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獨家印刷簽名書衣+書籤】: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全臺熱銷100萬冊,附「勇氣人生現在開始」書籤組)

被討厭的勇氣【獨家印刷簽名書衣+書籤】: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全臺熱銷100萬冊,附「勇氣人生現在開始」書籤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岸見一郎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長
  • 心理學
  • 阿德勒
  • 勇氣
  • 人生哲學
  • 勵志
  • 自我啟發
  • 人際關係
  • 幸福
  • 熱銷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博客來獨家.雙作者印刷簽名書衣+書籤組★
★系列作全臺熱銷100萬冊,全球熱銷超過550萬冊★
★現象級全新經典,讓你不害怕被別人討厭★
★精燙虹彩銀書衣+雙作者印刷簽名+「勇氣人生現在開始」書籤組★

  ◆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出版至今始終長踞暢銷榜,街頭巷尾人手一冊!
  ◆榮獲日本2014年商業書大賞第三名,作者古賀史健榮獲評審特別獎!
  ◆戴爾.卡內基:「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與佛洛依德、榮格齊名,並稱「心理學三巨頭」。阿德勒除了是心理學發展承先啟後之人,更堪稱自我啟發之父!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
  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
  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
  為什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
  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
  當他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決心前來推翻這種謬論。
  這個世界明明複雜混亂,哪裡單純了?
  如果幸福真的這麼容易,為什麼他還會過得這麼痛苦?

  他們開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
  年輕人原以為哲學家不過是昧於現實的昏庸老頭,
  但是一夜又一夜過去後,年輕人反而陷入沉思:這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哲學家說。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有人想被別人討厭?
  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又為什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
  這個世界,究竟是單純,還是複雜?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博客來獨家雙作者印刷簽名書衣】
  精燙虹彩銀+雙作者印刷簽名,閃亮你的人生!

  【「勇氣人生現在開始」書籤組】
  致讀者勇氣小語+印刷作者簽名
  尺寸:5×20.8cm
  數量:一組兩張
  紙張:維納斯凝雪映畫美術紙

各界推薦

  知名作家|伊坂幸太郎
  知名作家|蔡康永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黑幼龍
  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
  心理諮商師|蘇絢慧
  心理諮商師|許皓宜
  心理諮商師|黃錦敦
  諮商輔導博士|黃士鈞(哈克)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
  逗點文創負責人|陳夏民
  影評人|膝關節
  資深譯者|陳系美

  這本書寫出許多我在小說創作中,至今仍不斷思考、想要了解的事。書中許多字句讓我眼睛一亮,不斷點頭稱是,或是感到驚愕。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趣味十足,讓我不知不覺中以為在讀一本小說,最後更不知為何,竟然哭了出來。──伊坂幸太郎

  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哲學家,同時也住著一個年輕人。或許我們都走過了年輕歲月對人生的疑惑與追尋,最終,我們終於成為我們生命的哲學家。我喜愛這本書,不只在它的書名所帶來的一種睿智及平靜,還有在於它的內容正是每個人都曾探問過的「人生是什麼?人活著而感受到的痛苦是為什麼?我們的人生究竟在追尋什麼?」等等這些人生問題的智慧對話。讀著讀著,心必有所感,那是你反覆經歷生活之後,你知道的,這些話語就是你生命走過的路。──心理諮商師、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蘇絢慧

  如果佛洛伊德教導我們定位潛伏記憶深處的傷害,將之築成終身居住的小屋,反芻創傷帶來的宿命掙扎(要不是xxx,我早就xxx了),那麼阿德勒便是將我們逐出傷痛之屋、逼我們勇於面對當下每一決定的嚴師(原來是我把自己害得那麼慘)。讀完《被討厭的勇氣》,身為佛洛伊德忠實信徒的我也不得不承認,阿德勒的理論,讓人燃起想好好活在當下、不為宿命捆綁束縛的信念與熱情。「只有自己能夠改變自己」,我會永遠這樣勉勵自己,不再逃避了。──逗點文創負責人 陳夏民

