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走過喪親之痛

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走過喪親之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莉迪亞.阜蘭
图书标签:
  • 丧亲之痛
  • 家庭关系
  • 情感疗愈
  • 心理健康
  • 自我成长
  • 告别
  • 亲情
  • 生活感悟
  • 悲伤
  • 整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寫給成年孤兒。
他們不會就這樣從我們的記憶裡消失。
 
  /
 
  每一個人,都會以各自特殊的方式,
  來經歷這場喪親的情緒風暴,
  而且只能自己面對。
 
  清空死者的家,讓喪親之痛更為艱鉅。
  但清空,也是為了把自己清乾淨,
  將自己的面具摘下來,
  讓自己宣洩出來。
 
  /
 
  喪禮之後,我們回到父母不在了的家。
  弔詭的是,一切看來如常,除了重壓心上的空蕩。
  該從何理清呢?丟了嗎?維持現狀嗎?怎樣才不會輕輕一觸,被回憶刺痛得崩潰?!
  這任務如此艱辛,因這一刻,我們正經歷生命中最可怕的夢魘,卻只剩自己孤身以對。
 
  這本書,便是由此而生──雙親過世後,莉迪亞.阜蘭動手清空父母的家,身為心理分析師,透過「清空」,她將來不及對父親道再見的遺憾、糾結等待了一輩子的母愛,與那些說不出的幽微感受,抽絲剝繭:
 
  ▌我們之中,有多少人,只是默默承受著父母親去世,而從未能道出那些隨之湧現,讓人心慌意亂或元氣大傷的強烈情感?
  ▌有多少人,覺得自己被一波波、經常是無法說出口的情緒浪濤給捲走?
  ▌那像一鍋摻雜了憤怒、壓抑、無盡傷悲、不真實感、反叛、悔恨和莫名解脫感的大雜燴,而我們就在其中載浮載沉……
 
  喪親之痛,是全然孤獨的,孤兒們戴上各自的面具,在虛空中前行,邁向第二次長大的旅程。
  而春天終會來的,那已逝的,將在我們身上重生。
 
本書特色

  ◎作者以女兒情感之筆、心理師分析之眼,精準刻劃「成年孤兒」內心翻攪的憤怒、壓抑、無盡傷悲、不真實感、反叛、悔恨,甚至莫名解脫感……為我們心中那把剪不斷理還亂的亂麻,抽出一絲可能的整理方向。

  ◎譯成英、德、日、韓、義、西、波蘭、荷蘭等十五種語文,國際媒體動容盛讚。

  ◎摘自本書〈情緒風暴〉:一個人需要時間來慢慢沉澱,才能和生命中的已逝者和好,讓回憶得到安寧。如果我們能夠穿越過這場情感的風暴,而未曾排斥其中任何一種情緒;如果我們對從心底湧現的那些東西都可以接受的話,到頭來還是會釋放出一種平靜,就像洪水後的重生,就像自我又找回了春天。

  ◎作者莉迪亞.阜蘭:「每一個人都會深陷進去,但哀傷有時,喜樂亦有時……一直把自己鎖在憂鬱裡並不好。我並不打算在這本書的最後畫下句點。」

名家推薦

  elish的蘇哈地(閱讀部落客)、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周慕姿(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邱瑞鑾(法文翻譯名家)、馮以量(新馬臨終關懷推動者)、黃子欽(設計師)◎感動推薦!(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讀者共鳴推薦

  ◎elish的蘇哈地(閱讀部落客):
  整本書的文字有種淡然的美,冷靜中不失深情,自我剖析與往事回憶都很動人。父母逝去當下的心情、他們那充滿驚濤駭浪的過去、家族已成碎片的歷史與往事,又或者童年時期留下的回憶……整本書不厚,可感覺卻像讀了很長的故事一樣。那些字裡行間的細節真的很迷人。
《如何清空父母的家》集自我省思、家族記憶和人生體驗於一書。無論是對這類型的作品感興趣,又或者單純想看看別人的故事和想法,我都很推薦,畢竟真的寫得又好又迷人。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
  作者莉迪亞‧阜蘭是猶太裔法語心理分析師,納粹集中營虎口餘生雙親的獨生女,也是法律「唯一繼承人」。
  一開始,她不斷質問:「活著的時候不曾想要交給我的東西,我憑什麼可以帶走?」雙親沒有遺囑,繼承猶如不是心甘情願、出於自由意志的贈與,她拿得一點兒也不心安理得。然而,透過整理遺物、清空舊宅的漫長過程,生者梳理因亡者而起,或悲哀、或愧疚、或憤怒、甚或焦慮與無助(人不免一死)等各種情緒,並與顛沛卻堅韌不拔的祖先們重新建立連結。
  作者以為,這種內在轉化過程沒有捷徑,任誰也無法逃避,因為「死是生的一部分,生命包含了死亡」。

