部呈行政院,為適應戰時環境事,節省人力物力,就運臺文物及人員暫時合併為「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聯管處」)臨時機構,隸屬教育部,依各有業務,分組辦事。每一機構改成一個組,中央圖書館改成中央圖書組。行政院核定《聯管處暫行組織規程》,惟原有各該院館處組織條例或規程仍不廢止,以便於工作人員銓審。聯管處每組人員均係各機關原派押運人員。各機關與聯管處都造冊辦理了移交手續。因囿於聯管處組織規程及經費,中央圖書組祇能典守運臺圖書,不克展開讀者服務,這可以說是國圖聯管處時代,1954年國圖復館,始接收聯管處中央圖書組,恢復工作。

  第三章「遷徙與館舍建築」主要敘述國圖籌備創館後,追隨政府抗戰西遷、復員還都、渡海遷臺時期的各個館舍情事。記臺北教育部南海學園的文化暨教育機構館舍建築,及國圖南海學園館舍、南京和重慶館舍、臺北中山南路館舍的建築設施。圖書館構成的5大要素,為組織人員、經費、館藏、館舍建築、服務。建築設備攸關整個圖書館機能的運作與功能的發揮,至為重要。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