  在自我價值的一千零一夜中,有位智慧長者陪伴我們一起探索……《被討厭的勇氣》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那些潛藏於青年時期,在那個知識毫不留情地灌注腦袋的年代,我們心裡其實早浮現許多疑問,只是還來不及尋求解答:
  什麼是自由?什麼是我們想要的自由?
  什麼是現狀?什麼是讓我們不滿的現狀?
  什麼是當下?怎樣才叫活在當下?
  什麼叫分離?不再滿足別人的期待算不算分離?
  什麼叫勇氣?被討厭為什麼是一種奔向自由的勇氣?……
  這些生命議題,只要我們曾經想過,就像打開心靈之眼,將纏繞於腦海而不願離去。本書大量談論這些議題,卻不用「給你解答」的方式,而是透過哲學家和年輕人的心理對話,輕輕柔柔、卻又精準不已地,打動我們正在思考的困惑。就像聆聽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般,如此誠懇地帶我們巡迴過,這些存在於生命裡頭如此重要的思考。
  我很希望在我年輕時,就看過這本書,那麼也許我會更懂得,什麼叫做:不用辛苦地活在別人的期待裡。我又十分慶幸,在已經經歷一陣工作的洗練後,看了這本書,它啟發我:如何選擇與決定自己的未來。我想在更年長時,我還會再翻閱這本書,也許那時更能理解:原來接受「被討厭」,也是一種人生的豁達。──心理諮商師 許皓宜

  生命裡,我們雖然會受到過去經驗的影響,例如創傷經驗,而讓生命顯得遲滯困難。但這本書卻道出一條珍貴的路徑:即使過去如此,我們仍能堅定地拾起想要的生活目標,盯視內心所渴求的,然後重新做出選擇並努力著,想要的生命是可以這樣創造而來的。這樣的觀點還給人們身心很大的自由,我們絕對不是只能被過去事件所宰制,我想這應該就是阿德勒學派帶給世人最好的禮物之一了。──心理諮商師 黃錦敦

  給傷沒有很重,卻又很想改變的你:這會是一本好書,如果你沒有厚重的「傷」,又有一份很想改變很想創造幸福的「決心」。
  在助人工作領域二十年的歲月裡,我見過不少辛苦的生命,明明很想改變,但是卻莫名其妙地被過去埋藏深處的傷痕給拉了回去。這些生命的傷痕,有時候深到連主人自己都摸不著,像是鎖鏈層層深鎖的盒子。在我的諮商實務經驗裡,這樣深層厚重的傷,有時候真的需要安靜又有智慧的陪伴、等待、撫慰。
  然而,大部分的傷,沒有那麼厚重,如果你自己或身邊的朋友剛好屬於這樣的落點,那麼這本書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出路。
  我的心裡有一個看待人如何得以改變移動的概念圖,那些生命的「傷/困境」像是槓桿左邊把人往下壓的積累重物,而生命的主人如果在生活裡累積了足夠的資源、扎實地活出力量,就有機會開始累積成槓桿右邊的新施力點。
  什麼時刻,生命的槓桿會有機會開始往向陽處移動?
  這本書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用一整本書的精彩內容,好好地勾勒出「如何在自己生命的槓桿施力」。一個人的槓桿如果已經傾斜向下那麼多日子了,當然不會一下子就改變,我自己很喜歡書裡的幾個經典的使力施力概念:
  「從等待別人改變到決心自己要改變。」
  「重新選擇的可能性/活出什麼樣的可能性,是可以選擇的。」
  「把競賽對象變成夥伴關係。」
  「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於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甘於平凡的勇氣。」……
  書中最讓我驚豔的一段描述是哲學家說著:「難道我們為了別人的認同,就必須在坡道上不斷翻滾嗎?要像滾動的石頭一樣損耗自我,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圓滑為止嗎?」唉唷喂呀~真是立體極了的描述呀!我們常常一不小心走了這個流程:因為怕別人不喜歡我,因而擔心焦慮,於是越活越差越不喜歡自己。如果我們想走去相反邊的那個方向,就可以想像自己,像是書中說的:「真正的自由其實是將滾落的自己由下往上推的態度」,與其終日擔心受怕自己沒有符合別人的期待,不如,一步一腳印,每天清晨一起床,就好好的問自己:生命的這個時刻,我最想創造的,是什麼?問了,然後就去創造一分一秒的美好!
  這麼一來,即使是看似長遠的上坡路,即使會揮汗吃力,但是,美好的這個時刻,生命槓桿的施力點,正正的,真實的,落在自己的手裡、腳底。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活出的核心渴望,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裡走去。真摯地祝福,打從心底想創造美好的你。──諮商輔導博士,《做自己還是做罐頭》、熱情渴望卡作者 黃士鈞(哈克)