  ◎黃子欽(設計師):
  關於生命消失的細節,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將它刻意遺忘,而作者阜蘭決定面對這個課題,「一棟父母留下的房子,還有裡頭所有的物件」。她不請搬家公司來「處理」掉,而讓自己去面對這份「包袱」。物件中充滿了情感的未爆彈,漫長整理過程像是失戀中的療傷儀式,但這次的對象不是愛人,而是父母親。
  這其實是很私密的經驗,作者用文字書寫出來,化為一種治療,關於那些遭遇、那些無可奈何、無法當下理解的生命細節,她書寫,包括已知、依然未知的,然後經由閱讀,這些也化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像是分享了一種暗室的微光。
  阜蘭是比利時法語作家,她文中有著法式的直接與真摯的對話。從父母親下意識保存的物件中,得到了珍貴的關於「祖先」的資訊,那些不曾從父母口中說出來的內容……在細心地為這些微物分類、編號,擦拭後,她才能將這些物件開始送出或將之丟棄。
  這整座房子的清空儀式,讓她連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東西已不在,但她彷彿在這「歷史」中找到一個新的、屬於自己的位置。在這裡,時間是永恆的。 

國際媒體好評

  在父母逝世的傷痛與他們沉默的過去之中,本書誕生了。這微小的光明奇蹟,使得我們在這般的旅途中,能重新認識自己。這本書指引了我們在摯愛的人逝去後,如何繼續活下去,以及如何重生。──《Les Inrockuptibles雜誌》
 
  我們總有一天會成為孤兒,而本書便是寫給所有為人子女者。它的文字精準地將我們推進了「喪親之痛」這個人生必經的艱困時期,在樸質、優美、流暢、敏銳且動人的寫作風格下,面對父母去世這樣的人生經驗,進行了犀利而冷靜的心理剖析。──《自由書評》
 
  沒有人比莉迪亞.阜蘭更懂得如何用文字描寫生命中的不同季節與風暴,她以其獨特的聰慧、敦厚和幽默,來體現這些令人痛苦徬徨的人生經驗。──瑞士《Payot-L’Hebdo雜誌》
 
  這是本溫柔且敏感的小書,在情感風暴的雷電中,各個物件低語訴出它們的祕密。而喪親之痛,才能因此而稍微容易地度過。──《責任報》
 
  這本美好的書,既溫柔又嚴肅,一頁接著一頁,愈來愈令人心碎,這樣的「繼承」過程喚起了記憶,撼動了一切的情緒、記憶與錯綜複雜的親情牽扯。──《法國十字報》
 
  作者書寫了那些難以言說的。──《時代報》
 
  作者不僅挑戰禁忌,觸碰死者與喪禮的問題,也觸及了文學的基本功用:傳達無法言說之事。透過簡單的文字與毫無雕琢的句子,莉迪亞.阜蘭成功地深入我們的潛意識,她將不可告人的那些顯影出來,而這種自由感必須以雙親的逝去做為代價,唯有自罪惡感的沉重中解放,悼亡,才得以開始。──《瑪莉安妮雜誌》
 
