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前面幾個章節,我的感覺是,這本書的作者根本就是一個超級直腸子的老江湖,沒有那些學術界慣用的拐彎抹角,說話直接到有點嚇人,但這種「撩落去」的風格,反倒讓我這個從小聽慣了文謅謅教條的台灣人,感到無比的親切。他處理的議題,像是「遺產分配」跟「預立醫療指示」,都不是那種教科書上寫得漂漂亮亮的東西,而是真正會發生在你家客廳裡、吵得面紅耳赤的「家務事」。台灣的家庭觀念很重,面子功夫擺第一,所以很多時候,生者之間的糾葛,往往比逝者本身的問題還要複雜。我注意到,作者不斷強調「溝通」的重要性,但不是那種和和氣氣的表面功夫,而是真刀真槍、把心底最深的恐懼和不滿都攤開來講的「破冰」。這種寫法,讓我覺得好像不是在讀一本嚴肅的書,而是在聽鄰桌的親戚在抱怨,但抱怨的內容卻是如此切身相關,讓人不得不放下手邊的飲料,豎起耳朵仔細聆聽,深怕漏掉任何一個可以避免未來家庭戰爭的訣竅。
评分坦白講,剛翻開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學理化,畢竟「生死教育」聽起來就是給社工系或護理系學生看的參考書。結果完全出乎意料,它的語言是非常貼近日常生活的,甚至有些俚語的運用,讓我覺得作者可能私底下也是個在夜市裡跟人灌啤酒聊天的咖。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只談「死」,更著重於「活」的品質。很多台灣人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為了孩子的學業、為了父母的期望、為了在親友面前有面子,結果一輩子過去了,才驚覺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本書像是一個逆向的引導,它讓你從「死亡」這個終點回推,去檢視現在的每一個選擇是否都忠於自己。這種由後往前推算的邏輯,在我們這個習慣活在「未來」的社會裡,簡直是一股清流。它鼓勵我們去「大膽地失敗」,因為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那不如在過程裡盡興地活一場,這種豁達,在我們這個焦慮的世代裡,實在是太奢侈也太必要了。
评分這本書讀起來,讓我有種非常奇妙的感覺,就像是跟一位看透世情的長輩在泡茶聊天。他的敘事方式,不是那種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說教,而是帶著一種「我年輕時也迷惘過,後來我悟了」的親切感。我尤其喜歡他探討「面對痛苦」的章節。在台灣,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忍耐」,把痛苦往肚子裡吞,覺得「忍」就是一種美德。但這本書卻挑戰了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它直白地指出,不處理的痛苦,只會變成未來傷害別人的利刃。這不僅僅是個人心靈的課題,更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如果每個人都能學會如何好好地面對自己的脆弱和終將到來的告別,那麼整個社會的氛圍是不是也會變得更溫柔一些?這本書沒有給出標準答案,它提供的,更像是一套思維工具箱,讓你根據自己家裡、自己的人生處境,去組合出最適合自己的「告別計畫書」。讀完後,我決定要好好跟家人談談我對未來的看法,不再只是把責任推給別人。
评分這本**《生死教育講呢啲》**的書名光是看著就讓人心頭一震,感覺好像一腳踏進了某種禁忌領域,但同時又帶著一點點台灣人特有的、那種「有代誌就來喬一喬」的豪爽氣概。我最近剛開始讀,還在摸索作者到底想用什麼樣的語氣跟我們溝通。你知道嗎,台灣社會對於「生」跟「死」這兩個字,往往都是避而不談,好像說出來就會把晦氣帶進門一樣。家裡長輩過世,大家忙著處理紅白帖,討論的都是習俗、面子,真正去碰觸到「人終究會死」這件事情的核心,好像永遠被擱置在角落。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劑強心針,把我們一直逃避的東西硬是拉出來攤在陽光下,用一種接地氣、不打高空的台灣話來說明白。如果能讓我更坦然地面對生命的有限性,進而去珍惜眼前跟身邊的人,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絕對不只是一本書這麼簡單,它可能是一場心靈上的洗禮。我特別想知道,作者會怎麼處理「臨終關懷」這塊,尤其在健保制度越來越緊繃的現在,如何兼顧尊嚴跟現實的拉扯,絕對是需要深入探討的議題。
评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有意思,它不像傳統的哲學書籍那樣從宏觀的「存在主義」談起,反而像是在玩一個「人生角色扮演」的遊戲,從年輕力壯時該準備什麼,一路走到生命走到盡頭時的各種情境設定。我特別欣賞作者在穿插一些台灣在地案例時,那種微妙的幽默感。舉例來說,他提到某些地方的習俗,如果沒有遵循,可能會被鄰居貼上「不孝」的標籤,這背後的社會壓力,是外地人很難理解的。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骨子裡依然被傳統的價值觀緊緊錮住,這本書很勇敢地指出了這種矛盾。我覺得,如果我們真的要建立一套屬於台灣自己的生死觀,就不能只是照抄西方或是日本的模式,必須從我們腳下的土地長出來。這本書的筆觸雖然偶爾顯得有些沉重,但總能在最黑暗的地方,點出一盞黃色小燈,那不是希望的光芒,而是務實的、讓你摸著黑也能前進的指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