  一部振奮人心又好讀易懂的心靈作品。它振振有詞地否定了我們舊時的心理創傷,讓人無法辯駁;並指出所有的煩惱都是來自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自己「認同」的需求,與他人的課題分離。然後非常務實地告訴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的中心,認真地活在當下。看完之後,你絕對可以為你無意義的人生增添美麗色彩的意義。好書!──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這本書不斷地提出各類有趣的邏輯陷阱,讓讀者隨著書中年輕人的發問,一次又一次地試探自己的思考中心到底是否會受哲學家牽引,因為哲學家對於「目的論」跟「決定論」的想法始終能夠拉扯出許多凡夫俗子陷入的謬論與自以為是。讓哲學家帶領你經歷一場邏輯思辨三溫暖,保證你看完之後會重新釐出新的宇宙觀,這才是《被討厭的勇氣》最值得閱讀的原因。 ──影評人 膝關節

  我一直認為,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擁有絕對的詮釋權,這是任何人都奪不走的。明白這個道理是我三十二歲那年,活到不想活不下去時得到的意外禮物。此後遇見挫敗哀傷,我不會再回頭連結過往的悲慘記憶,告訴自己有多可憐,因為它們已經被我「重新定義」,慢慢轉化成養分了。因此遇見這本書的「目的論」時,我非常驚喜!原來這個「魔法」早就有人發現。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魔法,請發現它,並好好地運用它。──資深譯者 陳系美
人际关系的迷宫:探索自由与幸福的指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被各种外界的声音和期待所裹挟。我们追求成功,渴望被认可,却常常陷入一种无休止的比较和焦虑之中。我们渴望真诚的联结,却又害怕暴露真实的自我,生怕一旦卸下面具,便会迎来失望与排斥。这种内在的矛盾,如同一个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前行的脚步,让我们在人际关系的迷宫中徘徊,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本书并非一本提供廉价安慰或速成秘诀的自助手册。它更像是一面清晰的镜子,邀请我们停下来,审视那些根深蒂固却常常被我们忽视的思维定势。它深入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揭示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塑造成了“被期待的模样”,而非“真实的自我”。 核心议题:从“他人的期待”到“自我的选择”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人际关系”这一永恒的议题,但它提出的视角是革命性的。传统观念常常将我们的痛苦归咎于环境、命运,或是他人的不理解。然而,本书大胆地提出:我们所有的烦恼,几乎都源于人际关系;而所有人际关系的烦恼,都源于我们对他人的“课题”过度干涉,或被他人的“课题”所牵绊。 什么是“课题分离”?这是本书哲学思想的基石之一。它要求我们清晰地区分“这是我的课题”与“那是他人的课题”。当我们试图去控制别人的想法、感受和选择时,我们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自由,也让自己陷入了无谓的疲惫与失望之中。反之,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他人如何评价我们、如何回应我们的行为,那是他们自己的课题,我们无法替代,也无需为之负全责时,一种巨大的自由感便会随之而来。 这种分离并非提倡冷漠或逃避,而是一种更成熟、更负责任的参与方式。它意味着,我尊重你的选择,正如我坚持我的选择一样。这种对彼此独立性的确认,恰恰是建立健康、持久联结的先决条件。 摆脱“认可欲”的泥潭 我们为什么如此在意别人的看法?本书深入剖析了“寻求认可”的深层心理机制。从童年时期对父母的依赖,到成年后对社会群体的归属感需求,我们似乎都在竭力扮演一个“完美”的角色,以换取一份被接纳的入场券。然而,为了迎合所有人的期待而活,最终只会让我们失去自我。 本书将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对认可的无止境追逐,实际上是一种“目的论”的陷阱。我们相信,只要我做到了“他们希望我做到的事”,我的人生目标就能实现,我的价值就能被确认。但人生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此时此刻”的贡献,在于我如何运用我的能力去影响这个世界,而不是等待世界给我盖上“合格”的印章。 共同体感觉:联结的真正意义 如果不能寻求外部的认可,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和幸福感从何而来?本书提出了“共同体感觉”这一至关重要的概念。这并非指盲目地融入某个团体或组织,而是指一种深刻的、内在的“我属于这里”的主观感受。 这种感觉不是通过被动接受他人的赞美而获得的,而是通过“助人”这一主动行为来实现的。这里的“助人”,并非指牺牲自我去满足他人,而是指我们有能力为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并且相信这种影响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当我们能够将自己的生活视为对更大共同体的一种贡献时,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充实感和价值感,远比任何外部的掌声都来得可靠和持久。 面向未来的勇气:活在当下的实践 本书的论述最终落脚于行动。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改变”的恐惧。很多人认为,要做出改变,必须先拥有巨大的“勇气”。但本书的观点是,勇气并非改变的先决条件,而是改变过程的伴随物。 我们之所以感到缺乏勇气,是因为我们沉浸在对未来的“假设性思考”中——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如果他们因此疏远我怎么办?这种对尚未发生的负面情景的过度担忧,阻碍了我们迈出第一步。 真正的勇气,在于选择“此时此刻”的生活方式。它意味着,即便知道前路充满不确定性,即便可能受到他人的误解,我们依然选择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行动。这是一种对生活主动选择权的回归。本书提供了一系列思维工具,帮助读者拆解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将宏大的“人生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当下任务”,从而在每一个微小的选择中,持续积累“我正在做,我能做到”的实践经验,最终汇聚成持续前行的动力。 结语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视角转换:幸福不是被给予的奖赏,而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生活态度。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放下为别人而活的重担,正视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以一种既独立又联结的姿态,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而负责任的人生。它鼓励我们不再逃避冲突,不再被过去的阴影定义,而是鼓起勇气,迈向一个更加真实和充盈的自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