  莉迪亞.阜蘭有一種真摯懇切、通俗且靈巧的個人風格。她的書皆從個人經驗出發,但根植於一個更普世化、更具理論性的文字之中。──《週報》
 
  作者筆調清新,對人類情感的刻劃更是入木三分。──《法國快報》
 
书名: 如何清空父母的家:走过丧亲之痛 副标题: 一份关于整理、告别与重建生活的手册 --- 内容简介 序言:无声的遗产与沉重的行李 当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骤然离去,留下的不仅仅是无尽的思念和空旷的房间,还有堆积如山的、承载着几十年光阴的实物——父母的家。对于许多经历丧亲之痛的人来说,处理遗物和清空房屋的过程,往往是继丧葬之后最令人感到不知所措、情感耗竭的挑战。这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收纳指南,也不是一堂关于断舍离的课程,它是一份细致入微的、关于如何带着敬意和爱意,完成生命中这一段至关重要的“收尾工作”的行动手册和情感指南。 我们深知,面对父母的遗物,每一个物件都可能成为一个情感的触发点。一把旧椅子,一本泛黄的书,甚至是一件不再合身的衣服,都可能将你瞬间拉回到过去某个温暖的瞬间,随之而来的,是更深切的失落感。这本书的目的,正是要提供一个结构化的、人道的框架,帮助你在处理这些物质遗产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脆弱的内心世界。 第一部分:启动与准备——在悲伤中建立行动的支点 在巨大的情感冲击下,采取行动似乎是一件残忍或不敬的事情。然而,拖延只会让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让悲伤被压抑在未清理的空间里。本部分旨在帮助读者建立一个安全、有序的启动机制。 1. 时间的窗口与心理的调适: 我们探讨了何时是开始清理的“最佳”时机。这并非一个固定的日期,而是一个心理准备的里程碑。我们不会催促读者立即行动,而是引导他们识别出自己可以承受的“行动窗口”,并设置现实的预期——这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2. 建立“项目管理”的思维: 虽然听起来冰冷,但为这场情感劳动设置清晰的边界至关重要。我们会指导读者如何将“清空一个家”分解成可管理的、微小的步骤,例如:从储藏室的非重要物品开始,而不是直奔卧室或书房。 3. 寻求支持网络的力量: 独力承担这项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邀请和管理来帮忙的家人和朋友。关键在于,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例如,你需要一个“情感缓冲者”还是一个“体力搬运工”,以及如何礼貌地拒绝那些“过度热心”但实则添乱的建议。 第二部分:物质的分类与情感的导航——面对每一件物品的抉择 清空一个家,本质上是一场与时间、记忆和责任的对话。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分类的实用技巧,并重点关注如何驾驭随之而来的复杂情感。 1. “四箱原则”的升级版——情感分类法: 我们将传统的“保留、捐赠、丢弃”分类法进行了升级,引入了更贴合丧亲情境的分类系统: 留存(The Legacy): 真正具有历史或情感价值,需要精心保管的物品。 纪念(The Memento): 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价值,可能需要特殊处理(如拍照、制作册子)的物品。 实用(The Functional): 仍有使用价值,但与父母的记忆关联不深,可以考虑捐赠或出售的物品。 告别(The Release): 确实需要被清理掉的、或无法被识别的日常用品。 2. “沉默的对话”——如何处理文件与财务记录: 父母的行政文件往往是整理中最令人头疼的部分。本章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清单,指导读者如何系统地处理保险单、房产证、医疗记录和私人信件,确保重要信息不会遗漏,同时帮助区分哪些是需要立即处理的,哪些可以稍后处理。 3. 辨识“无害的陷阱”: 我们将探讨那些看似无害,却极易引发情感停滞的物品,例如:未拆封的礼物、未完成的手工艺品、过时的电子产品。处理这些物品需要一套特定的、快速决策的流程,以避免长时间的情感拉扯。 4. 记忆的数字化策略: 在处理大量照片、录像带和旧信件时,如何平衡实物保存与数字化备份的矛盾。我们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帮助读者将这些珍贵的回忆转化为易于保存和分享的数字资产,从而减轻实物占用的压力。 第三部分:告别、重建与向前看——让空间回归“生活” 清理工作完成后,最困难的阶段才刚刚开始:如何填补空间的空虚,以及如何将对父母的思念融入新的生活形态中。 1. “感恩的告别仪式”: 抛弃物品不等于抛弃记忆。本章提倡为那些需要被送走或捐赠的物品举行一个非正式的、个人的“告别仪式”。无论是写下对物品的感谢,还是简单地向它们致意,这种仪式感有助于完成情感上的“放手”。 2. 重新定义空间的功能: 父母的房间往往带着他们强烈的印记。读者需要学习如何有意识地改造这个空间,使其重新服务于自己的生活。这可能意味着彻底改变布局,也可能只是选择性地保留一两件家具,将其融入新的设计中,从而将“纪念馆”转变为“生活空间”。 3. 情感的回归与日常的重建: 丧亲之痛不会随着房屋的清空而消失。我们探讨了如何将悲伤融入日常的节奏中,而不是试图将其完全“清空”。这包括设置固定的“怀念时间”,以及如何在新家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家庭传统和记忆点,确保父母的爱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继续存在。 结语:留下的爱,而非遗留的物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让读者明白,清空父母的家,最终清理的是堆积的杂物,而非他们留下的爱。通过这个艰难而必要的整理过程,我们得以巩固那些真正重要的遗产——那些无法被物理搬走的爱、智慧与精神财富。这是一次对过去深情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勇敢的承诺。在你完成这段旅程时,你将带着更清晰的视野和更坚定的内心,继续前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心理分析師/作家】莉迪亞.阜蘭(Lydia Flem)