  出生於維也納,是一位醫師、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家,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他相信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並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研究過程也應該以個人的特殊心理經驗為對象。阿德勒的學說讓心理學從「生物性」轉向「社會性」,對心理學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許多治療學派也都引用他的學說,他更被奉為家族治療的鼻祖。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居於京都。高中開始以哲學為志向,進入大學後,經常成為老師家中的不速之客,不時與老師展開唇槍舌戰。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除了專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著述、演講,並擔任多家醫院精神科的「年輕人」心理諮商,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

古賀史健

  自由撰稿人。1973年生。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參與過許多暢銷的商業書刊,以及非小說類書籍的出版。所撰寫的訪談稿,向來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而頗受好評。

譯者簡介

葉小燕


  日語教學與翻譯工作是我快樂的泉源。目前為兼職譯者、日語教師、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
 

图书目录

楔子

第一夜 否定心理創傷
不為人知的「第三巨頭」
為什麼「人是可以改變的」?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
人,會捏造憤怒的情緒
不受過去支配的生活方式
蘇格拉底與阿德勒
你「甘於現狀」嗎?
你的不幸,是自己「選」的
人,常常決定「不要改變」
你的人生決定於「當下」

第二夜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為什麼討厭自己?
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認定
當成藉口的自卑情結
自傲的人,同時也感到自卑
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會在意你長相的只有你自己」
從權力鬥爭到復仇
認錯不等於「承認失敗」
如何跨越迎面而來的「人生任務」
紅線與頑強的鎖鏈
不要漠視「人生的謊言」
從擁有的心理學到使用的心理學

第三夜 割捨別人的課題
否定「認同的需求」
不要為了滿足「那個人」的期望而活
什麼是「課題的分離」?
割捨別人的課題
一舉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
斬斷難題
認同的需求讓你不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
人際關係的王牌由「我」掌握

第四夜 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個體心理學與整體論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
為什麼只關心「我」?
你並不是世界的中心
傾聽更大的共同體之聲
不能責罵,也不能稱讚
「鼓勵」的方式
為了讓自己感覺有價值
只要存在,就有價值
人無法靈活運用「我」

第五夜 認真活在「當下」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牽制自我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信用和信任有什麼不同?
工作的本質在於對他人的貢獻
年輕人要超越成年人
工作狂是人生的謊言
由這一瞬間開始變得幸福
想成為「特別的存在」的人有兩條路
甘於平凡的勇氣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
舞動的人生
為「此時、此刻」點上最閃亮的聚光燈吧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
為無意義的人生增添「意義」