  她是知名法語作家、專業心理分析師,也是比利時皇家學院法語文學院院士,以及造型藝術攝影師。

  一九五二年出生於比利時布魯賽爾,猶太裔人。一九八六年因《佛洛伊德的日常,與他的病患》一書,成為暢銷作家。

  她擅長書寫親子間的關係,以敏銳且細微的觀察,為許多讀者道出深藏內心卻不易言說的情感,著有《情書遺產》等多部散文、小說,筆法細膩深入,在國際間引起廣大迴響。瑞士《Payot-L'Hebdo》雜誌視之為「法語文學一個獨特的聲音」,並讚譽「沒有人比莉迪亞.阜蘭更懂得如何用文字描寫生命中的不同季節與風暴」。

  《如何清空父母的家》已售出德文、英文、義大利文、波蘭文、荷蘭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十五國語文版權。本書動筆於她成為成年孤兒之後,那翻騰的繁複感受,化為敏銳觸角,將內心所依戀、衝突的每一個微細分子,全都揭示了出來。而從首篇〈情緒風暴〉至尾篇〈走過喪親之痛〉,慰藉了讀者的是:

  每一個人都會深陷進去,
  但哀傷有時,喜樂亦有時。

譯者簡介

金文


  專業譯者。譯有《如何清空父母的家》(寶瓶)、《卡繆札記Ⅰ 1935-1942》(麥田)、《新郎禮服》(二魚)等書籍。
 

图书目录

國際媒體好評  008
讀者共鳴推薦  010
【推薦序】物之告別式──父母撒手那一刻來到以後  文◎邱瑞鑾  012
 
情緒風暴  024
清空作用  032
在死亡的階梯上  044
原爆點  054
太少和太多  064
羊背上的一顆蘋果  074
床邊  080
假性亂倫  094
母系遺產  108
孤苦伶仃之物  128
上下顛倒  144
走過喪親之痛  152
 
莉迪亞.阜蘭的著作  157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61815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4.8 x 20.8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物之告別式──父母撒手那一刻來到以後


  從來,頌揚母愛、父愛的道德文章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愛也的確比任何感情都無私,但我們這些為人子女的,我們這些說不上孝順,也說不上不孝,只是本本分分對待父母的子女,我們對父母親的感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老實說,我不太願意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它涉及了我能對自己誠實到什麼程度、能面對自己的脆弱到什麼程度,尤其,敢把自己揭穿到什麼程度。再說,即使我們暗地裡認了自己對父母的感情裡帶有什麼樣的瘡瘡疤疤,有什麼碰觸不得的傷口、怨懟,我們是否成熟得足以把這一切都承擔下來,而不推說這全是因為父母自己如何如何造成的?(是啊,我們不都自以為很有理由說自己心裡的千百種糾結,根源在父母!)就因為這樣,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告訴自己別去想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確定自己沒有不愛他們、確定自己對父母所做的總在倫常之內,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把日子過下去,以此塗銷我們其實不知道怎麼愛他們,或是我們始終覺得他們不知道怎麼愛我們的部分,當作我們從小至今並沒有時不時感到匱乏,有所渴求,愛與被愛的渴求,或者甚至在他們那方也是這樣。