後記 跨出那一步的勇氣        古賀史健
後記 從這個瞬間開始變得幸福吧!        岸見一郎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371955
  • 叢書系列:哲學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0.8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後記

跨出那一步的勇氣
古賀史健


  我的人生之中,有過這麼一段際遇:那是不經意拿起的一本書,讓我從隔天一早開始所見到的景色變得全然不同。

  一九九九年冬天,當時才二十出頭、還是個「年輕人」的我,非常幸運地在池袋的書店遇上了那本書。那就是岸見一郎老師的《阿德勒心理學入門》。

  他以淺顯易懂的用詞,說明了一些深不可測、而且徹底顛覆社會常識的思想。

  像是否定了創傷的存在、以目的論取代原因論這種簡直有如哥白尼革命的論點。這對當時已經在佛洛伊德或榮格學派的學說中感受到一點異樣的我來說,是一大衝擊。究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誰?為什麼自己竟然不知道他的存在?我四處蒐購與阿德勒相關的書籍,開始沉迷其中。

  但是我發現了一件事。我所探求的不單單只是「阿德勒心理學」,而是岸見一郎這位哲學家去蕪存菁後的「岸見阿徳勒學說」。

  岸見老師以蘇格拉底或柏拉圖這些希臘哲學家的思想為根基所介紹的阿德勒心理學,讓我了解到阿德勒所研究的不只限於臨床心理學,他還是一位思想家與哲學家。例如:「人,只有置身於社會的脈絡中,才能稱之為『個人』。」這段話就如同黑格爾所說的一樣;另外,對於主觀解釋更重於客觀事實的部分,又有如尼采的世界觀;其它還包含了更多可以與胡塞爾或海德格的現象學相通的思想。

  此外,以這些深具哲學性的觀察為出發點,阿德勒心理學還挑明了「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上的煩惱」「我們由這一瞬間開始就能改變,而且可以變得幸福」「問題不在能力,而在於勇氣」……讓我這個苦惱困惑的年輕人有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觀。

  儘管如此,我身邊幾乎沒有人知道阿德勒心理學。不久,我下了一個決定,希望「有機會可以和岸見老師共同出版一本阿德勒心理學(岸見阿徳勒學說)的代表作」。我連絡了幾位編輯,引頸期盼那一天的到來。

  後來,總算有機會可以與住在京都的岸見老師會面。但這已經是二○一○年三月的事,距離當年拜讀《阿德勒心理學》早已超過了十年以上。

  那次會面中,岸見老師表示:「蘇格拉底的思想是由柏拉圖所記述留存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阿德勒的柏拉圖。」而我則毫不猶豫答覆老師:「那麼,就由我來擔任岸見老師的柏拉圖。」因此成為了創作本書的開端。

  單純又普遍的阿德勒思想,或許動不動就被大家認為是理想論,隨口把一些事說得好像「理所當然」似的,甚至倡導那種根本無法實現的理論。

  於是本書決定採用年輕人與哲學家對話的形式,將讀者們可能有疑惑的部分精心安排在其中。

  如同書中所描述的,要身體力行、實踐阿德勒思想,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當中或許有一些說法和建議會讓你無法理解、難以接受,甚至想提出反駁。

  然而就像十多年前的我一樣,阿德勒思想的確有改變人們一生的力量,關鍵在於你是否擁有跨出那一步的「勇氣」。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岸見一郎老師,把我這個後生晚輩當成朋友看待;編輯柿內芳文先生,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在身邊支持我;羽賀翔一先生,用精緻的插畫讓本書的故事躍然紙上;還有各位讀者的支持。

  感謝各位。

後記

從這個瞬間開始變得幸福吧!
岸見一郎


  在阿德勒去世後超過半個世紀以上的今天,我們依然沒能趕上他新潮的思想。以現今的社會而言,阿德勒雖然不如佛洛伊德或榮格那麼有名氣,但是他的智慧就像一座「寶山」,不論是誰都能挖掘出一些東西。因此即使很少有人提起阿德勒這個名字,他的思想依然影響著很多人。

  不到二十歲,我就一頭栽進了哲學裡。到了三十歲左右、孩子出生的時候,我遇見了阿德勒心理學。探求「何謂幸福」的幸福論一直是西洋哲學的主題之一。因為我長期以來不斷思索這個問題,所以當我第一次參加阿德勒心理學講座,聽到臺上的講師說「今天在這裡聽過我這番話的人,從這個瞬間開始就能變得幸福」的時候,我有著極大的反感。