  幸或不幸的是,被壓抑的這一切總有一個時候會排山倒海地撲來,整個將我們捲入狂潮,迫使人正視父母之於我們的意涵,那關乎愛恨、怨結、恩情、過犯、痛悔、憤懣,而不是道德倫理的意涵;讓人悵然的是,這一刻往往是在父母撒手的那日來到,在這個幽深深的死亡大黑洞面前,丟失了部分血肉的心被攪進了情緒的漩渦中,其中「摻雜了憤怒、壓抑、無盡傷悲、不真實感、反叛、悔恨和莫名解脫感……」,比利時女作家莉迪亞.阜蘭這麼形容她失親那一剎那的心情。

  「莫名解脫感」?看到這幾個字時真是愣怔了一下,但細想,也很難說完全不是這樣。那我們解脫了的是什麼呢?是包袱?誰也不敢大逆不道地說父母是包袱,然而,從他們的位置投射出來的一切:他們立下的或好或壞的榜樣、我們繼承自他們的或好或壞的性格,還有他們對我們的羈絆、驅策、寄望、失落,我們偷偷企盼於他們的等等、等等,不都早已被我們化為包袱實實扛在肩上了嗎?有些時候,我們真的以為自己被壓得不能喘息。也許真如莉迪亞.阜蘭所說,在父母棄世後,有那麼一刻會萌生出一種莫名的解脫感,羽翼頓然一輕,天地我獨翔。但片刻之後,虛幻的自由讓人虛脫,一轉頭又見到父母親身後的遺物,那沉甸甸的包袱的重量便統統回來了,而且這次是這麼地具體有形,占空間、有體積、硬梆梆。

  遺物,這些村上春樹稱之為曾經和亡故之人「一起行動的影子」,我們該拿它們怎麼辦?附加它們本身不見得有的意義,把對待這些遺物的態度,當作是我們對待故去親人的態度?或是單純把它們當作舊物、廢物來處理,想丟就丟,不帶感情?但事情向來不是這麼簡單的二分法。即使是先此後彼地採取了這種二分抉擇的東尼瀧谷(他先是試圖讓亡妻的七號洋裝和鞋子在另一個女孩身上活過來,不久醒悟「不過是陳舊的衣服罷了」,即叫二手衣店來拿走,多少錢都無所謂,兩年後喪父,他更無顧忌地把遺物當舊物),最終還是不免「(在父親收藏的)唱片的山完全消失之後,東尼瀧谷這回真的變成孤零零孓然一身了。」村上最後這淡淡的一筆還是點破了故去親人的遺物是他們與我們在人世最後的一絲牽繫。但〈東尼瀧谷〉畢竟只是村上快筆虛寫物情,回到真實人生,在打理親人遺物時,物與不物間,是讓人心情無定向擺盪的一整片灰濛濛地帶,有種種情緒說不出。

  也就這樣,初讀這本薄薄的《如何清空父母的家》很難不帶著情緒進去,又帶著情緒出來。開頭這端的情緒一半是自己的,自己帶著戒慎恐懼之心走進這個深怕會引爆什麼的主題裡,另一半則源自於作者,作者以理性客觀地審視喪親之痛、不刻意煽動情緒的筆調一點一點安撫了前半的心防。作者身為心理分析家,好像深知該往何處扎針,針尖輕輕一點就有細小的血珠滲出,微微酸楚,但不痛。於是我們出神地看著她把針左右上下移動,遍處巡查病灶。我們滿懷信任地等著她下針,等著自己隱藏在某處的暗疾就要得到滌清、除滅,幾乎要忘了這裡躺在診療床上的其實是她自己。

  但這麼說並不是意味這本書把喪親情緒寫得過於普遍化、一般化,甚至說規格化,以致人人能移情其中,對號入座;而應該是說,作者幾近全面寫到了內心層層次次的感受,即使我們有幸不曾經歷,我們也可能在其中照見某時的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牽絆,尤其是她精簡扼要地描寫了喪親之後,在面對不得不的日常瑣事時引發的種種困頓、窘促,我們總能認同她的哀嘆,像是在最後一線生死之隔即將打破之際跟母親、父親告別的景況,還有為什麼她斤斤計較著父母沒有遺囑交代怎麼處理遺物,以致她必須殫精竭慮地翻探父母的箱櫃。何況,她繼承的遠不是幾只箱櫃,而是一整間屋子,一整間帶著父母兩人生命史印記的屋子。

  看著作者一一追溯這些物品背後隱藏的私歷史、大歷史,我們好像忽然懂了為什麼許多童話故事都會有夜半時分家裡的東西自行活起來、動起來、說起話來的想像。誰真的敢說白日裡靜靜在一側旁觀人世的物品沒有感應人心的力量。而且,就像每個人的生命都會不斷衍生出神經突觸與其他生命做有機連結一樣,每件帶著生命史印記的物品也都會連結到另一個人的生命。莉迪亞.阜蘭在清理父母遺物之間,幾次不意撞見了自己、自己童年的遺跡、祖輩與孫輩之間的祥和天倫,以及自己與父母的糾結,甚而她還撞見了父母的父母,以及他們在她父母身上所留下的懷想與傷疤;家中幾代人盤錯的情感,甚至她父母跨越的那一整個時代的乖舛全都膠葛在幾件不起眼的小物件、小紙頭裡,沉重得讓人想別過臉不看。但也讓人意識到,原來,這世界還是依循著「物質不滅」的定律運行,凡存在必留痕跡。遺物,從這個角度來看形同「歷史證據」。

  但遺物,也是「留情」的同義詞,這在本書中處處得見,譬如有兩樣東西所拉出的感情,特別會讓人看得心柔軟了起來。一是作者的「母系遺產」,包括她家中幾代女人留下的手工刺繡、織品,以及母親數十年來親手精心為自己縫製的無數華美服飾。讀到這些段落,不免又想到村上〈東尼瀧谷〉中的那個看到新衣服不買就「單純的單純的無法忍受」的妻子。衣服之於女人簡直像基因一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在其中表露無遺;莉迪亞.阜蘭也從母親一整間的衣服中,看見了母親和她自己的生命勃發。寬慰的是,她讓母親的這些衣服最後都有了妥善的歸處,以獨特的方式向她母親的才華致敬。

  再者,作者繼承的種種父母遺物中,最教人詫異的莫過於情書,她並據以寫成《情書遺產》一書。這些共七百五十封的情書是她父母初識時相隔兩個國家唯一的聯繫,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兩人平均一週互相回覆一次,如此持續三年。我們都能體會戀愛中的人是怎麼看待情書的,但大概沒有多少人「有幸」讀到自己的父母互訴衷曲的情書。「有幸」在這裡顯得弔詭,即使親如父母,在沒有他們應允的情況下擅入他們的私密世界,心裡多少有負擔;但如果有幸獲得這種奇妙的經驗,怕是會比收到情人寫來的情書更加悸動吧,因為正如莉迪亞.阜蘭在《情書遺產》書末所說:「我在裡面看到的,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不只是兩個共同生活了五十多年的人如何結為連理,裡面還有某種宇宙起源論的成分,一種開基史,一面每個人都想在裡頭認出自己的鏡子:渴望自己乃因愛而生。」但其實我們並真的不需要這樣的情書遺產,因為我們知道,在那一日到來以後,天下父母最珍惜的,也務必要我們珍惜的,就是這個在愛中孕育的遺物:我們自己。
 
文◎邱瑞鑾

  ‧邱瑞鑾:當代法文翻譯名家、文字工作者。東海大學哲學系畢業,獲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高等深入研究文憑。譯有《第二性》、《潛水鐘與蝴蝶》等十餘部法國當代作品。另著有圖書館讀書生活記事《布朗修哪裡去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剛好經歷了一些家裡長輩的變動,家裡的老物件簡直堆到一個誇張的程度,我一直在想,到底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物品繼承」這件事。畢竟,有些東西看似是家具、是器皿,但對長輩來說,可能承載著他們年輕時的夢想,或是某段重要日子的紀念。我曾經試著用「極簡主義」的標準去審視那些老東西,想說既然已經不在了,留著也是佔空間,但當我拿起一件繡著褪色花紋的茶巾時,那種觸感和氣味,瞬間讓我回憶起過往的某個下午,那種割捨的難度立刻飆升。這本書的書名給我一種預感,它可能不會直接教你「這個該丟,那個該留」,而是會更深入地探討,當我們在處理這些物質遺產時,我們的內在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實際且溫和的策略,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效率指南,而是能夠讓我在面對一件物品時,可以先跟它「對話」一下,找到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可以放下的理由,而不是被物品牽著鼻子走,最終累垮自己。