  但在這同時,回想起自己其實不曾深入思考過「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變得幸福」,才發現「變得幸福」這件事說不定遠比我們所想像的還簡單。於是我對阿德勒心理學產生了興趣。

  就這樣,我同時研究著哲學與阿德勒心理學。對我而言,這並不是分別學習兩個毫不相關的學問。

  例如關於「目的論」的想法,並不是到阿德勒的時代才突然出現的,它其實也出現在柏拉圖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中。阿德勒心理學是與希臘哲學在同一線上的思想。此外我也發現到,在柏拉圖著作中永遠留下英姿的蘇格拉底,他與年輕人對談的方式,以今天來說,就是一種心理諮商。

  或許有很多人一聽到「哲學」就覺得艱深難懂,事實上,像柏拉圖的《對話錄》中,連一個專業術語也沒用到。

  說起來,用著只有專家才能理解的術語來談論哲學是很可笑的。哲學原本的意義並不是「智慧」,而是「愛智慧」,因為追求學習未知的事物,還有得到智慧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最後是否達到了「智慧」的境界,並不是重點。

  今天,讀著柏拉圖《對話錄》的人們,假設正好讀到了「勇氣是什麼」,應該會為了文章最後沒有結論而感到驚訝不已吧?

  與蘇格拉底進行對話的年輕人,並非一開始就唯唯諾諾贊同他的說法,而是提出了激烈的反駁。本書採用了哲學家與年輕人對話的形式,就是依照蘇格拉底以來的哲學傳統。

  自從我認識了阿德勒心理學這「另一個哲學」之後,就再也無法滿足於單純以一個研究者的身分閱讀及解釋前人留下來的著述。我希望能像蘇格拉底那樣與人對話,於是開始在精神科醫院裡從事心理諮商。

  在那裡,我遇見了許多「年輕人」。

  年輕人們都希望能活得真誠,可是絕大多數都被一些世故、而且自認為無所不知的前輩潑冷水,要他們「認清現實」。所以不是被迫放棄夢想,就是因為太過單純,以至於捲入複雜的人際關係,感到疲累不堪。

  希望活得真誠固然很重要,但光是這樣還不夠。儘管阿德勒表示:「人類的煩惱全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可是如果不知道怎樣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就會變成不斷試圖想滿足他人的期望,或在無意中傷害別人,而且也無法坦率說出自己的意見,甚至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那樣的人或許比較容易被身邊的人所接受,討厭他(她)的人應該也很少,但相對的,就無法過著自己想要的人生。

  如同本書中的年輕人一樣,因為現實生活的衝擊而感到煩惱層出不窮的你,對於哲學家所說,「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應該感到相當驚訝吧?

  聲明「我的心理學屬於大家共有」的阿德勒也像柏拉圖一樣,不用艱澀的專門術語,而且提出了改善人際關係的「具體方案」。

  有人會覺得阿德勒思想實在難以接受,那是因為他的思想幾乎都可說是與常理背道而馳的反命題,必須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徹底實踐才有辦法理解。所以就算他的用字並不艱深,但難度或許就像要你在嚴寒的冬季裡憑空想像夏日酷暑的感受一般。總之,若是能讓你因此掌握了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那把鑰匙,就再好不過了。

  本書的共同創作者,同時也擔任執筆的古賀史健先生來到我書房的那一天,他表示:「我要成為岸見老師的柏拉圖。」

  蘇格拉底連一本著作也不曾留下,但今天我們能夠認識他的哲學,全是因為柏拉圖為他寫下了《對話錄》。然而柏拉圖並不只是記錄蘇格拉底說了些什麼,關鍵還是在於他正確無誤地解讀了蘇格拉底所說的內容,這些智慧才得以流傳到現在。

  本書也是經過了好多年,因為古賀先生不輕易放棄的精神,一再不斷與我討論、對談,並發揮了絕佳的理解力才得以問世。書中的「年輕人」,可以是學生時代遍訪名師的我,也可以是古賀先生,其實我更希望是此刻正拿著本書的你。儘管心中充滿了疑惑,如果可以透過與哲學家的對談,讓本書在各種情況下,為你的決心提供一臂之力的話,實屬萬幸。
 