评分

我對於「清空」這兩個字,一直抱持著某種抗拒,總覺得那像是在替逝者做一個「結案報告」,彷彿我一清空了,就等於承認了這段關係的結束。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不整理,這些物品就會一直停留在那個空間裡,讓那個空間永遠停在「過去式」。這本書的書名提供了一個轉化的視角:這可能不是結束,而是一個儀式,一個讓生命得以繼續流動的儀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這種「清空」的意義?它究竟是關於丟棄,還是關於釋放空間給「未來」?如果是後者,那麼這個「未來」的空間,該如何被我們這些倖存者,有意識地重新定義?我希望能從書中讀到,如何將處理遺物的過程,昇華成一種對逝者生命價值的肯定,而不是單純的勞務或負擔。這種將「清理」與「療癒」緊密結合的論述,正是這種特定主題書籍最珍貴的地方,它給了我們面對現實的勇氣,並賦予了行動更深層的意義。

评分

坦白講,現在市面上談「整理」的書太多了,大多強調空間美學、收納技巧,聽起來都很誘人,但說真的,對於我們這種有情感包袱的人來說,光是決定要不要丟掉一條舊毛巾,就比規劃整個房間的動線來得困難一百倍。我的痛點不在於「如何疊衣服」,而在於「為什麼我連這個紀念品都捨不得丟」。所以,這本書的標題,特別點出了「喪親之痛」,這讓我感覺作者非常理解,這整個清空過程,其實是我們試圖在一個已經改變的現實中,重新建立生活秩序的過程。我比較期待的是,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應對突如其來的悲傷情緒的技巧。例如,當我在整理父親書房時,翻到他很久以前寫給我的一張便條,那種「人已不在,字跡尚存」的衝擊,我該怎麼在當下處理,才能繼續完成手邊的工作,而不是就地崩潰?這類實戰且帶有人文關懷的描寫,會比純粹的收納術更吸引我。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直擊人心啊,光是看到「清空父母的家」這幾個字,腦海裡就自動跳出無數個畫面,那些堆積如山的雜物、泛黃的照片、還有那些再也聞不到的熟悉的味道。說真的,很多人面對這個課題時,心頭都會有一股莫名的沉重感,這不只是體力上的搬運,更是心理上的一場馬拉松。我身邊的朋友,有人是直接把所有東西丟給仲介處理,想眼不見為淨,但事後卻常常後悔,覺得少掉了整理的過程,好像也就少了一次好好跟過去道別的機會。另一派則是像我一樣,想自己動手,但光是踏進那個空間就得醞釀好幾個月的心情,深怕打開一個抽屜,裡面藏著的某件物品會像定時炸彈一樣,瞬間引爆所有的悲傷。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已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讓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跟我一樣在同一個情緒的迷宮裡打轉,而「走過喪親之痛」這幾個字,更是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方向,讓我知道這不只是一本教你怎麼斷捨離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份陪伴你度過情感風暴的溫柔指南,讓我忍不住想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細膩地描繪出那種夾雜著不捨、愧疚、與釋懷的複雜心境。

评分

這件事的複雜性還在於,清空父母的家,往往牽扯到兄弟姊妹之間的意見分歧。每個人對「回憶」的定義和價值觀都不太一樣,我可能覺得一張老舊的餐桌沒什麼,但對我妹妹來說,那是她童年所有重要慶祝活動的中心。如果處理不當,這場物理上的清空,很容易變成一場情感上的角力戰。所以,如果這本書能觸及到「家庭溝通」這個層面,那就太棒了。它是不是提供了一些腳本,讓我們在跟家人討論「哪些東西要捐贈、哪些要保留」時,可以用一種更圓融、更不傷和氣的方式來進行?畢竟,我們都在哀悼,不希望在處理遺物時,又因為對物品的不同執著,而讓本來就緊繃的親情關係更加疏遠。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處理「我的」悲傷,也能成為一個潤滑劑,幫助我們全家人,共同完成這段艱難的過渡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