用户评价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過它的定價。它不是那種讀完一次就束之高閣的勵志書籍,它更像是工具箱裡的扳手,在你需要調整自己心態結構時,隨時都能拿出來用。我身邊好幾個朋友,在我的推薦下也買了這本,很有趣的是,每個人從書中獲得的「最大收穫」都不太一樣。有人是茅塞頓開地處理了親子關係,有人是找到了告別職場消耗戰的訣竅。這證明了這本書的普世性與深度,它不會給你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個強大的思考框架,讓你用自己的視角去建構屬於你的「幸福公式」。坦白說,在眾多自我成長的書籍中,這本的內容扎實度是名列前茅的,它確實配得上它在台灣市場上累積的超高人氣和口碑。

评分

我是在一個人生比較低潮的時候開始讀這本書的,那時候對工作的熱忱幾乎快要磨光,總覺得做什麼都不對,特別在意同事或主管對我的評價。我原本以為這本書會教我如何更積極地去「爭取」認可,結果內容走向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反過來探討了「課題的分離」,這個概念對我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過去我總想著要取悅所有人,把別人的期待當成自己的責任,搞得自己精疲力盡。這本書用很明確的對比,讓我看到,其實別人的看法是別人的課題,我只需要專注於我能掌控的範圍。這種「放手」的藝術,比任何「積極向上」的口號都來得有力。閱讀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了一場深層次的心理諮詢,但費用卻低廉得多,而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簡直是現代社會人必備的「心靈急救包」。

评分

說真的,我本來對這類「國民級暢銷書」是抱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的,畢竟「暢銷百萬冊」這個數字太嚇人了,很容易讓人覺得內容是不是被過度簡化,或者只是在炒作話題。但實際翻閱後,我發現它的文字風格非常地「接地氣」,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哲學說教感。它比較像是你家裡那位很有智慧的長輩,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把一些深奧的心理學概念拆解開來給你聽。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敘事時所展現的那種「溫和的堅持」,他不是強迫你去改變,而是讓你意識到「你本來就有選擇的權利」。很多時候,我們被困住,不是因為外部環境多麼嚴苛,而是自己心裡先架設了一道無形的牆。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精準地指出了那堵牆在哪裡,然後輕輕地告訴你:「其實你可以繞過去的。」這種不批判、只引導的筆調,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很安全地去面對自己內心深處那些不願承認的「自卑情結」或「他者視線的束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那種簡潔中帶著一點點日式禪意的風格,光是拿在手上就覺得心情平靜不少。我特別喜歡他們這次獨家送的那個簽名書衣,雖然只是印上去的,但那種「限量」的感覺,讓人覺得自己買到的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種特殊的體驗。翻開書的第一頁,內頁的紙質處理得非常好,字體排版清晰,不會有印刷太密讓人閱讀疲勞的問題。這對我這種需要長時間閱讀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那個附贈的「勇氣人生現在開始」書籤組,設計得很有巧思,它不是那種軟趴趴的塑膠片,而是帶有一定厚度和質感的硬卡紙,邊緣打磨得很光滑,每次翻書看到那個小標語,都覺得像被無形的力量推了一把,很有儀式感。整體來說,光是從裝幀和周邊贈品來看,這家出版社的用心程度絕對是超乎預期的,讓這本自我啟發的書籍,在實體書的層面上就先贏了一大步,準備好要讓人「好好對待」它。

评分

如果你是那種喜歡在書上畫重點、寫滿註解的讀者,那麼這本書絕對會讓你愛不釋手,因為它的結構設計非常適合反覆咀嚼。它不像小說,讀完就結束了,它更像是一套操作手冊,每一章節提出的觀點都是一個可以馬上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工具」。舉例來說,當我感覺到社交焦慮時,我會回頭翻閱關於「共同體感覺」那幾頁的論述,立刻就能找到安撫自己的方法。而且,書中引用的案例,雖然背景設定在日本社會,但那種人際互動的困境,放在我們台灣這個高度重視人情世故的文化裡,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共鳴。我覺得這本書的翻譯品質也相當高,用語流暢自然,沒有那種生硬的翻譯腔,這讓閱讀體驗非常順暢,不會因為拗口的句子而打斷了思考的連貫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